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獨孤及(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陽人,天寶十三年以道舉補華陰尉。在天寶、大歷時期的文壇上享有盛名。梁肅《獨孤公行狀》說,當時享譽文壇的李華、蘇源明稱獨孤及為“詞宗”;權德輿在《唐故尚書兵部郎中楊君文集序》中,還將他與李華并稱為“狎主時盟”的“詞體龜龍”。這些推舉雖不無溢美之詞,但亦可見獨孤及在當時文壇上的影響和聲望。此外,從現有的文獻資料還可以看到,獨孤及與天寶、大歷年間的許多文人都有交往唱和,如李華、高適、岑參、賈至、李白、崔祐甫、皇甫曾、皇甫冉、劉長卿、張繼、錢起、權皋、王季友、于逖、李嘉祐等。他還喜薦拔后進,梁肅、崔元翰、朱巨川、陳京、唐次、齊抗、高參、趙憬、權德輿等人都曾得到他的提攜和幫助。并且梁肅、崔元翰、權德輿等人,可以說皆在相當程度上繼承了他的文學觀念。在陸贄知貢舉時,梁肅推薦八人,皆入選,時稱“龍虎榜”。這其中就包括后來在貞元、元和年間馳騁于文壇的韓愈、李觀、崔群等著名文人——這些文人的文學思想與梁肅、獨孤及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這又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獨孤及在當時文壇上的實際影響力不容小視。
然而,這位在當時聲名遠播的文壇“盟主”,身后卻論者寥寥,這不能不成為文學史研究中一個引人關注又耐人尋味的話題。同時,我們也慶幸獨孤及接受史上的這種特殊性,他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視點,使我們從他文學觀念上的所“破”,看到他所鄙薄、所對抗的流行時風;從他的所“立”,看到那個時代士人竭力追求的審美理想;從他身前身后接受上的急轉直下,透析這種審美理想在后世的發展變化。所以,雖然在現今通行的各類文學史教材中,獨孤及只占豆腐塊大小的篇幅,但從這位文學史上“不大不小”的作家身上,我們亦可窺見唐宋之交中國文人的精神奧秘。
獨孤及一生創作頗豐,有《毘陵集》20卷存世,其中詩3卷、文17卷。《毘陵集》是大歷時期唯一一部留存至今,仍以原貌傳世的唐人文集,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獻價值。然而,通觀現今的獨孤及研究,對于這位有如此豐碩的精神財產傳世的作家,或是存在許多研究的誤區,需要進一步訂正;或是存在許多研究的不足,需要進一步補充。本書試圖通過對獨孤及生平、思想、詩文創作進行全面研究,廓清錯謬、彌補不足,并以文學史發展為依托,力圖還原一個更真實的獨孤及形象,并通過獨孤及這一研究個案解讀一些重要的文學史課題,下面就從獨孤及的研究現狀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