書名: 從贊普到土司:唃廝啰家族研究作者名: 齊德舜本章字數: 3414字更新時間: 2025-04-25 19:33:29
第三節 西夏和金統治河湟時期的唃廝啰家族
唃廝啰政權瓦解之后,唃廝啰家族成員被任命為宋朝熙河路各級官員。北宋為金所滅后,西夏和金的勢力分別進入河湟地區,雙方以黃河為界分而治之,唃廝啰家族自此開始處于西夏和金的統治之下。在金人統治的隴南地區,唃廝啰家族后裔結什角曾經建立起一個地方政權,這是唃廝啰家族政權滅亡之后建立的唯一一個地方政權。
一 唃廝啰政權崩潰之后河湟地區的政治格局
崇寧三年(1104年),唃廝啰政權在宋軍的打擊之下走向覆亡,宋朝徹底控制了整個河湟地區。以唃廝啰家族政權最后一任贊普小隴拶為代表的唃廝啰家族并不甘心失敗,小隴拶甚至愈借助西夏人的力量完成“復國”大業。事實上,唃廝啰家族政權滅亡,小隴拶歸順西夏,這給了一直覬覦河湟地區的西夏以可乘之機。“溪賒羅撒合夏國監軍之眾圍宣威城,并犯西寧州,知州高永年遣知河州劉仲武率兵御之。三月丁未,隴右都護高永年與賊戰于宣威城,軍敗為賊所執,遇害。”[125]高永年被害后,宋軍死守宣威城,形勢非常緊急,小隴拶在增兵宣威城的同時又分兵圍困青唐城,“增兵四萬攻宣威城甚力……丁丑,又犯西寧州。戊寅,又犯臨宗寨”[126]。與此同時,廓州城[127]吐蕃部族大首領洛施軍令結和熙州城蕃部勇丁丹溪等六人亦相繼發動叛亂,分別“圍廓州及懷和等寨,數月乃定”[128]。后“攻懷和城,逾月不克。是月解去,又圍膚公城(今青海西寧市西南)”[129]。除此之外,吐蕃部族臧征仆哥也在洮州境內不斷地襲擾宋軍。
面對吐蕃部族風起云涌抵抗的嚴峻局面,宋朝政府沒有如熙寧年間退出河湟地區,而是采取兩手策略應對挑戰。一方面加大軍事打擊的力度,對敢于抵抗者盡行殺戮;另一方面則繼續招降不順蕃部。對不同的吐蕃部族采取不同政策,與宋朝友好的吐蕃部族可以保有自己的土地,與朝廷對抗者則強行沒收其土地,“已指揮逐州盡行拘收入官,標撥創置弓箭手,應付邊備,可省戍兵,經入歲費,為利甚博”。為監視新歸附的吐蕃部族,宋朝大力招募弓箭手,并安排他們與新歸附的吐蕃部族雜居,以便及時掌握吐蕃部族的動態,“伺察羌人情不敢作過,實安邊萬世之利”[130]。
宋朝的兩手策略取得了成效,宋軍逐漸穩定了河湟政局。政和五年(1115年),熙河經略使劉法與西夏在古骨龍城[131]交戰,西夏兵慘敗。政和六年(1116年),宋朝將新占領的古骨龍城改為震武城,七月又改為震武軍。古骨龍城戰之后,西夏勢力退出河湟地區,河湟地區政局基本穩定,至此,宋朝在河湟地區有效地統治建立起來,“唃廝啰之地悉為郡縣”[132]。
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國。金崛起之后,在與遼、宋的對峙中節節勝利,勢不可當,1125年金人滅遼,兩年之后的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北宋滅亡。
在與遼、宋逐鹿中原的同時,金人也向西北進軍。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金太宗完顏晟派右副元帥宗輔前往西北,開始西北經略。至天會九年(1131年)正月,金人在西北大獲成功,“宗弼、阿盧補撫定鞏、洮、河、樂、西寧、蘭、廓、積石等州。涇原、熙河兩路皆平”[133]。
就在金人進軍西北的同時,西夏也再次染指河湟地區。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秋七月,西夏乘金不備之機,突然派兵攻打湟水中下游,連續攻克樂州和西寧州。奪得西寧州后,“與金積石等州鄰逼”。紹興七年(1137年),西夏“遣使以厚幣如金,表乞河外諸州。金主以積石、樂、鄯三州與之”[134]。占據河湟地區是西夏幾代人的愿望,積石州、樂州和鄯州的獲得使這一愿望部分成為現實。為表紀念,紹興八年(1138年),西夏將積石州更名祈安城,取祈求安定之意。
金人將積石州割讓給西夏后,在新占領的河州西部(即今甘青交界地區)重新設置積石軍,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又將其升格為積石州,州治在今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西長寧驛故城,轄一縣三城三堡,“即懷羌縣(治今甘肅夏河縣曬經灘一帶)、循化城(約在今青海循化縣東南)、大通城(在今青海循化縣西查汗大寺)、來羌城(今甘肅積石山縣崔家干河灘古城)、通津堡(今青海循化縣文都古城)、臨灘堡(今甘肅積石山縣吹麻灘)、來同堡(在今青海循化縣道幃鄉境)”[135]。至此,唃廝啰故地河湟地區呈現出新的政治格局,金人和西夏以黃河為界分治,西夏占有河北地區,金人占有河南地區,宋朝勢力徹底退出河湟地區。
