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豐年文集·卷七:書信·隨筆
- 辛豐年著 嚴峰編
- 10499字
- 2025-05-07 12:24:17
1991年
李章先生:
您好!刊物收到。《音樂筆記》這名目我覺得不錯。較實在,又可包容許多話題。我讀書也常做筆記,音樂方面也記了好些。寄上一稿請指正,如可用,內容上的毛病,望予修削,不必客氣。我欣賞一種說法:編者、作者是合作關系。
以下是關于辦刊物的想法。思量多次,沒想出多少可提的,先說幾點,以后隨時補充。
一、已介紹的樂人、作品、知識,相當廣泛了。今后是否怕重復?我想不必怕。老題目上大有新文章可作。尤其從巴赫到德彪西這一段音樂史中的,特別是巴、莫、貝、舒(伯特)、肖、瓦、布、德[1]這幾人。其人其樂背景環境,材料是取之不竭的,而我們所知太少了。
例如,莫扎特的書信,貝多芬的同時代人看貝多芬,柏遼茲的音樂通訊、他的回憶錄,瓦格納與反瓦者對罵之文……這些資料都大可利用(上海有這些書)。
總之要讓愛樂者獲得更立體的知識、信息,深化其興趣,提高其境界。
二、《音樂與我》也大有可為,如能像《一百個北京人》(張辛欣)[2]那樣搜羅、發掘,讓名人與凡人無拘束地談出真感受真體驗,必能引人入勝,引起共鳴,將來可拔萃匯成一書:《一百個愛樂者》。有些人可能自己寫不好,可以叫他談,錄音整理,要如實、如話,不要文藝腔。
三、要多多報道國內外樂情,但泛泛的應景新聞不好,廣告、捧場式更不必。其實國外樂訊,他們刊物、報紙上一定很多。對中國聽眾感興趣的人物、樂隊、劇院動態,似可經常報道:馬友友、梅紐因、小澤[3]、帕爾曼、維也納愛樂樂隊、柏林愛樂樂隊、斯卡拉[4]、拜魯特[5]……國內外鋼琴、小提琴、吉他等生產、銷售情況,唱片、音響工具新情況(這應該是一個重要題目),樂譜、樂學書籍出版消息……
四、一個小點子不知是否可取:一部“左圖右史”的西方樂史,看起來一定不枯燥。例如,一幅李斯特彈琴的油畫,沙龍中擠滿仕女,作種種風雅態,以此為題,配以一篇文字,不僅談李,且可使當時的音樂風尚形象化,讓讀者對樂史加深興趣。要圖文并茂,圖可賞,文可讀。圖片有來源,僅《格羅夫》[6]便有幾千張,原版中且有彩色的,翻印效果尚可。
這部《音樂畫史》不必求全,蒙太奇式的即可,如在刊物上連載,一次一至兩三題,問題是制版增加了成本!
以上聊供參考。
順便說二事:
王安憶君的回憶文中說到“文革”中來通,借住文工團,地方是“天主堂”云云,這恐怕搞錯了。天主堂此地只一所,在市郊。文工團從未住過。所云其實是名人張謇故居“濠南別業”,西式建筑,勉強像個教堂,但“鐘樓”是沒有的。今后您如來此,我當奉陪前去一觀,離我寓不太遠。這當然不是什么大問題。
另外,上期有無錫一中鄭文千一文,正好,作者之姊鄭文川君在此地教育學院教鋼琴,業余教兒童學生,頗有些體會,她見許多人只談少兒學琴之苦,自己卻常發現他們苦中也有樂,頗想以此為題投一稿。我也覺得這題目不壞,日見其多的望子成龍的家長也會感興趣的。您如以為可取,便中來一信予以鼓勵如何?文章是否可用,則看寫得怎樣了。她是“南師”畢業,現又從王建中夫人楊女士進修。
祝
編安
又及:
西樂在中國傳播的史料、人物,也可以廣泛深入搞些介紹。例如:
關于劉雪庵的生平,賀[7]、錢(仁康)等是他同學,為何不請他們多提供呢!
