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韓信:起于微末,死于權謀
- 將星閃耀:人類戰爭史的軍事巨匠
- 楓香居士
- 9686字
- 2025-07-02 21:14:20
寒微少志困淮陰,胯下曾遭眾議侵。
幸遇蕭何能薦士,終隨漢主以成心。
明修暗度功勛著,鳥盡弓藏禍事臨。
長樂宮中空悵恨,千秋青史淚沾襟。
在華夏漫長的歷史星河中,閃耀著無數璀璨的將星,他們以卓越的軍事智慧和非凡的勇氣,書寫著金戈鐵馬的傳奇。而在秦末漢初那個波瀾壯闊、英雄輩出的時代,有一位軍事天才如彗星般劃過夜空,他的光芒至今仍令人矚目,他就是韓信。
那是一個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的年代,大秦帝國的統治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搖搖欲墜。戰火紛飛,硝煙彌漫,各路豪杰紛紛揭竿而起,為了爭奪天下的霸權,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角逐。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韓信如同一塊被埋沒的璞玉,在苦難與屈辱中默默等待著綻放光芒的那一刻。
他曾是淮陰街頭那個窮困潦倒、遭人白眼的少年,為了生存四處奔波,卻屢屢遭受他人的欺辱和嘲笑。胯下之辱,這一常人難以忍受的奇恥大辱,卻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斗志和抱負。他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毅然投身于反秦的浪潮之中,從此踏上了一條充滿荊棘與榮耀的征程。
從初入亂世時的無人問津,到成為劉邦麾下的大將軍,韓信憑借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獨特的戰略眼光,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奇跡。他指揮的每一場戰役,都如同精妙絕倫的棋局,充滿了智慧和謀略。暗度陳倉,讓他一舉定鼎三秦,為劉邦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背水一戰,展現了他破釜沉舟的勇氣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智慧,使漢軍以少勝多,大敗趙軍;濰水之戰,他巧妙利用水勢,大破齊楚聯軍,威震天下;垓下之戰,他更是以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項羽的軍心,終結了楚漢紛爭,幫助劉邦贏得了天下。
然而,這位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最終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不已。他的輝煌成就引來了劉邦的猜忌和忌憚,曾經的君臣情誼在權力的博弈中逐漸消散。從楚王到淮陰侯,他的地位一落千丈,心中的不滿和怨恨也與日俱增。最終,他在一場密謀反叛的風波中,慘遭呂后和蕭何的算計,命喪長樂宮鐘室,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卻又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
韓信的一生,就像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充滿了傳奇色彩和無盡的魅力。他的軍事才能、戰略智慧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成為了后世軍事家們學習和敬仰的典范。而他的悲慘結局,也讓人不禁為之扼腕嘆息,引發了人們對權力、人性和命運的深刻思考。讓我們一同走進韓信的世界,探尋他那傳奇而又悲壯的一生。
一、少年孤苦,志存高遠
韓信,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196年,淮陰(今JS省HA市淮陰區)人。他出身于一個普通家庭,年少時便父母雙亡,從此孤苦伶仃,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境。
在那個以農耕為主的時代,失去雙親庇護的韓信,既沒有足夠的田產可以耕種謀生,又缺乏謀生的技能和穩定的收入來源。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常常寄人籬下,到別人家蹭飯吃。時間一長,周圍的人都對他這種行為感到厭煩。
他曾多次到下鄉南昌亭長家去吃飯,一連數月皆是如此。亭長的妻子開始還能勉強忍受,但日子久了,她心中的不滿日益加劇。為了不再讓韓信來吃飯,她故意提前做好飯,躲在房間里吃完。等到韓信按照往常的時間來吃飯時,卻發現鍋里已經空空如也。韓信明白了他們的用意,心中十分惱怒,從此便與他們斷絕了來往,離開了這個讓他感到屈辱的地方。
失去了亭長家的接濟后,韓信的生活更加艱難。他只能到城下的河邊去釣魚,希望能以此換取一些食物。然而,釣魚并非易事,他常常釣不到魚,只能挨餓。就在他幾乎要絕望的時候,一位在河邊漂洗絲綿的老婦人注意到了他。這位老婦人見他餓得可憐,便主動將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就這樣,在數十天的時間里,老婦人每天都會給韓信送來食物,讓他得以維持生命。韓信十分感激老婦人的救命之恩,他對老婦人說:“我將來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老婦人聽了,卻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我嗎?”老婦人的話雖然嚴厲,但卻讓韓信深受觸動,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做出一番事業,不辜負老婦人的善意。
