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社會改造思潮興起的歷史背景

任何社會思潮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如蔣夢麟所說:“凡天下有大力的運動,都是一種潮,這種潮澎湃起來,方才能使一般社會覺悟?!薄胺惨粋€大潮來,終逃脫不了兩個大原因,一個是學術的影響,一個是時代的要求。換言之,一個是思想的變遷,一個是環境的變遷?!?a id="w2">[2]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開啟了一個民主共和的新時代。民初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提出了社會改造的要求;新文化運動興起與新知識分子群體對社會改造的探索,繼續和發展了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改造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改造潮流的興起,更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改造思潮的形成和發展。

一 民初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提出社會改造的要求

辛亥革命旋起旋敗,西式民主在中國的試驗如曇花一現,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希望用政治手段來改造中國的實驗也無果而終,不得不重新探索社會改造的問題。民初以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社會改造的物質基礎和現實要求,并且提出了社會經濟組織乃至社會制度改造的任務。

1.民初政治變革孕育了社會改造要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執政的人物依然是專制時代的舊人物,執政的思想,依然是專制時代的舊腦筋,政治的制度,依然是專制時代的舊樣式”[3]。革命的結果令人大失所望,所謂民主政治尤其是現實中的軍閥政治,更令人不滿。據梁漱溟觀察:當時法律破壞,統一破壞,兵火創刈,營業損失,金融窘迫,閻閭騷擾,水旱災害,風俗敗壞,學術不講。“累年以來,社會道德之敗壞,無人不痛疾矣。社會之萬惡,眾口騰說,無論何地何時嘲罵忿詆之聲充盈兩耳?!?a id="w4">[4]無疑,民初是新舊社會更替,舊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的過渡時期,這也“是國家多難的時代,是思想改革的時代,是一個行為制度沒有標準的時代,總說一句,是黑暗的時代,是新陳不接的時代”[5]。因此,民初的中國尚不具備實行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礎,自然也不具備以政治解決社會問題的時空條件。

適逢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受到強烈震撼的中國先進之士開始比較中國革命與俄國革命的得失,思考中國改革的良策。親歷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在《十月革命與中國革命》一文中談道: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被壓迫民眾自由解放的先聲,也是世界民眾勢力表現發展的起點。中國從事革命工作的人經了這番的教訓,認識到民眾的勢力,才曉得要得自由解放、和平統一,必須喚起全國被壓迫的民眾共同努力奮斗。所以十月革命在方向上、在方法上都予中國革命以深厚的影響。[6]

中國社會改造問題的提出,也是辛亥革命政治改造不成功的痛苦經驗與深刻反思所致。民初以來戰事連連,繼辛亥革命而來的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段祺瑞定國之戰,使民生凋敝和失望到了極點,因此社會改造思想也發生變化。如羅家倫所說:“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大家于是覺得以政治去改造政治,是沒有用的;于是想到以社會的力量,去改革政治。大戰的影響,是以外力促醒社會的觀念;內亂的結果,是以內力促醒社會的觀念。有這兩種社會的發現,于是‘五四’‘六三’兩個運動,勃然而興起:算是以民眾的力量,罷免三個國賊;以民眾的力量,拒簽和會的德約;以民眾的力量,拒絕日本直接交涉的要求,——這都是中國歷史從來沒有的事實。民眾既然發現了這個社會了!而中國的社會,是非改造不可的;大家同社會的接觸愈多,便愈覺得社會的腐??;愈覺得社會的腐敗,則愈覺得改造的事業難于著手。熱心社會事業的人一方面感受自己的思想不夠用,一方面覺得社會上普通的思想不改革,社會是不會改革的;于是從改造社會的問題,進而為思想革命的問題?!?a id="w7">[7]先進之士對國內政治普遍失望,進而從政治運動失敗中反思這種改造方式的缺憾,覺悟到思想文化革命的重要性,于是關注社會問題,致力于社會改造。

到五四運動以前,改造中國的道路也從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巴黎和會成為世界改造的重要環節。胡愈之這樣分析和會與世界改造的關系:1919年世界大事之最關重要者,當然屬于改造世界之巴黎和會。戰敗國之懲罰,被壓民族之獨立,此乃具體的改造方針。此外,和會尚有根本改造世界之方針,則國際同盟是也。國際同盟之產出,為1919年內最重大之一事。[8]中國人原本期望在世界改造中改造中國,但是巴黎和會上的不幸遭遇,徹底擊破了中國人“公理戰勝強權”的美夢,從中認識到,在帝國主義時代就是強權戰勝公理。于是先進分子對美國總統威爾遜大失所望,從相信美國的民主主義轉向俄國的社會主義。按照瞿秋白的分析,這次中國的失敗,就在于沒有堅定的志向和明敏的智能,不能組織一個良好的社會去迎合世界的潮流,建設一個鞏固的國家去迎合世界的現勢?!昂蜁锩嬷挥兄袊鴽]有簽字,所受教訓總格外比別國人要深切一點,所以中國人尤其應該覺悟得快一點。”[9]可以說,巴黎和會給中國人強烈的刺激,進一步改變了國人的世界社會觀,從而推動了社會改造運動的發展。隨著新文化運動在五四以后的轉向,尤其是驚天動地的五四運動,促進了社會改造思潮的迅速發展。

