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的萌芽期(1991—1998):以散戶股民為主要描寫對象的時期

第一節 萌芽期中國當代股市小說萌芽的股市社會背景

一 萌芽期中國股市發展的大事概要

證券的產生起初是出于融資和分散風險的需要。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因為經營需要巨額資金,因為經營有巨大的風險,于是便有人提議眾人合伙投資,即使遭遇不測,也不至于萬劫不復,于是它成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創立的初衷不是用來投機或冒險,恰恰是為了降低風險。這便是股票誕生的思想基礎。為解決股份流通的問題,同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從此股票市場正式登上世界歷史舞臺。1724年,巴黎證券交易所成立。1773年,英國證券交易所成立。1792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1879年,東京證券交易所成立。它徹底顛覆了過去僅依靠儲蓄和舉債的資本積累方式,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募集起巨額的資金,為人類從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奠定了資金基礎。19世紀60年代以后,股份有限公司逐步確立起在工業領域的統治地位,成為最主要的企業組織形式。假如將西方國家比喻成航天飛機,那么,股票市場提供的資金便是航空燃料,為經濟的騰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回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傳統社會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為主,商業行為受到限制,商人地位低下。明末清初,在一些高風險、高收益行業,商人們采取“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方式,參與者之間簽訂的契約是中國歷史上股票的雛形。中國真正的證券市場誕生于鴉片戰爭以后。在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國出現了一輪“實業興國”的高潮。這些人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為代表,歷史稱他們為“洋務派”。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鴻章創辦招商局,因航運需要巨額資金,官府無力承辦,于是便效仿西方股份制企業,向民間發行股票,以“招商集股”方式籌集資金,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股票。它不僅帶動一批股份制企業的興起,還促使股票市場的自然形成。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國股份制企業達數十家。1918年6月,北京證券交易所開業。1920年,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得到批準成立。此后不久,上海便出現了70多家交易所,到1921年,交易所數量高達200多家,高居世界第一。1921年,在股票市場達到巔峰后,市場投機的神話終于破滅,股價一瀉千里,交易所紛紛倒閉,最后活下來的只有6家。大批投機者傾家蕩產,跳樓自殺成為常見的解脫方式。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股災”。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曾經是遠東金融中心的上海陷入沉寂和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迅速取締了證券市場。從此,喧囂浮華的股市在中國大陸消失,直到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時隔整整41年。

中國當代股市的萌芽生長是一個艱難的生命誕生過程。[1]

1984年11月18日,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批準,上海飛樂音響公司成立,并向社會發行每股面值50元的股票1萬股,籌集了50萬元資本。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行的第一只上市股票。飛樂音響成為上海市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其股票成為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第一只真正意義上的股票。雖然有資料顯示深寶安和北京天橋成立股份制企業更早,但論發行股票,飛樂在先。以此為標志,中國當代股市開始了自己的萌芽。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全流通股票。

1986年在長江三峽國家體改委召開的一個相關會議上,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托賓先生就明確建議中國20年內別搞股票市場,可以先搞20年股份經濟,理由是中國不具備搞股票市場的市場經濟基礎。

1986年9月26日,中國當代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同月,飛樂音響實現了柜臺交易流通。當年11月,鄧小平把一張面值50元的飛樂音響股票作為禮物贈送給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凡爾霖。

1987年5月,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同年9月27日深圳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隨后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也陸續發行股票并上柜交易,構成“老五家”。

1989年,深發展派息分紅,中國股市的第一波牛市狂潮由此引爆。中國首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在《百年潮》雜志上撰文回憶此輪牛市:“在炒買股票高潮的6月,每天約有2000多人站在證券公司門前圍觀或私下交易。因為沒有交易所,沒有電腦設備,轉戶也比較慢,所以圍觀的人非常多,可以說一夜間出現了擁有幾十萬元上百萬元身價的富翁。”

一直處于自發狀態的中國股市一夜之間突然狂熱起來。上海、深圳的幾個證券交易窗口前人山人海,場面一片混亂。由于沒有規范的過戶機制,有的人會毀約,結果導致爭執甚至打架斗毆。優厚的分紅派息方案以及發行數額供不應求,盲目搶購之風盛行,交易場所人山人海,甚至要出動警察維持秩序。當時深圳僅有5只股票上市,但漲幅卻很驚人。1990年5月至6月的一個月中,這5只股票漲幅分別是:深發展100%,萬科380%,原野210%,金田140%,安達380%。

