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第一節 毛南山鄉文藝及主要概念界定

一 毛南族及其文學藝術

毛南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廣西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宋朝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曾經有“茅灘”一詞[1],當可算毛南族在漢文史籍中與該族稱謂相關的最早記載。此后,關于毛南族族稱來源,在歷代的漢語文獻中曾經有“茆灘”、“茆難”、“茅難”、“冒南”[2]、“毛南”、“毛難”[3]等諸多寫法。廣西毛南族聚居區周圍的壯族人稱毛南族聚居地為“江毛南”,毛南族人則自稱之為“大毛南”。這里的“江毛南”和“大毛南”其意均為“毛南地方”。附近壯、漢、苗、瑤、仫佬等族人習慣稱毛南族人為“毛南人”。1956年2月11日,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批準毛南人為“毛難族”。為尊重該民族人民意愿,國務院于1986年6月5日批準同意將“毛難族”改為“毛南族”。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廣西毛南族人口有65587人,其中居住在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有43448人。在廣西的毛南族居住地較為集中,主要生活在廣西西北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南一隅的毛南山鄉,即傳統上所說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南部之上南、中南、下南(按地勢高低大致劃分)地區(人們習慣稱之為“三南”),其中尤以下南地區最為集中。下南地區(主要屬現在的下南鄉)面積約256平方公里,該縣毛南族人口的90%以上居住于此。三南地區周邊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川山、水源、洛陽、思恩等鄉鎮,以及與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接壤的河池市的金城江區、宜州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和南丹縣等地亦有少量毛南族人居住。

20世紀90年代以前,所有關于毛南族的研究基本上都以廣西特別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毛南族為對象,毛南族文藝也是指生活在毛南山鄉及其周邊地區的毛南族人民創造的文化成果。因此,有的學者習慣稱毛南族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有的少數民族”[4]。貴州省政府于1990年7月27日批準貴州佯僙人為毛南族,全國毛南族人口得以迅速擴大。但本書將研究對象定位于廣西毛南族文藝以及與其相關的領域,這既有毛南族歷史發展的原因,也有毛南族傳統文藝成果呈現事實的原因,故而本書中出現的“廣西毛南族”、“毛南族”等概念,均指生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尤其指生活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南一隅的毛南族;毛南族文學藝術亦特指為廣西尤其毛南山鄉毛南族所創造的,具有毛南族文化符號特征,在毛南族社會及其周邊地區具有重要影響的文藝形態,特別是傳統文藝形態。

毛南族文藝形態較為豐富。如果按照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文學藝術成果總量與毛南族人口總量(1953年9月27日統計數字,毛南人總人口為18149人,其中居住在廣西環江的毛南人為16753人[5])的比率而論,毛南族傳統文藝成果的人均占有量是非常大的:僅僅以民間說唱文學藝術成果而論,毛南族有民歌200余首,常用曲調28種,歌詞25000余行,[6]其中還不包括人們即興編唱尚未載入流行文本的歌謠;毛南族傳統民間故事110余篇。[7]應該說,毛南族早期說唱藝術作品(僅僅以民間傳說故事及民間歌謠而言)的數量還是比較大的。毛南族綜合表演藝術“肥套”中,有說唱詞語包含巫語25000余字,敘事歌謠3000多行,30多個神話故事(多用毛南語敘述,僅《三界公爺的故事》、《韓仲定的故事》就各有約500字),均載于相對穩定的毛南族師公唱本。這些說唱歌謠跟許多毛南族民間歌謠一樣,多有穩定的韻律和曲譜。[8]除民間說唱藝術成果外,還有難以統計的建筑、繪畫、木刻、石刻、服飾和手工編織等藝術作品。

在毛南族的文學藝術成果中,具有文化符號意義,在毛南山鄉及其周邊地區具有重大影響,可以稱之為經典文學藝術形態的有毛南族禮俗歌與長篇敘事歌《楓蛾歌》、墓葬及其石刻、頂卡花和儺面,以及綜合表演藝術肥套、干欄石樓等五類。它們都是毛南族的民間傳統藝術領域的奇葩。因此,本書將重點聚焦于這五類文藝形態,在必要時兼及毛南族其他類型的文藝形態。

二 毛南族經典文學藝術的特征

毛南山鄉文藝生態的核心得益于毛南族具有豐富多彩的經典文學藝術形態。文學藝術形態之能夠發展成經典,往往具有而且必須具有其獨到之處,能夠在相應的文藝領域有鮮明的特征。毛南族經典文藝形態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下述方面。

