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蕭太后與韓德讓 二
在野史中,說韓德讓與蕭太后青梅竹馬,后來被遼景宗耶律賢橫刀奪愛。耶律賢去世后,蕭太后與韓德讓舊情復燃,就像作者親眼看見的一樣。那么,韓德讓與蕭太后真的有過風流韻事嗎?
首先,青梅竹馬應該是“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年齡相仿的男孩女孩玩伴才可以這樣稱呼。而韓德讓出生于公元941年,而蕭太后蕭生于公元953年,韓德讓比蕭太后足足大了12歲,他們小時候能玩到一起嗎?
有說法稱蕭太后自幼許給韓德讓,這個說法也站不住腳。遼國法律明文規定,耶律姓與蕭姓為永久姻親關系,屬于王族與后族。王族顯貴“不得與卑小帳族為婚”。蕭太后從小聰慧過人,難道她甘于放棄母儀天下的機會,嫁給低人一等的奴隸韓德讓?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奴隸身份低人一等,韓德讓直到坐上大丞相的位子,遼圣宗才免除了他的奴隸身份。
至于后來韓德讓與蕭太后私通,那到有可能。 縱觀歷史,與太后私通的大臣也不少。從秦朝的嫪毐到北魏的李奕,再到唐朝的張昌宗……不過遼人不是漢人,韓德讓與蕭太后成雙入對出入宮闈,遼圣宗在他死后 “自挽靈車哭送”,還將韓德讓安葬在“乾陵乙地”。
蕭太后原名蕭綽,17歲時成為皇后。她的丈夫遼景宗,史書稱其“自幼得疾,沉疴連年”。原來,景宗四歲時,隨父母出游玩樂,過程中父母慘遭殺害,耶律賢僥幸死里逃生,卻受到了驚嚇,患上了“嬰風疾”,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羊角風”。
夫君重病纏身,這給了蕭綽走出后宮深院、參與軍國大政提供了機會。契丹族不同于漢族,艱苦的生存環境和尊母的社會習俗賦予契丹女性自由而寬闊的天地,也讓她們可以狩獵放牧、治國征戰,在遼國的疆域中大展自身才華。
蕭綽在輔佐丈夫的過程中,提拔能人,排兵布陣,政治才干不斷顯現。到了后期,蕭綽被委以國政,按照《契丹國志》的描述,則是“國事一決于其手”。景宗多是“臥床榻間,拱手而已?!?
韓德讓坐上南院樞密使還不到一年,遼景宗耶律賢便在前往焦山行宮狩獵后,一病不起。臨終前,指定韓德讓和皇族名將耶律斜軫為新皇帝的顧命大臣,遺命時年11歲的梁王耶律隆緒繼承皇位,軍國大事皆聽皇后命。
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駕崩后,從遼太宗耶律德光開始,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賢,遼國皇位的繼承沒有哪一次是一帆風順的。每一次皇位傳承,背后必然是權斗、陰謀,甚至是一場流血變故。
因此,如何保證年幼的皇子順利即位,也就成了韓德讓需要面對的難題。接到任命后,韓德讓立即意識到,此時正是行宮與皇宮之間信息傳播不對稱的時候。在沒有接到下一步明確指令前,他直接率領親信趕往行宮,守衛皇帝安全。同時,告知皇后封鎖消息,命令宗室諸王各自歸家,不得私下議論主上病情,并更換掉一批并不可靠的大臣,讓親信執掌兵權。隨后,再將之前政變未遂的趙王一家召入宮中,控制起來。
待各方徹底安定后,韓德讓、耶律斜軫等才對外宣布景宗皇帝死訊,召集文武百官,擁立太子登基。
正是在韓德讓果斷機警、沉著冷靜的處理下,才有效避免了一場可能顛覆朝堂,使遼國陷入內亂的政變發生。
乾亨五年(983年)十月初一,梁王耶律隆緒正式登基,尊遼景宗皇后蕭綽為太后,韓德讓以擁立之功總理宿衛事,參議朝政。
蕭綽是遼圣宗耶律隆緒生母。
蕭太后曾對韓德讓說:“吾子當國,亦汝子也?!笔捥笈c韓德讓之間若有私情,新皇帝耶律隆緒也就相當于是他們共同的孩子了。
翻閱南宋人所寫的《契丹國志》發現,書中有如下記載:“太后有辟陽之幸……景宗崩,太后臨朝,隆運(韓德讓)私事之?!薄氨訇枴奔次鳚h初辟陽侯審食其,代指審食其與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之間的那段“婚外情”,意即蕭太后與韓德讓之間也有私情。
韓德讓當然接受蕭太后的示好,自此“德讓出入幃幕無間然矣”。承天太后和韓德讓之間暗生情愫,后來逐漸發展成長期的私情。
