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初期浙江省文物保護研究(1950—1965)
- 錢文艷
- 17字
- 2025-04-24 19:42:26
第一章 浙江省文物保護政令條例的頒布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文物保護政策初步考察
新中國成立伊始,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如何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去最大限度地保護各種類歷史文化遺珍,并傳承弘揚,是中華民族必須面對的一個嚴峻歷史課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尚不具備為文物保護立法的條件,因此,從政務院(國務院)到各部委,從中央到地方,只能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或因事制宜地制定若干款有關文物保護的政令條例以適應不同情勢的需要。自1949年至1965年,為有效遏制全國各地出現的文物走私倒賣、散失損毀事件的發生,國家相繼頒布了十數項重要文物保護政令條例并貫徹執行,全國各地的文物保護工作局面為之一新。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文物保護政策的制定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新中國成立伊始,為堅決制止文物的外流與破壞,國家相繼制定了若干款文物保護政令條例。
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稱:“我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文物圖書,在過去反動統治時代,往往官商勾結,盜運出口,致使我國文化遺產蒙受莫大損失。今反動政權業已推翻,海陸運輸均已暢通,為防止此項文物圖書繼續散佚起見,特制定《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辦法》共10條,其中第2條具體列出11種類的文物圖書禁止出口,以遏制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的嚴重現象。
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群之調查發掘暫行辦法》共21條,并附4項“辦法”。明確規定:“凡地下埋藏及發掘所得之古物、標本概為國有”。“凡發掘所得古物,有不能移動或暫時不易移動者,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得委托當地人民政府加以保護管理。”
1950年7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下達關于保護古文物建筑的指示稱:“近查各地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文物建筑,常有棄置、拆毀、破壞情事,如察哈爾省大同縣遼代所建下華嚴寺的海會殿為借用之下寺坡小學拆毀;甘肅省山丹縣唐、宋所建之廟宇及其中唐、宋佛像亦多為借用廟宇者所棄置損毀;湖南南岳祝融峰之上封寺近亦被全部燒毀,似此對國家保護古代文化之政策極相違背。”并提出4點保護措施。
1950年8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辦公廳下發通知稱:“為在土改中能更好的保護古跡、文物、圖書、建筑等,及普遍搜集革命文物起見”,“各地在組織土改干部進行學習時,注意下列三文件:一、為規定古跡、珍貴文物、圖書及稀有生物保護辦法。二、為指示保護古文物建筑辦法。三、為征集革命文物令。”
1951年5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內務部頒布《關于管理名勝古跡職權分工的規定》和《關于地方文物名勝古跡的保護管理辦法》。其中《規定》明確了文化部、內務部管理名勝古跡的職權分工,而《辦法》則指示:在“文物古跡較多的省、市設立‘文物管理委員會’,直屬該省市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以調查、保護并管理該地區的古建筑、古文化遺址、革命遺跡為主要任務”。
1951年6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輕工業部通報禁用舊版書做紙漿原料》稱:“近來發現有些紙廠收買舊書做紙漿原料,很珍貴的宋版書亦有在內銷毀的”。此舉“直接違背了政府保護歷史文物的政策”,應予糾正。
第二,自1953年開始,隨著國家“一五計劃”的實施,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工作之間矛盾凸顯。為妥善解決此類矛盾,國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力圖使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工作并行不悖。
1953年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下達《關于在基本建設工程中保護歷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稱:“我國文化悠久,歷代人民所創造的文物、建筑遍布全國,其中并有很大部分埋藏地下,尚未發掘。這些文物與建筑,不但是研究我國歷史與文化的最可靠的實物例證,也是對廣大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具體的材料,一旦被毀,即為不可彌補的損失”。《指示》提出7點意見對文物進行保護。
1954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下發《關于保護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古金銀器物的通知》,提出3點規定:凡群眾攜帶之出土古金銀器物,“收兌時如認為有可能是出土的文物時,應即通知當地文物管理委員會或文化主管機關鑒別。”“在收兌古金銀時,詳細詢明其來源及出土地點,”“如有出土之金銀器錢幣,或雖非出土但經文物機關鑒定認為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者,經文物機關開具正式證明函件,也可按銀行收兌牌價售予保管并報總行核備。”
1956年4月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在農業生產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具體提出6點意見。主要有:“加強領導和宣傳,使保護文物成為廣泛的群眾性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普查工作,“提出保護單位名單,報省(市)人民委員會批準先行公布,加以保護。”各地匯總后,“分批分期地由文化部報告國務院批準,置于國家保護之列。”“地下蘊藏的文物,都是國家的文化遺產,為全民所共有。在農業生產建設中,如果有所發現,應該立即報告當地文化部門并且把出土文物移交文化部門保管”。
1956年9月3日,文化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發布《加強保護文物工作的聯合通知》共7點,稱:務必“使摻雜在廢舊物資、‘藥用龍骨’中的重要文物、古生物化石,得到應有的保護。”
第三,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到來,文物保護工作也開始糾正自1958年“大躍進”運動以來發生的種種失誤,探索和完善中國式的文物保護道路成為國家的不二選擇。