黎青主曾有德國太太華麗絲(Ellinor Valeslby),寫了不少五代、宋詞歌曲,很有特性。可惜,她的生平我們無所知,1940年代還有個年紀輕的華麗絲在滬與工部局樂隊演過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可能是其女吧?關于她們,青主之子廖乃雄必清楚。似也是一個題目。
讓鋼琴技師、調音師談談他們的工作,對各種新舊琴的見聞。
從前上海租琴甚易,對學琴人是一大方便,能否發掘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圍繞鋼琴這一題似可組織很多文字,雖已不似幾年前的熱,其實仍在普及。南通小地方,新中國成立前只有寥寥幾架(2—3),目前至少幾百架了!
李章同志:
好!9日收到刊物4冊(都是第5期)與信。今又接10日片。據我看,郵件慢主要不是郵路不通,而是郵局忙于別的事。奇怪的是,北京來信比我地去信總要快一二天。還有所謂快件,一般并不比平信快,有時還慢幾天。你說叫人有什么辦法!恐怕郵政也必須私有化才快得起來。從前從滬到京,平信四五天即到,有魯迅書信為證。那時沒長江大橋,過江要輪渡。如今有大橋,火車也應比蒸汽機車時代快,而反成了蝸牛!如出現民辦的“民信局”,也許會快一點?(從前有,但被郵局擠垮了。)你要記住,新中國成立前,海關是英人控制的,郵政是法人的勢力,高級郵政官員、職員多為法人。連省、市的郵局也如此。那么,除了私有化,還有仍讓東、西洋人來辦的一法了。嗚呼!
這一期已全閱過。趙曉生的文章我很欣賞。你們應該盯住他多寫一些。可憾《鋼琴之道》[8]至今看不到!
我總盼從刊物上了解更多的西方樂壇情況,近日從廣播中聽到傅聰同前去造訪的記者談話,問他近來錄哪些唱片,他說有德彪西的等等。還回答了其他問題。你們應該“跟蹤”這些中國樂人,多報道其近況。我知西方音樂刊物很多,其中除樂壇消息外還有許多文字也是適合介紹給你刊讀者的。可惜上海那些有條件閱看這類書刊者不動手做這種事,我極想做,而又無此條件!今后毛毛畢業了在滬有個小窩,我真愿去尋找資料加以刊用,但到時恐已無此體力了。
搬遷事仍懸而未定。
下一篇稿已打算寫關于改編曲的種種。如早寫成,當提前郵去。前次寄來樣刊而我竟未收到,這比慢的問題更成問題。不過,如被誰揩油,倒也證明你刊有吸引力,而且那是個愛好者了。
祝好!
李章同志:
好!謝謝先后寄來的兩書(待再看一遍后托人帶上)。《鋼琴之道》寫得好,讀之獲益匪淺。雖我并不研究此道。另一書也于我有益,比如關于鋼琴中間那個延音踏板的機制,以前一直想不出它是怎么搞的,一般的資料中也無解釋,書中一張圖便說明了。這發明也真妙!此書譯文似不是很理想的,但也不壞。
另外,有友贈一本你們新出的柏遼茲傳[9],我讀后感到譯筆不錯,而原書無味,我極不喜此類“文學傳記”!
劉作[10]我要的曲目附上。
下期稿當于15日前寄出,題未定。
春節前即病,年三十臥床入夢。嚴鋒獨吞“年夜飯”。現已好了。你一家都健康平安吧?
去年第6期的稿費不知曾否發出?我只在11月13日收稿費120元,是否即第6期的?
祝好!
我地址仍不變。要變會告你。王海浩同志請代問好。
附:
1.中國組曲(鋼琴)
2.鋼琴小奏鳴曲
3.歌曲(要有鋼琴伴奏)
(1)飄零的落花
(2)紅豆詞
(3)采蓮謠
(4)春夜洛城聞笛
李章先生:
2月18日信收到很久,因忙,又估計您未必早返滬,故遲遲未復,乞諒!
