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派與清代學術流變
- 曾光光
- 895字
- 2025-04-24 20:19:27
一 清初桐城派興起的官方學術“土壤”
方苞不僅是桐城派創建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人物,也是整個桐城派發展歷程中最為關鍵的人物。[3]所以如此強調,一是因為以方苞為初祖,桐城派由此生長并不斷擴展,在有清一朝綿延兩百余年,其歷代成員疊加竟有千人之多。[4]桐城派不僅成員多,社會影響也大。關于桐城派在清時的影響,譚嗣同曾用一個“震”字來形容。[5]直至民國初年,仍有桐城派余脈,由此可見桐城派生命力之強,影響力之大。不管是桐城派歷代成員之多,還是其影響之大,追根溯源,其實都是源自于方苞。二是因為方苞作為桐城派始祖,他所提出的以“義法”為中心的桐城派古文文章理論為桐城派的生長、延繼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石。[6]在方苞之后,不管是劉大櫆所倡導的“義理、書卷、經濟”主張,[7]姚鼐所提出的“義理、文章、考證”三事合一的主張,[8]還是后來曾國藩所提出的“義理”“考據”“詞章”“經濟”四事說,[9]究其根本,其實都是從方苞“義法”說的基礎上衍生而來。即便是到了民國以后,桐城派末代學人姚永樸仍堅守先師初衷“文學之綱領,以義法為首”[10],由此也可見,“義法”說作為桐城派的理論基石,其根基直至學派衰亡前夕依然牢固如初。
方苞所提出的“義法”說就如一顆種子,這顆種子何以能在有清一朝得以生根發芽,直至根深葉茂,推究起來,其原因不僅在于方苞播種下的這顆“種子”的生命力,[11]更重要的是在于清朝的官方“學術土壤”適合這顆種子的生長。筆者此處所言的清朝的官方“學術土壤”,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清朝官方學術的確立,二是清朝的科舉制度,三是清朝的教育制度。清朝的官方學術為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定于一尊的地位則是通過考試制度與教育制度得以穩固與強化。這種“學術土壤”特別適合桐城派“義法”說的生長。可以這樣認為,在清初,由于這種學術土壤的存在,即便沒有桐城派的興起,也會有持相近文學及學術主張的其他學術派別的產生。在傳統中國歷代王朝的官方學術土壤中,從來就不缺乏生長茂盛的學術派別。
為更清晰地說明問題,現分別就清朝官方學術的確立、清朝的科舉制度及教育制度作一簡要的論述。當然,在對每一問題的具體闡述中,都會與桐城派產生的“學術土壤”這一主題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