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通史
第一章 東丹國政權的建立
一 東丹國的前身渤海國概說
東丹國是遼朝在滅掉渤海國的基礎上新建立的一個藩屬國,所以要談東丹國的歷史就必須從渤海國說起。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唐朝出兵一舉滅掉了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政權。同年,在原高句麗的都城(今朝鮮半島北部的平壤市)設立了安東都護府,以統轄高句麗遺民。后來被征服的高句麗遺民時有反叛,唐朝統治者則采取了“徙其民以分其勢”的做法,將高句麗遺民中的上層分子及其家屬和富戶分批遷往中原內地或遼西地區。在高句麗政權強大之時,東北的許多少數民族、部族也臣附于高句麗。唐朝遷徙高句麗遺民,也包括一些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及其家族,渤海國的建立者大祚榮家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唐朝政府遷到遼西的。
大祚榮家族出自東北土著的粟末靺鞨部落,其父乞乞仲像在高句麗政權統治時期臣附于高句麗,他們的故鄉在今北流松花江和牡丹江流域。高句麗滅亡后,乞乞仲像一家與其他靺鞨上層分子的家族一起被遷到了唐朝在遼西設置的政治和軍事重鎮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居住。這些被征服的靺鞨貴族總是想尋找機會擺脫唐政權的直接控制,回到故地東山再起,而契丹李盡忠發動的反唐叛亂恰好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李盡忠是唐朝松漠都督契丹人窟哥之孫,為契丹大賀氏家族的成員。窟哥死,唐朝封李盡忠為武衛大將軍、松漠都督。當時遼西營州附近民族關系十分復雜,那里居住著內附的突厥人、契丹人、庫莫奚人,還有唐朝滅高句麗后,強行遷徙來的高句麗和靺鞨人,也有一定數量的漢族人。這樣的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常常發生民族間的矛盾和糾紛,一旦處理不好,就會釀成大亂。李盡忠之亂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地點和背景下發生的。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營州都督趙文翙由于沒有處理好營州附近復雜的民族關系,引發了松漠都督李盡忠和他的妻兄孫萬榮領導的契丹人反唐事件。孫萬榮是契丹首領孫敖曹的曾孫,時為唐歸誠州刺史。引發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趙文翙剛愎自用,契丹發生饑荒,他不放糧賑濟,待李盡忠等契丹首領如奴仆,故積怨而造反。叛軍殺趙文翙,占領營州,導致遼西大亂。當時契丹松漠都督府雖設在黃龍城(即今朝陽市)之北二百里,但李盡忠、孫萬榮等豪酋卻“皆居于營州城側”。
武則天得知李盡忠等反叛的消息后,立即遣左鷹揚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28位將領統兵討逆。李盡忠等的反叛活動得到了契丹、奚等少數民族的積極響應,“不二旬,眾數萬”[1]。叛軍聲勢很大。李盡忠占領營州之后,自稱無上可汗,以孫萬榮為先鋒,四處略地,所向披靡。八月,曹仁師、張玄遇等與契丹叛軍大戰于硤石谷(在今河北省境內),官軍大敗,幾乎全部覆沒。消息傳到長安,舉朝震驚。武則天又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為清邊道行軍大總管,并下詔發天下囚徒、募士庶家奴充軍以討契丹。
十月,李盡忠死,孫萬榮代領其眾,遣契丹驍將駱務整、何阿小率兵陷冀州,威脅河北。突厥的默啜可汗趁火打劫,襲松漠都督府,俘李盡忠、孫萬榮妻子。神功元年(697)三月,唐清邊道總管王孝杰、蘇宏暉等率兵17萬,與契丹叛軍大戰于東硤石谷,官軍大敗,王孝杰戰死。武攸宜聞王孝杰等慘敗,駐軍漁陽不敢進,孫萬榮乘勝攻幽州,陷城略地,官軍不敵。四月,武則天又命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與將軍何迦密統兵再討契丹。五月,又以婁師德、沙陀忠義為帥,將兵20萬助武懿宗擊契丹。
孫萬榮破王孝杰,在柳城西北400里的地方依險筑有一座新城,將契丹老弱婦女及武器物資都集中在城中,命其妹夫乙冤羽守之,而自引精銳攻幽州。不料卻被突厥默啜可汗抄了后路,圍新城三日,陷之,俘其老弱婦女。消息傳到前線,人心惶惶,軍無斗志。奚人叛之,唐將楊玄基攻其前,奚人襲其后,萬榮大敗,率數千殘兵東逃,又遭唐將張九節的邀擊。萬榮逃到潞水之東,于六月三十日被其家奴殺死,獻首級于朝廷,其部眾絕大多數都降了突厥。至此,持續一年多的契丹反唐叛亂終于被平定了下去。
