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人心念語
- 一個人的風:《健民短語》增訂版
- 楊健民
- 801字
- 2025-04-17 14:22:15
2013.10.11
昨天上午,一位出過幾本書法集的退休老教授來訪,對我辦公室里掛著的那幅青年書法家蔡清德書寫的歐陽修“西湖念語”表示贊賞。我突然對著心里未圓的那個殘夢悵然不已。年輕時我學過一點書法,后來不知何故就放棄了。我知道那個殘夢最后是不可能色彩斑斕地返回,然而對于書法作品的喜愛一直盤桓在我心里。我清楚地記得當年在廈門大學上一年級時,某個夜晚我披著一身月光信步踱到一位老師宿舍里,進門就看到因明學教授虞愚手書送給他的一副對聯。虞愚先生的字骨架平穩,卻在筆畫的內里藏著許多曲折變化。大學畢業若干年以后,我又見到了弘一法師的字,尤其是那幅臨終絕筆:“悲欣交集”,干枯冷寂,斂盡了人間煙火。生而何欣,去有何悲?塵埃落定,悲欣交集。記得在一個學術會議上,一位先生評價這幾個字堪稱“小祭侄稿”,我恍恍然頓悟。等到人生經歷多了,我才意識到人應該怎樣才能做到不驕矜、不張狂,就像宋人描繪的那輪明月:“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多少年了,弘一的字一直在告訴我,人要活得自如、自在和自為,并且從容不迫,在隨意之中有幾絲活氣泛出。人如果能夠活得奇峭,當然也是一種活法,猶如書法中若續若斷的枯墨。
世事攘攘,我喜歡自由自在地活著,并且帶點可能的優雅和幾分趣味。其實,人活得精致不精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得自然。自然本質上是一種內心之學,為了內心的生長,我們往往需要寂寞,甚至需要獨處。奧地利詩人里爾克說:“你要愛你的寂寞。”寂寞能讓人發現內心那些看不見的東西。陳寅恪說:“不采蘋花即自由。”一個“不”字,就是像梵高、克爾凱郭爾、梁漱溟和顧準那樣,“成功地做了他自己”。這些人在那個年代都是寂寞的。魯迅當年在廈門大學也是寂寞的,但是他袒露了生命中最柔軟的心性。我們內心世界的豐滿和充盈,我們抵抗一切苦難的力量,都需要我們在寂寞中審視內心。此時此刻,我不禁在心底浮起邵康節的一首詩:“天聽寂無音,蒼蒼何處尋;非高亦非遠,都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