今早已將稿付快郵,請查收。
由于倉促,最后把文題搞錯了。您看是否仍用“怎樣傾聽……”,還是另換一題,請按您的想法辦,文中有何明顯不當處,亦望改削之,不必再同我商議了。
因我在《讀書》上一文中追懷了劉雪庵,引起他友人李稚甫先生來信告我劉晚年慘況,又告我劉子劉學蘇地址,我去信聯系請劉復印幾種劉雪庵先生作品,過去曾向其借抄過,早成劫灰了。據劉云,劉集正謀出版,但很困難。劉學蘇君和他姐姐哥哥都因株連而生計困難,他現當工人。至于李稚甫先生,原系教授國學的,現在廣東省文史館當研究員。
我又發現了兩個線索可供“我與樂”約稿,一是從蕭乾回憶錄中看到他當年在英倫聽樂之事;一是賈植芳先生早年在日就喜聽樂,有唱片,后來還有一堆片子丟在香港。最近一期《新文學史料》上他文中又提出與友共聽《田園》之事。此二公如肯作稿,必能為您欄增色吧?
另外也是拙文引來的樂友來信中有在四川綿陽市305信箱(十七)62100(某軍工廠)當高工的楊士毅君,上次托您問音樂詞書的即此人。他對音響很內行。似也可作此欄之對象。
在新氣候下,上海的音樂事業將有新的開展嗎?
祝
好
李章先生:
稿一篇寄上,不合用,請即告,當再試作一篇備用。嫌長,好刪則刪,寄回由我壓縮也無妨,其中譯名,除個別的皆以《音樂譯名匯編》為據。西文未附,以省麻煩。
關于唱片,可談的資料還可寫一篇短的,或另作一題,當盡早寄上。
您倆來訪,于我是空谷足音!原盼再聊聊有關“樂普”的話題,聽您又一次談到“看不懂、太深”的讀者反映,覺得是個大問題。要不要,又如何解決?做好了,愛樂隊伍擴大,刊物也可能洛陽紙貴,我也很愿意動腦筋,可惜不了解此類愛好者的詳情。
那晚上提到可借鑒的臺灣樂刊,也找了出來想給您看看,即《音樂文摘》,見過否?內容有用,文字不劣。
這次當了個蹩腳導游,(后才知,“紡博”有一處漏游,可惜!)又未盡地主之誼,倒反勞兩位破費,雖也可充小說家資料,究屬失禮。回想頗覺可笑,慚愧!但期他日能有機會補償一下。下次再來,望先告,好做準備。
您愿幫嚴鋒解決資料等問題,他非常感謝!
此請
春安
李章先生:
您倆好!照片早收到。4月22日信也收到好久了。為等著文稿一并寄,故遲復。
談“莫扎特”的稿子前已給《讀書》投過二篇,已擠不出新的感受與議論了。寄上的是從讀樂史中雜記下的,是一些我覺得有意思的事,但不知有無用處。無用不妨,只煩便中退我。如嫌太長,可拆開補白,如何?題目、文字,需改便請改之。
附上的圖片,似可供刊物插圖參考。如要制版,可用原版書《牛津音樂指南》1至10版中均可找到。似也可仿作,莫的圖已被用得老一套了,故作此建議。
《華盛頓郵報》一事,您如此認真對待,我贊成!差錯是難免的,似也無須再為此懊惱了。順便告一事,或許對防錯不無用處。近發現《科林斯百科》莫扎特條中關于最后三首交響曲寫作時間似誤,它說“2周(fortnight)”,但一般認為是6周左右。我想起您社出的詞典,曾聽錢仁康教授云,是以它為“藍本”的,若然,會不會誤從其說?你們這詞典,我未買,無從一查。所以譯名也是以《音樂譯名匯編》為據校正的。
承蒙了解與接洽到“上音圖”看資料一事,非常感謝!但須消除一點可能的誤會。揩公家或他人之油,我向無興趣,所以看到信中關于費用的話,一方面感謝提醒,同時也一驚,因為自己毫無此一念頭,也怪自己原先未說清了。假如有機會赴滬查書,除了可能還得麻煩您打招呼,一切費用,當然自理。雖頗窮酸,為愛好花點錢也不會肉疼的。當然,對別人的這種揩油,也不必多加消責,舉國皆然,上行下效么!
