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李勣:唐初名將的風云傳奇

瓦崗初起志飛揚,歸唐輔主戰八方。

虎牢破敵威名震,漠北驅胡浩氣彰。

巧運奇謀糧草重,善施妙策陣圖長。

雖存中立遭評議,功鑄唐基史留芳。

鴻蒙初辟,乾坤始奠,歷史如浩浩湯湯之江河,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那風云際會、龍爭虎斗的唐初盛世,有一位名將橫空出世,如巍峨高山拔地而起,似蒼茫大漠中挺立的胡楊,以鐵血與豪情鑄就不朽豐碑,以智謀與膽略勾勒盛世藍圖。

他本是徐氏兒郎,名世勣,字懋功。因功勛蓋世,獲賜李姓;又為避太宗李世民名諱,單稱李勣。他歷高祖之奠基創業、太宗之貞觀盛世、高宗之守成拓土,于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灼灼其華,與“戰神”李靖并駕齊驅,同鑄大唐赫赫武功。其一生波瀾壯闊,恰似一部雄渾激昂的英雄交響曲,每一個音符都跳動著金戈鐵馬的豪邁,每一段旋律都回蕩著氣吞山河的壯志。

一、出身豪富,投身亂世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李勣誕生于曹州離狐的一個富裕家庭。此地雖處一隅,卻孕育出了這位日后叱咤風云的人物。后來,舉家遷至滑州衛南,這片土地的滋養與家族的殷實,為他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業七年(611年),隋末的風云已漸起,天下大亂的征兆日益明顯。年僅 17歲的李勣,懷著滿腔的壯志豪情,投身于翟讓領導的瓦崗軍。他宛如一顆初升的新星,在這亂世的舞臺上嶄露頭角。他深知起義軍若想立足,需有明智的戰略。于是,他向翟讓建議避開鄉鄰,轉攻宋、鄭兩州的交通要道,以此劫掠物資。此計一出,如同點亮了瓦崗軍前行的明燈。翟讓采納后,瓦崗軍在運河上劫取財物,收獲頗豐。次年,瓦崗軍的兵力便擴充至萬余人,成為了中原地區一股不可小覷的起義力量。

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投奔瓦崗寨。他帶著非凡的謀略與抱負,為瓦崗軍帶來了新的希望。他獻策奪取滎陽、糧倉,進而直指長安、洛陽,此戰略規劃宏大而具有遠見。隋將張須陀率兩萬精兵前來討伐,翟讓心生畏懼,欲選擇逃跑。然而,李勣與李密力勸其迎戰。在那場戰斗中,李密設下精妙的埋伏,李勣奮勇奮戰。瓦崗軍誘敵深入,將隋軍引入了精心布置的陷阱。最終,隋軍大敗,張須陀被斬殺。此役過后,李密的威望大增,李勣也對他的謀略和膽識深感折服。

次年,在李勣等人的勸說下,翟讓讓賢于李密。李密稱魏公,封李勣為右武候大將軍。此后,李勣跟隨李密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在洛水之戰中,他指揮若定,率領軍隊擊敗了王世充,因功獲封東海郡公。此時的李勣,在瓦崗軍中已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二、歸唐之路,屢建奇功

唐武德元年(618年),瓦崗軍內部發生了重大變故。李密鳩殺翟讓,李勣在突圍中不幸中箭,被囚于洛口城。后來,李密兵敗后敗走關中,李勣獨守孤城。此時的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城中糧草漸盡,士卒們甚至只能以馬鞍為食,但即便如此艱難,士卒們感于他的威望和領導,無一人叛逃。

隨后,李勣隨李密降唐。唐高祖李淵對他的才能頗為賞識,賜他姓李,并封為上柱國、萊國公。從此,李勣開啟了他在唐朝的輝煌征程。

武德三年(620年)起,李勣跟隨秦王李世民四處征伐。他參與了一系列重要的戰役,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征伐劉武周的戰役中,他深入敵境,偵察敵軍虛實,為李世民制定戰略提供了重要依據。在戰斗中,他身先士卒,帶領士兵沖鋒陷陣,為唐朝軍隊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竇建德是當時一股強大的勢力,他占據河北,與唐朝形成對峙之勢。李勣跟隨李世民參與了對竇建德的戰役。在虎牢關之戰中,他與李世民密切配合,采用靈活的戰術,成功擊敗了竇建德的軍隊。此役不僅削弱了竇建德的勢力,也為唐朝統一中原掃除了重要障礙。

