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遇見劉震云

選擇劉震云小說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大概有三。其一,筆者與劉震云在地域文化上的相通性。由于成長空間毗鄰形成的文化親緣關系,閱讀過程中不但沒有“隔”的感覺,反而有種與生俱來親近感。筆者前期陸續閱讀了劉慶邦、閻連科、李佩甫、李洱、墨白、周大新等河南作家的作品,對河南籍作家的寫作狀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其二,由于劉震云的個人創作成就和創作特色。之前劉震云的作品僅看過文學史上有爭論的《新兵連》《單位》等,當時只是感覺其敘事方式與傳統的敘事方式不一樣,沒有英雄或者是正面人物,沒有對人物的溢美或溢惡之詞,也沒有圓滿的結尾,人物都說些家長里短的話,為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吵斗氣,感覺很另類,但想一想生活還真的就是這樣。有這樣一個對照,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品反而覺得不“現實”了。難怪“新寫實”能激起那么多人的響應和認可,它與生活實在太相像了。可以說傳統的現實主義是在“想象”生活,為生活“畫像”,而“新寫實”則是在“復制”生活,為生活“照相”。或許“照相”相比“畫像”少了點藝術想象的魅力,卻也少了些“想象”的虛假,多了些生活的真實。

“新寫實”的出現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一件盛事,因為以前的現實主義傳統中走來的中國文學,還從來沒人這么寫過,如果說“傳統現實主義”是在編織夢想,“新寫實”是從夢中醒來了,在傳統現實主義的一統天下的環境中為讀者打開了一個觀察生活的新視角。當然傳統現實主義“理想化”太離譜,太單一會使人厭倦,“新寫實”“復制”生活如果太多也會顯出無聊,這也是“新寫實”后來很快轉向的原因。劉震云很坦誠,他從來沒認為自己的創作屬于“新寫實”,只是評論界總要為自己的評論來命名,他認為自己只是照著生活本來的面貌寫而已。筆者不否認,有一些作家是在評論界為一種現象命名之后,然后追隨這一現象,試圖融入這一浪潮之中的,但劉震云不同,當大家紛紛進入這一浪潮的時候,他早已經一個猛子扎入另外一種浪潮,并且他這種引領潮頭的行為似乎都是無意識的。

為什么他的寫作與評論界的命名會有這樣一個“反差”,筆者認為這與他的追求有關。劉震云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從他20世紀80年代初的寫作開始,他似乎都在思考,他不是跟隨曾經的浪潮思考所謂的“先鋒”問題,思考文學的形式問題,他的形式都是在為內容服務的。他在思考一個“真”的問題,他對于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現象,都有一種追求“真相”的沖動,正是這種沖動引領他的寫作從一個高地轉向另一個高地,而“新寫實”只是他轉戰過程中的一個陣地,之前那種傳統現實主義的寫作,與之后的所謂“新歷史”即2000年之后“無名”寫作都是他追求“真”的過程中,思考人生和社會的一個階段。

當下中國正處于一個轉型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現代化,中國融入世界和現代化的趨勢早已不可避免了。中國由于受到來自于西方各種價值觀的沖擊及現代化帶來的沖擊,面對著本土的、傳統的一些人際關系的改變、思想的改變、價值坐標的變更勢必會使很多人不太適應。因此筆者一直在思考這些蕪雜的現象,試圖從中理出一個頭緒,一個能夠解釋周圍世界變化本質的終極答案,并用這種理論來安撫自己躁動的靈魂。

劉震云因而進入筆者的視野。“一般而言,通過理性觀念而達成的共鳴總是產生出十分深刻的影響,因為它不是從外在方面強迫讀者接受的某種抽象的理論教條,而是因為讀者本身的那種相同的理性觀念因為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理念的相同而被強化、內化,并且使讀者獲得了一種認同感。”[1]或許從這個層面來講,筆者與劉震云的相遇是一種精神追求方面的契合。

其三,由于梳理研究現狀時發現,盡管迄今為止這么多的文章已經涉到劉震云創作及作品的各個角落,特別是有些表層的東西,似乎沒有什么爭論的價值。但一方面劉震云作為一個非常執著于“理”的探求的、有相當影響的作家,對他的研究似乎還沒有達到一種更深的精神層面;所研究的對象也都比較孤立,難以發現其思想認識發展的軌跡,因此我試圖對劉震云的作品作一個歷時性的、整體性的研究,以便發現各個層面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因為劉震云對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仍然在進行之中,迄今為止對于其創作的研究都是有意無意地停留在某個階段,這很明顯對于我們認識當下劉震云思想狀態是有點言不及義的。因此筆者還試圖對劉震云的寫作作一個歷時性的動態的考察,從中找出劉震云思想發展的脈絡,盡可能建構起他迄今為止的思想譜系,或許有助于轉型時代惶惑的人群,當然也包括筆者自己找出一種關于世界、歷史和人生的合理解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阳县| 长葛市| 陕西省| 锡林郭勒盟| 张北县| 平定县| 大石桥市| 临夏市| 全椒县| 安图县| 汶上县| 黎平县| 临泽县| 柳州市| 襄樊市| 宜良县| 灵石县| 遵义市| 米脂县| 涟源市| 泌阳县| 奉节县| 敦化市| 铅山县| 万山特区| 阿克| 岳阳县| 兰州市| 永济市| 安庆市| 隆回县| 二手房| 千阳县| 田林县| 新安县| 武城县| 启东市| 车致| 龙南县| 沂南县| 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