一是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歷史積淀。經典文藝形態應該能夠經得起不同歷史時期的檢驗而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熱愛和珍視,而不僅僅是在短時期內炙手可熱卻在時過境遷以后便為人們所遺忘甚至厭棄。毛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藝形態在歷史上雖然缺乏具體而權威的文字記載,但其中的一些文藝形態所反映的人類社會早期歷史的生活痕跡及發展脈絡清晰可辨,從而在許多側面體現出毛南族的某些文藝形態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較為悠久。毛南族的禮俗歌具有明顯的母權社會遺跡,以及反映毛南族由母權社會向父權社會過渡的特點;毛南族的織造藝術反映了其藝術形態由早期的向其他民族借鑒藝術手法,到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再到本民族文化特點的凝聚等漫長的發展過程;毛南族的墓葬石刻藝術和綜合表演藝術承襲并發展了嶺南古百越民族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識,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吸收了道教、佛教的元素,從而體現了毛南族多種宗教元素混融,以原始宗教為核心、以道教及佛教元素為外形的繁雜宗教體系。所有這些,無論是從時間跨度還是從社會進程而言,都有著漫長的歷史。這些文藝形態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蘊含著毛南族豐富的生產和生活成果,成為毛南山鄉文化風貌的主要成分,展現了毛南山鄉整體生態的演變景象和毛南族最為基本的審美范式,成為人們研究毛南族社會演進情況的重要參考材料。

二是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毛南族經典文藝形態在毛南山鄉這一特定區域幾乎是全民性的:全民熱衷、民間創造和全民推崇,其影響遍及和深入毛南族社會的各個角落以及每一個層面,而且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著毛南族人的整體文化心理。毛南族的禮俗歌呈現于毛南族人的每一個人生大典,而且具有隆重而規范的程式;毛南族頂卡花成為青年男女情愛的象征,是毛南族傳統社會中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婚禮中的必備之物;毛南族儺面融手工雕刻和原始宗教內涵為一體,將俗世生活與神話世界有機溝通,展現了毛南族傳統觀念中的神與人和融的理想境界;毛南族墓葬石刻是毛南族人心靈的重要寄托,體現毛南族人的祖先崇拜和利生觀念;毛南族綜合表演藝術“肥套”是毛南族家庭每一代人必須舉行的大典,其以祈神、酬神為結構平臺,將毛南族先民所創造的百科知識融入其中,確立了毛南族傳統社會生活的道德規范,成為毛南族傳統生活中最為常見和影響力最大的通俗教科書;干欄石樓則為毛南山鄉自然與人文在特定階段相融相諧的典范。從毛南山鄉周邊各民族以及其他地區民眾對于毛南族文化的認知來講,這些典型文藝形態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頂卡花和墓葬石刻制品在清末時期就已經暢銷周邊地區,而且一些精品往往成為大戶人家的珍重之物;綜合表演文藝形態“肥套”在毛南山鄉周邊的壯族、瑤族地區有極大的需求,甚至波及貴州省的荔波縣一帶,這些地區的一些人家同樣視舉辦“肥套”為人生大典。毛南族禮俗歌、頂卡花、儺面和“肥套”,不僅成為毛南山鄉的文化符號,還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重要名片,成為外人認識該縣的重要媒介。

三是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民族色彩。我們認為,毛南族的文藝經典或許不為毛南族先民所獨創,曾經的某些初級形式,包括其重要元素也不一定為毛南族所獨有,但經過數百甚至上千年的發展,這些文藝經典被打上了鮮明的毛南族文化印記,成為毛南族傳統藝術的代表,從而具有毛南族文化的符號意義。毛南族及其周邊其他民族在談到這些文藝形態的時候,很自然地而且當然地與毛南族聯系起來。這實際上是這些文藝形態所蘊含的鮮明而獨特的毛南族色彩使然。毛南族的禮俗歌,展現了毛南族醇厚古雅的民風和誠摯淳樸的期盼,應該是嶺南古百越文化保存得較為完整及發展得極有特色的文藝樣式;毛南族傳統的織造、雕刻藝術在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元素的同時,將原始宗教信仰和藝術審美理念完美地結合起來,突出了毛南族對天人和融的期盼及對精湛技藝的追求;毛南族“肥套”在繼承嶺南古百越民族“儺愿”的基礎上,發展成集文化傳承、民風教化和開智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文藝形態,毛南山鄉周邊地區甚至嶺右地區的相關文藝形態難有出其右者。正是因為具有這樣的民族色彩,這些文藝形態已經為毛南族所獨有。