徐圓朗和劉黑闥等反唐勢力,也在李勣的征戰中被一一平定。他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頑強的戰斗精神,為唐朝的穩定和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

三、玄武門之變,中立保身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歷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這場宮廷政變,關乎著唐朝的未來走向。在這場風云變幻的政治斗爭中,李勣手握重兵,卻選擇了坐山觀虎斗。他深知這場斗爭的殘酷性和復雜性,一旦卷入其中,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雙方都在為爭奪皇位而積蓄力量。李勣的中立態度,既避免了陷入這場血腥的權力漩渦,又為自己留足了后路。政變后,李世民雖未追究他的責任,但心中始終對他存有疑慮。

為了試探李勣的忠誠,李世民曾在一次宴會上直言:“你之前對李密那么忠誠,現在應該不會有負于朕吧?”李勣聽聞此言,當即咬破手指,以血明志。他的這一舉動,讓李世民看到了他的決心。但真正讓李世民動容的,是李勣對舊主李密的情義。

李密死后,李勣請求為其收葬。他以君臣之禮為李密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親自披麻戴孝,護送李密的靈柩至黎陽安葬。他的這一行為,展現了他重情重義的一面。李世民也因此對他更加敬重,打消了心中的疑慮。

四、軍事思想與用兵特點

(一)“心理戰+閃電戰”的創新模式

李勣在軍事上有著獨特的創新思維,他首創了“心理戰+閃電戰”的模式。在征討薛延陀時,他巧妙地運用了心理戰術。他故意在陣前讓士兵飲馬,表現出唐軍水源充足的假象。薛延陀的軍隊看到這一幕,心理上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認為唐軍準備充分,士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就在敵軍心理崩潰之際,李勣果斷下令發動閃電戰。唐軍如猛虎下山般沖向敵軍,迅速打亂了敵軍的陣腳。這種將心理戰與快速出擊的閃電戰相結合的模式,體現了他對敵軍心理的精準把握和靈活的戰術運用。在戰爭中,心理因素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勣能夠充分利用這一點,為戰斗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糧草為重的戰略眼光

李勣深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他深知糧草對于軍隊的重要性,每一場戰役,他都將奪取和控制糧草作為首要任務。從黎陽倉到烏海糧道,都在他的戰略考量之內。

在戰爭中,糧草是軍隊生存和作戰的基礎。控制了糧草,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李勣在作戰時,會先派遣精銳部隊奪取敵軍的糧倉,或者切斷敵軍的糧草供應線。這樣一來,敵軍就會陷入困境,戰斗力也會大大削弱。而唐軍則能夠憑借充足的糧草,保持強大的戰斗力,最終取得勝利。

(三)靈活應變的戰術運用

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李勣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靈活制定戰略戰術。在對付突厥時,他曾經采用假裝撤退的計策。他讓軍隊故意做出慌亂撤退的樣子,引誘敵軍追擊。當敵軍進入他預設的埋伏圈時,他突然下令反擊。唐軍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敵軍面前,打得敵軍措手不及。

在對付高句麗時,他利用高句麗人的驕傲心理,假裝請求和談。高句麗人以為唐軍膽怯,放松了警惕。李勣趁機發動攻擊,攻破了安市城。這些戰例都顯示出他在戰場上的隨機應變能力。他不拘泥于傳統的戰術,能夠根據不同的敵人和戰場情況,制定出最適合的戰略,從而取得勝利。

(四)與士兵同甘共苦的治軍之道

李勣治軍時,始終秉持“士卒未食,吾不先食”的作風。他深知士兵是軍隊的基礎,只有關心士兵,才能贏得他們的忠心和愛戴。在行軍作戰中,他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一起忍受饑餓和疲勞。