股票熱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之后就出現了“匿名信事件”,這封由中央有關領導批轉,悄悄在高層傳閱的信認為,股票市場是資本主義的東西,關得越早越好,早關早主動,還認為深圳資本主義泛濫,黨政干部通通爛掉了,再發展下去要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堵住“深圳黨政干部被股票一網打盡”的責難狂潮,深圳市委、市政府在1990年10月做出決定,黨政干部不得買賣股票。之后,中紀委也發出通知,規定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不得買賣股票。

關于股票市場要不要繼續試驗,這時各方面特別是高層領導看法不一致。“搞股票市場就是搞私有化”的論調甚囂塵上。有的明確提出來要求停止試驗,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不允許資本市場的存在。來自社會各界的分歧也很大,政府主管部門的看法也不一致,中國萌芽狀態的股票市場處于危急關頭。這時,黨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說:“股票市場的試點應該保留下來,改革試驗繼續進行,暫不擴大?!?a id="w2">[2]一錘定音,就這樣,中國改革的試驗田——股市被保留了下來。

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家運作的證券交易所。同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同志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通常,業內將這一天定為中國股市正式建立之日。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

以1990年12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為標志,中國股市完成了自己艱難的出土面世,在姓“資”與姓“社”的爭論氛圍下,中國股市小心翼翼地開始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在這個階段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2月,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磳α?,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么,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

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不僅給“股票市場到底姓‘社’、姓‘資’”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句號,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當代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制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并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

1992年8月10日,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發生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500萬張新股認購抽簽表,中簽率約10%。消息一經公布,很多人從四面八方涌向深圳,廣州至深圳的火車票很快售完;外地打到深圳的長途電話嚴重堵塞;深圳郵局的包裹里滿是一捆一捆的身份證。8月8日,數十萬人提前在深圳303個發售點通宵排隊,每個發售點都是人潮洶涌,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沒人愿意錯過發財的機會。排隊者不分男女老少、已婚未婚,前心貼后背地緊緊擠在一起長達10小時。至8月9日晚9時,500萬張新股認購抽簽表全部發行完畢。但是,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被許多群眾發現。發售網點前炒賣認購表現象猖獗,100元一張的表已炒到300元至500元。銀行此時發布公告,將收購表回收期限延長到8月11日。許多人覺得這其中有詐,因為大量認購表走后門后,購買者來不及找那么多身份證或還沒有脫手賣掉。8月10日晚11時,深圳市市長助理出面宣布了市政府的五項通告,決定再增發50萬張認購表以緩解購買壓力,但是人們仍不散去。午夜12時,警察與示威者開始發生沖突。

“8·10事件”之后三天,上證指數暴跌400余點,與同年5月25日的1420點相比,凈跌640點。“8·10事件”促使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迅速成立。

1992年10月12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的成立,結束了上海、深圳地方政府作為證券市場主要監管者的時代。以證監會成立為標志,股市成為中國金融系統中的獨立一極,中國股市制度建設步入快車道。

在1991年推出B股以后,1993年6月19日,中國證監會、上海證交所、深圳證交所與香港證監會、香港聯交所簽訂了五方監管合作備忘錄,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大門由此打開。青島啤酒成為中國內地首家H股的上市公司。上海石化成為內地第一家股票同時在香港、紐約、上海三地上市的企業。山東華能發電股份有限公司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為第一上市地掛牌上市,從而拉開了中國企業進入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的序幕。

證監會成立后,中國股市加快了自己制度化建設的進程。1993年4月22日,《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同年7月7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發布《證券交易所管理暫行辦法》。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當時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打壓整頓股市因此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

1993年8月18日,新股認購由購買申請表方式改為與存款掛鉤方式,后來改為全額預交款方式。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全國有許多認購專業戶提著裝滿鈔票的箱子,乘飛機飛來飛去認購新股,認購后轉讓存單套現。

1993年8月20日,第一只投資基金——淄博基金上市。

1994年7月29日,中國股市暴跌,上證跌到325.89點,指數跌去近八成。7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三大救市政策,引發三大政策救市行情。三大政策出臺后,股市上最火的股票就是1994年得益于浦東開發的兩橋一嘴(外高橋、金橋、陸家嘴),號稱“浦東概念股”,此輪炒作首開中國股市概念股、題材股炒作的先河。

