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諸城十老”及其詩歌創作研究作者名: 魏紅梅本章字數: 4060字更新時間: 2025-04-24 18:35:13
緒論
第一節 “諸城十老”名稱的由來與所指對象
“老”者,時人或后人對年高望重者之敬稱也。“諸城十老”,即后人對明末清初代表諸城詩壇最高水平的丁耀亢、王乘箓、劉翼明、李澄中、丘元武、張衍、張侗、徐田、趙清、隋平十位詩人之敬稱。
從乾隆《諸城縣志》之《藝文考》和《文苑傳》所記來看,上述十人確實是明末清初諸城詩壇的代表人物。他們不但對諸城詩壇的繁榮有首開之功,而且對諸城詩壇空前繁榮局面的形成有奠定之力。
乾隆《諸城縣志·藝文考》云:“自明以還,一統至今,人擇善地以為居,南北衣冠之族接踵而來,故嘉、隆而后,科名日盛,著作亦日多,丘簡肅公(丘橓)其尤著者也。我朝文運丕興,文教彌隆,經學不少而詩集尤富,丁野鶴(丁耀亢)開于前,李漁村(李澄中)繼于后,劉鏡菴(劉翼明)、徐栩野(徐田)、丘氏父子(丘石常和丘元武)、張氏兄弟(張衍和張侗),皆分道揚鑣,鼓吹休明。而后起者,且步武接武,為斯文之藪矣。”[1]
由此可見,諸城詩壇的繁榮是由“開于前”的丁耀亢,“繼于后”的李澄中,“鼓吹休明”的劉翼明、徐田、丘石常和丘元武父子、張衍和張侗兄弟等人共同創造的。此處雖沒有提及趙清、隋平和明代的王乘箓三人之名,然其詩集,乾隆《諸城縣志·藝文考》中均有著錄:王乘箓《鐘仙遺稿》一冊,丁耀亢《逍遙游》一卷、《陸舫詩草》五卷、《椒丘詩》二卷、《江干草》一卷、《歸山草》二卷、《聽山亭草》一卷、《天史》十卷、《西湖扇傳奇》一卷、《化人游傳奇》一卷、《蚺蛇膽傳奇》一卷、《赤松游傳奇》一卷,丘元武《柯邨遺稿》八卷、《丘氏詩乘》一冊,劉翼明《鏡菴詩選》五卷,李澄中《臥象山房文集》四卷、《詩集》七卷、《賦集》一卷、《滇南日記》二卷、《艮齋筆記》八卷、《明史稿》四冊,張衍《漸山閣草》四卷,張侗《放鶴邨文集》五卷、《其樓詩集》一冊、《臥象山志》一卷、《酒中有所思詩》一冊,徐田《栩野詩集》八卷,趙清《白云集》六卷,隋平《半舫草》一冊、《圣學同心錄》一冊、《瑯邪詩略》七卷。
乾隆《諸城縣志·文苑傳》在描述是時諸城詩壇“國家文運昌明,且升平日久,作者蔚起,彬彬盛矣”[2]局面的同時,分別列有王乘箓、丁耀亢、劉翼明、丘元武、李澄中、徐田、隋平、張衍、張侗九人的傳記,且王乘箓是唯一入選的明朝詩人。趙清沒有列入《文苑傳》,是因其孝行特別突出,被列入了乾隆《諸城縣志·孝義傳》之中。其傳云:“清學詩于李澄中,醉后淋漓自喜,學者稱壺石先生。”[3]
然而,乾隆《諸城縣志》對十人之詩歌創作成就與功績多有肯定,但是時并沒有用“諸城十老”或“十老”之稱謂來稱呼他們。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學界較早使用“諸城十老”這一稱謂指稱上述十人的,是任日新和張崇琛兩位先生。
1988年,任日新發表《九仙詩人丁野鶴》一文。其文中稱:“明末清初,諸城縣文人多隱居山林,結社賦詩、講文,其中有十名文士頗有名氣,當時稱為‘諸城十老’,丁野鶴為其中之一。”[4]
1989年,張崇琛發表《蒲松齡與諸城遺民集團》一文。文中亦云:“照一般的說法,‘十老’系指諸城籍的丁耀亢(野鶴)、王乘箓(鐘仙)、劉翼明(鏡庵)、李澄中(漁村)、張衍(蓬海)、張侗(石民)、丘元武(柯村)、徐田(栩野)、隋平(昆鐵)、趙清(壺石)等十人;丁、王輩份較高,而石民、漁村為其實際的領袖。”[5]