音樂之春[11],想您又忙了幾天?但刊物又有新文章可作了。報載新成立青年交響樂隊,您覺水平如何?反映如何?從前聽蘇聯青年交響樂隊灌的一張《西班牙隨想》,似特有一股蓬勃朝氣。好像是不用指揮的,這種樂隊只要有,便是可喜之事。
煩提醒會計先生,下次如匯稿費,請用原名,否則郵局麻煩。謝謝。祝
雙安!
李章先生:
信悉。稿嫌長,是否在“三題”中去其一,或只取其一,或各砍掉一些。三題中《莫與鋼琴》一篇,我覺得那些資料是值得介紹的,而且用這個角度來觀、聽,似乎有助于對樂史的感受。這也是我想編寫的談鋼琴的書中之一題。不知您對此感興趣否?
《聽唱片》稿太長,請將便于刪節處削掉,如何?唱片是一個我極感興趣的話題,所以不覺話長了。
來信告我許多樂壇新事和您的看法,對我很有用,感謝!甚至認為:如果以這種通信形式,談話口氣,介紹一些音樂新聞,有褒有貶,而不是一味好話,可能比中國報刊上那些無聊、無味的報道效果大得多。若干年來人們已習于只能捧而不能評議!
還有個感覺不知您以為如何:如果讓愛樂者誤以為一切名家的作品都是偉大的、或絕妙的、或……的,總之無一不美,這也是不可取的“名曲欣賞”法。毛姆說過:“一味恭維某些被認為經典之作的小說,對一般讀者來說,其危害是不可低估的。他讀后會感到那樣的說法不足以說服人。”(《巨匠與杰作》)。
我想,讀“名曲”亦然。
“大自然樂團”,經您一介紹,令人向往!大凡青年管弦樂隊都有朝氣吧。但愿其不會曇花一現。我如有機會,很想多聽聽排練,以充實自己對樂隊的了解、知識。我對管弦樂方面的知識有極大興趣,惜感性知識甚少(理性的也不多)。
王君已來信,很熱情。今知系您介紹,更可高興。已復其一信。
先談這些。祝
健
李章先生:
感謝您的認真,使我幸免了一些差錯。原稿如此刪節,我沒意見。文字,不規范的譯名,簡化字,等等,如有發現問題,請即改正。
9頁倒6行中莫扎特音樂學院,脫“樂學”二字。
10頁倒5行末字是“爆”。
14頁倒4行中“五部”應為“兩部”(其中之一是“三鋼協奏曲”的改編本,見《格羅夫》曲目附注)。您也可考慮,改成“一部”,那么,本行第6字“便”即去掉。
16頁的“F”是否應為“f”,因大小調分別用大、小寫,似為通例?
16頁末行開頭,是否添“當年”二字。
關于“鋼協”有多少部的問題,《貝克爾》[12]的統計是一架的21,外加“雙鋼”“三鋼”[13]“音樂會回旋曲”。《新格羅夫》是按最權威的幾種“克氏曲目”排的,從K37到K595,共29,其中K382、K386是回旋曲,此外得27首,這27首又另有順序號。從1到27,這是“權威”版本Breitkopf的編號(故曲目中以BH表示)。
通常都用這1一27號碼附加克氏曲碼來稱他的這些作品。正如他的提琴協奏曲也有這種順序號碼一樣。西方唱片目中亦如此,如按《貝克爾》,那就得另編一套號碼了。
克氏將改編性質的1—4和“雙、三鋼”都放在一起,而《貝克爾》并不如此,但加在一起仍是27了。
有的人用“二十幾部”的含糊說法。
最后“三交”[14]的創作時間:
美《國際音樂百科》第10版1447頁:
“從6月初到8月10日之間。”(70天?)
