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張議潮:鐵馬戍沙洲,收復河西之路
- 將星閃耀:人類戰爭史的軍事巨匠
- 楓香居士
- 4316字
- 2025-08-28 13:11:37
河西淪落百年秋,義舉沙洲志未休。
劍指狼山收故地,旗開玉塞復神州。
孤軍百戰穿金甲,孤忠一片照汗青。
莫道邊塵驚朔漠,至今西土憶風流。
瀚海孤臣: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
秋風吹過敦煌城殘破的角樓,卷起城墻根下的枯葉,打在站在自家宅院的望樓上,望著遠處吐蕃騎兵揚起的煙塵,指節因緊握欄桿而泛白。這一年他四十八歲,鬢角已染霜色,但那雙眼睛里跳動的火焰,卻比二十年前更加熾烈。
作為沙州張氏的宗主,張議潮自幼聽著祖父講述開元盛世時河西的繁華。那時絲綢之路暢通,沙州城內“胡商云集,歌樓管弦不絕”,而如今,吐蕃統治者用皮鞭和刀劍維持著統治,漢人百姓被稱作“賤口”,稍有反抗便遭屠戮。他記得十年前,吐蕃貴族因猜忌漢人將領,將沙州守將閻朝誘殺于宴席之上,全城百姓敢怒不敢言。那天夜里,張議潮在密室中點燃了一盞油燈,將《史記·衛青霍去病列傳》抄了三遍,直到晨光透過窗紙,在紙上映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血字——那是他咬破手指寫下的誓言。
此刻,望樓下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長子張淮深掀開門簾,低聲道:“父親,于闐使者到了,藏在西院柴房。”張議潮轉身下樓,柴房里的于闐使者正用布巾擦拭臉上的塵土,見到他便跪倒在地:“將軍,于闐王聽聞您欲舉義旗,特派小人送來密信——若沙州起事,于闐愿舉全國之兵響應!”使者從懷中掏出一卷羊皮地圖,展開后,于闐國周邊的山川、城郭、吐蕃駐軍分布赫然在目。張議潮的手指撫過地圖上的昆侖山,那里是吐蕃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他計劃中第一個要掐斷的節點。
這年冬天,沙州的雪下得比往年更早。張議潮以“臘八祭祖”為名,召集了沙州七大家族的族長。密室中,他將吐蕃貴族橫征暴斂的罪證一一列出:敦煌寺戶(寺院奴隸)被強征去開墾鹽堿地,累死在田埂上的尸體無人掩埋;漢人女子被吐蕃士兵隨意擄走,哭聲徹夜回蕩在街巷;甚至連佛教寺院的銅鐘都被熔鑄成兵器,寺僧們只能用木鐸代替鐘聲。當他說到“去年秋,吐蕃贊普下令沙州每戶出一丁充任炮灰,去攻打回鶻,生還者不足三成”時,坐在角落里的陰家族長陰嘉政猛地拍案而起:“張公!我陰氏愿以全族五百男丁相托,只求驅逐胡虜,重歸大唐!”
起事的日期定在大中二年正月。那天夜里,沙州城內家家戶戶門前掛起了紅燈籠,吐蕃守軍以為是漢人春節習俗,并未在意。三更時分,張議潮率領三百死士突襲吐蕃節度使衙署,弓弦聲劃破夜空,羽箭如流星般射向衙署的瞭望塔。吐蕃節度使尚綺心兒在睡夢中驚醒,剛要披甲,便被從屋頂躍下的張淮深一刀劈中肩膀。混戰中,張議潮手持一把祖傳的唐橫刀,刀刃上沾滿了吐蕃士兵的鮮血,他一路砍殺至衙署大堂,將吐蕃的狼頭旗踩在腳下。天快亮時,沙州城頭豎起了一面褪色的大唐旗幟——那是他祖父藏在佛龕下四十年的舊物,旗角雖已殘破,卻在晨風中獵獵作響,仿佛在訴說著河西失地對故國的思念。
河西驚雷:
大中三年(849年),甘州。
吐蕃援軍十萬大軍壓境,將沙州城圍得水泄不通。尚綺心兒的弟弟尚恐熱站在陣前,用鞭子指著城頭的張議潮大罵:“爾等漢人叛徒,若不投降,我將屠城三日,讓沙州化為焦土!”張議潮站在城頭,身后是三千名手持陌刀的沙州義兵。他摘下頭盔,露出滿頭白發,朗聲道:“我大唐將士,生為漢臣,死為漢鬼!爾等占據河西六十載,今日便是償還血債之時!”