中國股市1995年1月1日起實行T+1(當日買進的股票要到下一個交易日才能賣出)交易制度。

這時中國股市出現了一批股市莊家、“股市大鱷”。德隆系的唐萬新在一級半市場上淘金,他總是搶在第一時間飛到準備發行新股的公司所在地,然后雇用大量民工認購新股中簽表,等新股上市后轉手賣掉。做一級半市場,他前后一共賺了七八個億。

1995年2月23日發生了“3·27國債期貨”事件。它對中國股市沖擊巨大,沖擊不只是體現在弄垮了一個證券龍頭企業上,還意外地引發了中國股市的一輪井噴行情。當年5月17日,證監會下發緊急通知,宣布從18日起在全國范圍內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開市僅2年6個月的國債期貨無奈地畫上了句號,中國內地第一個金融期貨品種宣告夭折。18日,股市突然人氣沸騰,巨量暴漲。

中國股市經歷了從1993年至1995年的3年大熊,大多數股票價格下跌了80%—90%。進入1996年后,由于降息導致了投資者對于貨幣政策松動的預期,從而揭開了一輪聲勢浩大的大牛市。1996年4月1日到12月12日,上證綜指上漲了124%,深成指上漲了346%,漲幅達5倍以上的股票超過百只。從10月起,管理層連續發出十二道金牌,但這些都沒能阻止住大盤的升勢,行情仍節節攀高。到了1996年的12月,深成指和年初相比漲幅達到3倍以上,漲幅居全球股市之冠,股市陷入極度狂熱之中。1996年12月16日,一篇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在當天的《人民日報》頭版發表。文章稱,1996年4月1日至12月9日,上證指數暴漲120%,深成指暴漲340%。這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文章進一步指出中國股市存在的諸多問題:

機構大戶操縱市場,一些資金大戶利用股市飆升和散戶跟風,頻頻坐莊,輪番炒作。這些大戶多屬國有企業,憑借其地位、關系,呼風喚雨,牟取暴利。它們一擲億金,不計風險,成則腰纏萬貫,敗則貽害國家。這可說是國有企業機制轉變時期中國股票市場的一種特有現象。

正是因為《人民日報》是黨中央機關報,有權威,于是,一場“十二道金牌”打不下的股市之火瞬間被澆滅。當日開盤4分鐘內,兩市499只股票,除6只停牌外,幾乎全部跌停。隨后,大盤幾乎連續三天跌停。為了監管證券市場,這期間證監會恢復了漲跌停板制度,股票和基金一天內上漲或者下跌不能超過10%。

1996年,證監會堅決果斷地處理了“長虹事件”、“華天事件”、“瓊民源事件”、“紅小豆、玉米事件”等90多起違法違規案件。同時證監會果斷改革新股發行方式,將以往向各省下達發行額度,改為向各省下達上市家數,一大批大型國有企業實現上市。

當時中國的資本市場比較單一,只有國企才可以上市,由于當時對民營企業上市沒有政策,所以民營企業是不讓上市的。1996年年初,證監會試著讓希望集團等三家民營企業上市,1997年又增加了一批民營企業上市,后來就慢慢放開。

1997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同年2月19日,一代偉人鄧小平逝世。2月20日,滬深兩市大盤幾乎開在跌停板上。股市先跌后漲,從最低點870點上漲5.39%。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市的地位在中國得到正式確立。這一政策明確了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和重要作用。

1997年年底,《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作為首部針對基金業的全國性法規正式出臺,中國基金業掀開了規范發展的篇章。開放式基金的誕生標志著我國基金行業逐漸走向成熟。社?;?、保險資金、企業年金陸續成為基金公司的重要機構客戶。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這時政策介入股市調控的密度和力度是空前的。證監會清理整頓場外非法股票交易市場、證券機構、期貨市場、證券交易中心、證券投資基金等,尤其是關閉了牽扯到340萬股民、520家企業的41個非法股票交易場所,有效抑制住市場潛在風險的擴大。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

二 萌芽期中國股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從1985年的橫空出世到1998年的具備一定的規模,中國當代股市至此已經走過了十多年的生命歷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國特色”。