盡管生活困苦,但韓信卻有著遠大的志向和非凡的抱負。他平日里總是隨身佩戴著一把寶劍,無論走到哪里都不離身。在當時,佩劍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只有貴族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才有資格佩劍。韓信一介平民卻佩劍出行,自然引來了許多人的嘲笑和不解。
有一天,韓信在淮陰的集市上閑逛時,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屠夫。這個屠夫平日里橫行霸道,看到韓信佩劍的樣子,便想當眾羞辱他。他攔住韓信的去路,輕蔑地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佩戴刀劍,其實骨子里就是個膽小鬼。如果你有膽量,就用你的劍刺我;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胯下鉆過去。”周圍的人都圍了過來,等著看韓信的笑話。韓信看著這個屠夫,心中怒火中燒,但他并沒有立刻沖動行事。他明白,如果此時拔劍刺向屠夫,雖然能一時解恨,但卻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多年的抱負也將化為泡影。于是,他強忍著心中的憤怒和屈辱,慢慢地低下了頭,從屠夫的胯下鉆了過去。集市上的人都哄堂大笑,認為韓信是個懦弱無能的人。但韓信卻不在乎別人的嘲笑,他深知,暫時的忍耐是為了將來能夠成就大業。
二、初入亂世,坎坷求職
秦末,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點燃了反秦的烽火。各地的英雄豪杰紛紛響應,起兵反抗秦朝的統治。韓信也懷著滿腔的熱血和抱負,投身到了這股反秦的浪潮之中。
他首先投奔了項梁的起義軍。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在反秦的隊伍中威望很高。韓信以為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于是在軍中積極表現,希望能得到項梁的賞識。然而,項梁并沒有發現韓信的才能,只是把他當作一個普通的士兵看待。韓信多次向項梁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策略,但都沒有得到重視。
不久后,項梁在定陶之戰中戰死,韓信又歸屬了項羽。項羽是項梁的侄子,他勇猛無比,在反秦戰爭中屢立戰功,成為了起義軍的領袖之一。韓信以為跟隨項羽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于是他向項羽多次獻計,希望能得到項羽的重用。他向項羽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提出了許多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和戰術,但項羽剛愎自用,根本聽不進韓信的建議。他只把韓信任命為郎中,這是一個負責守衛宮廷的低級官職,與韓信的才能和抱負相差甚遠。
在項羽的麾下,韓信感到自己的才華無法得到施展,心中十分苦悶。他意識到,在項羽這里,自己永遠都不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于是,在劉邦入蜀時,韓信毅然離開了項羽,轉而投奔了劉邦。
起初,劉邦也沒有發現韓信的才能,只是讓他擔任了一個管理糧倉的小官。韓信感到十分失望,但他并沒有放棄,仍然等待著機會的到來。后來,韓信因為觸犯了法律,被判處死刑。和他一起的十三個人都已經被斬首,輪到韓信時,他抬頭看見了滕公夏侯嬰。韓信大聲喊道:“漢王不是想成就天下大業嗎?為什么要斬殺壯士呢?”夏侯嬰聽了他的話,感到十分驚奇,又見他相貌不凡,便下令釋放了他。夏侯嬰與韓信交談后,發現他很有才華,便把他推薦給了劉邦。劉邦仍然沒有重視韓信,只是讓他做了一個治粟都尉,負責管理軍隊的糧草。
三、蕭何力薦,拜為大將
盡管劉邦沒有重用韓信,但韓信的才能卻得到了丞相蕭何的賞識。蕭何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善于發現人才,深知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在與韓信的多次交談中,蕭何對韓信的才華和見識十分欽佩,他認為韓信有能力幫助劉邦奪取天下。
當時,劉邦的軍隊在蜀地,許多將士因為思念家鄉而紛紛逃亡。韓信見自己在劉邦這里仍然得不到重用,也感到心灰意冷,于是他也加入了逃亡的隊伍。蕭何得知韓信逃亡的消息后,十分焦急,他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親自騎馬去追趕韓信。有人向劉邦報告說:“丞相蕭何逃跑了。”劉邦聽了,又驚又怒,仿佛失去了左膀右臂。
過了兩天,蕭何回來了。劉邦又氣又喜,責問他為什么要逃跑。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劉邦問:“你去追誰?”蕭何回答說:“我去追韓信。”劉邦聽了,不以為然地說:“逃跑的將領有幾十個,你都沒有去追,卻去追一個小小的韓信,你這不是在騙我嗎?”蕭何說:“那些將領很容易得到,但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天下無雙的。大王如果只想在漢中稱王,那就不需要韓信;如果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人能幫助您了。大王您自己決定吧。”劉邦說:“我當然想東進爭奪天下,怎么會長期呆在這個地方呢?”蕭何說:“如果大王想東進爭奪天下,就必須重用韓信;如果不重用他,他遲早還是會逃跑的。”劉邦說:“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讓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說:“只讓他做將軍,他是不會留下來的。”劉邦說:“那就讓他做大將軍。”蕭何說:“太好了!”
