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本書的論述策略是借助“形式”與“內容”這對范疇來展開,分析唯美主義內容和形式各自體現的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因為唯美主義的價值意向最為集中地體現在唯美主義者對這兩個范疇的獨特態度上。

形式與內容(質料)是西方哲學和藝術哲學最基本的一對范疇,一般文藝理論也借鑒這對范疇建構理論和分析作品。

相對于形式而言,質料是更基本的要素,是實存的原初形態,是現實的、也是個別的存在,是包含非理性要素的存在形態。而形式,與內容并舉正是要突出其與內容的不同,突出其理性屬性。延伸到藝術領域,形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實存(質料)賦形的能力,是人的理性能力。在文藝創作中,大致就是美的創造力的稱謂。當然這是一種粗略的界定,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徹底分斷文學藝術的形式與內容。在強調形式與內容既區別又關聯的層面上,本書將內容—形式作為分析架構的概念來源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之所以引證亞里士多德,因為在亞里士多德,形式與質料本沒有截然分斷。在他的《形而上學》中,有兩卷論及形式—質料的區分以及與他所謂本體的關系。亞里士多德通過劃分存在的類型將本體定義為基本存在,同時就區分了質料與形式,并將兩者關聯在本體以及存在這樣的概念中。所以在亞里士多德,本體這一概念不同于柏拉圖,本體不是純粹的形式或一般,而是與個別或個體結合著,這個個別或個體當然包含質料要素。總的來說,雖然《形而上學》不同卷之間有一些沖突或不一致,但大致上可以看出在他的思想中,形式—質料并不像在柏拉圖思想中那樣被斷然區分。[10]不過,基于研究分析的需要,分斷又總是不可避免。

本書以此分斷為大體架構,分別從內容與形式兩個維度辨析唯美主義所意向的神圣與世俗精神價值。在此,形式所體現的理性品質很大程度上契合于一種世俗化的立場與實踐,而內容或質料相對更能體現非理性的神圣立場。這一判斷,依據了第二部分對較前沿的基督教神學思想的介紹。此種思想認為,神圣最基本的層面是非理性的層面。比如舍斯托夫從基督教的源頭(舍斯托夫對基督教非理性要素及其價值的思考在正文部分有比較詳盡的介紹)揭示并強調了被西方文化現代性所壓抑的非理性層面之于實存的意義,奧托就基督教“神圣”內涵的重新思考對非理性與理性并在的強調,以及巴塔耶以黑格爾否定辯證法的形式給予“圣性”的包容性和整體性,都指出神圣價值其始源和本質的非理性存在。

不過,正如形式和內容并不能截然分斷,神圣和世俗本也是相互勾連貫通的。依據不同的歷史空間和社會文化境遇,神圣和世俗的內涵甚至外延也在不斷改變。大致說來,在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世俗化、現代性進程中,理性與科學成為人與社會發展的導向,這種發展導向致使基督教比在中世紀更強烈得多地被理性化,這一理性化的過程一方面將理性要素納入或者說混入神圣立場,為唯美主義運動對“純粹形式”的神圣化鋪墊道路。因此,雖說唯美主義的純粹形式本質上是一種世俗形態,但唯美主義者卻能夠對其寄予神圣的價值意向,以對抗這種現代性進程。另一方面,理性化過程也使得基督教的非理性層面日益被遮蔽和遺忘,以順應這一歷史進程。然而,雖然理性化、世俗化不可逆轉,但神圣的非理性層面絕不可能被徹底遮蔽和遺忘,正如人的存在不可能不包含非理性形態的存在一樣。因此,伴隨這一現代性進程,非理性存在維度就總是以形形色色的不同文化現象或稱文化癥候出現在某些歷史時段,或強或弱,不斷詰問和挑戰理性與科學的威權。作為一種文化運動的唯美主義就包含著自覺不自覺與理性的對抗,比如唯美主義內容層面的違禁情色書寫對理性主義、功利道德的反動。甚至,唯美頹廢派們直接將自己的悖論色情與基督教悖論色情關聯起來,以強化美與神圣的非理性維度。

如此,唯美主義的神圣與世俗精神價值就這樣相互糾纏在一起,有意或者無意,使唯美主義成為一種曖昧的中間形態或稱過渡形態。換個說法,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社會不斷掙脫基督教束縛的世俗化進程,其實從未真正徹底擺脫基督教的影響,某種程度上,這種影響在將來也會繼續存在,盡管也許影響力會愈加貧弱,發生影響的方式也難以預知,或如曾經唯美主義對基督教神圣的借取。

最后想要說明的是,本書對唯美主義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的考察,雖然辨析了理性與非理性兩方面的表現,尤其通過分析唯美主義的色情指出人的非理性維度之于文學藝術的特殊意義,并通過對唯美的形式主義從主觀神圣到徹底市場化世俗化的蛻變,揭示出其理性化世俗化的本質,但對神圣的反思并非要取消理性與科學,而只是想糾偏,想提請注意,即使在科學與理性更加昌明或更加強勢的今天,人的存在其全部和均衡的樣式才是真正合于人本來存在的樣式。


[1] 本部分對唯美主義研究現狀的分析,國外唯美主義研究部分的介紹參考了周小儀《唯美主義與消費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緒論”第1—14頁。特此說明并致謝。

[2] Wolfgang Iser,Walter Pater:The Aesthetic Moment,trans.,David Henry Wilson,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 Mario Praz,The Romantic Agony,trans.,Angus Davids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4] Malcolm Bradbury and James Mcfarlane,eds.,Modernism:1890-1930,London:Penguin,1976.

[5] Regenia Gagnier,Idylls of Marketplace:Oscar Wilde and the Victorian Public,Aldershot:Scolar Press,[1986]1987.

[6] Talia Schaffer and Kathy Alexis Psomiades,eds.,Woman and British Aestheticism,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9.

[7] 本部分對舍斯托夫和巴塔耶及其思想的介紹,主要參考了Stuart Kendall,Georges Bataille,London:Reaktion Books Ltd,2007,p.10,pp.40-42。另參見Georges Bataille,Erotism:Death and Sensuality,trans.,Mary Dalwood,San Francisco:City Lights Books,1986;Georges Bataille,An Essay on General Economy,Vol.Ⅰ:Consumption,Translation of:La part maudite,New York:Zone Books,1988;[俄]舍斯托夫《雅典與耶路撒冷》,張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舍斯托夫《曠野呼告》,方珊、李勤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

[8] Stuart Kendall,Georges Bataille,London:Reaktion Books Ltd,2007,p.41.

[9] Stuart Kendall,Georges Bataille,London:Reaktion Books Ltd,2007,p.10.

[10] 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美]加勒特·湯姆森、馬歇爾·米納斯《亞里士多德》,張曉琳譯,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51—6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鸡西市| 苗栗县| 尤溪县| 乐都县| 永顺县| 金塔县| 庆元县| 五台县| 嵊州市| 昔阳县| 综艺| 城口县| 亳州市| 双城市| 汝城县| 邵阳县| 东至县| 旺苍县| 上饶市| 乌鲁木齐市| 峡江县| 手机| 襄城县| 大理市| 平顺县| 红安县| 从江县| 都兰县| 鹤庆县| 尤溪县| 尚志市| 莲花县| 靖江市| 杭锦后旗| 通化市| 收藏| 澄城县| 大方县| 新乡县|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