《新格羅夫》12卷710頁:
“按作者自己的曲目上所記,三曲的完稿時間為6月26日、7月25日、8月10日。”(70多天?)
手頭無權威性外文傳記(如A.愛因斯坦那本),無從查證。我說的“6周”也是算錯了。總之《科林斯》[15]的“2周”不知有何依據,而上二書中的時間又似不那么“神速”。
如您查到最新又可靠的說法盼告!以便長一知識。
我雖不研究樂學,對此類知識的查考辨證卻有興趣,何況為了寫稿不出差錯。
關于管樂四重協奏曲,《格羅夫》曲目中此作有兩個編號,一是K6 297B,一是K6 14.01。前者的附注是“遺失(假如曾寫過)”,后者注“可疑”。
但A.Veinus《協奏曲》(1964版)中93頁起對此作者有頗詳的介紹。
您看此段(14頁末)是否改為:
“又有兩部管樂交響協奏曲,一部用了四件管樂器,一部用了六件。”(不提遺失與否)
因孩子開刀,我須送飯、照料,匆匆不及談別事,容異日再寫。
祝您倆好!
李章先生:
前信寄出我又查,D.J.Grout的《西方音樂史》1973增訂版,(英文)P506倒14行,它的說法是“6周”。
我上次即據此。卻又自己忘了。
此書今年光華又曾征訂過新版,也許又有新說法。
特告以資參考。
祝
好!
《新民晚報》前日《阿波羅~》一文作者李君何許人?
便中請告!
又及
李章先生:
信昨到,多謝關照!南通城區無水患,比起江南幾市來是幸運的,連上海那種暴雨后馬路成河的事也沒有。《音樂愛好者》這一期我全看過。可看之文頗多。《音樂與我》中的文章很好,但此欄迄今似以文人所寫為多,是否可找幾位其他行業的,好讓我們知道其不同的感受?估計您也許儲存下了資料備用吧。不過,有的“聞人”如并無實感,而牽強掛鉤,恐將使此欄跌價,深為可惜!
《莫扎特與臺球》一圖,在老《牛津》上1—10版皆有。10版以后改名《新牛津》,這一套版畫便抽掉了。您查而不見的是否《新牛津》?未及用上是頗可惜的。我覺得這作品的內容和藝術都是值得介紹的。這一套作曲家肖像約十幅,都不老一套,有深度、特色,建議便中瀏覽一下看看,也許往后可派用處。順便一提:名畫家所做音樂家像,除見習者外其實還有不少可用的,如帕格尼尼除了安格爾那幅,尚有德拉克羅瓦的;又如門采爾作的約阿希姆與克拉拉合奏,蒙卡奇畫的李斯特等等。假如予以精心使用,不但可美化刊物,增其雅韻,還將借美術之力加深樂藝之魅力吧!聊供參考而已。
據說激光片大為熱門,LP相形見絀,如有錢,倒是搜集LP的好機會,它并不比CD差多少也。
前次問李某之事,并非想找此人,只是看他的報道,似對樂界情況很熟悉。故一問之。
從近期書訊報上看,你社似為淡季,新書寥寥。可嘆!我訂此只為了看新書廣告,主要又為了滬版書。但《文匯讀書周報》卻辦得不壞,從內容、文章到編排皆可喜,不知您以為如何?
我們孩子已出院,復旦已來錄取通知(博士生)。從此又要去啃三年雞肋!
院長換人,改由我們不知道的“政治工作家”主其事,是否也為了加強領導?有何人事背景?可得而聞歟?
敬祝
儷安!