四是具有堅忍而頑強的生存活力。民族民間傳統文藝形態有很多在不同時代都遭受過生存和發展危機,有時候還是致命危機。毛南族文藝經典于此也莫能例外。毛南族禮俗歌謠是與毛南族傳統社會的生活儀式相伴而生的。毛南族傳統的建房、婚慶、壽慶、葬禮等儀式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產生許多變化,但一些核心部分,尤其是以歌謠展現的某些儀式,基本上能夠保存下來;毛南族傳統墓葬和綜合表演藝術“肥套”,由于包含了許多傳統的自然崇拜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觀念,曾經在移風易俗活動中遭受劫難,例如綜合表演藝術“肥套”在19世紀下半葉太平天國時期、20世紀上半葉民國時期以及20世紀50—70年代等時期,都不同程度受到沖擊;毛南族頂卡花由于其制作工藝復雜、經濟效益微薄等原因,也一度受到冷遇。但這些藝術經典仍然能夠存活下來并艱難發展,有的還呈現蓬勃復興的景象,足見毛南族文藝經典頑強的生命力。當然,這些文藝經典的復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藝術本身以外的推力,但這種外部推力本身就體現出毛南族文藝經典的內在價值,以及從側面證明了文藝經典的生存活力。

三 文藝生態主要元素的概念界定

這里的文藝系文學藝術的略稱。與此相對應,毛南山鄉文藝生態即為毛南山鄉文學藝術生態的簡稱。毛南山鄉文藝生態是指毛南族文學藝術賴以孕育、生存、演變和發展的,以及由毛南山鄉文藝審美風尚、毛南族人民文藝創作觀念、創作手法、創作方式和創作成果等諸多元素所構成的整體生態,包括毛南山鄉獨特的、與毛南族文學藝術密切相關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毛南山鄉文藝生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周邊相關民族的文藝生態密切交匯,有時甚至在很多地方融合,我們在探討毛南山鄉文藝生態的時候,其地理范圍有時會涉及或者跨越毛南山鄉的地理邊界。

毛南山鄉的自然生態是毛南山鄉文藝生態構成的重要元素。特定地域人們的文化心理及相關行為往往與該地域的自然特征密切相關,甚至在很多特定的時期,自然條件影響人們的文藝觀念和文藝行為,其作用有時要比文化條件來得更為明顯、普遍和深刻得多。毛南族文藝的獨特,與毛南山鄉自然生態的獨特有著直接而本質的聯系。所以,探討毛南山鄉的文藝生態,必須深入而全面地觀照毛南山鄉的自然生態。

毛南山鄉的文化生態系毛南山鄉文藝生態最為重要而直接的母體,或曰毛南山鄉的文藝生態屬于毛南山鄉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毛南族的文學藝術之所以有其獨特的成就,與毛南族人民的根性文化、毛南族人民的文藝審美風尚,毛南族人民的文藝創作觀念、創作熱情、創作方式等要素的關系極為密切,還與毛南山鄉周邊其他民族文化的濡染甚至融合分不開。因此,研究毛南山鄉的文藝生態,必須將其置于毛南山鄉的文化生態以及與其相關的周邊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態之中進行整體觀照。

我們認為,文藝形態亦云文藝形式、文藝成果,是基于不同認定觀念及認定方式下具有大致相同屬性的事物,即都是以文字、語言以及其他形體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藝術或社會意識形態。我們認為文藝形態這一稱謂相較于文藝形式或者文藝成果更具有動態特征,所以在很多場合我們采用文藝形態這一稱謂。文藝形態是文藝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屬于文藝生態這一大范疇中的子范疇。研究毛南山鄉的文藝生態,必須直接和全面地觀照毛南山鄉文藝形態這一客觀存在。文中的“藝術形態”一語,其意亦與此類似。

如果從字面上理解,毛南山鄉文藝生態當然具有歷史性與現實性兩重內涵。但是,要考察毛南山鄉文藝生態的表現、屬性、特征,毛南山鄉文藝生態的形成、發展規律,以及毛南山鄉文藝生態對周邊其他民族文藝生態的影響,以及研究毛南山鄉文藝生態之于當今語境下的意義,我們認為以毛南山鄉傳統社會為背景,以毛南族傳統審美風尚及傳統文藝形態等元素為考查對象更為合適。所以,在這里我們將毛南山鄉文藝生態定位于毛南山鄉曾經有過的自然生態景象和傳統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并主要觀照毛南山鄉傳統文藝活動及其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博爱县| 叙永县| 江西省| 衡山县| 江口县| 额敏县| 东乡族自治县| 嘉鱼县| 丽江市| 郧西县| 九寨沟县| 漾濞| 安徽省| 武乡县| 白沙| 中卫市| 宜川县| 弥渡县| 桦南县| 海淀区| 松潘县| 文昌市| 徐州市| 乾安县| 峨山| 涞水县| 江达县| 江陵县| 玉树县| 新邵县| 阜新| 郧西县| 温泉县| 灌阳县| 吉林市| 阿克陶县| 福清市| 临泽县| 大同县|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