散戶是中國股市這個時期最龐大、最有影響的群體。

這個時期我國股市投資者結構特色鮮明,一方面是短期投機者眾多,只有少數長期投資者;另一方面,分散的個人投資者眾多,缺少投資機構。當時我國股票市場投資者以散戶為主,他們缺乏投資知識,短期投資理念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較差。大多數個人投資者盲目跟風,具有很明顯的“羊群效應”,增強了股市的投機性和風險性。

脫胎于計劃經濟的中國股市,不僅沒有為投資者進行必要的制度設計與制度保護,而且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使得投資者被冠以投機取巧的“投機者”之名,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在意識上也不自覺地認同了自己的低微形象。

股市規模小,容易暴漲暴跌,容易暴冷暴熱,說明中國股市在萌芽期就有一個顯著特點:投機性大。

在中國當代股市創建初期,由于上市公司的數量少,規模小,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不大,股指的暴漲暴跌并不反映國民經濟的整體狀況,而主要是反映市場的投機程度。1991年8月17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刺激市場,早已經放開了漲跌停限制。1992年5月21日,隨著上證所取消漲跌停限制,股指更是一路狂漲,大盤直接跳空高開在1260.32點,較前一天漲幅高達104.27%。滬指當天從616點躥至1265點,僅僅3天,又登頂1420點,股票價格一飛沖天,暴漲570%。其中,5只新股市價面值竟狂升2500%甚至3000%。當代中國人第一次領略了資本市場的魅力,都為之驚嘆。

中國股市的初始制度安排,是為國有企業的脫貧解困籌集資金,重融資而輕投資是其基本的功能定位,國有企業將融資風險轉嫁到股市,優質上市公司匱乏,使投資者失去了價值投資的土壤,短線投機性炒作成為一種合乎理性的選擇,投資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投機文化成為主流。股市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機制缺失,損害了投資者的投資利益和投資信心,導致投資者投資理念與投資行為扭曲。投資者關注股票價差收益而忽視上市公司紅利配送;投資者主導趨勢為短線炒作而不是長線投資。

中國股市的高風險通常表現為系統風險支配的股價指數的暴漲暴跌和股市運行的大起大落。

中國股市初始階段的這個特點使得萌芽期中國當代股市小說中的股市參與者形象有一個共同的標志:投機者而不是投資者。

初步形成政策市,股市受政策影響大。政府對股市的調控力度大,而且很頻繁。

所謂政策市是指受政府政策左右影響很大的股市。中國股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中國政府的政策主導和控制下進行的,股市作為改革開放的一部分,必然與整個改革開放一樣,都受中國政府的政策主導、調整和控制。

中國股市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上發展起來的,這和西方股市的發展起源截然不同。無論是在上市公司的指標配給,還是股票額度的計劃安排,政府及其監管部門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國股市具有強烈的行政化色彩。行政機制通過行政權力使上市股票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和社會管理者的角色混淆,為有些質量差的公司,甚至有些資不抵債的國有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了可能。這導致股市的優勝劣汰機制、公正博弈規則和監管秩序一直未能有效建立。政策成為影響中國股市價格漲跌的重要因素。

上市公司存在較多較大的問題,上市融資“脫困”,弄虛作假上市的企業越來越多。

這個時期中國上市公司發布虛假信息的情況非常嚴重,所謂證券市場“假賬滿天飛”。政府為了幫助國有企業脫貧解困,幫助一些虧損的國有企業上市,以便籌集資金為相關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在這種情況下,處于虧損中的國有企業為滿足上市條件騙取上市資格,虛構利潤就成了他們的不二選擇。

海南民源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瓊民源”)1996年年度報告和補充報告所稱年實現利潤5.7億元,資本金共計增加6.57億元的內容嚴重失實。其中5.4億元利潤是虛構的?!碍偯裨础痹谖慈〉猛恋厥褂脵嗟那闆r下,通過關聯公司及其他人簽訂的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的合作建房、權益轉讓的無效合同是編造的。6.57億的資本金是“瓊民源”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權、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和確認的情況下編造的?!碍偯裨础钡目毓晒蓶|聯手在“瓊民源”公布1996年中期公報利好消息之前大量買進“瓊民源”的股票,1997年3月前又大量拋出,獲取暴利。1997年2月27日,“瓊民源”因業績造假被停牌。該股從1996年2月5日到1997年2月27日的一年多時間里,股價由最低1.55元(復權后),直沖至最高26.4元。以收盤價計算的最大漲幅達到1528%。