蕭綽和韓德讓之間的情感和遼人本身相對開放的兩性觀念有聯系,契丹素有“納庶母”“妻寡嫂”的傳統婚俗,身為一國太后喜歡一個成年男子,這樣的做法也沒什么過錯,秦始皇不肯那是他的事。
遼圣宗對于蕭綽和韓德讓間的特殊關系也有芥蒂,史書上說他“亦惡其事,畏不敢發”。
不過在韓德讓等一眾大臣的盡心輔弼之下,大契丹日漸富強。
鑒于韓德讓對遼國的巨大貢獻,蕭太后對他青睞有加。兩人不僅同案而食,并排而坐,遼圣宗拜其為大丞相,總領知南北院樞密使府事,賜名“德昌”,改姓耶律,隸屬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支系。
韓德讓成為遼國僅次于太后和皇帝的第三號實權人物。
在蕭太后的支持下,遼圣宗加封同樣支持漢化改革的韓德讓為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參決國策。
針對存在已久的契丹奴隸制問題,在韓德讓的協助下,遼圣宗以身作則,廢除了奴隸的身份,將原先隸屬于各個宮帳的奴隸改編為部民。對已降服的外族,也不再編為宮帳奴隸,直接放置在各個部落里,由部落族長統一管理。對于因饑荒等其他非罪因素淪為奴仆的人,一概允許其以勞動所得作價贖身,不再歸奴隸主所有。
這一改革,不僅促進了契丹國封建體制的真正確立,也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使國家稅收得以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
針對契丹國普遍存在的漢、契民族矛盾問題,韓德讓建議蕭太后“一等科之”,即取消漢、契分罪治之,采取同一法律制裁,一視同仁。即不管是漢人犯罪還是契丹人犯罪,一律適用《唐律》.
韓德讓在深思熟慮之后,又建議蕭太后學習隋、唐的科舉考試傳統,在遼國境內重新開科取士,旨在“任賢去邪”。
經過一連串的改革,契丹國力迅猛提升,出現了興盛繁榮的局面,史稱“景圣中興”。
蕭太后攝政長達28年,這期間遼圣宗從來沒有想過要親政,他對母親把持朝政完全沒有意見,對蕭太后給予絕對的權力支持。
不過遼圣宗沒有親政奪權的想法,不代表別人沒有,這其中想法最多的就是蕭太后的兩個姐姐,他們丈夫都有對權力的渴望,并且積極密謀造反,事情敗露,蕭太后對謀逆者毫不留情,全部殺掉,這其中就包含了自己的兩個親姐姐。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澶淵之盟簽訂后四年,遼國一代女政治家、執掌國政長達27年的蕭太后病逝于行宮中,享年57歲。
蕭太后去世后,韓德讓被賜名為“耶律隆運”,圣宗名隆緒,而賜名“隆運”,這擺明了要把他從父輩的尊位拉扯到自己“兄弟”的排位上。不過這不影響圣宗對韓德讓的敬重。圣宗對待韓德讓,“見則盡敬, 至父事之”,允許他如皇帝、皇后般設置宮衛,賜鐵券幾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趨,其權勢并未受到影響,反而更加熾盛。
僅僅兩年后,一生服侍遼國兩代君主、間接促成“景圣中興”的柱國之臣韓德讓,在隨遼圣宗東征高麗時病逝。
韓德讓臨終前,遼圣宗親自守在床頭,親侍湯藥。去世后,遼圣宗下旨贈韓德讓尚書令,謚“文忠”,由政府主持喪葬事宜。
有人評價韓德讓是漢奸,其實這都是枉顧史實的“憤青”想法,評價一個人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韓德讓雖然是漢族人,但是他爺爺小時候就來到契丹王朝,從他的爺爺、父親以及他本人,一直得到遼國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此時還能要求他忠于大宋顛覆大遼嗎?他都沒有見過趙匡胤呢!
《遼史》記載,統和四年,韓德讓發現山西有四個州百姓因戰亂而流離失所,還趕上災年,收成也不好。他上書朝廷減免賦稅,很快得到批準。統和九年,韓德讓又建議給燕京地區減免賦稅,還建議朝廷委派官員督辦此事。韓德讓去世后,宋朝皇帝都覺得惋惜。由此看來,韓德讓雖然為契丹辦事,但他考慮的是天下蒼生,有點象《天龍八部》中大俠蕭峰。
縱觀韓德讓一生,雖有“蕭太后情夫”緋聞之名,但在一千年前的遼、宋對峙時期,他堪稱民族融合的頭號功臣,為兩國的百年和平作出了杰出貢獻。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