2.民初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社會改造要求

社會經濟發展是思想變化的重要基礎。如李大釗所說:“凡一時代,經濟上若發生了變動,思想上也必發生變動。”“新思想是應經濟的新狀態、社會的新要求發生的?!?a id="w10">[10]社會改造是一種以民主主義為主體的進步思潮,也是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中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反映。民初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成為社會改造思潮興起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歷史地看,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895—1913年的初步發展時期;1914—1920年的進一步發展時期;1920—1936年的資本主義化時期。[11]其中,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嚴重加深和救亡思潮的高漲,導致了1895—1898年的投資小高潮;1905—1908年的愛國運動,催生了工礦交通業的發展高峰;辛亥革命勝利,也促進了1912—1913年成立工商公司的經濟熱潮。具體而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大力提倡發展實業,采取保護和發展民族工商業的政策,加上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外部環境,所以,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了一個所謂“黃金”時期。表現為:現代經濟水平的提升,經濟面貌的改觀,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壯大,社會團體的勃興,市民階層的發展,工人階級的覺醒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特別是“實業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勃興,經由振興實業而振興國家的主張被廣為提倡及接受”[12]。因此,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有識之士提出了社會改造的要求。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全面經濟蕭條,尤其是西方各國的經濟侵略卷土重來,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重新回到“恐慌時代”。據楊銓《五十年來中國之工業》分析:“歐戰既終,險象既生,九、十年(指1920年、1921年——引者注)實為中國工業恐慌時代。鐵廠積貨如山,無人過問,至于閉爐停機;紗廠結賬大都無利;上海數十年之三大油廠竟同年倒閉;其他工業亦皆消沉。因歐戰致富之實業家,營業失敗重入漩渦者,乃時有所聞,吾國工業因參戰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為曇花一現者,竊恐甚少也。”[13]中國民族工商業又陷入緩慢甚至停滯發展時期,也因此孕育了改造中國政治經濟的要求。從經濟思想的發展演變來看,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時期的思想,可稱為中國農業宗法封建社會的思想。從民國成立到北伐成功則為工業資本社會的思想,一方面要“破壞中國農業社會舊有思想”,另一方面要“輸入西洋工業資本社會之新思想”,表現為傳統與反傳統的激烈沖突,形成了中國現代思想啟蒙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14]

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農村和農業改造問題隨之發生。中國近代以來,主要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影響,中國農業經濟開始解體,商品化趨勢不斷加大。一方面是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日益商品化;另一方面是農村經濟對商品市場的依賴程度加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加速了傳統經濟的解體和農業經濟的市場化,也使中國農業的商品化更大程度地受到世界市場的支配。此外,封建土地占有制度、沉重的地租、各種苛捐雜稅、軍閥的橫征暴斂與混戰、水旱災荒等,導致農業經濟發展不暢,農民的貧困化,農村經濟凋敝、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發展遠遠落后于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發展。

陳獨秀在1922年11月起草的《中國共產黨對于目前實際問題之計劃》,分析了農民遭受痛苦的原因:一是戰亂及災荒使農民流離失所,二是水旱災荒使所有農民都受苦,三是外貨輸入,一般物價的增高率遠遠超過農產品價格的增高率。許多自耕農被迫出賣耕地降為佃農,佃農則降為雇工或流為兵匪,因而造成了貧農仇恨外國侵略勢力和兵匪充斥增長了軍閥的勢力等后果。[1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農業資本主義畸形發展給中國人民帶來諸多的痛苦。

當時有分析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已擴展到全世界,東方各國古老的農業生產無法與資本主義大生產相抗衡,中國的民族工業也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與資本主義相競爭,因此,中國無產階級所受的經濟壓迫比西方國家無產階級更重,中國興起的資產階級也只是外國資本的附庸,大量的中小資產階級在外國資本的壓迫下,最終成為無產階級的候補者。[16]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充分發展的。

但是,民族資本主義經過艱難而曲折的發展,畢竟帶來了中國社會經濟的一些變遷?!敖洕陌l展深刻地顛覆了傳統中國的社會秩序和城鄉一體化結構,造成了都市與鄉村、沿海與內地的嚴重的二元結構。隨著資本原始積累的增加,財富和收入的巨大不平等也出現了,而且以一種傳統中國從未有過的尖銳方式出現?!?a id="w17">[17]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也導致了生產社會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傳統的農業社會開始向工業化和城鎮化社會轉變,社會結構面臨著重大的調整;另一方面,新文化運動以來,知識界把批判的鋒芒直指國內腐朽的政治,特別是在五四運動“外抗強權,內除國賊”,救亡圖存,捍衛國家主權的感召下,“社會改造”成為人們解決中國問題的根本出路。[18]這種訴求體現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思想層面,就是實業救國、工業救國等思潮的再度興起,工業立國與農業立國的爭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道路探索與思考,等等?!八哉劯母锷鐣娜耍倘徊荒懿幌戎\經濟改革,即退一步說,不談改革社會的人也不能不重視經濟”[19],這開始成為中國社會改造論者的共識。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勞動問題日益嚴重,罷工風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20]對此,1918年《勞動》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方今‘勞動問題’日縈繞于歐美政治家頭腦,日喧聒于社會世界人士之耳膜,問題者何?階級戰爭也?!庇纱颂岢觥懊魃鐣栴}之真相,促進我國勞動者與世界勞動者一致解決社會問題?!?a id="w21">[21]