此后,胡駿、鄭廣榮、趙永芬編著的《中國博物館概覽》之《諸城博物館》(1992)、山東省諸城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寫的《諸城市志》(1992)、李增坡主編的《蘇軾在密州》(1995)、《簡明華夏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的《簡明華夏百科全書7》(1998)、李伯齊主編的《山東分體文學史·詩歌卷》(2005)、王振民主編的《濰坊文化三百年》(2006)、梅新林著的《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2006)、孫敬明著的《濰坊古代文化通論》(2009)、鄭玉霞主編的《日照歷史文化名人》(2009)等著作及張崇琛的《王漁洋與諸城人士交往考略》(1996)、張兵的《清初山左遺民詩群的分布態勢與創作特征》(2001)、劉家忠的《“諸城十老”的文學活動與清初遺民的糾結心態》(2011)等諸多論文中,均采用了“諸城十老”這一稱呼,其所指對象亦是上述十人。
據上所論,我們可以推斷:明末清初之時,活躍于諸城文壇的丁耀亢、王乘箓、劉翼明、李澄中、丘元武、張衍、張侗、徐田、趙清、隋平十人,雖未被時人冠以“諸城十老”之名,但確為當時諸城詩壇的代表人物和中堅力量。后人之所以用“諸城十老”尊稱他們,既是因為他們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因為他們為促進諸城詩壇的空前繁榮所做出的杰出貢獻。既然學界對“諸城十老”的所指對象已成定說,故本文對“諸城十老”的研究,只將丁耀亢、王乘箓、劉翼明、李澄中、丘元武、張衍、張侗、徐田、趙清、隋平十人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
明確了“諸城十老”這一稱謂的由來與所指對象,還有兩點需要特別說明。
一是學界雖將丁耀亢、王乘箓、劉翼明、李澄中、丘元武、張衍、張侗、徐田、趙清、隋平十人同冠以“諸城十老”之名,但因為年齡的差異,他們并未能完全在同一時空聚會,其交往也是錯時的、交叉的、重疊的。
首先,王乘箓是明末諸城詩人,也是乾隆《諸城縣志·文苑傳》中所列明代諸城詩人的唯一入選者。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其生年不詳,僅知逝于崇禎六年(1633),是“諸城十老”中最早去世的,故其一生只與“諸城十老”中的丁耀亢“相友善”[6],未能與劉翼明、李澄中等人謀過面。但從劉翼明《訂王鐘仙遺詩》[7]一詩來看,證明他曾經校訂過王乘箓的遺詩。然等到“李澄中、張衍始求而刻之,不及百篇”[8];康熙三十九年(1700),李澄中去世之前,聯合張衍等人完成了王乘箓詩集《王鐘仙遺稿》的編輯出版工作,并為之作序。可見,他們雖生前未曾謀面,然于詩歌創作方面,卻有過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
其次,丁耀亢逝于康熙八年(1669),是“諸城十老”中第二個去世之人。除了王乘箓,他生前與“諸城十老”中的劉翼明、李澄中、丘元武也過從甚密;雖與張侗、趙清等人失之交臂,但也有交集。張侗和趙清都為丁耀亢的詩集《江干草》寫過序,并在序中解釋了他們未能謀面的原因。
從張侗的《江干草序》“予時方七歲”、“是時始知東武有先生”等記載來看,張侗七歲之時,就已經知道丁耀亢的名字。在序中,張侗還詳細地回顧了自己三次主動結交丁耀亢而不遇的經歷:第一次,“后予走瑯邪,謁先生橡谷中。先生適出游薊門,交燕趙賢豪”;第二次,“二十年風塵煙雨間,予再入瑯邪,先生已振鐸容城矣”;第三次,“越數年,予西謁岱宗,禮蓮花丈人峰回。先生復歸自西湖,寓淇上大覺寺,見予壁間詩,吟哦嘯咤而去,仍隱橡谷中。予三走瑯邪,而先生歿”。對此,張侗感嘆道:“自予少以及壯,先生壯且髦以死,前后三十年,半同甲子,不獲一見豐采,豈非數也耶?”[9]在丁耀亢去世三年后,即康熙十二年(1673),張侗來到丁耀亢的別墅,見到了丁耀亢的三兒子丁慎行,接受了為丁耀亢《江干草》作序的請求。