這次契丹人領導的反唐叛亂,持續時間雖不算太長,但它對唐王朝的沖擊卻是很厲害的,對遼寧及河北地區的破壞也是十分嚴重的,特別是使東北地區的民族關系更加復雜化。這次叛亂活動在遼寧、華北及整個東北地區引起了惡性連鎖反應,其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庫莫奚、突厥都趁機造反,導致了北方地區的長期動亂。鏖戰連年,地方深受其害。其次,導致了營州靺鞨人的叛逃。孫萬榮攻陷營州,遼西大亂。在營州附近已居住二十多年的靺鞨酋長舍利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見時機已到,乃各率其所部向東逃去,回到他們的故鄉牡丹江流域。武則天當時考慮到遼西的形勢,官軍一時還鞭長莫及,于是就采取招撫政策,遣使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乞四比羽不奉詔。孫萬榮敗,契丹驍將李楷固、駱務整降唐,被封為左玉鈐衛將軍和右武威衛將軍。武后命李楷固和中部將軍索仇統兵東討靺鞨,斬乞四比羽。時乞乞仲象已死,由其子大祚榮代領其眾。“楷固窮躡,度天門嶺,祚榮因高麗、靺鞨兵拒楷固,楷固敗還。”[2]大祚榮擊退官軍之后,自稱震國王,在牡丹江流域建立了一個政權。朝廷無奈,只好承認既成事實。至中宗時,遣侍御史張行岌前往招撫,大祚榮遣子入侍,表示臣附。睿宗先天元年(712),唐遣使正式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勿汗州都督。此后,大祚榮建立的“震國”就成為唐朝東北地區一個合法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這就是歷史上記載的渤海國。
渤海名義上是唐朝在東北地區設立的一個都督府,即忽汗州都督府,轄于平盧節度使(“安史之亂”以后,轄于淄青平盧節度使)。其國王的實職是忽汗州都督,封爵為渤海郡王。唐憲宗元和年間,又冊封渤海大仁秀為渤海國王。但實際上,渤海已經具備了一個封建國家的規制。渤海國仿照中原傳統的“五京制”,建有自己的首都上京龍泉府,還有四個陪都,分別是中京顯德府、南京南海府、東京龍原府、西京鴨淥府。地方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縣。渤海國強盛時期的疆域:東瀕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南以鴨綠江下游的大蒲石河口和泥河(今朝鮮境內的龍興江)與新羅為界;北以海州(其舊址在今黑龍江中下游的阿紐依河口)與黑水靺鞨部為鄰;西部的扶余府(今吉林省農安縣)與契丹相接。國土廣袤,人口眾多。“地方二千里,編戶十余萬。”[3]又模仿唐朝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中央設三省,即宣詔省、中臺省、政堂省。政堂省下置十二部,左司三部為忠、仁、義。支司有爵、倉、膳部;右司三部是禮、智、信。支司有戎、計、水部。另外,還設有中正臺(相當于唐朝的御史臺)、殿中寺、宗屬寺、太常寺、大農寺、胄子監、文籍院等。地方府、州、縣的官制也與中原相似。渤海國有自己的軍隊,“勝兵數萬人”,時稱“海東盛國”。
渤海的文化屬于盛唐文化的一部分。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證明,渤海國通用的是漢語漢字,其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皆受大唐影響。唐代詩人溫庭筠“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的詩句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一問題。渤海國境內流行的是中原的漢文典籍,渤海學子平時所學的也是傳統的漢文化。渤海國還經常派貴族子弟到唐都長安的太學學習,“習識古今制度”[4]。學子們學成后大部分回到渤海國內擔任重要職務,也有的學成后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留在中原做官。
渤海的國王即位必須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冊封才算合法。唐朝與渤海國的關系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系,渤海國有著相當大的自治權,對外可以一個國家的名義派遣使臣,如向日本、新羅及后來的中原五代十國政權等。渤海與唐朝,除唐玄宗開元年間因唐朝置黑水軍問題而發生過一次戰爭外,其余200多年間始終是友好相處,每年或間一年向唐朝朝貢一次。有學者統計過,渤海存續200多年間,共向唐朝進貢130余次,雙方長期保持藩屬國與宗主國的正常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