深圳發展銀行于1996年3月至1997年4月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先后動用3.11億元巨額資金直接炒作本公司股票,非法獲利9034萬元,這一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關于商業銀行不得從事本公司股票買賣的規定。

股市制度建設不規范、不健全,政府對股市的管理處在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完善的過程中。

只有國有企業可以發行股票,妨礙了資源在全社會范圍的有效配置;公有股份不能流通,與資源的有效配置相矛盾;發行的“額度制”事實上是把發行股票當成一種利益在各地各部門之間進行分配,不僅不符合資源有效配置的要求,而且明顯違反了資本市場的常識和普遍原則;發行價格的確定與資源有效配置的定價原則背道而馳;長期堅持的“短缺”發行方式保證了“賣方的”發行市場,扭曲了資源配置和有效定價的機制。

莊家與中國股市相伴而生。

在中國股市創建初期,機構大戶操縱市場是一個突出問題。股民追“莊”成風。所謂“莊”,就是指有實力操縱某一只股票的機構大戶。所謂“股不在好,有莊則靈”曾經成為人們的口頭禪,典型地表現出我國股市的投機性質。

1994年1月,上證指數從800點一路下滑的背景下,界龍實業卻逆勢而上,連拉32根陽線,后來莊家以連續暴跌方式出貨,套住無數跟莊者,制造了一起莊股經典戰役。

股市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田,與中國經濟社會改革緊密相連。

中國當代股市的發育、發展,是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

中國的股市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股市。西方發達國家的股市,是遵循股市發展的自然規律,在市場經濟的土壤里,自然生成的“天然產品”。而中國的股市,則是在中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在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同時探討公有制經濟多種實現形式的土壤里,在既要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股市發展的經驗,又要考慮中國國情、遵循中國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催生的“人工產品”。這就決定了中國股市是有中國特色的股市。

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為適應社會化生產和規模經營的需要,企業的資本組織形式逐步從獨資、合伙發展到股份公司,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建立在股份制度自然演化基礎之上的西方國家股市的產生、發展、成熟過程,也必然表現為一個瓜熟蒂落的自然成長歷程。在中國,股市是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產物。中國改革前企業的資本組織形式幾乎是單一的國家所有、國有獨資的形式。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獨資、合伙甚至是股份制的舊官僚企業、民族資本家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1949年以來30多年的國家投資、國家重建,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已經形成了覆蓋各個領域的龐大的國有企業體系。處于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經濟特區先行嘗試了股份制改革,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成功。隨后,在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廣下,股份制改革被推到了中國整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前臺,股市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

股市姓“社”姓“資”的爭論一直伴隨著中國股市艱難的萌芽、生長。中國股市在萌芽期發展速度相對較慢。

我國股票市場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新興加轉軌市場。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無不受到計劃經濟的強烈束縛,股票市場發展理念、運行模式以及監管手段無不打上計劃經濟的烙印。從“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觀點之爭,到中國的資本市場是否像“老鼠會和賭場”的文化歧見,風風雨雨始終與中國資本市場的高速擴容相伴隨。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對于股市具有很強的敵意,所以才有股市“姓社姓資”的爭論,而當時的經濟政治體制(行政計劃的公有制)是排斥股市的。只是出于“白貓黑貓”的實用主義,才對股市“不爭論,大膽試”。

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了“股份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這充分表明時至1997年,對于大力推行股份制、發展股票市場,已經得到了包括中央領導在內的各界人士的一致認同和高度重視;同時也標志著中國股市發展的政策基調,已經從“堅決試”轉變為“大力發展”。

中國當代股市小說源于這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股市生活,是原生態地保留中國股市生命痕跡的豐富礦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滦平县| 铁岭县| 礼泉县| 榆中县| 达拉特旗| 色达县| 海城市| 泗洪县| 琼结县| 三门峡市| 昌平区| 城固县| 蓝田县| 华亭县| 千阳县| 宜兰县| 黄山市| 改则县| 高雄市| 信丰县| 麻江县| 汽车| 高清| 通州区| 磴口县| 金山区| 北票市| 织金县| 沂水县| 广平县| 山东| 法库县| 谢通门县| 和林格尔县| 云安县| 温宿县| 遵化市| 大方县| 远安县|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