中國的勞動問題是與世界勞動問題聯系在一起的,中國社會改造也涉及貧窮問題、勞動問題、婦女問題、家族問題諸多方面。具體就貧窮問題而言,中國貧窮是不善利用環境,生產能力太弱所致。因此中國之急務,首先在發展各種實業,使無業游民有職業;其次在培植創辦事業人才,增多群眾工作機會。就勞動問題而言,中國近代受歐洲產業革命影響甚微,但經濟的和政治的罷工已能運用,五四以來尤為顯著。“是勞動問題,在中國亦已成為社會問題。不過今日中國所大患,尤在于工人無工可作,將來所受產業革命影響加大,此種情形當更劇烈?!惫噬鐣哒撜咧鲝垼环矫婢S持現在社會制度,以政府力量抑強扶弱,使勞動者不致受資本家的壓迫;另一方面要使產業歸中央政府或公共團體經營,借以減殺資本主義的橫暴。[22]

總之,中國的社會問題是與世界的政治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中國的社會改造也是與世界社會改造聯系在一起的。但是,歐美的社會問題根源于本國資本家組織的機器生產;中國的社會問題則根源于外國輸入的資本家組織的機器生產。如果說歐美發生的社會現象是“農民的工人化”,是“直接生產的工人的奴隸化”,是“中流階級的平民化”;那么,中國發生的社會現象是極少數的,“頂重要的事實,就是從前家庭工業、徒弟工業和農業的生產者,受外來機器制造品的壓迫,多數變了失業者”??梢姡袊^去及現在種種變象,均由歐美、日本的壓迫所誘發。現在各國的缺陷都暴露出來,所以,國家改造和社會改造“已經成了全世界一致的聲浪”[23]。因此,社會改造思潮是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凸顯的反映,或者說,社會矛盾決定了社會改造的必要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重大的改革任務。早在辛亥革命以前,資產階級革命派就看到了經濟制度變革的重要作用,認為要徹底根除專制統治,必須從經濟上鏟除地主土地占有制。因此,中國要實行民主革命,“當取歐洲尚未經歷之經濟革命,以為政治革命之引藥線”[24]。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五四運動發生以后,這種政治改造的認識在中國更加普及,尤其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改造經濟制度的問題。蔡和森就明確指出,中國勞動運動問題“只有根本改造社會制度才能解決”[25]。要解決中國經濟問題,只有早日將政治問題解決,采用國家資本主義,與俄、德締結經濟同盟,才能是中國國民經濟興盛,真正得到政治經濟的獨立與自由。[26]李大釗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了中國根本改造的必要性,提出,社會改造必須從“道德革命”轉向“社會革命”。[27]他指出,依據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法律、政治、倫理等都是表面的社會構造。經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解決,“必須有一個根本解決,才有把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28]。也就是,經濟組織的改變是一切社會問題解決的前提,也是社會改造的基礎。

進而言之,經濟發展是一切改造運動的基礎之一。歷史上許多改造運動因為有經濟基礎而告成功,也有許多改造運動因為沒有經濟基礎而歸于失敗,歐洲各國的實例可資證明。中國的歷次改造運動均不成功,沒有經濟的基礎是重要原因之一。有分析指出:“中國各種改造運動中稍睹成效的,唯有白話文學運動;然而推其所以能夠稍收成效,我想大半因其帶有經濟的基礎——因為白話文易懂,易學,易讀,易寫,合于現今中國經濟生活困難之實況?!敝袊F今經濟狀況較前進步,國民的經濟欲望已由低級而到了較高級,經濟狀況已達于國民經濟時代,生計單位已由大家族而轉小家族,資本集中的傾向已開始發生。但是,隨著經濟的變動,出現了諸如“道德觀念之頹廢”“某種階級的婦女貞操之喪失”“青年志趣之不堅”“貪污官吏之增加”“議員之腐敗”。這些都是中國的怪現狀,各種社會改造主張均與此相關。[29]正如陳望道所強調:“經濟是一切社會問題底總樞紐;無論婚姻問題、教育問題以及其他各種問題,追本窮源,都和經濟有關系;這些問題底解決,都須等著經濟問題解決,才有解決底可能或實施?!?a id="w30">[30]

總之,從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與社會改造思潮興起的關系來看,一方面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封建主義經濟衰敗,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凸顯;另一方面社會發展離不開人類對社會的自覺改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社會改造思潮興起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助益社會改造思潮的發展。