于是,劉邦準備召見韓信,任命他為大將軍。蕭何說:“大王一向對人傲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將軍就像呼喚小孩子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開的原因。大王如果真心想任命他為大將軍,就應該選擇一個良辰吉日,齋戒沐浴,設立高壇,舉行隆重的儀式,這樣才行。”劉邦聽從了蕭何的建議,開始準備拜將儀式。
消息傳開后,將領們都很高興,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將軍。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才知道被任命為大將軍的是韓信,全軍上下都感到十分驚訝。
四、暗度陳倉,定鼎三秦
韓信被拜為大將軍后,劉邦便向他請教奪取天下的策略。韓信首先分析了項羽的情況,他指出項羽雖然勇猛無比,但卻有許多弱點。項羽雖然稱霸天下,分封諸侯,但卻不占據關中這個戰略要地,而是回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建都,這是失策之一;項羽在分封諸侯時,任人唯親,引起了許多諸侯的不滿,這是失策之二;項羽為人殘暴,所到之處燒殺搶掠,不得民心,這是失策之三。而劉邦則與項羽相反,他進入關中后,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得到了關中百姓的擁護。韓信建議劉邦利用項羽和諸侯之間的矛盾,先奪取關中,作為根據地,然后再東進爭奪天下。
劉邦聽了韓信的分析,十分高興,他覺得韓信果然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將才。于是,他聽從了韓信的建議,開始準備東進。
公元前206年,劉邦采用韓信的計策,派樊噲、周勃等將領率領少量人馬去修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以吸引章邯等關中三王的注意力。而韓信則暗中率領大軍,抄小路從故道(今陜西鳳縣西北)迂回到陳倉(今陜西寶雞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
章邯等關中三王果然中計,他們以為劉邦的軍隊要從棧道進攻,便把主要兵力都部署在棧道一線。當韓信率領大軍突然出現在陳倉時,章邯等人措手不及。漢軍士氣高昂,在韓信的指揮下,迅速向章邯的軍隊發起了進攻。章邯匆忙應戰,但他的軍隊在漢軍的猛烈攻擊下,很快就陷入了混亂。
雙方在陳倉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韓信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他根據戰場的形勢,靈活地調整戰術。他先派精銳部隊沖擊章邯軍隊的中軍,打亂了敵軍的指揮系統。然后,漢軍兩翼的部隊迅速包抄過去,將章邯的軍隊分割成了幾部分。章邯見大勢已去,只好率領殘部撤退到了廢丘(今陜西興平東南)。
韓信并沒有給章邯喘息的機會,他率領漢軍乘勝追擊,很快就包圍了廢丘。同時,漢軍還分兵攻打其他的城池,迅速占領了關中的大部分地區。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見章邯戰敗,知道自己無力抵抗漢軍,于是先后向劉邦投降。
在圍攻廢丘的過程中,韓信考慮到廢丘城防堅固,如果強行攻城,漢軍將會遭受很大的損失。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水淹城池的計策。他派人截斷了廢丘城周圍的水源,然后將河水引入城中。廢丘城很快就被水淹沒,章邯的軍隊被困在城中,陷入了絕境。最終,章邯見無法突圍,自殺身亡。
至此,關中地區被劉邦全部占領,韓信的“暗度陳倉”之計取得了圓滿成功。這一戰為劉邦建立了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使他能夠與項羽在中原地區展開長期的爭奪。同時,韓信也憑借著這一戰,在劉邦的軍隊中樹立了極高的威望,成為了漢軍的核心將領之一。
五、背水一戰,滅趙降燕
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之戰中遭受了重大挫折,損失慘重。項羽率領楚軍乘勝追擊,劉邦被迫退守滎陽。為了扭轉戰局,劉邦決定派韓信和張耳率領一部分軍隊,向北進攻趙國和燕國,以開辟新的戰場,分散項羽的兵力。
公元前204年,韓信和張耳率領數萬人馬,越過太行山,向東進攻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帥陳馀得知漢軍來犯的消息后,立即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集結了二十萬大軍,準備迎擊漢軍。