二 趙世昌與低潮期的唃廝啰家族
西夏和金肢解河湟地區之后,唃廝啰家族陷入了家族史上的低潮期。在這一段時期,唃廝啰家族幾乎沒有出現一位有影響的人物,甚至連家族基本的世系傳承都難以為繼。這一段時期出現于史籍中的唃廝啰家族主要人物是趙世昌。
趙世昌為把羊族[136]首領,居于河南地區。河南地區吐蕃部落非常零散,勢力比較強大的有莊浪族、喬家族、鬼蘆族、木波族、把羊族、丙離族、魯黎族、隴逋族等。北宋末年,“西番既衰,其苗裔曰堇(董)氈,其子曰巴氈,角始附宋,賜姓趙,改名順(醇)忠。順(醇)忠子永吉,永吉子世昌,皆受宋官,為左武大夫,遙領萊州防御使,襲把羊族長。”[137]
金人攻取陜西后,在向西進軍的過程中曾派人招撫當地的吐蕃諸部。趙世昌看到宋朝大勢已去,隨即轉投金人。降金后,金人授予趙世昌“忠翊校尉”之職。然而,由于趙世昌所居住的隴南地區吐蕃部族眾多,部族意見不一致,有的部族希望和趙世昌一樣投降金人,有的部族卻不愿投降,為此,吐蕃部族發生內訌并引發沖突。在沖突中,趙世昌被不愿歸降金人的鬼蘆族族長京臧暗殺。不久,金人進入熙河地區,金人實行扶持降順吐蕃諸部,打擊不順蕃部的政策,“執京臧,斬之臨洮市,以世昌子鐵哥為把羊族都管”[138]。
三 結什角的短暫統治
趙世昌生有兩子,分別為趙鐵哥和結什角。趙世昌被害后由其子趙鐵哥襲職為把羊族都管。趙世昌另一子結什角最早居于洮州地區,宋隆興二年(1164年),南宋軍攻破洮州,結什角率部避禍喬家族。作為唃廝啰后裔這樣高貴的身份,結什角的到來改變了隴南地區的政治格局,經喬家族首領播逋倡導與提議,結什角被與喬家族毗鄰的四大族木波、隴逋、厖拜、丙離共同推舉為四族總酋長,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地方政權。金大定五年(1165年),金世宗派移剌成擔任臨洮地方官,立刻派人“招降喬家大首領結什角”[139]。由于此前金人殺京臧為結什角之父趙世昌報仇,結什角非常感激,“念朝廷為其父報讎”[140],遂率木波等四族歸附于金。
結什角降金后,盡管政權受到金朝庇護,但結什角政權并不十分穩固。結什角治下的洮州地區吐蕃部族眾多,部族之間對夏和金的態度并不統一,有的與夏關系近,有的則與金關系密切。金將積石州劃歸西夏后,這一地區的莊浪四族[141]不愿降服西夏,經常挑起事端,金大定六年(1166年),西夏出兵剿滅“吹折、密臧二門,其隴逋、厖拜二門與喬家族相鄰,遂歸結什角”[142]。
結什角接納隴逋、厖拜兩族,這讓一直對結什角心存怨恨的西夏更加不滿。西夏首先派使者到金朝照會金人,稱莊浪四族違法作亂準備鏟除四族。由于結什角此時已經歸順金朝,金人自然不會同意西夏用兵四族的行為,遂“以將檢會其地舊所隸屬”為由,勸西夏亦“勿擅出兵”。
盡管未能得到金人的支持,但是西夏卻一直尋找機會鏟除結什角。金大定九年(1169年),結什角前往莊浪族探望母親。夏人得知此消息后迅速出兵,猝不及防的結什角陷入西夏軍隊的包圍之中,西夏人勸結什角投降,“(結什角)不從,率所部力戰,潰圍出,夏人斫斷其臂,虜其母去,部兵亦多亡者。結什角尋亦死”[143]。結什角被害后,金人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首先,金人派大理卿李昌圖和左司員外郎粘割斡特剌與西夏人進行嚴正交涉;其次,金人派人要求西夏停止修筑祈安城的工程;最后,著手選擇結什角政權的接班人。
圍繞結什角被殺金人所采取的三方面應對措施,西夏專門寫了一份書面材料給金人,聲稱“祈安本積石舊城,久廢,邊臣請設戍兵鎮撫莊浪族,所以備盜,非有他也。結什角以兵入境,以是殺之,不知為喬家族首領也”[144]。收到西夏報告的金人看到此時祈安城已基本修亟完畢,結什角已死,大動干戈已沒有必要,李昌圖和粘割斡特剌只能悻悻而回。金人真正能做的只是為喬家等族選擇新的部族首領,由于喬家等族均“愿以結什角姪趙師古為首領”,于是金大定十年(1170年),金人正式“詔以趙師古為木波喬家、丙離、隴逋、厖拜四族都鈐轄,加宣武將軍”[145]。
趙師古上任之后,念念不忘為結什角報仇,為此,趙師古多次率兵攻打祈安城,并鼓動祈安城的吐蕃部族叛夏投金。在趙師古的持續打擊和策反之下,西夏鎮守祈安城任純忠壓力非常大。后來,任純忠在朝廷中所倚侍的任得敬及其黨羽被西夏仁宗所殺,任純忠害怕受到株連,為避禍只身逃出祈安城。不久之后,任純忠被趙師古俘獲,趙師古遂殺任純忠為結什角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