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
- 潘明娟
- 6306字
- 2025-04-24 17:59:3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界定一下本課題的時空研究范圍,探討應該采用什么方法進行課題研究,并且概括本研究的思路。
一 研究范圍
進行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必須先對時間、空間和內容進行明確的界定。
從時間上來說,本書研究的上限為夏王朝。筆者對夏的都邑做了論證,但是筆者無法明確指出夏王朝的多個都城的數量與都城設置,只能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推測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下存在著多都并存的現象。本書研究的下限大致為戰國結束,由于在戰國時期,本書對不同政權的都城體系分別進行研究,則本研究的具體下限為各政權被秦消滅的時間,對于秦國的多都并存制度來說,本研究的下限則延伸至秦統一六國之后。
從空間上來說,雖然中國歷史地理一直把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時期的范圍作為自己的空間范圍,但對于本研究來說,研究的空間范圍隨著研究階段、研究王朝或政權的不同而變化。夏商西周時期,本研究的空間范圍是每個王朝所控制的疆域范圍;春秋戰國時期,本研究不可能對每一個政權的都城設置及其關系都進行研究,只能選擇幾個多都并存現象典型且實力較強的政權做實證研究,這樣,對這一時期研究的空間范圍,應是作為例證政權的疆域范圍。
從內容上來說,都城作為地理實體、社會實體和歷史實體,是一個可從多重視角來研究的對象。對于同一個王朝或政權同時設置的多個都城,筆者首先必須復原其設置情況、地理位置、政治地位和相互關系,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多都并存制度的發展階段和區域差異,并得出結論。
二 研究方法
為完成上述關于先秦時期多都并存制度的研究任務,必須選擇有效的研究途徑。
從宏觀的視野與思維角度來看,首先,需要多維視野的研究和思維方法。根據不同的特點,思維可以分成一維、二維、三維、四維等。一維方法是縱向的、直線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往往關注單線的因果關系,極力構造一種因果鏈。二維方法是橫向的、平面的、比較的思維方法,橫向可以擴大視野,平面的觀察大于直線的視角,比較的視野可以擺脫絕對的認識,因此,這種思維方法與一維方法相比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三維方法是縱橫統一的、立體的思維方法,注重解析研究對象的內部結構,注重形成系統化的視角。四維方法是時空統一的、螺旋式的、相對互補的思維方法。各種思維方法各有利弊,綜合運用就可以形成多維視野。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都城及都城制度,涉及多學科的綜合內容,當然必須借助多種學科、多維視野的不同研究方法對復雜的歷史現象進行多維透視。本課題的研究將以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為主,借鑒政治學、歷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多學科的研究理論與成果。特別注意將古文字學和考古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運用到研究中去,運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研究目標。
其次,需要系統分析的方法。貝塔朗菲指出:“普通系統論是對整體性和完整性的科學探索。”[52]系統論的觀點表明: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按一定秩序組成的有機整體。系統論提供了事物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規律,主要表現為整體與部分的有機結合。因此,在研究中,整體研究和部分研究要相互結合。在研究中,部分的研究是十分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工作,一切結論都應當來自對基本問題的探討。但是,部分研究必須有宏觀理論的指導,還應將對“部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論高度,對已經復原的史實進行理論概括,得出較為完整的認識。所以,在研究中應盡可能做到部分與整體的結合。
最后,在充分占有、辨析并運用現有材料和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進行適當、合理的邏輯論證。雖然近年來考古的材料相當豐富,極大地彌補了古文獻的不足,但應該恰當地看待文獻資料的價值,將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相結合。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因此,限于目前我們掌握的先秦時期的研究資料及筆者本身的研究水平,許多結論不得不在充分論證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邏輯推論,這在研究中是無法避免的。
本研究的具體方法包括:
第一,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能幫助我們區分和解釋一般和特殊的現象,因此橫向的(空間的)和縱向的(時間的)比較分析是本研究貫徹科學方法所必須的。比較研究法是大部分研究都要采用的方法,關于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的研究也不例外。將比較法應用于本研究,就是根據特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王朝或政權的多都并存現象加以對照分析,通過對夏、商、西周及春秋戰國各政權多都并存實證案例中都城設置及都城地位變化的比較,研究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的表現、結構、功能、本質乃至發展趨勢。
第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對真實世界的某個具有典型特征性事例進行實際描述和理論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重在從個案中抽象出普遍性原理,也就是把個案普適化。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個案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步驟:一是搜尋有意義的個案命題。二是如實地描述特定事物間的來龍去脈。個案素材要真實客觀,盡量少摻雜個人主觀和偏見,不論研究結果對于最初的假設是起支持作用還是起否定作用,均應保持價值中立。三是對各個變量進行橫向與縱向對比,并借助邏輯的力量證實或證偽某個結論、理論模型或范式。四是使個案研究結論普適化,推而廣之。
關于先秦時期多都并存制度的研究必須遵循案例分析法的要求,選取先秦時期的夏、商、西周、晉、齊、楚、燕、秦等政權的多都并存的設置情況及其設置背景、各都城的地位變化和都城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進行復原研究和實證研究。通過上述個案研究,抽象出先秦時期多都并存制度的表現、存在原因、影響等。
先秦都城的研究有其獨特性,既不同于史前史研究也不同于秦漢以后的歷史地理研究。史前史研究主要依靠考古材料,輔之以少量的古史傳說及民族學、人類學材料,而真正可依據的傳世文獻資料寥寥無幾。與史前史研究截然不同的是,秦漢以后的歷史地理研究,主要依據傳世文獻記載,依據對文獻的分析考證,輔之以考古材料。而先秦歷史地理的研究特點,既有史前史的特點,又有秦漢以后歷史的特點,既要廣泛采用考古材料,又要充分采用東周、秦漢以后的文獻記載。先秦歷史的文獻記載可以使研究者大概了解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輪廓,但由于記載較為簡略又混亂,許多問題梳理不清,尤其是細節問題可能根本沒有任何記載,這就需要大量依據考古獲得的材料,來進行證實和推測。因此,先秦都城的研究,應在堅持唯物主義史觀的基礎上,密切結合文獻材料和考古材料,進行綜合研究,才能得出較為科學、較為公允的研究成果。