井陘口是太行山的一個重要隘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趙軍謀士李左車向陳馀建議說:“韓信和張耳率領軍隊遠道而來,士氣正盛。但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并行,漢軍的糧草必然在后面。請您給我三萬精兵,我從小路截斷他們的糧草。您在這里堅守不出,漢軍前不能進,后不能退,不出十天,他們就會不戰自敗。”然而,陳馀是一個迂腐的儒生,他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韓信得知陳馀沒有采納李左車的建議后,心中大喜。他率領軍隊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安營扎寨。到了半夜,他挑選了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拿一面漢軍的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的后面,隱藏在山上。韓信對他們說:“等趙軍全部出動追擊我們的時候,你們就迅速沖進趙軍的大營,拔掉趙軍的旗幟,插上漢軍的旗幟。”
然后,韓信又派一萬人作為先頭部隊,渡過綿蔓水,在岸邊背水列陣。趙軍看到漢軍背水列陣,都嘲笑韓信不懂兵法。第二天清晨,韓信親自率領大軍向井陘口進發。趙軍打開營門,迎擊漢軍。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漢軍假裝戰敗,向背水陣的方向撤退。趙軍見漢軍敗退,以為有機可乘,便傾巢而出,追擊漢軍。
當趙軍追擊到背水陣前時,漢軍發現后退無路,于是都奮勇拼殺,士氣大振。而此時,隱藏在山上的兩千名漢軍輕騎兵見趙軍大營空虛,便迅速沖進大營,拔掉了趙軍的旗幟,插上了漢軍的紅旗。趙軍在與漢軍的戰斗中久攻不下,正準備撤回大營時,突然發現大營里已經插滿了漢軍的紅旗,以為大營已經被漢軍占領,頓時軍心大亂。
漢軍乘勢前后夾擊,趙軍大敗。陳馀在混亂中被殺,趙王歇也被漢軍俘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戰”。
韓信在戰后下令,不得殺害李左車,并懸賞千金捉拿他。不久,李左車被漢軍抓獲。韓信親自為他松綁,并向他請教攻打燕國和齊國的計策。李左車說:“將軍您現在已經連續打了兩場勝仗,威震天下。但您的軍隊經過長時間的征戰,已經十分疲憊。如果您現在去攻打燕國,燕國憑借堅固的城池堅守,您一時難以攻克。這樣一來,齊國也會加強防備,您的處境就會變得很不利。我建議您先按兵不動,安撫趙國的百姓,犒勞將士。然后派使者去燕國,向他們展示您的軍威和實力,燕國一定會不戰而降。燕國投降后,齊國也就會孤立無援,到時候您再攻打齊國,就容易多了。”
韓信聽從了李左車的建議,派使者去燕國勸降。燕國果然不戰而降。韓信通過“背水一戰”和招降燕國,不僅消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還擴大了劉邦的勢力范圍,為漢軍在北方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濰水之戰,大破齊楚聯軍
公元前203年,韓信奉劉邦之命攻打齊國。當韓信的軍隊還沒有到達齊國時,劉邦已經派酈食其去勸說齊王田廣投降。齊王田廣聽從了酈食其的勸說,決定投降劉邦,并撤掉了齊國在歷下(今山東濟南)的防御。
韓信得知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投降的消息后,本想停止進軍。但謀士蒯通對他說:“將軍您率領數萬大軍,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才攻下趙國和燕國。而酈食其僅憑一張嘴就說服了齊王投降,拿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您作為將軍,功勞難道還比不上一個儒生嗎?”韓信覺得蒯通說得有道理,于是他率領軍隊繼續向齊國進軍。
漢軍突然出現在齊國境內,齊王田廣大吃一驚。他以為酈食其欺騙了他,于是下令將酈食其烹殺。然后,齊王田廣向項羽求救。項羽派龍且率領二十萬楚軍救援齊國。
龍且率領楚軍與齊王田廣的軍隊會合后,在濰水(今山東濰河)東岸安營扎寨。韓信則率領漢軍在濰水西岸扎營。龍且是項羽手下的一員猛將,他十分輕視韓信,認為韓信很容易對付。
韓信深知龍且的軍隊人數眾多,實力強大。如果與他們正面交鋒,漢軍很難取勝。于是,他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策。他派人在濰水上游用沙袋堵住了河水,然后率領一部分軍隊渡過濰水,向楚軍發起了進攻。龍且見漢軍渡河來攻,立即率領楚軍迎戰。漢軍假裝戰敗,向河西岸撤退。龍且以為漢軍真的戰敗了,便率領楚軍渡河追擊。
當楚軍大部分軍隊渡過濰水后,韓信下令上游的漢軍挖開沙袋。河水洶涌而下,將正在渡河的楚軍沖得七零八落。韓信趁機率領漢軍發起了反擊,將已經渡過河的楚軍全部消滅。龍且在混亂中被殺,齊王田廣也逃走了。
留在東岸的楚軍見龍且戰敗被殺,頓時軍心大亂,紛紛潰散。韓信率領漢軍乘勝追擊,占領了齊國的大部分地區。濰水之戰是韓信軍事生涯中的又一次重要勝利。這一戰不僅消滅了項羽的有生力量,還使劉邦的勢力范圍擴大到了齊國,對楚漢戰爭的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
七、垓下之戰,終結楚漢紛爭
公元前203年,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不下,戰爭陷入了僵局。項羽因為后方受到彭越的騷擾,糧草供應困難,而劉邦也因為兵力不足,難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達成了鴻溝和議,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
