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前言

新時期[1]文學批評在中國社會基本結(jié)構(gòu)發(fā)生巨變的大語境下呈現(xiàn)出空前異彩紛呈的盛況,形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最激蕩、最活躍的景觀之一。它以其特有的形態(tài)參與了當代文學的發(fā)展進程,對于當代文學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對于當代文學各種文體藝術的發(fā)展變革,以及在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引導讀者閱讀和建構(gòu)文藝理論乃至思想啟蒙、謀劃中國文化之未來等方面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時期文學批評處于社會轉(zhuǎn)型和新舊交替之際,顯示著重大的轉(zhuǎn)折和變化,可以說構(gòu)成了當代思想文化變化最為深刻復雜的方面,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及時對它進行梳理和研究,可以呈現(xiàn)近三十年文學思想狀況復雜性的歷史面貌與走向,有助于我們認識時代復雜多元的文化語境。回顧新時期文學批評近三十年歷程,可知文學批評絕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它與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化轉(zhuǎn)型總體變化的復雜走向相表里,是邁向現(xiàn)代化進程中國人精神狀態(tài)變遷的一個重要顯影,因此,對新時期文學批評進行梳理與反思,也意味著對當代中國人精神歷程的一次巡禮與檢視,從中可透視轉(zhuǎn)型時期當代人尋覓精神信仰的心路苦旅、文化焦灼和精神裂變,以及在各種言說中看到一個時代精神關懷的熱點和深度。文學批評的變化牽扯到文化領域的諸多問題,蘊含著知識界思想資源、價值立場、批評方法的多元復雜、變化更迭等諸多問題,對于反思當代文學研究進展、學科話語和描述方式的重新建構(gòu)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因此,對新時期文學批評進行批評,也是批評自身建設的需要,回眸性的探討正是為了引發(fā)前瞻性的建設。

20世紀90年代以后許多學者都投入了對新時期文學批評的回顧與反思,對文學批評進行總結(jié)、分析、探討的筆談、對話、爭鳴和相關文章在各地報刊大量刊發(fā),也有一些批評類的論著??v觀這些批評和研究,主要是總結(jié)文學批評得與失、經(jīng)驗與教訓,回顧批評走過的道路,探尋文學批評的出路。有關新時期文學批評轉(zhuǎn)型與走向的研究,雖然也有所涉及,為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許多啟發(fā)和幫助,但還不夠系統(tǒng),而且任何一種學術研究都不可能把研究對象闡釋窮盡,尤其是作為新時期文學批評這樣復雜的研究對象,定然會留下更多的闡釋空間。本書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重新確立一條新的敘述線索,主要從新時期文學批評轉(zhuǎn)型與走向的角度切入,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梳理與概括:第一,文學批評的形態(tài):由整體走向分裂;第二,文學批評的格局:由三足鼎立走向多元分化;第三,文學批評的模式:由感性批評走向理性批評;第四,文學批評的視角:由審美批評的內(nèi)視角轉(zhuǎn)向文化批評的外視角;第五,文學批評的理論話語:由弘揚現(xiàn)代性走向“重估”現(xiàn)代性;第六,文學批評的品格:由精英批評走向世俗化批評。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描述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概括。新時期的文學批評豐富復雜,這種狀況不是簡單的概括所能窮盡的,所以,本書選擇這樣一個敘事視角并不意味著對其他維度的忽略和否定。對新時期文學批評狀況做出描述和分析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僅許多方面尚無先例可供借鑒,而且面對這段歷史留下的眾多資料,首先要進行廣泛收集和集中概括的工作,既要關注紛繁蕪雜的文學批評文本,以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又要關注當前對文學批評進行研究的文本,以便隨時了解當前這一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面對雜亂的批評資料,要賦予它們秩序化的特征,從中梳理出可見的線索和脈絡,這本身就是一大難題。因為新時期文學批評的豐富性使得無論怎樣梳理都不可避免顧此失彼,在筆者的筆下都會漏掉一些批評現(xiàn)象,免不了捉襟見肘。尤其需要說明的是,任何概括都往往是一個“簡單化”的過程,是以“遺漏”為代價的。比如,當筆者試圖賦予某個現(xiàn)象以秩序化特征時,就必然要有所取舍,很難保持雜亂無序的原生態(tài);確立一條敘述線索之時,難免將另一些重要維度驅(qū)除視域之外,這是筆者深以為憾的。

注釋

[1]本書所說的“新時期文學”是指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后的文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西县| 长乐市| 凤阳县| 华容县| 开鲁县| 登封市| 唐海县| 镇宁| 茂名市| 余江县| 邳州市| 公主岭市| 安图县| 阿坝县| 开阳县| 乐至县| 承德县| 左云县| 兴安盟| 印江| 广东省| 琼结县| 阳江市| 儋州市| 金秀| 广宁县| 桃园县| 兴隆县| 平度市| 长海县| 富源县| 富顺县| 平罗县| 信宜市| 来安县| 安阳市| 延吉市| 郴州市| 铜山县| 新宾|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