李章先生:
來信悉。您及時提醒了我供稿的事,我當盡量提前些寄一稿去。想談的是自己深嗜的德沃夏克,回顧一番五十多年中所聽的印象,很想以此來引起和加深同好者的興趣。不知此設想合適不?如不行,請即告,可另覓一題。
承您不棄,談到您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等等,其實如與我輩相比,足下是幸運得多了。我指的是精神上的處境,即求知的條件。我雖有心補習一些知識,奈何已加速走向火葬場,力不從心,也只好滿足于學多少算多少了。可自慰的是既不必上班,也沒多少無聊的會,除了家務,時光都是自己支配了。
又蒙您答應代為優惠買書、唱片,很感謝!暫時還不需要麻煩您,也許有機會去申暫住,則可能要煩您設法介紹到“上音圖”翻資料了。不過這還不知何時實現。
您倆住過的此地濠濱旅館一帶,一到秋天,早晚的景色特別可賞,這是上海人享受不到的,更無水深齊膝之類的問題。最后,順便一提,稿費至今杳然,可見你刊財政之窘了!本月因孩子病等情,收支出現赤字,原估計可以此彌補,后來只好另想辦法了。這是無所謂的,請勿特去查催。
祝好!
李章先生:
信、刊昨到,多謝!初步瀏覽,好文不少!“盲童”這一題,抓得太好了!我竟未想到過,將再讀,從盲人心中之樂思索音樂形象問題。
趙教授似可算樂人中能文者。可見此公有才!他所談的問題,錢鐘書有一文中論“得心應手”,絕妙!林教授談教琴一文,對聽樂也有用。可惜聽不到“南張”(張世祥)對“北林”(林耀基)的教法有何看法。似可介紹。
我文中有個錯誤。說德沃夏克是“屠夫之子”,其實是他曾跟叔父學過屠宰。寫時沒翻翻資料,致有此失!
正想向您打聽明年刊物選題之事。我可提供的主要是兩組:
一、談鋼琴的。請看大綱。原作為一本小書設想的,要用在刊物上,須壓縮、節選。
二、談聽樂:當然仍是門外漢想傳給門外人的某些卑之無甚高的經驗,不是什么“欣賞術”。想用答友人書簡體,每簡一個中心,題未定。但大致是:聽什么?聽不懂怎辦?標題與無標題的打不清的官司。共鳴共創。“識曲聽其真”……
這題恐難寫明白,更不易寫得滿意。但頗值得一試。
承詢“三聯”那邊有無“結集”之說,沈君原有此說,后來再未提,我也不想問,這年頭,誰不知出書難!
假如你社有興趣,不勝榮幸!愿將那些文字好好修改充實,以供采擇。
有點隨想,僅供參考:《音樂與我》評獎延期很對,此欄更不該結束,但愿蓄后勁,出新意,造小高潮。
還有個點子也許不可行:此欄每期單獨另印一批,供人附郵函索,似可產生更大的共鳴效果,刊物的名氣也增長了。
上次告您,9月集稿,擬作“談德沃夏克”一文,如認為不大合用,可否便中示知,我便不寫它了。
還有一事煩您:我極愛江南絲竹《中花六板》,很想看到上海民族樂團的那種合奏總譜(“中央民族”[16]的編譜與之。有異,稍遜)。你社幾年前出的《江南絲竹譜集》中如有此,能否復印一份給我?該集我只見過廣告而未買到。借此向您推薦此曲。您當然聽過,但不知是否注意到滬團“文革”前的錄音?此曲是我們的寶貝!可入世界音樂之林!
祝
好
李章先生:
信、譜收到,甚感!此稿如不合用或已誤期,盼便中寄還。如須改削,請動手,不必同我商量。《亂談琴》[17]請勿再提交,詳見另信。
“屠夫之子”不誤,他祖、父都干過這一行。
李章先生:
因您信遲來,我以為《德》稿已不需要,故擱置而忙別的活了。粗糙與差誤請加斧削,不可用不必照顧,只要早點賜還便感謝了(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聽得不多,也不太欣賞)。
《亂談》一事,去年三聯沈君亦曾有愿加考慮的表示,后無下文。前次您信中詢問明年刊物選題,我遂報了它,今見來信中是作為書集選題上報,我想,既與三聯有言在先,并未回絕,不可一稿兩投,請即撤回此議。如三聯明確表示不要,您社愿出,我當然樂于奉命。有勞您為此費心,深為抱歉!