在戰斗中,他身先士卒,帶領士兵沖鋒陷陣。他的這種行為,極大地鼓舞了士兵們的士氣。士兵們愿意為他效命,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正是因為他與士兵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所帶領的軍隊才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五、晚年輝煌,征戰高麗

唐高宗時期,李勣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心系國家,為朝廷的邊疆穩定而奔波。當時,高句麗時常侵擾唐朝邊境,給邊疆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和邊疆的安寧,唐高宗決定派遣軍隊征討高句麗。李勣不顧年邁體弱,毅然請命出征。

公元666年,高句麗國內發生內亂,泉蓋蘇文去世后,其子泉男生與泉男建、泉男產爭權。泉男生派其子泉獻誠向唐朝求救,這為唐朝出兵提供了絕佳的時機。李勣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率大軍水陸并進,踏上了征程。

李勣率領的唐軍一路勢如破竹。他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卓越的指揮才能,針對高句麗的地理環境和軍事防御特點,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在行軍過程中,他注重軍隊的紀律和后勤保障,確保士兵們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

當唐軍抵達鴨綠江時,遇到了高句麗軍隊的頑強抵抗。敵軍憑借鴨綠江天險,在對岸修筑了堅固的防線。李勣并沒有急于進攻,而是先觀察敵軍的部署和動向。他發現敵軍在防守上存在一些漏洞,于是派遣一部分軍隊在正面佯攻,吸引敵軍的注意力,同時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從側翼迂回渡江。

唐軍的迂回部隊成功渡江后,迅速向敵軍后方發起攻擊。敵軍腹背受敵,頓時大亂。李勣抓住時機,指揮正面部隊發起總攻。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下,高句麗軍隊全線崩潰,紛紛逃竄。這一戰,唐軍大獲全勝,為后續的進攻打開了通道。

此后,李勣繼續率領唐軍深入高句麗境內,接連攻克了許多城池。他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招降了一些高句麗的將領和部落,孤立了頑固抵抗的勢力。在攻打平壤城時,遇到了最為激烈的抵抗。平壤城是高句麗的都城,城墻高大堅固,防御設施完備。

李勣指揮唐軍對平壤城進行了長期的圍困。他一方面加強對城墻的攻擊,另一方面切斷了平壤城的物資供應和外援通道。在圍困期間,他還不斷派出小股部隊騷擾敵軍,使其不得安寧。經過數月的艱苦戰斗,平壤城的守軍終于彈盡糧絕,士氣低落。

公元668年,李勣下令對平壤城發起最后的總攻。唐軍士兵們奮勇爭先,攀登上城墻,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經過一番慘烈的戰斗,唐軍終于攻破了平壤城,俘虜了高句麗王高藏和泉男建等重要人物。至此,高句麗宣告滅亡。

李勣的這次軍事行動,不僅擴大了唐朝的疆域,也維護了邊疆的穩定。他的勝利讓唐朝的聲威遠播,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紛紛表示臣服。唐高宗對他的功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加封他為太子太師等榮譽稱號。

六、性格缺點與歷史爭議

(一)政治中立的冷漠之嫌

在玄武門之變和武則天立后這兩個重大的政治事件中,李勣表現出了異常冷酷的中立態度。這種中立,并非是出于公正和客觀,更多的是為了明哲保身。

玄武門之變,是一場關乎唐朝命運走向的宮廷政變。一方是秦王李世民,他雄才大略,麾下猛將如云;另一方是太子李建成,背后也有眾多勢力支持。李勣手握重兵,他的立場本可以對局勢產生重大影響。然而,他卻選擇置身事外,坐觀成敗。這種做法雖然讓他在政變后得以保全自身,但也讓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些人的尊重。

同樣,在武則天立后一事上,他的表現也備受爭議。當時,朝廷中對于武則天立后一事分為兩派,一方是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為代表的反對勢力,另一方則是支持武則天的勢力。當唐高宗詢問李勣的意見時,他含糊其辭地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將自己從這場政治漩渦中徹底撇清。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尖銳批評:“勣之機權,固非庸人所及,然竟以諂言逃禍,亦其自取也。”他的這種政治態度,被認為是缺乏忠義精神和擔當意識的表現。