二 新知識分子對社會改造的新探索

新文化運動興起,實現了民初以來政治改造向思想文化改造的轉變,新文化運動本身也成為一場社會改造運動,推動了五四時期社會改造思想和運動的發展。

1.新知識分子的社會改造探索

在近代中國,新知識分子是隨著1901年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和科舉制度的停廢、新式學堂的創辦、留學生的派遣而形成的群體。陳獨秀在1922年界定知識階級為“舊時所謂士大夫,現在的職業是議員、律師、新聞記者、教員、官員、軍人等”[31]。蔣夢麟在1924年指出,現在所謂知識階級,主要是投身教育事業者、出版界的著作者和編輯者、其他以高等學術為基礎的職業者、散于各界中之對于學術有興味者。教育界及著作界以知識為終身職業,故為知識階級之本位,余者只可謂與知識階級接近者。若以全國之人口、區域論,此種人在中國實居少數。更進一步,知識界是否能成一階級,在今日中國亦屬一疑問。因既成一階級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在社會上必占有一種相當的勢力;第二,必有一種團結和組織。現在中國的知識界不能謂在社會上無相當的勢力,亦不能謂無一種比較的薄弱的團結。但組織兩字實在還談不到。[32]

當時的知識界人數少,而且沒有組織,尚未成為一個階級。有人統計,五四時期,知識分子階層包括曾在科舉制度下受過舊教育的人、在各類新式學校中接受過教育的人、歸國留學人員、高等學校專門學校和中學在讀生,總數在140萬—15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3%—0.4%。他們大多分布在教育界、政界、軍界、農工商實業界,小部分人從事新聞、出版,或是自由職業者和革命者。因此,新文化運動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文化思想極為活躍的時期,也是新式知識分子相對活躍的時期。[33]新知識階層失去了傳統士人以科舉制度進入中央和地方權力機構的途徑,其政治社會地位被邊緣化。但是,他們通過創辦報章雜志、學校、學會和社團等方式,以群體的力量參加社會運動,參與國家政治變革,引領社會思潮,因此,在思想文化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比傳統士人更大。

新知識分子對社會改造問題的關注,與傳統士人治國平天下的使命感有著歷史的聯系。對于社會改造的道路和方法不懈的探索,并且敢于付諸實踐,也是他們從坐而論道轉向“起而行之”的表現。他們在改造自身的同時,將社會改造與個人改造結合起來,積極投身社會改造,直接影響到社會改造思潮與運動的發展。

新知識分子最初注重個人思想道德的改造,是思想革命、道德革命的主體,也是宣傳教育下層勞苦群眾的橋梁。民初以來,中國的種種社會問題,使知識界對“民主”“立憲”“共和”進行深入的反思。五四運動以后,各派知識分子更是期望通過解決社會問題來重建新社會。他們從不同的立場和觀念出發,探索中國乃至世界的改造問題,不僅涉及社會改造的主體力量、方法、途徑等理論問題,而且涉及勞工運動、平民教育、婚姻家庭、女子解放、個人改造、農村、風俗等具體問題。按照瞿秋白在《餓鄉紀程》中的描述:“我們處于社會生活之中,還只知道社會中了無名毒癥,不知道怎么樣醫治,——學生運動的意義是如此,——單由自己的體驗,那不安的感覺再也藏不住了。有‘變’的要求,就突然暴發,暫且先與社會以一震驚的激刺,——克魯撲德金說:一次暴動勝于數千百萬冊書報。同時經八九年中國社會現象的反動,《新青年》《新潮》所表現的思潮變動,趁著學生運動中社會心理的傾向,起翻天的巨浪,搖蕩全中國。……況且家庭農業經濟破產,舊社會組織失了他的根據地,于是社會問題更復雜了。從孔教問題,婦女問題一直到勞動問題,社會改造問題;從文字上的文學問題一直到人生觀的哲學問題;都在這一時期興起,縈繞著新時代的中國社會思想?!?a id="w34">[34]青年學生抱著極大的熱情參加學生運動,致力于社會改造。有評論說:“改造社會的問題在思想界被提到如此突出的地位,成為先進青年集中關注的焦點,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是第一次。這表明人們對問題的認識正從表面向更深層次挖掘,是當時先進青年中產生新的覺悟的表現?!?a id="w35">[35]

2.社會改造方式的變化

新文化運動興起后,知識分子改造社會的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岸胃锩焙螅瑥恼胃脑鞛椤拔┮恢M保D向以社會改造為“惟一之鵠的”。從政治改造轉向社會改造,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重要轉變。[36]著名記者黃遠庸1915年致信章士釗,討論社會改造的問題。他說:“至根本救濟,遠(黃自稱——引者注)意當從提倡新文學入手??傊斒刮彷吽汲保绾文芘c現代思潮接觸,而促其猛?。欢湟x,須與一般之人生出交涉;然須以淺近文藝普遍四周。”他希望《甲寅》發動一場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不過,當時章士釗還是堅持以政治改革為先。[37]陳獨秀對政治革命的反思,與黃遠庸大體一致。他認為,“在中國進行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要從思想革命開始,要革中國人思想的命”[38]。黃遠庸、陳獨秀與章士釗分別主張文學革命與政治革命,可以說代表了當時的兩種社會改造的思路,也表明知識精英對民初政治的懷疑甚至厭惡的心情。

