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一
- 現代焦慮體驗的美學研究
- 史修永
- 2013字
- 2025-04-21 14:04:21
焦慮體驗,人類有史以來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同時也是文學藝術作品經常表現的對象和情緒。特別是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恰如史修永博士所列舉的陌生感、孤獨感、無意義感、無家可歸感、負罪感、恐懼感、身份危機感、死亡感、沖突感、排斥感、自卑感,等等,在各種現代藝術中得到充分、多樣的表現,甚或成了某種時髦的藝術風尚,從而有別于以中正、和諧、靜穆為表征的傳統藝術精神。修永博士的論著便是以此為題,可謂正中現代社會與現代藝術的關節,其學理性與現實性不言而喻。
修永博士對焦慮體驗的美學研究有多重意義,我這里之所以特別強調其學理性和現實性,在于此乃當下文學理論研究需要特別反思、改進的兩個方面。“學理性”有賴于學術史的長期積累,沒有充分的學術史積累很難侈談學理性,最多是一種感性的、經驗性的表達,或者是海闊天空式的高頭講章。這類模樣的所謂“學術”,多假非學術之威在學界頤指氣使,甚或能夠招徠很多跟屁蟲前來捧場。修永博士將自己所研究的“焦慮體驗”定位在啟蒙運動之后,主要是20世紀之后,對迄今為止的相關研究展開了細致、深刻地梳理,資料豐富,條理清晰,評價適當,從而為自己“接著說”設定了學術史前提。此類做法對于人文學術具有普遍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文學術不可能游離它的歷史,這是其不同于自然科學、也不同于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此而言,游離于學術史之外的人文研究很難具有學理性,不能呼應學術史的研究當然也就很難影響學術史,只能是自說自話而已。反觀修永博士對焦慮體驗的美學研究,顯然是走在了正路上。
“現實性”即人文學術的現實關懷,并非與現實世界的一一對應,這也應當是人文研究必需的品格。即便韋勒克等極力倡導文學形式研究的學者,也沒有否認過文學及其理論研究與現實世界的關聯。以韋勒克所說的文學研究的“初步工作”為例,即作家作品的文獻考訂之類,如果這些作家作品已被廣大受眾長期遺忘,還有什么必要就此費工勞神、攪動歷史的積塵重新張揚呢?反觀當下某些所謂的國故整理,拉大旗作虎皮者有之,名為學術公器實為一己之私者有之,蓋表征為缺乏現實的人文關懷,假借“承續傳統”之風而已。人文學術缺乏人文關懷,與行尸走肉無異;打著學術旗號攪動歷史的積塵,更是制造學術垃圾的罪人,為惡劣的學術生態火上澆油。總之,修永對現代焦慮體驗的美學研究,在學理性與現實性兼具的點位上確立了自己的品格,應予肯定。
幾年前,我曾應約在《中國研究生·學科導學》上說過這樣的話:“王國維所謂‘學無古今中西’對于文藝學而言再適合不過了。這并不是說文藝學是一個大雜燴,而是說它是以‘理論’為研究對象,古今中西的文學史只是它的材料。”修永博士的這部焦慮體驗的美學研究就是如此,可謂與我的上述表達一脈相承。在他的這部學術論著中,我似乎看到了南京大學的基因,以至于使我的閱讀過程愉快而欣慰。具體說來,盡管這一選題本身主要源自西學,但在論著開篇,修永就明確了焦慮體驗的普遍性。于是,焦慮體驗的中國問題也就成了修永研究中的應有之義,并且設有專章展開討論,在中西對比中認識了世界,也認識了自己。由此聯想到新時期文藝學的知識結構,可謂“西風壓倒東風”,西學新潮始終處于壓倒優勢,以至于有人驚呼我們“失語”了。那么,這是否意味著需要增加一些“中國料”呢?是否意味著摒棄現代話語而改用“之乎者也”呢?顯然是絕無可能的妄想。在我們看來,文藝學之“學無古今中西”,最重要的在于它以理論問題為對象,不像文學史研究那樣必須定位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換言之,文藝學的“古今中西”,并非其中哪一方面的資源或多或少的問題。中國現代學術史已經證明,“學無古今中西”是一條光明大道,也應當是修永博士及其同輩這一代學人的光明大道。就此而言,新時期以來關于“古今中西”的爭論都是無謂的、毫無價值的,因為早在100年前王國維就對這一問題有了定論;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在“古今中西”問題上喋喋不休,而是做出令人信服的東西來,將其打造成“學無古今中西”的例證。
修永2004年入南京大學攻讀文藝學博士學位,樸實、勤勉是他給我的最初印象,沒想到他的博士論文選題卻非常前衛、前沿,出乎我的意料。該論著就是他以自己的博士論文為基礎,經過十來年的精心打磨、充實,所以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我們南京大學文藝學專業的博士論文中,此前已有過類似或相近的選題,修永能夠在這一領域繼續開拓并能出新,說明他在學術上善于思考、善于發現,并勇于挑戰、勇于攻堅。看來,“樸實、勤勉”并非修永的全部,善于思考和發現問題、勇于挑戰也是他的特點。
修永博士畢業后已有了很好的發展,愿他繼續前行,就像他研究焦慮體驗而自己并不焦慮那樣,從容地走向一個更加美好的前景。盡管當下學術體制并不能提供一個使人不焦慮的理由,但是以我對修永的了解,相信他具有從容行事的定力。從容而不焦慮,才使做學問成為可能,更是做出真學問、好學問之可能。
愿與修永共勉。
權為序。
趙憲章
2017年 冬
于南京草場門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