(二)桀驁主見背后的潛在隱患

李勣在軍事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他不輕易服從他人的意見,甚至有時會與李世民、褚遂良等發生爭執。這種桀驁有主見的性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他能夠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戰略和戰術,但也可能在團隊合作中產生一些問題。

在與李世民的合作中,雖然李世民是一位開明的君主,能夠容忍李勣的一些不同意見,但這種頻繁的爭執也可能會影響到君臣之間的關系。而且,在一些情況下,他過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可能會忽視團隊中其他成員的建議,從而導致決策的片面性。

在與褚遂良等大臣的交往中,他的這種性格也容易引發矛盾。褚遂良是一位忠誠正直的大臣,他與李勣在政治理念和軍事策略上可能存在差異。兩人之間的爭執,不僅會影響到朝廷內部的團結,也可能會對國家的決策產生一定的干擾。

七、溘然長逝,榮耀身后

公元669年,李勣因病臥床不起。此時的他,已經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一生歷經無數的風雨,為唐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盡管身體每況愈下,但他依然心系國家大事。

唐高宗對他的病情十分關心,多次派遣御醫為他診治,并親自過問他的飲食和用藥情況。然而,病魔無情,李勣的病情逐漸加重,最終還是沒能戰勝疾病。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李勣溘然長逝,享年75歲。

李勣的去世,讓整個朝廷沉浸在悲痛之中。唐高宗為了表彰他一生的功績,追贈他為太尉,謚號“貞武”。這是對他軍事才能和忠誠品質的高度肯定。同時,唐高宗還下令將他的墓冢修成陰山、鐵山、烏德鞬山形狀,以紀念他在滅DTZ、征薛延陀和滅高句麗等三大戰役中的卓越功績。

李勣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他從一個普通的起義軍將領,成長為唐朝的一代名將。他在軍事上的成就,不僅為唐朝的繁榮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軍事思想和用兵特點,對后世的軍事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他的性格存在一些缺點,但這并不能掩蓋他的光輝成就。他是唐初歷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故事將永遠被后人傳頌。

歲月奔涌,淘盡千古風流。唐初風云中,李勣如砥柱中流,撐起大唐半壁榮光,其傳奇,在歷史褶皺里熠熠生光。

他以武立身,征戰南北。心理戰與閃電戰融合,于瞬息間決勝千里;糧草為先,緊握戰爭命脈;隨機應變,令敵手無計可施。破DTZ、征薛延陀、滅高句麗,戰功赫赫,拓大唐之疆土,揚華夏之威名。

其忠,如寒松傲立。舊主落魄,不離不棄;新朝鼎興,矢志不渝,以一生踐行忠義之道。其勇,似烈火燎原。戰場之上,沖鋒在前,無畏生死,激勵士卒同仇敵愾。其智,若朗月照夜。政治漩渦里,明哲保身又不失擔當,周旋于三代帝王之間,君臣相得。

李勣之傳奇,是大唐昌盛的注腳,亦是民族精神的坐標。他的智勇與忠義,凝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激勵后人于逐夢之途披荊斬棘。

時光流轉,朝代更迭,李勣之名,銘刻青史;其功,永載華章,在歷史星河中,綻放不朽光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山市| 古丈县| 正定县| 潮安县| 泰宁县| 安达市| 克拉玛依市| 通江县| 河西区| 东安县| 冕宁县| 克什克腾旗| 塔河县| 龙里县| 鹤壁市| 灵石县| 昭通市| 视频| 邵阳市| 曲松县| 隆德县| 富锦市| 天峨县| 元谋县| 岚皋县| 密云县| 镇沅| 黔南| 安康市| 黄石市| 景宁| 渭南市| 民丰县| 德钦县| 阜康市| 汶上县| 乌兰察布市| 兴和县| 庆元县| 观塘区| 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