三 研究思路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這樣的:首先,在緒論部分著重闡述問題的緣起、相關概念的內涵及相關研究成果等問題,揭示本課題的研究重點;其次,用八章的篇幅進行先秦時期多都并存制度的實證研究,先秦時期主要分為夏商時期、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包括晉國、秦國、楚國、燕國、齊國等五個實證案例),復原各政權多座都城的設置及都城政治地位的變化和相互之間的關系;最后,在實證研究的復原基礎上,力求上升到理論層面,分析先秦時期多都并存制度的確立和發展情況,尋繹制度形成的原因,闡述先秦時期多都并存制度對后世都城的設置和數量的影響。
本課題的研究框架可以用圖1—1來表示。

圖1—1 本研究的框架示意
[1] 劉慶柱:《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考古》2000年第7期。
[2] 史念海:《中國古都概說》(一),《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
[3] 張國碩:《夏商時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頁;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頁;程平山:《夏商周歷史與考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頁。
[4] 鄒衡:《桐宮再考辨——與王立新、林沄兩位先生商榷》,《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2期。
[5]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9頁。
[6] 史念海:《中國古都概說》,載《中國古都研究》第八輯,中國書店1993年版;朱士光、葉驍軍:《試論我國歷史上古都的形成與作用》,載《中國古都研究》第三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趙中樞:《古都與陪都》,載《中國古都研究》第八輯,中國書店1993年版。
[7] 史念海:《中國古都與文化》,中華書局1998年版。
[8] 李潔萍:《中國歷代都城》,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 吳松弟:《中國古代都城》,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
[10] 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 葉驍軍:《中國都城研究文獻索引》,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12] 葉驍軍:《中國都城歷史圖錄》,蘭州大學出版社,第一集出版于1986年5月,第二集出版于1986年12月,第三集出版于1987年6月。
[13] 曲英杰:《先秦都城復原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曲英杰另一本著作《史記都城考》(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以《史記》所載的歷代都城為線索,大部分研究也屬于先秦都城。
[14] 徐衛民:《秦都城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三聯出版社1983年版。
[16] 謝敏聰:《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再研究(1403—1911)》,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版。
[17] [日]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楊勵三譯,陜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8] [美]施堅雅主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葉光庭等譯,中華書局2000年版。
[19] 劉慶柱:《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0]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卷十,中華書局1959年版。
[21] [美]張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與三代文化異同》,《中國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
[22] 李自智:《先秦陪都初論》,《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6期。
[23] 許順湛:《中國最早的兩京制——鄭亳與西亳》,《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24] 渠川福:《我國古代陪都史上的特殊現象——東魏北齊別都晉陽略論》,載《中國古都研究》第四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5] 程妮娜:《金代京、都制度探析》,《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第3期。
[26] 萬明:《明代兩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確立》,《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1期。
[27] 李令福:《周秦都邑比較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4期。
[28] 馬世之:《關于楚之別都》,《江漢考古》1985年第1期。
[29] 楊寬:《商代的別都制度》,《復旦學報》,1984年第1期;《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 尹鈞科:《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及其在古都學研究中的地位》,《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一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古都學與城市歷史地理學》,《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二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1] 葉驍軍、朱士光:《試論我國歷史上陪都制的形成與作用》,《中國古都研究》第四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2]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3] 張國碩:《夏商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4] 李自智:《先秦陪都初論》,《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6期。
[35] 用現代定義來說,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收入人口為主的地區,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62頁)。按照這個定義來界定中國城市的起源,要包括人口(人口集中、居民以非農業收入為主)、工商業(工商業發達、經濟中心)、政治(周圍地區的政治中心)、文化(文化中心)等多方面的因素,比較難以操作。目前學術界還沒有類似的界定方式。
