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針對六國的分化策略迅速產生了效果。韓國和魏國本就因之前的戰爭元氣大傷,面對秦國的軟硬兼施,兩國國君權衡利弊后,態度逐漸軟化。
韓國國君韓王召集大臣商議,憂心忡忡地說:“秦國勢大,若我們執意參與合縱,恐將遭受秦國更為猛烈的攻擊。上次合縱失敗,我韓國已損失慘重,如今實在難以承受再次與秦國為敵的后果。”眾大臣紛紛點頭,最終韓王決定派使者前往秦國,表示韓國愿意退出合縱,并希望與秦國保持和平,開展貿易往來。
魏國的情況也大致相同。魏國朝堂上,大臣們對是否參與合縱爭論不休。一部分大臣認為合縱是抵御秦國的唯一辦法,而另一部分則擔心秦國的報復。此時,秦國使者帶來了秦國愿與魏國共享邊境貿易利益的承諾,這讓魏國國君魏王心動不已。最終,魏國也選擇退出合縱,向秦國示好。
燕國方面,秦國使者成功挑起了燕趙之間的猜忌。燕國國君燕王對趙國在之前戰爭中的一些行為本就心存不滿,使者的一番話更是加深了他的疑慮。燕王擔心趙國在合縱中會借機擴大勢力,損害燕國利益,因此對合縱之事態度變得冷淡,不再積極響應楚國的號召。
楚國作為合縱的發起者,對韓國、魏國和燕國的動搖十分惱火。楚王決心采取措施,力促合縱成功。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再次前往韓、魏、燕三國,試圖說服他們回心轉意;另一方面,積極與齊國和趙國商議合縱的具體軍事戰略。
楚王對齊王說:“齊國乃東方強國,楚國與齊國聯手,定能震懾其他各國,使合縱大計得以成功。此次合縱,我們應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先集中力量打擊秦國的薄弱環節,再逐步推進。”齊王雖對合縱仍有顧慮,但考慮到秦國的威脅日益增大,最終還是與楚王達成了初步共識。
在與趙國的商議中,楚王與趙王就聯軍的指揮權和作戰方向進行了深入討論。趙王提出由趙國名將李牧擔任聯軍統帥,楚王卻認為楚國兵力最多,應由楚國將領項燕統領聯軍。雙方為此僵持不下,合縱計劃在關鍵問題上陷入了僵局。
趙國在合縱問題上的態度本就復雜。一方面,趙國深知秦國對自身的威脅,希望通過合縱來抵御秦國;另一方面,趙國又擔心在合縱中自身利益受損,且與楚國在聯軍指揮權等問題上存在分歧。
趙王召集國內的謀士和將領商討對策。李牧分析道:“秦國的分化之計確實讓合縱面臨諸多困難,但秦國的強大對趙國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若不合縱,趙國恐難以獨自抗衡秦國。然而,楚國欲掌控聯軍指揮權,這對我們不利。”
此時,一位謀士進言:“大王,我們可與楚國協商,以聯軍的實際作戰需求來確定指揮權歸屬。同時,我們也可暗中與秦國保持接觸,向秦國表明趙國參與合縱是迫于形勢,并非真心與秦國為敵,以此來為趙國爭取更多的回旋余地。”
趙王聽后,覺得此計可行。于是,趙國一方面繼續與楚國就合縱事宜進行談判,要求在聯軍指揮權上有更合理的安排;另一方面,秘密派遣使者前往秦國,試探秦國的態度,試圖在秦楚之間尋求一種微妙的平衡。
秦國的情報網絡將六國的動態詳細地匯報給了嬴羽。嬴羽得知趙國的兩面策略后,微微一笑,說道:“趙國的心思,我們已然明了。這正是我們進一步分化六國的好機會。”
嬴羽下令讓使者向趙國傳達秦國的“善意”,表示秦國理解趙國的處境,只要趙國在合縱中不與秦國死戰,秦國不會主動對趙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同時,秦國加大了對楚國和齊國的壓力,在楚齊邊境增派軍隊,做出隨時進攻的姿態。
楚國和齊國感受到了秦國的軍事壓力,更加急切地希望趙國能堅定地加入合縱。然而,趙國卻以合縱條件尚未談妥為由,拖延時間。這使得楚國和齊國對趙國的信任度逐漸降低,合縱聯盟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六國合縱的前景變得愈發堪憂。韓國和魏國退出合縱,燕國態度冷淡,趙國又在合縱中搖擺不定,楚國和齊國獨木難支。
楚國朝堂上,大臣們對合縱的前景充滿擔憂。有人建議楚王放棄合縱,與秦國求和,以避免楚國遭受更大的損失;也有人堅持認為應繼續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完成合縱。楚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知該何去何從。
齊國方面,齊王也在重新評估合縱的可行性。他意識到,此次合縱若不能團結六國之力,很可能會重蹈覆轍,讓齊國陷入危險境地。于是,齊王一方面加強齊國的自身防御,另一方面密切關注著其他各國的動向,隨時準備調整齊國的策略。
在這場風云變幻的合縱博弈中,六國之間的矛盾和分歧被秦國巧妙利用,合縱聯盟搖搖欲墜。而嬴羽則憑借著對局勢的精準把握和果斷決策,帶領秦國在這場復雜的外交與政治斗爭中占據了上風,秦國的統一大業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嬴羽深知,六國不會輕易放棄抵抗,未來秦國仍將面臨諸多挑戰,他必須保持警惕,繼續謀劃,為秦國的最終勝利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