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要研究資料
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的研究資料主要有傳世文獻資料、考古資料和民俗與考察資料三個方面。其中,傳世文獻資料是基本,考古資料是核心,民俗與考察資料可作為補充。
1.傳世文獻資料
首先,秦早期歷史在時間上屬于我國春秋早期及其以前的階段,因而先秦文獻無疑是傳世資料中最為重要的史料。《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傳》《戰國策》《國語》《世本》《竹書紀年》以及諸子著作,包括《管子》《商君書》和《呂氏春秋》等,都多多少少保留了有關秦早期歷史的直接或間接史料。它們構成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基本史實依據、大量背景資料和各種文化信息。
其次,正史資料。司馬遷《史記》集先秦以來秦史史料之大成,通過《秦本紀》《秦始皇本紀》不僅揭示了秦人從起源到帝國滅亡的基本線索;而且復經其他相關本紀、列傳、世家以及八書對秦人歷史與文化史料的保存,完整構建了秦人歷史的框架和基本內容。自漢代以來直至現代,人們對秦史的研究與把握,均以此為基本依據。即使在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通過考古發掘掌握了許多古人未知的秦早期歷史文化資料,但這些新資料也只能是在《史記》秦史體系的基礎上,對一些歷史細節和具體內容的補充和豐富。其他像《漢書》等正史資料也有一些資料存留可資利用。
再次,后人輯錄的秦史資料和典志類史料。前者如《秦會要》《七國考》以及馬非百《秦集史》和王蘧常《秦史》等。這些資料經作者整理考訂和分門別類,為治秦史者提供了不少方便。后者如“三通”等,由于秦王朝開創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制度,而這些制度的形成與確立,無不與秦人早期歷史息息相關。因此,典志類資料對我們了解有關制度的起源演變以及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如譙周《古史考》、皇甫謐《帝王世紀》、羅泌《路史》、馬骕《繹史》等歷代所編古史資料,也可選擇性地采擇參考。
最后,歷代思想家、政論家及有關學者對秦史的研究和論述,如賈誼《過秦論》一類總結秦亡教訓的論述,代不乏人。其作品大多散見于子書和個人文集與文論之中。雖然這些資料系后人著述,且涉及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的內容不多,但這些資料基本反映了歷代學者對秦史研究的狀況和內容。這對于秦人早期歷史,特別是了解歷代學人探討秦史的特點與趨向,大有助益。
2.考古資料
自20世紀特別是20世紀后半期以來,關于秦早期歷史及其文化遺址多有發現,這些發現包括墓葬、城址、建筑、青銅器、陶器、石刻、工具、武器等各類遺址與文物,從而構成了數量繁多、內容豐富的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資料。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山東地區大量史前聚落、古城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揭示嬴秦起源與東夷文化的關系提供了重要資料;關中地區大量春秋以來秦墓及重要文化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探討秦人早期歷史文化起源提供了重要的間接資料和背景資料;尤其是近二十年來在天水地區及隴南西漢水上游禮縣一帶,接連發現秦人早期墓葬、建筑基址、城池等遺址及數量可觀的青銅器等文物,為探討和構建秦早期歷史及其文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由于秦早期歷史的傳世史料稀少,先秦史料及《史記》對秦早期歷史的記載非常簡略,且多有缺環和模糊之處,致使人們長期對秦早期歷史的真實面貌和具體內容不甚了了。因此,以文獻記載為線索,借助考古資料對秦早期歷史進行復原、對接、描述和整理,就顯得尤其重要。所以,運用考古資料進行秦早期歷史及其文化的研究,既非常重要,又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說,沒有秦早期歷史的考古發現,就無法深入進行這段歷史的研究和基本面貌的揭示。具體而言,考古資料對于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研究的獨特價值與意義大約有以下數端:
第一,通過對文化遺址中墓葬、城址、建筑的分布及其位置的考察,可以了解和揭示秦人早期的活動地域與中心聚落位置及其早期的生活狀態、文化面貌和社會發展水平。
第二,通過對墓葬形制、葬式、葬具及隨葬品形態、葬品組合、葬品數量的考察,可以研究和揭示墓主人身份、墓葬制度、喪葬習俗,并由此據以分析判斷其文化面貌、特征和結構以及文化追求等。
第三,通過對同期墓葬批量人骨與其他考古學文化中墓葬人骨的體質異同比較研究和文化人類學研究,可以為秦人起源、族屬提供較為可信的根據。
第四,綜合分析其遺址遺物,可以探索和掌握秦早期社會狀況、經濟形態和發展水平。如生產工具的種類與形制、金屬冶煉與鑄造加工技術等。
第五,通過對青銅器等器物形制、種類、紋飾圖案與風格、題材特點和樂器種類與形制等方面的考察與分析,可以對秦早期文化的面貌和自身特點作出判斷,進而可以將其與周文化、西戎文化進行比較,揭示其相互關系。
第六,通過對墓葬、宗教遺址及其特征的考察與判斷,可以揭示和掌握秦人早期的宗教觀念、信仰習俗和圖騰崇拜等。
第七,通過對青銅器銘文、石刻資料的研究和分析,既可以從中掌握許多歷史細節和文化信息,又可以分析判斷秦系文字演化發展的軌跡和與周人、東方六國文字的異同。
總之,秦早期歷史考古資料對于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的研究,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可以補史實之缺環,可以使其歷史線索完整清晰,可以使其早期歷史與文化血肉豐滿。
3.民俗與考察資料
從民俗考察角度就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研究而言,資料主要有三類:一是文獻中保留的神話傳說資料;二是流傳的傳說故事與風俗習尚;三是與前兩者相關而見之于考古文物和民間器具所殘存的信息。
秦人起源及其早期文化,可以追溯到堯舜禹時代甚至更早,其發展線索及其具體內容,交織散見于三皇五帝和古史傳說之中,無論是在有文字記載之前的漫長時期還是商周時代,神話和古史傳說都是探討秦早期歷史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些長期口耳相傳又復經先秦文獻記載保留下來的神話傳說資料,不論是系統的還是片斷的,對于秦人起源都是非常珍貴的線索。除了像《山海經》《穆天子傳》《淮南子》等集中記載傳說資料的著作之外,大量片段性資料則散見于各類先秦文獻及諸子作品之中,與相關史料等相伴共存。在總體把握我國上古神話傳說線索和框架的基礎上,經過一番剝繭抽絲和去偽存真的鑒別清洗,就有可能從中發掘出秦人早期歷史的真相,既可證文獻記載之真偽,亦可補文獻記載之缺失。
自古至今,沒有進入史料和文獻記載的民間傳說、故事,特別是上古神話傳說數量不少,這些為各地民間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傳說故事,逆流溯源,往往可以從中找到與人類早期歷史文化相關的種種信息。如鳥圖騰崇拜、熊圖騰崇拜,上古英雄傳說與故事,神靈祭祀與宗教、民間信仰、禮儀習俗與禁忌等,其表象背后或文化深層或多或少積淀和埋藏著秦人歷史及文化的重要信息。如果對秦人流播和分布地域如魯、豫、晉、陜、甘等地有關上述資料進行收集、調查和比較梳理,無疑會有不少有用而文獻未見記載的資料被挖掘出來。
考古遺址與文物,其造型、紋飾、圖案、組合的特點與風格,是其主人及族群文化心理、審美情趣和習俗風尚的標志和反映;至今殘存于民間器具的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文化習俗印記,也同樣是其先祖古老文化信息的殘留和孑遺。通過特定手段和方法,透過現象揭示其內在聯系與文化意蘊,對我們破解族源信息和文化基因同樣非常重要。
當然,在研究中使用民俗考察資料,必須采取非常審慎的態度,而且必須與文獻資料、考古資料相結合,作為前兩種資料的有機補充和輔助材料。否則,就容易發生以偏概全或本末倒置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