到五四前后,社會改造的討論轉向根本改造的話題。毛澤東與黎錦熙、王季范等師生一起“久談改造社會事”[39]。他認為,時人雖有一些變革主張,但對救國之道未能找到一個根本解決辦法。他在1917年8月給黎錦熙的信中明確提出,改造中國要從改造哲學、倫理學入手,根本變換全國的思想,這就是救國救民的根本道路。[40]1919年,毛澤東在著名的《民眾的大聯合》中,則提出民眾大聯合是改造中國的根本方法。[41]張君勱在1921年10月喊出“方今紛紛擾擾之局,其尚有解決之一日乎?欲解決之,計將安出?此解決方法進行之中,吾儕可以自救于國家者何在?”表達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急迫心情。[42]1920年12月,王盡美在《勵新》半月刊的《發刊詞》中寫道:“新思潮發生以來,各處都有樹起極顯明的旗幟來,而倡文化運動,思想界受到這種影響,發生了空前的大變動,凡少有覺悟的人,都照著這條路上走了?!边@是因為,他們“對于從前一切的制度、學說、風俗……等等都發生不滿意,都從根本上懷疑起來”。“對于種種問題,都想著一個一個的,給他討論一個解決的方法,好去和黑暗環境奮斗,得到結果”[43]。可以說,基于對現社會的深刻感悟,許多青年學生走上了用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道路。張君勱在五四運動以前,便感覺到“社會主義”必將是中國未來社會的改造方向?!拔嵋詾榉N種學說,故應同時輸入。即以同一學說言之,不僅正面之言應輸入,即負面(即反對者)之言,亦應輸入,惟如是方能啟人懷疑之心,令思想發達?!?a id="w44">[44]

1919年夏秋之間,張東蓀給在歐洲的張君勱、蔣百里等四人的信中提出:“又世界大勢已趨于穩健的社會主義,公等于此種情形請特別調查,并搜集書籍,以便歸國之用?!?a id="w45">[45]雖然張君勱、張東蓀等人趨重于基爾特社會主義的宣傳,但以社會主義為中國改造的方向,這是值得肯定的。就社會改造思想的變化,胡愈之指出:“自西洋文明輸入以來,國中先覺之士雖漸知合群互助之必要,然皆致力于政治改革,鮮有從事社會改良者。夫社會勢力,為政治勢力之基礎,不健全社會之上,殆難望有良好之政治。我國之改革事業,正惟不從社會入手,故政治雖經改革,仍陷于紛擾之境。所可慶者,今日國人已漸有此覺悟。近來熱心之青年,頗多厭棄政治界,而獻身于社會改革。社會事業今已廣播種了,將來之發展,不難逆睹。此吾國改革以來之好氣象也?!?a id="w46">[46]從政治改造轉向社會改造,大致代表了當時中國改造的發展趨向。

羅家倫在1920年5月總結了學生運動的成敗得失,指出,五四運動失敗是文化運動基礎太薄弱所致,現在最重要的根本問題是文化運動,因為思想的來源是一切運動的原動力,沒有思想未曾改變而行動可以改變的,所以,文化運動的目的是“以思想革命為一切改造的基礎”。從中國革命與各國革命的比較可知,歷來各國的革命都愈革愈好,而中國辛亥以來的革命愈革愈糟,“乃是因為他國的革命,是大家為主張而戰的;而中國的革命,除了幾個領袖人物而外,其余的人都是被金錢收買得來的,權位引誘得來的。他們原來就沒有民主、共和的觀念,如何可以盼望他們實行民主、共和的政體呢?所以各國的學者,認為改造政治社會,都非先從改造思想下手不可”[47]。這是對此前社會改造運動的總結,同時借鑒世界改造的趨勢,來確定中國社會改造的發展方向。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出現了從思想改造向社會改造轉變的趨勢?!缎鲁薄返囊黄恼轮赋觯骸敖鼉赡陙?,我們中國談改造的事業,可算是熱鬧極了。平日所謂新文化運動潮流中的期刊雜志,大日報,小日報,甚至叢書專著,論其數目,何止數千?其間性質派別,雖有多少不同,如有偏于文學的,思想的,有偏于科學的,有偏于各種社會問題,社會主義的……然而他們的目的,總朝著這一個共同的方向走——求破壞舊的,建設新的;換句話說,就說改造現在固有的社會?!?a id="w48">[48]進步知識分子改造社會的途徑,主要是成立社團,創辦報刊,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在批評者看來,“現在什么改造,解放,各處都說的很熱鬧。可是他們都是紙上的文章”[49]。這種社會改造被批評為“紙上談兵”,充其量只能改造知識階級。因此,有人提出,知識階級既有改造社會的決心,自然想打破摧毀舊勢力而代之以光明的勢力。他們在中國的使命是:(1)代民眾呼號出他們的社會上、文化上、政治上、經濟上所受之壓迫的痛苦;(2)摧毀廓清一切惡濁思想、腐敗道德與不良制度的沖鋒陷陣的急先鋒;(3)具有創造的眼光,對于改革中國的現狀能提出具體的方案,向民眾呼訴,并且在中國各地撒下光明的種子。三者是互相關聯的,中國的知識者能實踐此三種使命的,方可說對于中國的改造有所貢獻,而且可稱為革命的知識階級。[50]

