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基本研究方法與手段

由于秦早期歷史及其文化發展在時間上的漫長性和階段性、空間上的流動性和擴展性,還有秦文化的創造者“秦人”含義的模糊性與延展性,以及秦文化來源的多元性與復雜性,也就決定了對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的研究,在方法上和手段上也需要大視野、多角度、多層面和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盡可能準確地全面把握秦人早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厘清秦早期文化的來源、結構和特點及其演變,也才能更好地在中華早期民族與文化形成期的大背景下,揭示秦人及其秦文化在中華民族與文化承上啟下和整合一統中的歷史地位與時代價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書在具體研究中,將在方法、手段上主要把握以下五點。

1.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能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和支撐。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的研究,重點在于把握其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和文化生成演變的運動軌跡。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所倡導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我們從事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研究應該遵循和堅持的科學理論和方法。用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聯系的觀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我們在研究中最基本的和常用的方法。歷史研究切忌以偏概全,只有在具體研究中堅持辯證、發展和聯系的觀點,才能在零散紛亂的線索和模糊不全的史實中,經過由表及里和去偽存真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收獲。以此為出發點,在充分挖掘史料和廣泛吸收考古新發現、新資料以及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梳理、鑒別、借鑒、概括、提煉,進而推陳出新,創新研究范式,升華觀念認識,形成自己的新觀點和新結論,構建本項研究的獨有結構和邏輯體系,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研究目標。

2.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探索秦人早期歷史與文化的發展,既要從三代歷史進程的趨向中和歷史的深層及邊緣去披沙揀金,也要在考察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畜牧文化交流融通,秦人與周人、西戎,秦國與六國的互動關系中探其奧秘。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中既要從廣闊的視野出發,整體把握和正確處理三代歷史與秦人早期歷史相互關系,不能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更不能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又要從若明若暗、真假混雜的史料中洞察秋毫,進而剝繭抽絲、還原真相。所以,只有將宏觀研究和微觀探討有機結合,才有可能在秦人早期歷史與文化的研究中作出科學的結論和創新的見解。

秦人早期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正處于我國古典時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整合和政治大一統時代趨向的節點。秦人如何上承三代之大成,中會多元文化之精華,完成中華文化的整合而下開一統政制的文化基礎?如何在完成自身華夏化的同時,又在華戎交會的實踐中既大大拓展了中華民族形成的基礎,又加速了民族認同和一體化進程?秦文化如何產生、形成、發展、轉型進而一統華夏成為統治文化和主流文化?它在秦人的崛起和實現統一以及建立統一國家的實踐中的地位、價值意義何在?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探究,就必須在先秦時代和華夏戎狄的時空大背景下一一挖掘。所以,立足夏商周與春秋戰國長時段和華、戎、夷、狄等多部族和大地域進行先秦歷史與文化的梳理與揭示,是我們從微觀層面具體突破秦早期歷史與文化一個個謎團的前提和重要基礎;而微觀破解具體問題又是對宏觀歷史體系與文化路徑建構的史實依據和立論支撐,兩者缺一不可。

3.歷史考據與文化比較相結合

秦人早期歷史既涉及族源長時段、遠距離的遷徙,也存在文化來源的多元化、文化結構的復合性和文化特征的獨特性。秦人遠祖的追尋與確認,其先祖遷徙的時間、路線、地點,秦人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秦文化的來源、產生、結構、轉型、特點、評價等,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在有限的文獻資料和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中一一探隱抉幽、糾謬補正、還原提純和梳理整合,才有可能使秦早期歷史的面貌得以呈現。因此,對文字、器物、年代、地名、事件、人物、民族等問題不做一番整理鑒別的考證工作,秦人早期歷史發展線索與文化面貌也就無從揭示。

任何文化它的形成與發展、來源與構成、特點與價值,都與這一文化的創造者的歷史命運和精神風貌密不可分,也與這一文化生成的人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由此而產生文化的地域性和人文特征。但是,文化以及文化的創造者又會在與其他文化及其主人的相互聯系與交往中彼此影響、滲透與融合,因而也就具有共同性和均質性。故而一種文化經歷演變發展之后,對其起源、產生、發展、轉型進行考察和總結,就必須運用文化比較的方法,通過多層面、多角度的深層分析和特征比較,才能更好地抓住這一文化的內在特征和形態表現。秦文化作為一種既非農耕又非草原文化的新型復合文化,其形成與演變,既與三代文化相連,又與東夷文化有關,而且與戎狄文化深度接觸與融合,我們只有在與上述各種文化的解構和比較中,才能更為準確地認識和把握其內涵與特征。

4.文獻資料與考古材料相結合

對秦人早期歷史與文化的研究,在資料使用上有兩個基本的特點:一是文獻資料相對零散缺乏,二是考古資料不可缺少。所以,對這一特定對象的研究,就必須在充分利用文獻資料的前提下,必須廣泛利用一切有用的直接或間接的考古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說,沒有新的地下考古資料的不斷發現和重大突破,在秦史研究中就沒有秦人早期歷史這一領域的出現。因此,以《史記》為代表的秦漢、先秦史料,無疑是我們據以建構秦人早期歷史與文化體系的基本線索;而長期以來傳世的秦早期文物資料,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大量秦文化遺址的不斷發現和考古發掘,尤其是近十多年以來在天水兩河流域秦早期文化的考古調查以及甘谷毛家坪、天水董家坪、清水劉坪和李崖、張家川馬家塬、秦安王家洼、禮縣大堡子山、圓頂山、西山、鸞亭山等秦早期文化、西戎文化遺址的發掘與重要文物的出土,為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使文獻史料與考古資料相結合,將秦人早期歷史與文化由此前的片段和線索進而形成完整豐滿的鮮活歷史成為可能。所以,運用二重證據法進行研究和探討,對于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的復原與評述,至關重要。

5.多學科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

不難看出,秦人早期歷史的發展,秦早期文化的形成,不僅具有特殊性和久遠性,而且具有復雜性、綜合性和變異性。因此,運用單一的歷史學方法或文化史方法,不足以駕馭和支撐對這一問題研究的深化和創新。它涉及民族學、考古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經濟學、文化形態學、生態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知識和理論、方法。其多學科性又決定了研究手段的多樣性,如文字學、甲骨學、器物學、地名學、訓詁學、宗教學和文明比較、文化區、文化分類等方法和手段,也就不可或缺。所以,從研究實際和資料需要出發,將多學科方法和多種手段有機結合,靈活運用,既可以防止在研究和論述中避免常識性錯誤,也可以使研究趨向深入和全面。只有將多學科方法和手段有機結合,圍繞課題和研究對象進行多角度探賾、多層面論析、多尺度判斷和多維解構,開展綜合研究和系統構建,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的完整面貌庶幾得到重現。這既是我們力圖踐行的目標所系,也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理想和愿望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山县| 泰和县| 会理县| 西华县| 葫芦岛市| 客服| 盐边县| 察哈| 赤峰市| 禹州市| 筠连县| 修武县| 武邑县| 兴业县| 德安县| 利津县| 平泉县| 辽宁省| 周宁县| 瑞丽市| 依兰县| 黄陵县| 万安县| 拉孜县| 南平市| 中山市| 伊春市| 苏尼特右旗| 安图县| 青冈县| 林西县| 承德市| 晋城| 金秀| 灵山县| 清苑县| 廊坊市| 石柱| 桐城市| 罗甸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