然而,和議達成后不久,劉邦聽從了張良和陳平的建議,違背了和議,決定追擊項羽。同時,劉邦派人通知韓信和彭越,讓他們率領軍隊前來會師,共同攻打項羽。
起初,韓信和彭越并沒有按照劉邦的要求前來會師。劉邦在固陵(今河南太康南)被項羽擊敗,陷入了困境。張良分析認為,韓信和彭越之所以按兵不動,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封地還不明確,擔心為劉邦賣命卻得不到足夠的好處。于是,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承諾將陳縣(今河南淮陽)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土地封給韓信,將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的土地封給彭越。
得到封王和封地的承諾后,韓信和彭越果然率領大軍前來會師。韓信帶領三十萬大軍從齊地南下,彭越從梁地出發,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南北上,劉邦則率軍出固陵東進,各路大軍對項羽形成了合圍之勢。
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展開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項羽的軍隊雖然在人數上處于劣勢,但他們都是跟隨項羽多年的精銳之師,戰斗力依然十分強悍。韓信深知項羽的勇猛和楚軍的戰斗力,他決定采用巧妙的戰術來擊敗項羽。
韓信親自率領中軍,孔熙、陳賀為左右兩翼。戰斗開始后,韓信先率領中軍向楚軍發起進攻。項羽親自率領楚軍迎戰,他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楚軍士氣大振。韓信見楚軍來勢兇猛,便下令中軍佯裝敗退。項羽求勝心切,率領楚軍追擊。當楚軍追至一定距離后,韓信左右兩翼的軍隊突然向楚軍包抄過來,對楚軍形成了夾擊之勢。
與此同時,韓信的中軍也停止了敗退,轉身向楚軍發起了反擊。楚軍陷入了漢軍的包圍之中,頓時陣腳大亂。韓信指揮漢軍對楚軍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楚軍傷亡慘重。項羽見形勢不利,只好率領殘部退回了垓下大營。
為了瓦解楚軍的士氣,韓信又使出了“四面楚歌”之計。他讓漢軍在夜間唱起了楚地的歌謠,歌聲在寂靜的夜空中回蕩,讓楚軍將士們誤以為楚地已經全部被漢軍占領。楚軍將士們聽到熟悉的鄉音,思念家鄉之情油然而生,軍心更加渙散。許多楚軍士兵紛紛逃離大營,投降了漢軍。
項羽聽到四面傳來的楚歌,大驚失色。他以為楚地真的已經全部淪陷,不禁悲從中來。他在營帳中與虞姬飲酒作別,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拔劍自刎。項羽悲痛欲絕,他率領八百余名精銳騎兵趁夜突圍而出。
韓信得知項羽突圍后,立即派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在逃亡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陷入了大澤之中。等他好不容易從大澤中出來時,漢軍已經追了上來。項羽率領殘余的騎兵與漢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但終因寡不敵眾,逃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畔。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拒絕了烏江亭長渡他過江的請求,自刎而死。
垓下之戰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這場戰役標志著楚漢戰爭的結束,劉邦最終贏得了天下,建立了漢朝。韓信在垓下之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戰略眼光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八、封王遭忌,命運轉折
垓下之戰結束后,韓信因戰功卓著被劉邦封為楚王,建都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回到故鄉的韓信,并沒有忘記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和羞辱過他的人。他找到了當年給他飯吃的漂母,賜給她千金,以報答她的救命之恩;他也找到了下鄉南昌亭長,只賜給他一百錢,并對他說:“你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對于那個曾經讓他受胯下之辱的屠夫,韓信不但沒有報復他,反而任命他為中尉,并對部下說:“這是一位壯士。當初他侮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但殺了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受了一時的屈辱,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然而,韓信的輝煌并沒有持續太久。劉邦雖然表面上對韓信十分尊崇,但內心卻對他充滿了猜忌和忌憚。韓信手握重兵,又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在軍中威望極高,這讓劉邦感到如芒在背。
