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麗絲·沃克的混雜性書寫研究
- 王秀杰
- 592字
- 2025-04-25 19:29:17
第一節 解構性模擬:模糊白/黑文本的邊界
作為混雜性的一種功能,模擬是一種復雜、含混、矛盾的表現形式,其概念和混雜性身份的建構如出一轍,以巴巴之言,模擬“產生出某種居于與原體的相似和不似之間的‘他體’”[2]。這種“他體”帶有被殖民的痕跡,對原體有著某種模仿性,又與本土文化話語混為一體,呈現模棱兩可性和混雜性,對殖民主義宗主國的話語原體造成強有力的解構。正是在這種似而不同的閾限性(liminal)地帶,文化的差異實現了某種混合,所產生的結果便是對文化和民族身份的想象性建構。
作為有著多元族裔血統的女性作家,沃克對文化和民族身份的想象性建構始于文學敘事,她以“表述的模糊地帶”作為話語和價值沖突的協調者[3],在主流話語和男性文學秩序的邊緣為自己的文學爭奪一席之地。處于邊緣地帶的沃克如艾勒克·博埃默所言,“不是用本土取代白人,而是強調混雜:運用所謂的‘白人形式’(如小說)來寫本地人的故事”[4],既挪用“白人形式”,又結合美國黑人的民俗文化,表現其美國黑人散居者的現實立場和價值取向,即“底層的、民間的、非經院的、非官方的立場”[5]。換言之,沃克在沿襲主流文學的線性或非線性以及“拷貝”式的復制等敘事特征時有意糅入黑人民俗音樂“布魯斯”樂段的結構模式和“意指的猴子”這一典型的美國黑人表述傳統,模糊白/黑文本的邊界,以 “民間”視角在主流文學敘事框架下展現文本的“創生性”,暗示沃克對自己多元傳統的修正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