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裴行儉:唐初定邦賢將
- 將星閃耀:人類戰爭史的軍事巨匠
- 楓香居士
- 4284字
- 2025-07-08 13:39:06
絳州才俊志軒昂,韜略承傳意氣揚。
智破西蕃擒勁敵,謀平北虜靖邊疆。
雖因謹慎良機失,但仗仁明美譽彰。
名將風流垂史冊,唐廷勛業永流芳。
裴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人也。其先乃河東裴氏,簪纓世家,累世榮顯。行儉生而岐嶷,幼具異稟,性沉毅,有大略,為唐初之名將,于軍事一道造詣精深,功績赫赫,彪炳史冊。
少年初成嶄露頭角
行儉生于隋末唐初之動蕩歲月,其祖裴伯鳳,為北周驃騎大將軍、汾州刺史、瑯邪郡公;父裴仁基,隋左光祿大夫,后歸唐,贈原州都督,謚曰忠。行儉以門蔭補弘文生,貞觀中,舉明經,拜左屯衛倉曹參軍。時蘇定方為大將軍,見行儉而異之,謂曰:“吾用兵之術,世無可授者,今以授子。”行儉由是盡得其傳,韜略益進。
永徽中,行儉為長安令。時高宗欲廢王皇后而立武昭儀,行儉以為國家憂患必自此始,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私議其事。事泄,左授西州都督府長史。此雖為貶謫,然亦為行儉提供了于西域一展身手之契機。
初涉西域威服諸國
麟德二年,累拜安西大都護。行儉至西州,諸蕃酋長郊迎,行儉乃召其豪杰子弟千余人自隨,揚言天時方熱,未可涉遠,須秋涼之后方可西行。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聞之,遂弛不設備。行儉陰結諸部豪杰,約期會集,得萬余人,乃倍道兼行,掩至都支牙帳之下。都支不意行儉猝至,惶懼不知所出,遂率其子弟迎謁,行儉執之。又遣輕騎襲李遮匐,遮匐亦降。于是囚都支、遮匐以歸,遣波斯王自還其國,使大食諸國皆遣使入貢。此次用兵,行儉以奇計制勝,不費一兵一卒而收西域之功,高宗大悅,拜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行儉之用兵,善用謀略,以奇制勝。其于西域,恩威并施,既以武力震懾諸蕃,又以仁義懷柔人心,故能使諸國心悅誠服,紛紛歸附。此役之后,唐之聲威遠播西域,絲綢之路復通,為唐之對外交流與貿易之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平叛突厥再建奇功
調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反,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酋長皆叛應之,眾數十萬,寇掠州縣,邊境騷然。高宗以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營州都督周道務等部兵十八萬,并西軍程務挺、東軍李文暕等,總三十余萬以討之。
行儉軍至朔州,知突厥多掠唐軍糧車,乃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持陌刀、勁弩,以羸兵數百御之,又伏精兵于險要之處。突厥果來劫糧,羸兵棄車散走。突厥驅糧車就水草,解鞍牧馬,方欲取糧,車中壯士突出,伏兵亦至,突厥大敗,自是不敢近唐軍糧車。
軍至單于府北,暮已立營,塹壕既周,行儉遽命移就高岡。諸將皆言士卒已安堵,不可復動。行儉不從,促之亟徙。是夜,風雨暴至,前設營所水深丈余,諸將驚服,問其故。行儉笑曰:“自今但從我節度,勿問我所以知也。”
后突厥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其首來降。行儉又縱反間于阿史德溫傅,使與奉職相猜忌。奉職果為部下所執,送詣行儉軍前。行儉遂盡平突厥余黨,振旅而還。
此次平叛,行儉以其卓越之軍事才能,巧妙運用計謀,大破突厥叛軍。其于后勤保障方面,以詐計破敵之糧道劫掠;于營壘布置方面,能料敵先機,避開水患。且善于利用敵軍內部矛盾,以反間計分化瓦解敵人,最終取得了平叛之全面勝利,穩定了北方邊境局勢。
用兵特點
善用謀略出奇制勝
