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的古籍叢書研究
- 崔建利
- 745字
- 2025-04-22 16:39:23
三 教育
中國近代出版業與新教育幾乎同時起步,且從一開始便相輔相成,特別是民國時期教育界與出版界之間的合作互動對近代教育和出版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民國以降,各級新式學堂遍及各地。1912年,全國的大、中、小學學生比191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教育基礎進一步擴大,各種新文化開始進入下層社會,白話文和新文學成為群眾的精神食糧。從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0年間,是民國教育穩步發展、趨于定型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各級各類教育穩步發展,并逐漸趨向本土化。至抗戰前的1936年,無論學校數、招生數、畢業人數,還是教育經費投入數、教育質量與學科程度,都達到了民國以來的最高水平。表1—2是1928—1936年高等教育(含中專)狀況一覽表。
表1—2 1928—1936年中國高等教育狀況一覽表

在抗戰八年中,由于國民政府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發展顯著,造就了大批碩彥英才,許多人后來活躍在國內外科技文化教育領域的前沿;高校西遷,又帶動了西南、西北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等教育中的國立中學實行貸金制度,教學秩序穩定,教學質量良好。初等教育實施的是國民教育制度,把兒童義務教育和失學民眾的補習教育融為一體,較大地增加了國民接受教育的比例。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全國各級教育的規模竟超過了戰前發展水平最高的1936年,小學生入學率占適齡兒童總數的76%。就在校生數而言,中學生增加了1.62倍,師范生增加了1.3倍,大學生增加了1倍。[25]
各類教育的發展既成為當時包括古籍出版在內的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為出版業提供了動力和需要。正如王云五在其《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關系》一書中所說:“書名定名為《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蓋商務創辦,實受新教育影響,而其間作述,亦轉而影響于新教育;合并撰述,可知其間關系。……同時并得睹新教育之發展及其與商務之相互關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