《中花》譜來得不易,又多承百忙中代為搜尋復印,感謝感謝!
您對盲孩如此關懷,令我感動!我是極愛兒童的,對不幸的孩子更是同情。只恨無能為力,只能為他們灑一掬同情淚而已!
《聽樂書簡》我當努力寫,您提示的甚有教益,但“版本”之事難言,只能粗粗談說。因我見聞甚陋,所知版本不多,新的更少,難以詳征博引,何況我專業性、學術性(美學)的知識太差呢!我想著手的是為具有中下聽賞水平的樂迷提供些比較實惠的點子,只要能進一步激發興趣,打開被“賞析八股”所阻塞的思路,也就不錯了。關于此一大題中的文章從哪些角度去寫,當再擬一提綱寄上請教。
有些題目您刊似可備用:
一、介紹那部《已錄制的古典音樂》,即我在上期“唱片”一文中提到的大書,也即“版本”鑒賞。此書“上音”有。
二、阿圖爾·魯賓斯坦在上海、北京:這是他自傳中的一節。據說此書中談樂并不多。但這一節一定很值得介紹。可惜我無從得見!
三、《音樂藝術》第3期上《猶太音樂家在上海》一文中有不少線索,大可寫成適合您刊用的文字用(當時的音樂會活動即是很好的題目)。
四、舊上海的琴行(樂器、售、租、樂譜的經營)。
五、昔日的流行音樂(從《毛毛雨》到《何日君再來》)。
這些是隨想所得,聊供您參考吧。
順便說二小事:1.“上臺”[18]調頻臺日前播紀念德沃夏克節目很好,惜在放《新世界》廣板時,最后那兩個低音大提琴和弦(總譜上注為兩把分奏,托維[19]書中則說是四把)被漏掉。此一現象我以前也聽到過幾次。大概因為此處一路弱奏下來,放的人誤以為已完了。據說配器家認為,這里的效果絕妙。可惜在錄音中無法聽出!2.無意中發現,我曾在《科林斯》中記下一筆:缺Drigo這一條,然則你社詞典中是否補上了?此人不大不小,遺漏是可惜的。暫談這些。
祝
好
李先生:
昨寄一信,匆匆付郵,今天發現漏了一頁,足見粗心!但我可趁此再補充一點。
南通琴童中似有天才苗子,例如有個三年級男孩王魯,幾年前曾在全國少兒電子琴大賽中取頭名。后改學鋼琴,老師是上音的曾某。現又將成為王建中夫人之徒。我聽過他彈奏斯卡拉蒂、莫扎特、肖邦、德彪西,深感其天賦可驚。前些時應臺商之約,要錄磁帶,連莫扎特之《F大調鋼琴協奏曲》(No.19)不多久已能整部背奏,彈得蠻有味道。如果順利,又將是一個傅聰了。
我想,如有人能將幾個苗子的情況如實作些報道,反映出“院外”琴童成長的苦樂,望子成龍者的艱辛,可能是對上海十萬琴童的父母有吸引力的吧?可惜我無此條件(不能深入了解)!我發現他們存在的大問題是老師教技術不授藝術,家長無音樂文化,小孩只練不聽(也沒時間聽)。
又及
李章先生:
好!信、刊皆到。15日前集稿這回未忘,雖有別的雜務,一直在醞釀《怎么聽》的內容與寫法,充實框架。并打算在10日前寄出首篇。你及時提醒只有好處,絕不會有何不耐,今后仍盼如此,并盼隨便一些,切勿以為我有什么架子。我們一見如故,又合作已久,彼此大可更隨便些。
本期可看之文不少。《索爾蒂》即其一。《音樂與我》這期也有較多信息。新鳳霞一文自然有其價值,但似乎并不全切這一欄目之題。《鼓文化史》素材卻是豐富,展開后必更可觀,我最想知道唐明皇擅長的羯鼓到底怎么回事。樂史中它的曲目很多,怎會敲出那么多名堂?“文革”前曾見一捷克唱片是《定音鼓協奏曲》(用七八面鼓),估計是怪誕音樂,未敢領教。此文我覺有“學術”、教材味,如寫得更通俗化,效果更佳吧?