裴行儉用兵,素以謀略見長。其于西域擒都支、遮匐之役,先揚言秋涼西行以懈敵之心,而后出其不意,兼程奔襲,一舉擒獲敵首。于平突厥之役,又以詐糧車之計破敵之糧道劫掠,使敵軍陷入困境。其謀略之運用,往往出人意表,令敵防不勝防,故能以少勝多,以奇制勝。
恩威并施撫剿兼用
行儉于軍事行動中,既注重武力征伐,又善于運用懷柔政策。于西域,其以武力震懾諸蕃,使諸國不敢輕舉妄動;同時又以仁義相待,尊重當地習俗,與諸蕃酋長建立了良好關系,從而贏得了人心,使諸國紛紛歸附。于平突厥之役,亦對歸降之突厥部眾予以妥善安置,使邊境得以長治久安。
料敵如神應變自如
行儉善于觀察分析敵情,能準確判斷敵人之行動意圖,并提前做好應對之策。如于單于府北移營一事,其能預知風雨將至,果斷命軍隊移營高岡,避免了被洪水淹沒之危險。于戰場上,無論局勢如何變化,行儉皆能沉著冷靜,迅速做出反應,調整戰略戰術,始終掌握戰爭之主動權。
人物性格弱點分析
過于謹慎錯失戰機
裴行儉用兵雖謀略過人,但有時過于謹慎,瞻前顧后,以致錯失一些戰機。如在某些戰役中,本可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因其擔心敵軍有埋伏或后方出現變故,而未能果斷出擊,使敵軍得以逃脫或重新集結力量,給后續作戰帶來了一定困難。
重文輕武忽視士氣
行儉出身世家,精通經史,有較高之文化素養。然其在軍事指揮中,有時過于注重謀略與戰術之運用,而相對忽視了士兵之士氣激勵。在一些戰斗中,士兵因長期征戰而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但行儉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鼓舞,導致軍隊戰斗力有所下降。
面對裴行儉這樣的對手需注意之事
謹慎防范其謀略
裴行儉善用謀略,其計謀往往層出不窮。面對他時,切不可掉以輕心,要時刻保持警惕,仔細分析其行動意圖,識破其計謀。在軍事行動中,要加強情報收集,及時掌握敵軍動態,避免陷入其圈套。
避其鋒芒攻其弱點
裴行儉用兵講究出奇制勝,其軍隊戰斗力較強。與之作戰時,不可與其正面硬拼,應避其鋒芒,尋找其弱點進行攻擊。可通過觀察其軍隊之部署、行動規律等,找出其薄弱環節,然后集中優勢兵力予以打擊。
擾亂其后勤破壞其計劃
裴行儉注重后勤保障,其軍隊之物資供應較為充足。若能擾亂其后勤補給線,破壞其物資儲備,使其軍隊陷入缺糧少彈之困境,則可削弱其戰斗力。同時,還可通過制造假象、散布謠言等方式,擾亂其作戰計劃,使其決策失誤。
激勵士氣提高戰斗力
裴行儉有時相對忽視士兵之士氣激勵。在與之對抗時,要注重激勵己方士兵之士氣,提高軍隊之戰斗力。可通過宣傳教育、獎勵表彰等方式,激發士兵之戰斗熱情,使其勇往直前,不畏強敵。
晚年功績名垂青史
永淳元年,十姓突厥車薄反叛,圍弓月城。行儉又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率師討之。師未行,病卒,年六十四,贈幽州都督,謚曰獻。后詔配饗高宗廟廷。
裴行儉一生,馳騁疆場,為唐之邊疆穩定與國家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其軍事成就不僅在于多次平定叛亂,維護了唐之統治秩序;更在于其對西域之經營,加強了唐與中亞、西亞諸國之聯系,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與經濟貿易之發展。其用兵特點與軍事思想,對后世軍事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寶庫中之璀璨明珠。
行儉不僅軍事才能卓越,且為人正直,禮賢下士,獎掖后進。其麾下名將輩出,如程務挺、王方翼等,皆為一時之俊杰。他一生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為唐之繁榮富強奉獻了畢生精力。
縱觀裴行儉之一生,雖然時光匆匆,歷史之長河奔騰不息,裴行儉雖已作古,但其軍事思想與用兵之道,卻如璀璨星辰,在歷史的天空中閃耀著永恒之光。