[36] 關于中國古代城市的起源,等一種意見認為,原始社會后期的龍山文化,就是中國城市出現的具體時代,從考古上已經發現了龍山文化的古城,就是中國城市的雛形,或早期的城市(如杜瑜《中國城市的起源與發展》,《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1期);第二種意見認為,中國城市出現于原始社會的三次大分工之后,城市是由市直接發展而形成的,市是城市的前身(如傅崇蘭《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11頁);第三種意見認為,中國最早筑的城,實際上是有圍墻的村落,具有真正規模的城市出現于春秋后期,戰國時才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如鄭昌淦《關于中國古代城市興起和發展的概況》,《教學與研究》1962年第2期);還有人認為,中國城市出現的時代應該是西周,因為西周的都城內已經設市(如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頁)。這幾種意見均有自己的依據,第一種意見是從城市形態學的角度來說明城市起源的問題,認為有了“城墻”的形態就算是有了城市;第二種意見是從城市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把城市看作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第三種意見把城市學與經濟學相結合,認為“城”與“市”的結合才是城市。拘泥于“城市”一詞的字面含義,使學界對城市概念的界定多有歧義。也就是說,從不同的角度,依據不同的標準,來看待城市的起源問題,可以得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因此,對于本書要論述的城市與都城問題,我們必須首先確定看待問題的角度和依據。依筆者的理解,“城”是人們在聚落上構筑的防御性設施及擁有這種設置的聚落。這種防御性設施一般為墻垣,但也包含其他如壕溝、柵欄等利用自然地形的防御系統。如果說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那么,它的出現首先應是原始人類同自然斗爭的結果和農業產生后人類各部落之間掠奪戰爭的產物。因此,城應該是伴隨著農業和定居生活的出現而出現的,它的誕生與文明、國家的出現并無太大聯系。當然,在現代漢語中,“城”常常用來借指城市,從語源上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城市與防御設施“城”之間的密切關系。但是,應該說,在中國城市發展的早期階段,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設施“城”,同樣,也不是所有擁有防御設施的“城”就是城市。“市”是人們進行交易的場所。這種場所有的固定,有的不固定。它是一個地方存在由于產業分工而導致的非農業生產活動的標志,而城市從開始就存在著由于產業分工而出現的非農業生產活動,因此,“市”的存在并不是城市產生的必要條件。所以,城市既不是“城”,也不是“市”,更不是“城”與“市”的簡單組合,過分強調城市的軍事職能和商貿職能不符合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
[3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308頁。
[38] [美]張光直:《關于中國初期“城市”這個概念》,《文物》1985年第2期。
[39]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倪文沖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
[4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164頁。
[41] 當然,有的行都是實際意義上的長期政治中心,如趙宋王朝南渡后,以杭州為行都或行在(《宋史·黃裳傳》有:“中興規模與守成不同,出攻入守,當據便利之勢,不可不定行都。”),結果南宋政治中心杭州以“行都”之名存在了153年。
[42] [美]張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與三代文化異同》,《中國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
[43]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77頁。
[44] 《周禮·天官冢宰第一》。
[45] 《周禮·冬官·考工記》。
[4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622頁。
[47]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前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5—7頁。
[48] 張國碩:《夏商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楊寬:《商代的別都制度》,《復旦學報》1984年第1期;馬世之:《關于楚之別都》,《復旦學報》1984年第1期。
[50] 李自智:《先秦陪都初論》,《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6期;渠川福:《我國古代陪都史上的特殊現象——東魏北齊別都晉陽略論》,載《中國古都研究》第四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4頁。
[51] 許順湛:《中國最早的兩京制——鄭亳與西亳》,《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萬明:《明代兩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確立》,《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1期。
[52] [美]I.V.貝塔朗菲:《普通系統論的歷史與現狀》,載《科學學譯文集》,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314頁。
- 毛澤東最后七年風雨路
- 愛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英文版)
- 尋路鄉土:梁漱溟、晏陽初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比較
- 2016年中國智庫報告(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國家相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家國記憶(典藏版)
- 科學民主與規范高效的統一:民主集中制的決策與執行體制
- 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思想發展研究
- “一帶一路”青年命運共同體
- 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
-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政治學前沿問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匯編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報告:南方談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3)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研究(第一輯)
-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思路、難點與制度建設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