這場戰役,張議潮用的是“疲敵戰術”。他深知吐蕃騎兵勇猛,但不耐久戰,便命令士兵緊閉城門,每日在城頭操練陣型,卻不出戰。尚恐熱連續攻城三日,士兵疲憊不堪,糧草也開始短缺。第四日清晨,當吐蕃士兵在城下昏昏欲睡時,張議潮突然打開城門,親率五百騎兵直沖敵軍中軍。這五百人是他精心挑選的“踏白軍”,每人配備兩匹戰馬,腰間掛著繩索——這是他從《李靖兵法》中學來的“擒敵之術”。
兩軍相接時,唐軍騎兵并不與吐蕃人纏斗,而是用繩索套住敵軍的馬腿,將騎兵拽下馬來。尚恐熱的中軍大亂,張議潮趁機揮動令旗,城頭上的陌刀隊如墻推進,陌刀劈砍時發出的“咔嚓”聲,讓吐蕃士兵想起了傳說中唐軍的“不敗神話”。此戰,唐軍斬殺吐蕃士兵三萬余人,尚恐熱僅帶數十騎逃脫。捷報傳到沙州城內,百姓們涌上街頭,用酒漿澆在唐軍士兵的鎧甲上,一位白發老嫗抱著張議潮的腿哭道:“將軍,我兒若是還在,也該像你這般,為大唐盡忠啊!”
收復沙州后,張議潮做的第一件事是“通使大唐”。他派出十隊使者,帶著沙州光復的捷報和河西地圖,分十路前往長安。其中一隊由其兄張議潭率領,歷經千辛萬苦,于大中四年(850年)抵達長安。當唐宣宗見到那份用鮮血染紅的地圖時,忍不住落淚道:“河西走廊,竟有如此忠臣!”當即下詔,封張議潮為沙州防御使,統領河西軍務。
而此時的張議潮,正率軍向瓜州進發。瓜州守將是吐蕃名將悉諾邏,此人曾參與攻陷長安(763年),作戰狡詐無比。張議潮知道硬攻難以奏效,便派間諜混入瓜州城內,散布“吐蕃贊普已死,尚恐熱欲自立為贊普”的謠言。悉諾邏果然中計,率兵出城追擊尚恐熱,張議潮趁機奪取瓜州。當悉諾邏回軍時,發現城門上已插上大唐旗幟,氣得吐血而亡。
鐵血開疆:
大中五年(851年),河湟谷地。
張議潮站在日月山巔,望著腳下奔騰的湟水。這里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也是吐蕃進入河西的門戶。他身后,是由沙州、瓜州、肅州、甘州、伊州五州義兵組成的聯軍,共計五萬人。這一年,他五十歲,卻已收復河西十一州中的五州,成為晚唐最耀眼的軍事將領。
吐蕃人不甘心失敗,集結了十五萬大軍,由大相尚結贊率領,欲奪回河西。雙方在河湟谷地展開決戰,史稱“湟水之戰”。此戰中,張議潮首次展示了他“步騎協同”的戰術天才:他將步兵分為三隊,前隊手持長槍,組成密集方陣;中隊配備強弩,負責遠程射殺;后隊則是陌刀隊,待敵軍逼近時劈砍馬腿。騎兵則埋伏在兩側的山谷中,待敵軍陣型混亂時進行包抄。
戰斗打響后,尚結贊指揮吐蕃騎兵直沖唐軍方陣,卻被長槍陣刺得人仰馬翻。唐軍強弩齊發,羽箭如暴雨般落下,吐蕃士兵紛紛中箭落馬。尚結贊見狀,親自率軍沖擊唐軍右翼,試圖打開缺口。就在此時,張議潮揮動令旗,山谷中的騎兵如潮水般涌出,將吐蕃軍隊團團圍住。張議潮身先士卒,橫刀躍馬,直取尚結贊。兩人在馬上激戰三十余回合,張議潮的橫刀劈中尚結贊的頭盔,將其發髻削落。尚結贊驚呼“唐軍有神助”,撥馬而逃,十五萬大軍瞬間崩潰。
湟水之戰后,河西震動。原被吐蕃占據的鄯州、廓州、河州等六州守將紛紛獻城投降,張議潮終于收復了整個河西走廊。大中五年(851年)十一月,他派兄長張議潭再次入長安,獻上《河西十一州圖》,唐宣宗大喜過望,下詔設立“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兼十一州觀察使。至此,淪陷六十余年的河西走廊,重新回歸大唐版圖。
然而,榮耀的背后是無盡的艱辛。歸義軍的士兵大多是農民出身,缺乏正規訓練,武器也多為農具改造而成。張議潮在沙州設立“講武堂”,親自教授兵法,他將《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翻譯成河西方言,讓士兵們通俗易懂。他還派人到西域購買良馬,仿制唐軍的明光鎧,甚至親自監督打造了三千把陌刀——這些刀身長三尺、重達十五斤的兵器,后來成為歸義軍的“鎮軍之寶”。
暮年悲歌: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涼州。
