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你小賺,我大賺
- 中藥逆襲:從每日情報開始
- 黑天天
- 2101字
- 2025-04-10 16:49:49
“今天診所關門。“李旭一早給宋思思打電話。
宋思思驚訝道:“又關門?這個月都第三回了,李大夫,這幾天大家都說你不務正業呢。“
“呃~”
李旭無語。
他知道附近的居民這么說。
昨天在外面碰到李阿姨,她也說了。
說為民衛生所被整改之后,他的診所三天兩頭關門,大家都說他飄了。
李旭也無奈,情報內容和診所開業只能選一樣。
“他們愛說什么就說什么。”
李旭又問,“你昨天喝藥了嗎?”
“喝了,比前兩天喝的治感冒的中藥還苦。”
“效果怎么樣?”
“有點效果,但是不怎么明顯,還是有些痛。”
“這種病急不得,記得今天再熬藥。”
“知道了。”
……
李旭洗漱之后,前往竹竿巷。
竹竿巷是老城區一條兩百米長的背街小巷。
解放前這里聚集著幾家竹器作坊,如今青石板縫里鉆出的雜草間,零星擺著些賣舊貨的地攤。后來又建了幾家買賣古董的店鋪。
于是被稱為風城市的‘古玩街’。
李旭在巷口的早餐鋪要了碗豆漿,慢悠悠地喝著——和菜市場不同,這些擺古玩攤的主兒多半要睡到日上三竿才懶洋洋地出攤。
九點一刻,巷子里陸續支起了幾個攤位。
一個賣銅錢的老頭正用報紙墊著地上的露水;
旁邊戴蛤蟆鏡的中年人抖開一塊藍布,擺上幾個沾著泥的瓷碗。
李旭裝作閑逛,目光掃過每個新出現的攤位。
“小哥,看看貨?“蛤蟆鏡招呼道,“剛收的明代民窯。“
李旭蹲下拿起個青花碗,底足處的做舊痕跡明顯得刺眼。
正要放下,余光突然瞥見攤位角落堆著的雜物里露出半截木雕——一尊兩尺來高的財神像,被幾個破銅爐壓著,只露出個笑呵呵的腦袋。
“這些怎么賣?“李旭故意指向一堆銹跡斑斑的銅器。
“喲,識貨!“蛤蟆鏡來了精神,“都是老銅,至少清代的。這個香爐三千,這個...“
李旭心不在焉地聽著,趁對方轉身拿抹布時,撥開銅器查看那尊木雕。
積灰的表面下,榆木材質的紋理粗糙,雕工也并不精細。
看上去就像幾十年前農家事物。
他仔細看了,并沒有發現任何能被打開的痕跡。
但系統情報不會出錯。
更何況,如果那么容易被看出來,也不會輪到他——早就被攤主發現了。
“這財神像怎么賣的?“李旭狀似隨意地拎起財神像。
蛤蟆鏡扭頭瞥了眼,心中嗤笑。
他天天賣古玩,顧客的一舉一動,他都了如指掌。
眼前這個年輕人,雖然剛開始問的是銅器,但是對銅器并不在意。
反而從蹲下后,一直盯著雕像。
看樣子是相中雕像了。
這點小伎倆,還敢拿出來顯眼。
至于財神雕像是價值連城的古董?
絕不可能。
自己攤位上的東西,他一清二楚。
那就是個榆木雕像。
一點也不值錢。
當然,他嘴上說的好聽:“嗨,這是好東西,清朝的古物。你誠心要的話,八千拿走。“
“就這?“李旭用指甲刮了刮底座,“榆木的,雕工也糙,估計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家里擺的東西。“
他指著幾處明顯的瑕疵,“這兒都開裂了,放店里當擺設都嫌寒磣。“
蛤蟆鏡臉色絲毫不變,反而笑嘻嘻道:“兄弟識貨啊,這樣,給你便宜點,5000。”
“500。”
“太少了,至少4500。”
“再給你加200,不能再多了。”
“不行,少于4000不賣。”
……
兩人唇槍舌戰,最終成交價1500元。
李旭強忍喜色,打車離開。
蛤蟆鏡男喜滋滋的抽了根煙,吐出一個煙圈。
隔壁攤主羨慕道:“老劉,這一筆掙得不少啊。”
“嘿嘿,也是碰到不識貨的了。”
那尊財神木雕,他三十塊錢從農村收的。
“真是個傻子啊。”
蛤蟆男樂開懷。
李旭回到診所,來到后院。
天氣正好。
李旭就在院子里,對著陽光仔細查看雕像。
財神像表面的粗糙更加明顯——榆木紋理間布滿細小的蟲眼,漆面斑駁脫落。
并沒有看到任何縫隙。
他又拿來放大鏡,一番查看后,終于在觀察底座時,一道幾乎與木材紋理融為一體的細縫顯露出來。
這縫隙順著木紋走向,嚴絲合縫得就像天然生長的一般。
“難怪沒人發現...“李旭喃喃道。
他用刀子沿著縫隙輕輕試探,當刀尖轉到財神像背部衣褶處時,突然“咔“地一聲輕響。
就像打開一個塵封百年的首飾盒,木雕竟從中間整齊地裂成兩半。
里面竟然藏著一個小一號的財神。
定然是被人專門藏在這里面的。
只是后來不知主人出了什么意外,沒有傳給后人。
李旭捧起財神木雕。
通體紫黑,在陽光下泛著綢緞般的光澤。
深吸一口氣。
味道悠長,香氣醇厚。
“真是好寶貝啊!”
李旭眼睛放光。
他用指肚輕觸紫檀表面,木料立刻反饋出溫潤如玉的質感。
八百年的沉淀讓這木料密度極高,指甲劃過幾乎不留痕跡。
摸起來猶如嬰兒的皮膚,細膩溫潤。
更神奇的是,隨著太陽照射,溫度升高,木料表面漸漸沁出晶瑩的油珠,宛如美人凝脂。
最難得的是,財神雕像手法高超。
不論是造型還是線條,都甩了榆木雕像上百條街。
絕對是古代大師雕刻的。
李旭想起一則報道,清末民初那會兒,大戶人家逃難時經常用這種方法。
外面包層普通木頭,既防搶又防潮。
他翻轉底座,露出一個陰刻的“壽“字——這是古代工匠做的暗記。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是決定驗一下。
李旭刮下少許木屑泡在溫水里,水面上立刻浮起金絲狀紋路——正是《本草綱目》記載的紫檀驗真之法。
更妙的是,這尊小像用的是紫檀最珍貴的“芯材“,藥效是普通邊料的十幾倍。
八百年成材,又是芯材……
李旭深吸一口氣,這二尺木雕如果放到市場上,絕對價值連城。
幾百萬?
絕對不止吧!
至少上千萬……碰到一些喜歡的,說不定能賣到幾千萬元——這可不是單純的木料,而是藝術品。
李旭面臨一個抉擇:這么高價值的藝術品,是珍藏起來,還是出售……亦或是當做一味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