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趙匡胤黃袍加身 二
由于趙匡胤在后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奉周恭帝為鄭王,封弟光義為殿前都虞侯,封趙普為樞密直學士。立太廟,追其祖考為帝,尊母杜氏為皇太后。所有內外官吏,均加官進爵有差。追贈韓通為中書令,并且按照禮節厚葬了韓通。并擬加王彥升罪狀,經百官代為乞恩,方得宥免。(擅殺一家,尚堪恩宥么?說不定就是受其指使。后來趙匡胤巡幸開寶寺的時候,見到寺廟里的墻壁上有韓通及其兒子的畫像后令人將其抹去。從這里可以看出趙匡胤對韓通還是耿耿于懷的)。
那么,韓通之死,是不是個意外呢?
不是。
首先,趙匡胤已然掌控了局面。
當時,宰相范質與王溥尚未退朝,聽聞兵變,二人相視大驚,范質說:“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
由此可見,在趙匡胤攻入長安之后,很快就掌握了局勢。即便是宰相,也無力反抗。
其次,韓通逃回家也無用。
當時,韓通從皇宮逃脫之后,并非是跑去軍營,而是逃回家中。史料說他是想召集兵馬,試圖反抗。韓通家中根本就沒有兵馬,王彥升帶一小隊兵馬就把韓通全家老小都殺了。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韓通是周世宗的鐵桿心腹,是趙匡胤的政敵,因此,韓通必須死。
當時韓通擔任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在京巡檢,在當時,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不在京城,韓通就是侍衛司的最高長官。
趙匡胤則擔任殿前都指揮史,后來又升任殿前都點檢,是殿前司的最高長官。
原來,韓通與趙匡胤共同掌握禁軍,地位比趙匡胤還高一些??墒?,周世宗臨終有命,軍務不能決,則聽韓通。因此,韓通在許多事情,尤其是官職任免上與趙匡胤有很大分歧。所謂韓通剛愎自用,動輒撒威風,其實就是韓通與趙匡胤堅決對著干。因此,韓通不但得罪了趙匡胤,并且得罪了趙匡胤麾下許多大將。
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起兵,韓通必須死。
五代史云:王彥升之棄命專殺也,上怒甚,將斬以徇,已而釋之,然亦終身不授節鉞。
言下之意,王彥升殺死韓通是自作主張,不是趙匡胤的主意。因此,趙匡胤雖然赦免了王彥升,但是卻一輩子沒有封王彥升做節度使。
其實,王彥升沒有做節度使主要是因為王彥升生性好殺,之后鎮守邊疆時,王彥升經常把少數民族人的耳朵割下來下酒,很是野蠻。
劉攽曾問歐陽修的弟子焦干之,五代史寫好了沒有,焦說即將脫稿。劉攽問:為韓瞠眼(韓通的外號)作傳否?焦說沒有。劉攽大笑說:“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
由此可見,韓通身上還有許多謎團不為人知,他被殺,與趙匡胤一定脫不了干系,像歐陽修也不敢秉筆直書。
趙匡胤明確提出不允許處死后周官員,王彥升不僅殺了,殺的還是級別那么高的,新皇帝有沒有處罰他呢?非但沒有,還給小王升官了,任命他為恩州團練使。明明違背趙匡胤的旨意,王彥升為什么不降反升?因為他殺的對,殺得好,讓官家心滿意足。
后周禁軍主要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殿前司,一個是侍衛司。趙匡胤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主要領導都是他的人,基層干部也支持他上位。當初高平之戰結束后,周世宗曾經命令趙匡胤選拔優秀人才編入殿前司,正因為軍官都是趙匡胤選派的,他們都支持老趙改朝換代。
侍衛司就不一樣了,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正一副,兩位大領導,都是趙匡胤的政敵。兩大系統互相制約,有利于皇權的安全??墒窃诓駱s死后,李重進長期駐扎淮南,遠離京城,根本無法制約趙匡胤;侍衛司剩下的領導崗位,又被高懷德、韓令坤擔任了,他們也是趙匡胤的人。因此,整個侍衛司實際上只有韓通一個死對頭,鏟除了他,就沒有軍事力量能夠應對這場兵變。
在得知趙匡胤謀反后,韓通馬上動身,準備做最后掙扎。他向來與趙匡胤不和,政敵上了臺,他就算投降,日后也難免被趙匡胤清算,他不僅是在保衛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韓通的兒子多次規勸父親,趙匡胤有威脅,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興嘆了。王彥升精確地找到韓通,將其處死,韓通的家人同樣沒能幸免。