總之,自新文化運動興起以來,“社會改造”“建設新社會”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對于社會應該如何改造,建設一個怎樣的新社會,尚在探索之中。俄國十月革命開闊了正在苦苦探求中國改造道路的先進分子的視野,“以俄為師”便是他們的結論。巴黎和會以及五四運動引發人們對于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比較和思考,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改造方向。正如傅斯年所說:“近兩年里,為著昏亂政治的反響,種下了一個根本大改造的萌芽?,F在仿佛像前清末年革命運動、立憲運動的時代一個樣,醞釀些時,中國或又有一種的平民運動?!?a id="w51">[51]周佛海也指出:“社會改造!社會改造!這種思想,這種呼聲,這種運動,最近就是在暮氣沉沉的中國,也如旭日東升一天天地高起來了。因為處在這現在這樣惡劣,殘忍,恐怖,煩悶的社會狀態,社會組織之下,設若還不知道起來革命,改造,那真是感覺麻木,差不多和木石一樣了。中國人既然也是人類,也有感覺,也有理知,當然也就忍不住現存社會底壓迫……運動,乃是時代底要求,現存社會底產物,不但不是甚么洪水猛獸,反是救人濟世的福音!”[52]因此,新知識分子成為社會改造思想的主要傳播者,也是社會改造活動的積極探索者。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興起的社會改造潮流

19世紀末期以來,各帝國主義國家激烈爭奪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國際社會秩序也不得不重新調整。史學家將1880—1914年稱為“歐洲思想危機的時代”,而1914年爆發的世界大戰,使歐洲大陸的自由秩序陷于崩潰,1918年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成為歐洲文化危機的重要思想表征。[53]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各國興起社會改造運動,形成一股世界改造潮流,也深刻地影響到中國社會改造思潮與運動。

1.第一次大戰后社會改造思潮的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戰后出現的嚴重的社會混亂,促進了世界社會改造思潮和運動的發展。李大釗著文指出:“這種荒亂的教訓,及荒亂復興的預防,使人發不可不急謀改造的深省。改造的新局面,必為帶著社會主義的傾向的局面,是確切無疑的。改造的機運,雖然日形迫切,而改造的方案,則于一般人的意想中尚欠明了。一般人對于社會主義的組織既不明了,而社會主義者亦因制度的復雜,又把實現此主義的障礙看得過大,致使社會主義的運動遭過困難?!鄙鐣髁x的實現必須奪取政權,而奪取政權只有兩種手段,一是平和的,一是革命的。“有許多社會主義者鑒于平和的手段的失敗,乃悟改造的事業非取革命的手段不可。革命的方法,就是無產階級獨攬政權?!?a id="w54">[54]這里指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社會改造運動的興起及社會主義運動的趨勢,也說明了社會改造路向的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身就是對國際社會的重大改造,同時也孕育了戰后世界改造的新潮流。

第一次世界大戰嚴重破壞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經濟組織,使世界經濟秩序紊亂,各國工業恐慌,工人失業,農業破產,金融破產,各種社會問題接連發生,不僅各資本主義國家內農民階級和中等階級及資產階級要求社會革命,而且,全世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國民革命與之呼應,蘇俄社會主義革命更是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方向,人類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時代。[55]由于世界大戰殘酷的現實及其后出現的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打破了此前西方對科學和理性的樂觀,出現了對文藝復興以來資本主義的全面反思,從而涌現出反對極端個人主義、消極自由主義、唯科學主義、實證主義、理性主義、極端功利主義和極端國家主義的思潮,“從前的理想和信條,已經破壞得七零八落,于是全社會都陷入懷疑的深淵,現出一種驚惶沉悶凄慘的景象”[56]。從而給人一種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恐懼。1920年年初旅歐陸的周恩來,見證了歐洲社會的這種災難與混亂景象:生產力之缺乏,經濟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凡此種種,均足以使社會上一般人民饑寒失業交困于內外,而復益之以戰爭中之精神文明所間接之損失,社會之現狀遂因之以不安。[57]