而趙清的《江干草序》也稱自己與丁耀亢曾錯失過兩次見面的機會。第一次是通過丁耀亢之子丁慎行口述的:“昔先大夫風塵之后,處橡谷以詩酒招山林之士,思壺石而壺石不至。”第二次是“戊申(即康熙七年)秋九月,家邞上蕭墻中。先生因大覺寺僧問石,以詩招余。時值促行李將事昭陽洞。四三年山水間回,鶴已化遼城去矣”。[10]
第三,劉翼明、李澄中、丘元武、張衍、張侗、徐田、隋平、趙清這八人,因為生活的時間較為相近,彼此之間都有過交游往來及詩歌唱和,關系很是親密。據乾隆《諸城縣志·文苑傳》載:李澄中“與同縣劉翼明、趙清、徐田、隋平、張衍、衍弟侗諸人日放浪山海間,醉歌淋漓,有終焉之志”;又載:“是時,縣人多結社為詩,(丘)元武歸,唱和其間,與劉翼明、李澄中、徐田、張侗相伯仲。”[11]他們之間有的還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如“(隋)平學詩師(李)澄中”[12]、“(趙)清學詩于李澄中”[13]。而且,李澄中校訂出版了丁耀亢、劉翼明等人的詩集,隋平則為徐田出版詩集。
第四,十人之中,王乘箓的生年不詳,又于崇禎六年(1633)去世。而崇禎六年,丁耀亢三十五歲,不僅于崇禎四年完成了《天史》一書,還已經創作了《問天亭放言》中的若干詩作,且丁耀亢生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卒于康熙八年(1669),這是很確定的。所以若按丁耀亢的出生時間萬歷二十七年算起,到張侗康熙五十二年(1713)去世,這一時間跨度有114年。這一百多年的時間,他們歷經明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和清順治、康熙六朝,是諸城詩壇最活躍的時期,更是明末清初山東詩壇最活躍的時期。他們彼此之間詩文唱和,交往密切,甚至結交了一大批在當時文壇上享有盛譽的人物,如龔鼎孳、劉正宗、王鐸、鄧漢儀、王士禛、孔尚任、朱彝尊以及陳維崧等。因此,本文所考察的“諸城十老”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詩壇背景,大致包括明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和清順治、康熙六朝,尤以明崇禎和清順治、康熙朝為主。
綜上所言,可以看出,丁耀亢、王乘箓、劉翼明、李澄中、丘元武、張衍、張侗、徐田、趙清、隋平十人的生活年代雖然跨度較大,但當時學者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編輯《諸城縣志》時,他們已經是《藝文考》和《文苑傳》的重點推薦對象,這為他們真正具有“諸城十老”之名,提供了重要依據。雖然他們之間的交往有時差,但在彼此重合的時間段里,他們的交游是密集的、親密的,尤其是王乘箓和丁耀亢之間,丁耀亢和李澄中、劉翼明、丘元武之間,李澄中和劉翼明、丘元武、張衍、張侗、徐田、隋平、趙清之間。
二是本文所言之“諸城”,是就明清時期的行政區域劃分而言的,而非今日行政區劃之諸城。據《山東通志·沿革》載:“洪武元年(1368)始廢密州,以(諸城)縣屬青州府。”清代因襲之。故是時諸城隸屬于青州府,是青州府所轄一州十三縣(莒州、益都、諸城、安丘、博興、樂安、沂水、日照、蒙陰、高苑、壽光、臨朐、昌樂、臨淄)之一縣。據乾隆《諸城縣志·疆域考》記載,當時的諸城所轄區域為:“縣東五十里至膠州界,又九十里至州;西五十里至莒州界,又百三十里至州;南百二十里至日照縣界,又四十里至其縣;北、東北各六十里至安丘、高密二縣界,又皆六十里至其縣;東南百五十里至海。此疆域之大凡也。廣百二十里,袤百八十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