后世之將者,多研習裴行儉之兵法。其奇正結合、虛實相生之謀略,成為眾多軍事家競相模仿之典范。在諸多戰事中,后世將領借鑒裴行儉之詐術,以假亂真,迷惑敵軍,從而取得了意想不到之勝利。如于某次邊境沖突中,敵軍勢大,來勢洶洶。我方將領巧用裴行儉之詐糧車計,佯裝運糧,實則暗藏精兵。待敵軍前來劫糧,伏兵突起,敵軍大亂,我方乘勢出擊,大獲全勝。此役之勝利,使裴行儉之兵法再次彰顯其獨特魅力。
裴行儉恩威并施之治軍方略,亦為后世所推崇。在治理軍隊與安撫百姓方面,后世將領汲取其精華,剛柔并濟。對于違紀之士兵,嚴懲不貸;對于有功之將士,重賞有加。同時,在占領之地,積極推行仁政,尊重當地百姓之習俗,關心百姓之疾苦,使百姓心悅誠服。如此一來,軍隊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不僅減少了行軍之阻力,更為戰爭之勝利奠定了堅實之基礎。
然而,裴行儉之性格弱點,亦為后世提供了寶貴之教訓。后世將領深知過于謹慎可能錯失戰機,故而在決策之時,更加果敢堅決。他們在充分考慮各種因素之基礎上,敢于抓住稍縱即逝之戰機,果斷出擊。同時,也更加注重士兵之士氣激勵,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士兵之戰斗熱情。在戰前,將領們會發表慷慨激昂之演講,鼓舞士氣;在戰斗中,及時表彰英勇之士,樹立榜樣;戰后,對有功之士兵給予豐厚之獎賞,使士兵們感受到自己之付出得到了認可。
在面對如裴行儉般善用謀略之對手時,后世軍隊也積累了豐富之應對經驗。他們加強情報收集工作,組建專業之情報隊伍,深入敵境,獲取敵軍之準確情報。通過分析情報,提前預判敵軍之行動,制定相應之對策。同時,注重自身防御體系之建設,加強堡壘之修筑,設置多重防線,使敵軍難以突破。在進攻方面,采取分兵多路、迂回包抄之戰術,分散敵軍之注意力,使其顧此失彼。
隨著時代之變遷,戰爭之形式與手段不斷發展變化。但裴行儉之軍事思想,卻依然具有強大之生命力。在現代戰爭中,科技之發展使戰爭更加復雜多變,但裴行儉之謀略、治軍方略等核心思想,依然可以為現代軍事指揮提供重要之借鑒。例如,在信息戰中,可運用裴行儉之虛實之計,通過發布虛假信息,迷惑敵方之情報系統;在特種作戰中,借鑒其奇襲之術,以小股精銳部隊出其不意地打擊敵方關鍵目標。
裴行儉之事跡,在民間亦廣為流傳。百姓們傳頌著他之英勇善戰與仁義愛民,將他視為英雄之楷模。在他曾經戰斗過之地方,修建了許多廟宇和紀念碑,以紀念他之功績。每年特定之日子,百姓們都會前往祭祀,緬懷這位偉大之將領。
裴行儉之后裔,亦繼承了家族之榮耀與傳統。他們中不乏有志之士,投身于軍事、政治等領域,為國家之發展貢獻自己之力量。在家族之傳承中,裴行儉之精神得以延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之裴氏子孫奮發圖強,為實現家族之興旺與國家之繁榮而努力奮斗。
在歷史之畫卷中,裴行儉猶如一顆耀眼之明星,照亮了唐初之軍事天空。他之軍事成就、用兵特點、人物性格以及應對之策等,都成為了歷史研究之重要內容。后世之學者們,不斷深入探究他之軍事思想,挖掘其中之智慧與價值。通過對裴行儉之研究,人們不僅可以了解唐初之軍事歷史,更可以從中汲取寶貴之經驗,為現代社會之發展提供有益之借鑒。
在當今和平與發展之時代,裴行儉之精神依然具有重要之現實意義。他之愛國情懷、忠誠擔當、謀略智慧以及對正義之追求,都是我們應當學習之品質。我們應當以裴行儉為榜樣,在各自之崗位上,努力拼搏,為實現國家之富強、民族之復興而貢獻自己之力量。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裴行儉雖已遠去,但他之故事將永遠銘刻在歷史之長河中,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書寫更加輝煌之篇章。他之軍事傳奇,將在中華民族之歷史記憶中,永放光芒。
后世之人,在回顧裴行儉之一生時,不禁感嘆其軍事才華之卓越與人格魅力之偉大。他于動蕩之時代,憑借自己之智慧與勇氣,在戰場上縱橫捭闔,為國家之穩定與繁榮立下了不朽之功。他之事跡,如同一部生動之教科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偉大將領之成長歷程與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