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行險
- 三國:我攜交州扶季漢
- 為買鍵盤寫小說
- 2044字
- 2025-04-28 23:45:16
“臨暮時分,此人找到郡吏,言及有叛軍詳情欲向郡府提供……”
程秉見那人似被止策傷得極為嚴重,一時半會恐怕難以言語,便將此人來歷說與士紹:
“郡吏將他帶至郡府,然則此人彼時又換另外一番說法……”
程秉神情厭棄地看著地上趴著那人。
能讓程秉這等自身涵養(yǎng)極高之人,不加掩飾將此情緒表現(xiàn)出來,極為難得。
士紹有些好奇,這人到底說了什么大逆不道之言。
“此人言說,他有妙策襄助郡府徹底將此次叛亂之賊討平……”
“但條件是,赦免止氏叛亂之罪……”
士紹聽至此處,也明白怎么回事:
想必是叛軍攻打郡城不利,損失慘重,以致矛盾爆發(fā),內部產生齟齬,甚至撕裂,
止氏因其在攻城中實力大損,在爭斗之中落了下風,
欲借郡府之手,消滅其他諸雒。
畢竟越人各各部族之間相互攻訐、殺伐乃是常事。
止氏五年之前便是叛亂諸雒之一,此次攻打北部都尉,掀起交趾叛亂,甚至攻破郡城,其更是罪魁,
現(xiàn)在卻妄想以獻祭其他諸雒,來獲得赦免,這是把程秉當成傻子了,也就難怪他露出如此神情。
盡管如此,卻將自己找來,想必還有其他原因。
“我自是不允,當即便令郡吏將其拿下,待日后治罪,此人方才道出實情。”
“十七郎此次張網待漁,圍殲叛賊之策,成效遠盛我等所見,
武庫一戰(zhàn),止氏最為精銳的敢戰(zhàn)之士已被殺傷大半,
郡府之伏,亦成果斐然,復又折損其大半能戰(zhàn)之人……”
此前叛軍并非未派遣兵力前往郡府劫奪官員,只是派遣奪取武庫之人更為精銳罷了,
這也是為何武庫這個實質郡府受到襲擊這么久時間,一直沒有郡兵前來增援的原因。
“止氏實力大減之下,已無力再對諸雒進行彈壓,
其族長恐止氏遭諸雒反噬,故而希望配合郡府剿滅叛軍,
望郡府看在止氏迷途知返,二郎(止策)對郡府忠心耿耿,留止氏一條活路,
止氏愿交出禁溪隘口,從此愿為郡府沖鋒陷陣,蹈鋒履刃。”
程秉說到這里,神色莫名地看了眼一旁癡傻模樣的止策,
“我以為此番說辭多半是賊軍詭計,也就未作理會,將其押下收監(jiān),此人卻狂聲大喊,說我不顧郡府大計,要見二郎……
我便只能將十七郎及這止策請至郡府了。”
士紹當即明白怎么回事:
止氏族長口中二郎顯然就是止策,
在程秉眼中,止策不明顯就是個只聽士紹吩咐的傻子嘛,說什么對郡府忠心耿耿,這不是扯淡嗎?
程秉當然以為這是叛軍詭計。
但是止氏不知道止策傻了啊……
止策作戰(zhàn)之時,果決兇猛,進退得當,還喊出了大兄,
對他人而言,怎么看也不是傻子該有的模樣。
故而士紹反而覺得止氏愿意配合郡府剿滅叛賊,應該不假。
士紹想了想,說道:
“小子倒是覺得止氏此番作為不似詭計,應是確如所言,欲真心投靠郡府,為部族尋覓一線生機。”
程秉滿臉不可思議,不解問道:
“十七郎何處此言啊?”
士紹解釋道:
“誠如所言,昨夜賊軍精銳損失大半,這是確有可能導致內訌,
諸雒相互攻伐、吞并乃是常態(tài),長史該是不用懷疑。
唯此而言,這并非小子排除其使用詭計的原因。
小子排除其使用詭計原因,反而是那句“二郎對郡府忠心耿耿“。”
士紹見程秉一臉不解,便要跟他詳細解釋一番,
斜眼瞥見那送信之人也正在凝神傾聽,便將程秉拉到一旁,低聲說道:
“長史之所以覺得此乃賊人詭計,無非也是因為那句[對郡府忠心耿耿]吧?覺得一個傻子哪來什么忠心耿耿?”
見程秉點頭,士紹笑道:
“長史知曉阿策乏智,然止氏之人不知啊……”
程秉一愣,不由自主看向傳信那人,不由苦笑。
他又不傻,經士紹如此一說,隨即反應了過來,所謂[二郎對郡府忠心耿耿]是何緣故:
止氏之所以覺得止策對郡府忠心耿耿,恐怕跟當夜止策毫不猶豫對自己親兄長揮刀有關,
為護郡中官吏,連自己手足也下死手,這不是忠心耿耿,是什么?
如此所有不合理之處便都能順理成章:
二郎既如此忠心郡府,想必定是受到郡府重用,讓其庇護一下族人,也就理所當然了。
如此看來,止氏族長將家族存亡,寄托在數(shù)年未見,且當下明顯屬于敵對關系的弟弟身上,倒也能說明,此非詭計,
看來賊軍內部的確出了大問題。
“止氏情況惡化到向郡府求助的地步,郡府當借此機會,徹底剿滅叛賊,以絕后患……”
這群叛賊經歷戰(zhàn)陣,還存有不少劫奪而來的兵甲,已算精銳,若是放縱,的確是極大隱患。
絕此后患,程秉是同意的。
“然當下郡府何來兵力前去剿滅叛賊。……”
當下龍編城郡兵守城有余,但說要出兵平叛,那就是笑話。
“父親不日便要回還交趾,郡中當無甚多憂,
昨夜郡中兵士雖傷亡頗眾,然繳獲兵甲卻也不少,
可招募青壯,充實郡兵,以充城防,如此便能抽出精銳兵力前去平亂,”
說到這里,士紹冷笑道:
“止氏既言助郡府平亂,當然要以止氏為先鋒,
郡兵只需坐看賊兵內亂,相互攻伐,不管哪方獲勝,郡府只需收拾殘局便好。”
又是行險之舉……
程秉看著士紹眼神復雜,當初士紹劃策以郡城為餌圍殲賊軍,他便持反對意見,
一則對郡城民生荼毒過甚,
二則萬一無法成計,郡府可就真陷落了。
但當時太守耽于九真戰(zhàn)事,不知要遷延何時,合浦叛軍隨時可能入交,
如此情況,不得一博……
卻未想到此策成效如此拔卓,
當時雖未全剿叛軍,卻也令得叛賊再無法對郡城構成威脅,
現(xiàn)在更是導致叛軍內部出現(xiàn)問題,有了徹底解決叛軍的契機。
當下這小郎君之策雖險,卻比之前次,更為穩(wěn)妥,
如此又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