1960年7月12日,文化部、對外貿易部發布《關于文物出口鑒定標準的幾點意見》共10點。主要內容有:“以一九四九年為主要標準線,凡在一九四九年我國人民革命勝利以前制作、生產或出版的具有一定歷史、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的文物、圖書原則上一律禁止出口。”“對于有計劃組織出口的一般文物,應根據文物的類別,分別劃定以下兩個不同的年限:(一)一部分以一七九五年為限(即清代乾隆六十年為限),凡一七九五年以前的一律不準出口。(二)一部分以一九一一年為限(即清代宣統三年辛亥以前為限),凡一九一一年以前的,一律禁止出口。”“在以上兩個年限以后的文物,仍應根據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及存量多少來確定是否可以出口(文物的具體分類詳見附表)。”
1960年9月24日,國務院批復文化部、商業部及對外貿易部同意所報改變文物商業性質和管理體制的方案。并附《文化部、商業部、外貿部關于研究執行“關于改變文物商業的性質和管理體制的方案”的通知》。《方案》稱:“改變各地文物商業的純商業性質為實行企業經營管理方法的文化事業單位,作為國家收集社會上流散的文物的收購站和臨時保存所,統一劃歸各地文化部門負責領導。”改變后的文物商業今后的任務是:“負責收集流散在社會上的傳世文物,并有計劃地供應各地博物館、研究機關和學校作為陳列或研究參考之用;有計劃,有選擇地供應國內需要和適當地組織出口,并辦理廢舊物資中的檢選工作。”業務范圍是:“主要經營收集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金石、書畫,陶瓷、碑帖等各種傳世的歷史文物(包括織繡、玉器、木器、舊貨、廢品、特藝、委托等行業中屬于上述范圍的文物)。”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共18條。開宗明義指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內,一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都由國家保護,不得破壞和擅自運往國外。各級人民委員會對于所轄境內的文物負有保護責任。一切現在地下遺存的文物,都屬于國家所有。”該條例幾乎涵蓋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所頒布的文物保護政令條例的全部內容,并延續使用至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定。因此,它的頒布實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日,國務院還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180處。
1961年3月18日,國務院轉發中科院關于保護古脊椎動物化石問題的請示報告的通知。稱:“古脊椎動物化石是珍貴的古生物實物資料,在學術研究上具有重大價值。為了防止破壞,避免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有關各地要切實做好保護工作。”
1962年8月22日,文化部文物局下發關于博物館和文物工作的幾點意見(草稿),共11點。其中關于文物保護的內容有:(1)“迅速實現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有保護范圍,有標志說明,有科學記錄檔案,有專人管理),特別是有專人管理。凡是已設專門機構(如博物館、研究所、保管所)的保護單位,應明確這些機構的職責,提出具體要求,加強管理。有條件的機構要負責進行劃定保護范圍,樹立標志說明和建立科學記錄檔案的具體工作。沒有專門機構的可以在不影響生產、勞動力的條件下,延請專人負責,給予生活補助。凡是委托其他單位進行保管的,也必須具體落實到有人負責,并建立必要的檢查制度。對于認真負責進行保管工作的人員,應予適當的名譽及物質獎勵。建立科學記錄檔案,需要有一個由簡到繁,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過程。目前,首先應從對現狀進行科學記錄開始,如測繪、攝影及現存文字資料、碑刻、題記等匯輯整理。記錄材料,要求做到具有科學性,準確性。抄錄碑刻題記需用繁體字按原刻、原件逐字錄出,避免造成研究考證的困難。”(2)“革命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的保護,必須堅持貫徹國務院指示精神,主要是保持原狀,防止繼續損壞。除少數必須進行的重點修繕工程以外,不要大興土木,大拆大改,也不要在革命紀念建筑及古建筑以外增添許多新建筑,改變了原有的面貌和氣氛。”(3)“加強對流散文物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歷年各縣、市收集、保管的文物圖書資料,在省級博物館文物機構的指導幫助下,進行徹底清理、鑒定、登記、編目工作,并盡可能改善其保管條件。對其中特別珍貴而又易于損毀的文物,盡可能集中到省級博物館或文物機構保存,避免損失。加強對文物商業的管理,總結經驗,改進經營管理辦法。各地應當允許外地人員通過一定手續到本地收購不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出土的文物及流散文物。既要防止‘劃地為牢’的情況,又要防止互相搶購,抬高物價,甚至刺激盜掘文物的現象。這幾年來經驗證明,‘劃地為牢’或管得過死,反而會逼使私人收藏的文物遭到破壞或盜運外流。因此,對本地區文物完全凍結的做法值得重新考慮。對私人所有的文物應該允許保存,并可舉辦個人收藏展覽。不應采取動員捐獻等方式,對確實志愿捐獻文物的人員,要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和名譽獎勵。收購文物要按質論價。”等等。
1963年4月17日,文化部頒布《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共10條。指出:“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應經常組織力量,對本地區的文物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作出鑒定和科學記錄。對于其中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而必須就原地保護的文物,如革命遺址、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等,要進行分類排隊,并根據它們價值和意義的大小,按照條例規定的標準程序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辦法》并就以上問題作了具體說明。
1963年8月27日,文化部頒發《革命紀念建筑、歷史紀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修繕暫行管理辦法》共12條。就革命紀念建筑等的保養維護、搶救加固和修理修復作出詳細規定。
1964年8月29日,國務院下達《古遺址、古墓葬調查、發掘暫行管理辦法》。規定古遺址、古墓葬的發掘必須具備的兩個必要條件并“必須經發掘地區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部門許可,征得發掘地點的土地使用單位或個人的同意,報請文化部會同中國科學院審核批準并發給考古發掘執照后,始得進行發掘。私人或私人組織的團體,不得進行考古調查、發掘工作。”[1]
總之,自1949年至1965年,國家先后頒布的一系列文物保護政策,由于其制定過程得益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所以基本符合因時、因地及因事的原則,同時也基本符合同時期國家文物保護工作的實際。上述一系列文物保護政策的頒布實施,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文物保護事業指明了方向,并為同時期全國各地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政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