面對世界末日的恐慌,有識之士紛紛提出各種救世思想和主張。關于救濟資本主義的選擇,一是轉向以消除資本主義文化弊端為旨歸的社會主義,用社會主義來修正資本主義制度;二是返身向后,從本土古典文化資源中尋求救治之方。“有主復古者,于是歐戰方酣之時,人乃爭讀古書,又虔心祈禱,乞靈于古之宗教。古之英雄圣哲詩人學者,一一奉為偶像,資以鼓吹,一若行其所言世即可救者;而極奇僻極矛盾之學說及教理,各皆有人提倡,有人信從,此興彼仆,盛行一時,陸離光怪,莫可名狀。此種紛亂而復雜之情形,適足見歐洲人精神之悲苦。”[58]總之,戰后各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發生重大變遷,也導致了社會思想的變化?!岸淼碌母锩?,英美各國的勞工運動,已經可以教人變色;再加上戰爭中死亡的人口,生產率的減退,經濟組織的變動,生活程度的增高,于是就成了現在的一種阢隉不安,隨處都需改造的社會。”[59]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思想的變動和社會組織的動搖,也導致歐洲文化陷入危機。曾經留學歐洲的張君勱總結說:“一言以蔽之,則人類改造可能性之大,至戰事中而大表顯。惟此可能性之大,于是改造哲學者有人焉,改造社會者有人焉,改造各科學者有人焉,乃至思改造文化之根本者亦有人焉??傊?,或曰改造,或曰革命,其精神則一而已?!薄翱梢哉f現在之歐洲人,在思想上,在現實之社會上,政治上,人人不滿于現狀,而求所以改革之,則其總心理也。其在哲學界則國人所常稱道之柏格森、倭伊鏗是也。柏格森之哲學,倭伊鏗之哲學,一名變之哲學,最反對自然主義,最反對主智主義。兩家之言,正代表今日社會心理,故為一般人所歡迎。其在政治界,社會革命界,則俄之李寧,英之基爾特社會主義之柯爾氏,此皆國人所已知,無待贅述也。所最奇者,并對于今日歐洲文化亦有懷疑者,如英之潘梯氏(Penty)是也?!泊似婀种撍园l得出來,即系不滿足于現狀之故,即系改造可能性發展至極度之故。”歐戰之結果,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認識,“即昔所認為不可能之事,竟變為可能?!?a id="w60">[60]

總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一股社會改造的潮流。有人總結說:“十九世紀以前,我們人類一切思想制度的總賬,被這回驚天動地的世界大戰打得天花亂墮(墜),結得一個干凈,都想另起一個賬目,換一回新生活。于是改造的聲音,好像放了一個地球大似的爆竹,幾乎把人類的耳目都弄昏了。”“歐洲的人是受了十九世紀以前的糊涂賬已是吃虧不小,所以這回的改造用了九牛二虎的力,使了幾千倍大的顯微鏡,想把從前所受苦痛詳詳細細的研究出來,然后把他埋得穩穩牢牢,建一個理想生活。”[61]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社會改造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思潮和運動。

2.世界改造潮流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大變局,改變了中國人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和態度。上海的中學生俞慶棠也認識到大戰的影響:“大戰告終,捷報傳來,僉謂英、美、法、意勝,俄、德、奧敗。然自實際言之,俄、德、奧之國民,何嘗敗哉!其敗者,俄、德、奧之霸權主義耳!俄、德、奧之君皇及其黨羽耳!彼國社會黨戰勝其君皇,革專制而建共和,去束縛而享自由,微持未嘗敗績,抑且戰退魔王,一躍而入世界和平之盛軌,是直謂之全球戰勝可也。”[62]長沙《大公報》的一篇文章,更具體地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改造的影響:“自從歐戰終了,社會上面的各項制度,都擺出破綻不安穩的樣子,于是一般靈秀的分子,知道非改造不可。近兩年來,改造社會的運動,好象風起云涌,有一日千里的樣子。這個潮流,一直從歐洲送到中國。中國一般頭腦清楚的青年,感受這個潮流,才知道從前的社會,是萬惡的社會,是坑陷青年的社會,于是都想摩拳擦掌,去改造一個新的社會,你看現在文化運動的呼聲,一天高如一天,不是一個好現象嗎?”[63]可見歐戰后,世界改造對中國社會改造思潮的深刻影響。《太平洋》發表的一篇文章這樣分析世界改造與中國改造的關系:“我們中國雖沒有直接受那些苦痛,卻也間接感受不少;以為他們既有這番偉大舉動,我們豈可以落人之后嗎?于是他們說甚么,我們也說甚么,他們講社會主義,我們也講社會主義,好像講遲了些,就被人恥笑,以至全國的人弄得鼎沸似的,出版物好像下雨的(地)班(辦),落得遍地都是,這樣熱心講學,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可算是有一無二的了,若是當真實實在在把中國的情形和這些新進口的洋貨(指外國新學說——引者注)兩兩對證,取舍適宜,求一個真理,能夠應用到中國,救了我們的群眾,那豈不是不負所求,利己而利人嗎?”[64]這篇文章形象地說明了中國接受世界改造潮流的影響,也表達了中國先進之士迎受世界改造學說的態度。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中國人覺悟起來,進一步探索中國社會改造的問題。有謂:“大戰終結后社會主義之勃興,其影響必及于吾國。此固所竊竊欣喜者,而竊竊憂慮者亦莫甚于是。欣喜者,喜吾國之政客武人或鑒于世界之大勢,有所覺悟,終止其權利競爭,而注意于社會政策也。至所憂慮者……第以吾因急進之徒,于歐美人之思想行為有所感觸,輒不顧國情之如何,欲強移殖之于吾國。即如民主主義與競爭思想,輸入吾國以后,紛擾既若干年。迄今國體雖定,而真共和仍未實現,政客武人,攘奪權利,兵匪充斥,國民之顛連困苦已不可盡言。設于此時,復以社會主義激起下層人民之感情,鼓吹其暴動,則大亂之發,將與漢之赤眉、唐之黃巢、明之獻闖、清之發捻無異?!?a id="w65">[65]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成為進步知識分子改造中國的目標。

