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漢學界的蘇軾研究
- 萬燚
- 1405字
- 2025-04-24 19:39:17
第二節 發展分期
一 濫觴期
蘇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自然也是美國學界關注的對象,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開始譯介蘇軾詩文,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一直發展甚緩。我們就將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作為美國蘇軾研究的形成時期。相對于英語世界其他國家對蘇軾的研究,美國漢學界的蘇軾研究起步較晚,如與英國相比,整整晚了一個世紀。早在1834年,英國漢學家郭實臘(Karl Gutzlaff,1803—1851)就開始了蘇軾研究,他在1834年出版的《大英國統志》中評論了蘇軾詩歌,且從1839年起,就陸續在《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上撰寫《蘇軾全集》的闡述性文字,雖然其成果不算很突出,但應該是英語世界蘇軾研究第一人。1884年,英國著名漢學家、劍橋大學第二任中文教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在《古文珍選》(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又譯為《中國文學瑰寶》)里翻譯了蘇軾散文11 篇,如《喜雨亭記》《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翟理斯極其推崇蘇軾的語言天賦,認為中國語言在蘇軾筆下達到了藝術巔峰。接著在1898年出版的《古今詩選》(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中也翻譯了蘇軾詩歌,在1901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第五章“宋朝”里也介紹了蘇軾詩文,且全文翻譯了《前赤壁賦》。1918年,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在《中國詩歌集》(A Hundred and Seuenty Chinese Poems,又譯為《一百七十首中國古詩選譯》)中也翻譯了蘇軾的詩歌。而美國最早引介蘇軾的是李高潔(Cyril Drummond le Gros Clark),1931年,他翻譯了蘇軾的16篇散文名作,其中包括前、后《赤壁賦》,收在《蘇東坡文集》(Selections from the Works of Su Tung-P’o)[11] 一書中,該文集對蘇軾的生平、文學創作和文化背景作了簡單介紹。后來李高潔又將蘇軾所有的賦譯成英文且作了簡略注解,并于1945年在上海出版,名為《東坡賦》(The Prose-Poetry of Su TungP’o),錢鍾書先生為此書作的序《蘇東坡的文學背景及其賦》(Su TungP’o Literary Background and His Prose-Poetry),詳細介紹了蘇軾所處時代的文學思想、理學思潮、審美理想、賦體演變等,具體論述了蘇軾文賦創作與其所處時代背景的關聯。[12]《東坡賦》當為美國第一部蘇軾文賦的英譯選本。英譯選本的出現,是蘇軾作品在美國經典化歷程開始的一個重要標志。而真正引起美國學術界重視蘇軾研究的應該是林語堂,1947年林語堂在美國出版了《樂天知命的天才:蘇東坡傳》(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13] 書中包括數量較多的詩、詞、文、書簡,給西方學者提供了可貴借鑒。這也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蘇軾傳記,該書充溢著一種對蘇軾強烈的傾慕之情,甚至流露出后人難以望其項背的無力感。對蘇軾的贊譽與推崇之語,在書中俯拾即是。盡管有學者指出林語堂是“以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對蘇軾的贊譽是出于自身處于異域文化因而須長國人之志氣的意圖,但毋庸置疑,正是林語堂的這本傳記,才真正引起了美國讀者的濃厚興趣和學界的高度重視。林語堂以極其幽默的語言風格,刻畫了一位博學多才、幽默機智、曠達超邁、熱愛自由、博愛眾生的“樂觀天才”,尤其是對蘇軾快樂人生哲學的凸顯,對蘇軾作為精通各類文學藝術天才的贊美,更使得蘇軾聲名大噪,自此之后,美國學者們才真正展開對蘇軾的學術研究。
本時期美國漢學界蘇軾研究特點是:以對蘇軾富有代表性的詩、詞、文的選譯為主,出現了傳記和文、賦英譯選本,較之此前英國漢學界的譯介而言,譯介的作品數量有所增加,質量也有所提高,蘇軾作品在美國學界中的影響力也有所增強,但相對于蘇軾的所有作品而言,被翻譯的作品數量是極少的,“大概只占東坡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而已”[14]。而據筆者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資料來看,這一時期還沒有出現研究蘇軾的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