上次信中您談的讓我頗開“耳界”,可惜我對現代樂不得其門而入,落伍甚遠了!
有友人愛德沃夏克,下期上拙文,開印后有無辦法將其零頁寄我一份以便寄友人一看?此事如麻煩就算,反正印出后可看到的。附提綱請說說意見。十日后即請留心查收稿件,免為收發者耽誤。
關于欄目問題,我想待您看了第一篇稿后,如覺可用書簡體即用之,不適合,即退我改成“筆記”體如何?我是覺得,這個內容用直接與心中讀者筆談的方式似乎更能喚起注意些,更能引起反饋,故欲一試。如您與編輯部同人感到影響欄目的穩定,則我樂意一仍其舊。后年如仍有合作機會,則我又想用“筆記”提供若干更像學習筆記的知識與體會了,此是后話。
近來您倆忙碌吧!健康如何?我一切如舊,忙于讀書。例如,《天下風云一報人》(索爾茲伯里回憶錄)、《費正清對華回憶錄》都很值得一看,《紅樓啟示錄》[20]就絕妙!此公真是“學者化”了,了不起!如尚未看,建議翻一翻如何?
祝好!
稿費這種事可不管它,我經濟尚可,不在乎它早來遲來,上次是偶然緊張而已。
又及
李章先生:
您好!來信、校樣都收到。勞您辦此額外之事,抱歉!如不太麻煩,還想得到一份清核過的,如不空,不必再搞,反正刊物上有。
我一切如常,近從薛范君之友陸圣潔君信中聽說,您同薛范君熟悉,這也是意中之事。不知同廖輔叔有無接觸,我很想知道華麗絲的身世,他一定知道,如您能便中一問告我,極感!但我并不想用作文章資料,此可保證不擴散的。
您能否打聽一下,何處可購得《牛津音樂指南第十版》(光華影印本),因有友人想買。
稿請斧正,不大合用也不須照顧。欄名按您意圖定奪,我不介意。滬上音樂有何動態,有暇仍盼告。此問近好!
注 釋
[1].18、19世紀歐洲作曲家J.S.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肖邦、瓦格納、勃拉姆斯、德沃夏克。
[2].《北京人:100個普通人的自述》,張辛欣、桑曄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3].小澤征爾。
[4].世界著名歌劇院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
[5].德國東部城市拜羅伊特,瓦格納創建專演自己樂劇的節日劇院,從1876年至今,每年定期舉行“拜羅伊特瓦格納歌劇節”。
[6].《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世界著名的多卷本音樂辭書,1852年由英國喬治·格羅夫主持編纂,1873年初版;1980年改為《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后又于2001年、2012年等出了新版。
[7].賀綠汀。
[8].《鋼琴演奏之道》,趙曉生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柏遼茲》(傳記小說),弗朗索瓦.布瓦耶著,李恒基譯,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
[10].劉雪庵作品。
[11].即“上海之春音樂節”,2001年改為“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
[12].指《貝克爾音樂詞典》。
[13].“雙鋼”指兩架鋼琴協奏曲;“三鋼”指三架鋼琴協奏曲。
[14].莫扎特的最后三部交響曲:降E大調No.39(K543)、g小調No.40(K550)、C大調《朱庇特》No.41(K551)。
[15].《科林斯百科音樂詞典》。
[16].中央民族樂團。
[17].后改書名為《鋼琴文化300年》,署名辛豐年,三聯書店1995年版。
[18].上海廣播電臺。
[19].托維(D.Tovey 1875—1940),英國音樂學家。
[20].《紅樓啟示錄》,王蒙著,三聯書店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