更多的進步報刊載文,研究和總結世界改造的經驗教訓,并在中國廣為宣傳,以為中國改造的借鑒。經歷歐戰深刻的教訓,世界各國覺悟到現代的政治、社會和宗教“都有徹底改造的可能,所以近年來各國民眾的風潮,都有劇烈的進步?!本鲂Q,很愿意介紹各國民眾的思潮到中國來,“做我們改造途上的參考品,作為本刊第一件的任務和今后的趨向”[66]?!缎鲁薄房偨Y說:歐美各國經過此次大戰爭,受了一次大教訓,無論思想家或實行家都覺得,現存的社會制度不適合于人生美善的生活,因而從事改良,各處蜂起?!拔覈鴩褚员J胤Q于世界,今日所遺留的社會制度,自然味最古的,為野蠻時代所做成的,比不上西洋的社會制度?,F在我們還能夠如從前一樣,聽天由命,而不去設法改造嗎?”[67]實際上已經提出了借鑒西方社會改造經驗來改造中國的問題。

一直注意研究世界政治的張東蓀則指出,中國有此“社會改造”的聲浪,就是因為受了歐洲“社會改造”聲浪的影響。但是,歐洲的社會改造與中國的社會改造是不同的。歐洲社會改造聲,在歐戰后發生。歐人感受戰爭的痛苦,都覺得目前社會種種組織的不良。因社會有種種不良的組織,所以才發生此次大戰。歐人為免除將來戰爭的痛苦起見,所以都覺得目前社會的組織有改組的必要。但是,中國青年因外交的壓迫,內政的廢弛,都覺得社會上的經濟、政治、道德種種制度不良,才都覺得要改造。這就是中國社會改造聲浪發生的原因,也是已成的現象。[68]也就是說,中國的社會改造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不過中國改造是因為內政外交的艱難形勢逼迫而發生的,與世界各國改造的原因是不同的。這種對中國改造與世界改造關系的認識,顯然更進了一步。

時人進一步預測了戰后各國形勢的發展變遷:“使世界各國發生變化之第一原因,厥惟世界潮流,余則各國之內政,及其與外國關系、社會之情狀,皆為形勢變遷與否之一原因。各國所被世界潮流之影響,罔不相同,而其變化或異者,則起于各國有殊使之然也?!薄岸穸螅^國際平等民族自決及政治經濟之革命潮流,將奔騰澎湃,遍流于全球,以為各國形勢變遷之原動力,當之者崩,障之者潰,有將順其勢,與之俱趨者,則幸免于禍耳?!?a id="w69">[69]因此,國際形勢變遷對各國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對中國也是如此。

其中,蘇俄社會改造對中國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蘇俄革命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社會革命和改造的成功范例,助益和直接影響到中國人對于社會改造問題的思考。有謂:“人人思所以改造此狀況,而苦于無法,忽焉俄過激派振臂一呼,以實驗其主義于俄國,于是與之作桴鼓應者,遍于歐洲……吾于過激主義服膺者有二:一曰勞動為人人共有之義務,二曰排斥歐洲列強之侵略政策。”[70]由此可見俄國革命影響之深遠。毛澤東在1919年發表的《民眾的大聯合》一文說得很明白:“自去年俄羅斯以民眾的大聯合,和貴族的大聯合資本家的大聯合相抗,收了‘社會改革’的勝利以來,各國如匈,如奧,如捷,如德,亦隨之而起了許多的社會改革。雖其勝利尚未至于完滿的程度,要必可以完滿,并且可以普及于世界,是想得到的。”因此,“我們應該起而仿效”[71]。文章表達了以民族大聯合來改造中國的豪言壯氣。

總之,歐戰使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千瘡百孔,使原本滿心期望通過模仿西方來改造中國的先進之士,發生了中國是繼續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還是仿效蘇俄的社會主義的疑問,正是在這種不得已的選擇中,中國社會改造的道路問題凸顯出來。國際局勢的急劇變化,改變了中國人對于西方乃至中西關系的認識,也引起了對于中國改造的深刻思索。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西方各國社會改造,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改造思潮的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問題暴露得淋漓盡致,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改造社會”的名義下來考慮如何改造資本主義,創建新的健全的社會制度。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制度面臨社會大改造的背景中,看到了中國社會改造的必要性,這已成為當時中國民主陣線形成的一種共識。[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云县| 广昌县| 阜宁县| 兰西县| 丹凤县| 廊坊市| 友谊县| 乐业县| 三明市| 三明市| 荃湾区| 高碑店市| 宾阳县| 沁水县| 大安市| 福清市| 嵊泗县| 邓州市| 闻喜县| 吴江市| 定日县| 北宁市| 南充市| 丰顺县| 抚顺市| 广宗县| 茂名市| 固阳县| 江陵县| 墨脱县| 临朐县| 茂名市| 金乡县| 孝义市| 信丰县| 醴陵市| 旌德县| 长岭县| 土默特左旗| 卢氏县| 浑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