據墓志銘記載,宋軍殺死了韓通本人,還有已經成年的三個兒子;至于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兒們,都得到了保全。這種選擇性的殺戮,絕非亂兵所為,真要是亂兵,見人就殺,哪管什么男人女人。這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殺李建成的家屬時,也是殺男不殺女,從聞喜縣主李婉順的墓志就可以看出,她是隱太子的二女兒,活到了唐高宗龍朔年間。趙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沒有把事情做絕,有利于爭取人心,穩定政局。
所以說,盡管趙導努力編排劇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訴人們不是他想當這個皇帝,而是手下人貪圖富貴,非要他當??墒?,謊報的敵情,突然出現的黃袍,還有對韓通的處置,都在說明眼前發生的一幕幕都是趙匡胤安排好的。陳橋兵變,絕非偶然。但北宋政府為了政權的合法性,非要說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說出了真相,馬上就會遭受打擊。
越日,即命范質等入內,脅遷周主宗訓及太后符氏移居西宮。宗訓沖齡踐阼,曉得甚么保國保家的法兒?而且周主繼后符氏,又是初入宮中,才為國母,所有宮廷大事,全然不曾接洽,陡然遇著大喪,整日里把淚洗面,恨不得隨世宗同去。你想七歲的小周王,二十多歲的周太后,無拳無勇,如何抵敵得???眼見得由他播弄驅往西宮,好好的半壁江山,霎時間被趙氏奪去。還說是甚么禪讓,甚么歷數,甚么保全故主,甚么坐鎮太平,彼歌功,此頌德,差不多似舜、禹復出,湯、文再生。后人有詩嘆曰:
幼主無知社稷休,
臨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業歸于宋,
忍恥含羞入鄭州。
遼、漢合兵入寇,明明是匡胤部下訛造出來。陳橋之變,黃袍加身,早已預備妥當。烏有匡胤未曾與聞,而倉猝生變者乎?即如點檢作天子之讖,亦未始不由人謀,明眼人豈被瞞過。當時為周殉節者,止一韓通。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而宋太祖之得國不正,于此可見矣。
讓我們盤點一下那個時代。
907年,朱溫弒主滅唐,建立梁朝,道德已經徹底淪喪了。
5年之后,即912年,朱溫的兒子朱友珪殺了自己的父親,繼位。
第二年,他的弟弟朱友貞兵變,殺了他哥哥,自己當了皇帝,是為后梁末帝。
十年之后,即923年,后唐莊宗李存勖滅梁。
也就是說,后梁僅僅存在了16年。
3年之后,李嗣源兵變,唐莊宗死于戰亂。
李嗣源病死之后,他兒子繼位,沒多久相繼發生李從珂和石敬瑭的兵變,后唐滅亡。
前后四個皇帝,大多是兵變產生的,也只存續了13年。
石敬瑭的后晉也僅僅存在了10年,就再次兵變,引來了契丹人。
然后就是后漢,更慘,只有3年,就被郭威“黃袍加身”,建立了后周.
從以上“走馬燈”般的兵變之中,我們發現,士兵們其實是希望兵變的,每一次兵變,隨后都有一場犒賞般的劫掠,然后就是大量提拔新官員,所以,兵變,幾乎成為一種升官發財的副業。
如今,他們再次表演“黃袍加身”的老戲碼,把老趙送上皇帝位,大家想的是,沒幾年肯定還要再來一次。
沒有人想到,這個趙匡胤的大宋,會持續三百年,成為中華文明的巔峰時期。后人有詩嘆曰:
兔走鳥飛疾若馳,
百年世事總依稀。
累朝富貴三更夢,
歷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湯受業。
秦吞六國漢登基。
百年光景無多日,
晝夜追歡還是遲。
卻說顯德七年突然變成了建隆元年。老百姓們用一句"匕鬯不驚"來形容這次政變應該是最妥帖的了。
當然,所有的妥帖都是靠實力加持的,絕對不是一枕黃粱就能美夢成真的。在這次變天行動中,手握禁軍精銳騎兵的高懷德堅定不移地站在趙匡胤一邊,和其他兄弟一起共同發力,這才將趙匡胤推上了寶座。
趙匡胤上臺后,任命自己的好哥哥慕容延釗做了殿前都點檢,自己的好弟弟高懷德做了殿前副都點檢。當上禁軍二把手的高懷德不久就移師滑州,充任關南副都部署,開始睜大眼睛盯著那些蠢蠢欲動的強藩勁旅。
柴榮去世之前將幼主托付給趙匡胤,趙匡胤卻趁機奪了他的江山,這在當時看來是非常不地道的,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引起天下人的仇視,到時候再來一場十八路諸侯共伐叛賊的鬧劇,恐怕趙匡胤也支撐不了。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發動兵變之后,對滿朝文武大臣并無加害之意(韓通除外),對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善待,因此贏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反抗的聲音自然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