公元前201年,有人上書告發韓信謀反。劉邦采納了陳平的計策,假裝巡游云夢澤(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通知各諸侯到陳縣相會。韓信接到通知后,心中十分惶恐,他不知道劉邦此舉的真正意圖。有人建議他殺了項羽的舊將鐘離眜,以此來向劉邦表忠心。鐘離眜與韓信交情深厚,曾在項羽死后投奔韓信。但韓信為了自保,最終還是逼迫鐘離眜自殺。
韓信帶著鐘離眜的首級去見劉邦,以為這樣就能消除劉邦的疑慮。然而,劉邦還是下令將韓信逮捕,押回洛陽。韓信感慨地說:“果然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我自然應該被烹殺了。”劉邦考慮到韓信的功勞很大,而且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他謀反,于是將他貶為淮陰侯。
九、郁郁不得志,密謀反叛
被貶為淮陰侯后,韓信心中十分不滿和怨恨。他深知劉邦對他的猜忌和忌憚,從此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主動地參與朝政。他常常稱病不朝,在家中悶悶不樂,對自己的處境感到十分無奈和悲哀。
韓信自恃才高,認為自己的才能遠遠超過其他將領。他看不起樊噲、周勃等將領,覺得他們的才能與自己相比相差甚遠。有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對他十分恭敬,跪拜送迎,口稱臣子。韓信出門后,卻苦笑著說:“我這輩子竟然和樊噲這樣的人同列!”
隨著時間的推移,韓信的怨恨之情越來越深,他開始產生了謀反的念頭。公元前197年,代相陳豨被任命為巨鹿郡守,他在赴任前與韓信告別。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與他在庭院中散步,仰天長嘆道:“你可以和我說知心話嗎?我有話想和你說。”陳豨說:“一切聽從將軍的吩咐!”韓信說:“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你謀反,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會產生懷疑;第三次告發,陛下一定會大怒而親自率兵征討。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謀取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話,便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公元前197年,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自率領軍隊前去征討。韓信稱病沒有跟隨劉邦出征,他暗中派人去和陳豨聯絡,說:“你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助你。”韓信與家臣謀劃,準備在夜里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然后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一切都安排好了,只等陳豨的消息。
十、慘遭誅殺,一代將星隕落
然而,韓信的密謀卻被他的一個家臣的弟弟告發了。呂后得知這個消息后,十分驚恐,她與丞相蕭何商議對策。蕭何想出了一個計策,他派人去告訴韓信,說劉邦已經平定了陳豨的叛亂,諸侯和群臣都要進宮朝賀。韓信一開始稱病不去,但蕭何親自去勸說他:“你雖然生病了,也應該勉強進宮朝賀一下。”韓信無奈,只好跟隨蕭何進宮。
當韓信進入長樂宮的鐘室時,早已埋伏好的武士一擁而上,將他捆綁起來。呂后下令將韓信斬殺,并誅滅了他的三族。韓信臨死前,悔恨地說:“我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策,以至于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這難道不是天意嗎?”
韓信的一生就此結束,這位在秦末漢初的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一代名將,最終落得個悲慘的結局。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智慧至今仍被人們所稱道,他所指揮的許多戰役都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然而,他的命運卻充滿了悲劇色彩,他的死也讓人感到十分惋惜。
韓信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的命運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即使擁有卓越的才能和巨大的功績,如果不能處理好與上級的關系,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地位和權力,也可能會遭遇不幸的結局。同時,韓信的一生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