張議潮率軍包圍了河西最后一座被吐蕃占據的城池——涼州。這座“河西都會”自安史之亂后便落入吐蕃之手,城內守軍多達五萬,城墻高達三丈,易守難攻。張議潮知道,涼州若破,河西走廊才算真正打通。他在涼州城外筑起土壘,挖掘壕溝,采取“圍而不攻”的策略,一圍便是半年。
期間,吐蕃援軍多次試圖解圍,都被張議潮擊退。咸通二年十月,涼州城內糧草耗盡,守軍將領拓跋懷光(吐蕃化的黨項人)開城投降。當張議潮率軍進入涼州時,發現城內百姓衣衫襤褸,甚至有人以草根為食。他當即下令開倉放糧,并派人到長安奏請朝廷設立涼州節度使,以加強防御。唐懿宗下詔,以張議潮兼任涼州節度使,至此,歸義軍的轄區東起靈武,西至西域,成為晚唐最強大的藩鎮之一。
此時的張議潮,已年過六旬。常年的征戰讓他積勞成疾,咳嗽日益嚴重,但他依然堅持每日操練軍隊。咸通七年(866年),吐蕃大相尚恐熱再次率軍入侵河西,張議潮派侄子張淮深出戰。淮深年輕氣盛,率軍深入吐蕃腹地,卻中了尚恐熱的埋伏。張議潮聞訊,不顧病體,親自率軍救援。兩軍在廓州城外展開激戰,尚恐熱被淮深一箭射瞎左眼,倉皇逃竄。張議潮一路追擊,直至青海湖畔,終將尚恐熱擒殺,并將其首級送往長安。
咸通八年(867年),張議潮在沙州病逝,享年六十八歲。臨終前,他將歸義軍節度使的印信交給張淮深,斷斷續續道:“河西……乃大唐……西大門……守住……守住……”說完,便溘然長逝。消息傳到長安,唐懿宗罷朝三日,追贈張議潮為太保,謚號“忠武”。
張議潮的一生,是晚唐黑暗中的一抹亮色。他以一介布衣,率義兵收復河西十一州,重建大唐在西域的統治,被后世譽為“再造河西”的民族英雄。《新唐書》評價他:“議潮以一旅之眾,克復河湟,功比衛霍,而終始為唐臣,可謂忠矣。”而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張議潮出行圖》,則用壁畫的形式,永遠記錄下了這位瀚海孤臣的輝煌一生——畫面中,張議潮頭戴進賢冠,身穿紫袍,在騎兵的簇擁下緩緩前行,身后是飄揚的歸義軍旗幟,旗幟上的“唐”字,在夕陽的映照下,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用兵特點與不足
一、用兵特點
1.?善用間諜,情報先行:張議潮起事之初,便派間諜滲透吐蕃統治區,收集軍情。收復瓜州時,正是通過間諜散布謠言,才誘使悉諾邏出城。
2.?步騎協同,陣法嚴明:借鑒唐軍“陌刀陣”與騎兵包抄戰術,在湟水之戰中以步兵正面牽制、騎兵側翼突襲,大破吐蕃大軍。
3.?心理戰術,瓦解敵軍:利用吐蕃內部矛盾(如尚恐熱與其他貴族的權力斗爭),散布謠言,削弱敵軍士氣。
4.?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在河西走廊的戈壁、山地地形中,采用“疲敵戰術”“圍點打援”等策略,避免與吐蕃騎兵正面硬拼。
二、不足與局限
1.?過度依賴家族勢力:歸義軍的核心將領多為張氏族人(如張淮深、張議潭),導致后期權力斗爭(如張淮深與張議潮女婿索勛的內斗),削弱了歸義軍實力。
2.?后勤補給能力薄弱:由于河西經濟殘破,歸義軍長期依賴朝廷撥款,一旦朝廷財政困難(如晚唐藩鎮割據加劇),便難以維持大規模軍事行動。
3.?對西域勢力制衡不足:未能有效聯合回鶻、于闐等西域政權,導致歸義軍在張議潮死后陷入孤立,最終被西夏吞并(1036年)。
性格弱點分析
張議潮的性格弱點,主要體現在“剛愎自用”與“過度理想化”。作為收復河西的核心人物,他對自己的軍事才能極為自信,晚年常拒絕部將的合理建議(如淮深曾建議暫緩攻打涼州,先鞏固內部統治),導致歸義軍損耗過大。同時,他始終對唐王朝抱有強烈的忠誠,即使在朝廷無力支持歸義軍的情況下,仍堅持“事君以忠”,未像其他藩鎮那樣割據自立,這雖然彰顯了他的品格,卻也使歸義軍失去了獨立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