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弈:女性文學與生態
- 田泥
- 2778字
- 2025-04-22 17:27:54
三 生態女性主義在中國的接受和傳播
較之于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我國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相對滯后,直到20世紀末才引起諸多人的關注。1996年,關春玲的《西方生態女權主義研究綜述》是國內最早一篇關于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研究的綜述性文章,簡要介紹生態女性主義研究出現的新特點,論述生態女性主義的主要流派及觀點。[9]而后,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撰文探討女性和環境的關系,從多個角度介紹與研究生態女性主義。我國生態女性主義早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哲學、倫理學、宗教等領域。1996年,曹南燕和劉兵合作發表《生態女性主義及其意義》,較為詳細地評述了生態女性主義對傳統哲學的批判,分析其提出的新的價值觀、倫理學及其意義。[10]陳喜榮在《生態女權主義述評》中把生態女性主義歸為后現代主義的一個分支,陳述生態女性主義本體論的建設性貢獻,指出“非二元論是生態女性主義認識論根據”。[11]李慧利認為“承認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不等于支持了某一種環境倫理”[12]。二元論究竟是不是對女性和自然雙重壓迫的根源?這個問題仍將延續。李建珊和趙媛媛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機整體觀、“天人合一”思想和仁愛觀念,有助于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的深化和發展。[13]2000年,肖巍的《生態女性主義及其倫理文化》,是典型的從倫理學角度研究生態女性主義的論文。[14]葉舒憲《略論當代“女神文明”的復興》(《江蘇行政學院學報》(南京)2005年第1期)指出,20世紀西方文化尋根在思想和學術領域產生了引人注目的“女神復興”現象,可以理解為“一種以生態倫理為基礎的宇宙論”代替過去那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宇宙論。2007年,香港樹仁大學王建元嘗試從中國古代神話(特別是女神)中發掘生態女性主義的論點,以期提煉出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生態倫理。[15]陳霞的《道教貴柔守雌女性觀與生態女權思想》是國內第一篇將生態女性主義與宗教結合起來的學術論文,指出柔弱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策略,這是雌性反應的方式。[16]陳俊華《來自女性和自然的呼喚——評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湖北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指出了中國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我們闡釋文學作品提供以別樣的價值觀,對女性創作亦不失為一種審美導向,但理論上,它是對傳統文學批評理論的繼承和超越。2010年,李瑞虹對美國女神學家魯塞爾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評述。[17]曾繁仁在《生態女性主義與生態女性文學批評》(《藝術百家》2009年第5期)中,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哲學與環境倫理學教授卡洛林·麥茜特(Garolyn Merchant)的《自然之死——婦女、生態和科學革命》做出了回應性的解讀[18]。
生態女性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已經在這些年正式進入文學研究領域。而從文學視角對生態女性主義的研究,呈現了多維度局面,涉及批評理論研究、文本研究以及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研究的研究等。2002年,韋清琦在《方興未艾的綠色文學研究——生態批評》中指出,生態女性主義“是生態批評發展到第三階段的產物,研究的前景相當樂觀”。[19]陳曉蘭則把生態女性主義看作“生態批評”的一個重要類型。自2004年以來,一批從生態女性主義視角闡析作品的論文涌現出來,如左金梅的《〈千畝農莊〉的生態女權主義思想》(《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戴桂玉的《從〈喪鐘為誰而鳴〉管窺海明威的生態女性主義意識》,吳琳的《生態女性主義在中國的接受和傳播述評》(《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王文惠的《從生態女權主義視角對〈簡·愛〉的重新讀解》(《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張燕的《尋歸自然,呼喚和諧人性——艾麗斯·沃克小說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芻議》(《當代外國文學》2009年第3期),吳琳的《單乳女性家族回憶錄——〈避風港〉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解讀》(《當代外國文學》2010年第2期),鄒璐的《張抗抗的〈作女〉中所透視的生態女性主義》(《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1年第7期)也都從生態女性主義視角對女性文學做出解讀。此外,一些生態批評與研究的諸多著作相繼問世,為女性生態書寫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準備,如汪樹東《生態意識與中國當代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專門章節對女作家遲子建、葉廣芩做了專題研究。王諾的《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則是國內第一部歐美生態文學研究專著,此書以時間為序同時分國別考察和評價了歐美生態文學和西方生態思想的發展及其主要成就,介紹了西方生態女作家的寫作概況,并在此基礎上,對生態文學的定義和特征進行了深入論述,對生態文學的思想內涵進行了系統研究。這為中國女性生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2010年曾繁仁的《生態美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是一部對“中國生態美學”系統闡釋的專門著作。與西方的生態美學相對于環境美學而言居于邊緣的地位不同,生態美學是當代中國美學界的顯學。書中有專門對遲子建的研究,“回望家園:《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生態美學解讀”,闡述了現代化社會的浪潮中,不斷回望家園是人類應有的態度。
中國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我們闡釋文學作品提供以別樣的價值立場、話語方式、思維方式,對女性創作亦不失為一種審美導向。理論上,它是對傳統文學批評理論的繼承和超越,具有自然性、開放性、交融性與整體性,容納各批評之長,擴充和發展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引導人們從環境和性別的雙重視角進行文學研究,號召人們關愛女性與自然,最終使自然環境、男性和女性和諧相處、協調發展。但生態女性主義是一種生成中的前沿性的理論思潮,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思想理論發展也尚欠成熟,未從文化領域切入到文學領域。而作為新型的學科研究,中國生態女性主義并沒有構建起立足于本土的研究與批評范式,更沒有在理論思想上成熟。原因有許多方面。究其內因是來自女作家本身:女作家的文本寫作只按照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框架出牌,而沒有真正在自我文化譜系上生發一種生態之思;一些有激進生態意識的女作家的文本又只是一種概念化的書寫,難以穿透歷史、現實界面,表達出消費時代的女性自我深層次的矛盾糾葛。女性評論家自身則因缺失對西方生態思想的準確把握,沒有中國傳統天人法則與人文精神資源的支撐,難以站在宏大視域上尋找出突破女性評論低谷的路徑;缺少系統整體地對生態思想資源,包含西方生態思想與我國本土生態思想的全面考察,在建構具有原創性的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框架時缺少理論基石,致使生態女性主義文學創作與批評的核心概念的界定仍然沒有形成;文本閱讀量不夠,也很難全面了解女性生態寫作的真實現實;淹沒在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的成說之中,并把其用作判定中國本土女性寫作的標準,以理論這把剪刀切割女性文學,很難以生態視角挖掘出文本中蘊含的生態思想或生態女性意識來。
正因為如此,為了中國本土生態女性文學批評的體系的建立,也為了客觀地科學地歸納出中國女性生態書寫的現實、發展趨勢,中國女性生態書寫的中國元素,女性寫作的多樣化等,筆者以“博弈:女性文學與生態”為主題,試圖作一個嘗試性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