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與秦國秘密恢復貿易往來并部分退出六國聯盟經濟封鎖的消息,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六國聯盟中激起千層浪。其他五國得知此事后,反應各異。楚國對此大為惱火,楚王認為魏國背信棄義,破壞了六國共同遏制秦國的大計,當即召回駐魏國使者,并在朝堂上痛斥魏國的行為。
齊國則表現得更為謹慎,齊王深知魏國此舉必有其因,開始重新評估對秦國經濟封鎖的可行性。他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丞相田文分析道:“魏國此舉,或是看到秦國應對封鎖頗有成效,擔心自身利益受損。若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我等聯盟將不攻自破。”齊王陷入沉思,意識到繼續強硬封鎖秦國,可能會引發聯盟內部更多矛盾。
趙國和燕國則在觀望,兩國國君一方面對魏國的行為表示不滿,另一方面又擔憂秦國日益強大對自身構成威脅。他們一方面加強邊境防御,以防秦國借機發難;另一方面也在考慮是否要調整對秦國的策略。
韓國因國力相對較弱,在聯盟中一直處于從屬地位,此時更是不知所措。韓王急忙召集眾臣商討,大臣們眾說紛紜,有的主張繼續跟隨齊國、楚國對抗秦國,有的則認為應與魏國一樣,尋求與秦國緩和關系的機會。
嬴羽敏銳地察覺到六國聯盟出現的裂痕,決定乘勝追擊,加大外交攻勢。他派遣更多使者前往各國,除了強調秦國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資源外,還著重闡述了秦國對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期望。
在與齊國的外交溝通中,秦國使者對齊王說:“齊王,秦國與齊國皆為大國,若能摒棄前嫌,開展貿易往來,齊國的商業必將更加繁榮。且秦國一直崇尚和平,無意與任何國家為敵,六國聯盟對秦國的封鎖,不僅損害秦國利益,對齊國商業發展也不利,望齊王三思。”使者還向齊國展示了秦國工業發展后生產出的各類精美商品,讓齊王看到與秦國貿易的巨大潛力。
對于趙國和燕國,秦國使者則強調秦國并無侵犯之意,反而希望能與兩國共同維護邊境和平,開展文化交流與貿易合作。使者對趙王說:“趙國勇士輩出,秦國敬仰已久。若兩國交好,互通有無,可促進雙方經濟文化發展,共同抵御北方匈奴等外敵。”這番話讓趙王心中有所動搖,開始重新思考與秦國的關系。
與此同時,嬴羽并沒有因魏國的倒戈而放松警惕。他深知,魏國雖暫時與秦國合作,但立場并不穩固。為鞏固與魏國的關系,嬴羽邀請魏國太子到秦國訪問,給予其最高規格的接待。在魏國太子訪問期間,嬴羽親自陪同,帶領他參觀秦國的工業工坊、文化學堂等,展示秦國的強大與友好。同時,秦國與魏國簽訂了一系列貿易和軍事互助協議,進一步加深雙方的合作。
面對秦國的外交攻勢,六國聯盟并不甘心就此失敗。楚國聯合齊國,暗中謀劃新的反秦策略。他們秘密召集其他四國使者,在楚國郢都舉行會議。
楚國丞相屈原在會上慷慨陳詞:“秦國日益強大,若不加以遏制,我等六國皆將危在旦夕。魏國雖一時倒戈,但我等不能就此放棄。我們需重新制定計劃,加強聯盟內部團結,共同對抗秦國。”
會議最終商定,一方面加大對魏國的壓力,試圖讓魏國重新回到聯盟陣營;另一方面,六國聯合起來,加強對秦國邊境的軍事威懾,同時繼續在經濟上對秦國進行隱蔽的封鎖和破壞。
為了加大對魏國的壓力,楚國和齊國暗中支持魏國國內的反秦勢力,煽動民眾對與秦國合作的不滿情緒,制造社會動蕩。在邊境方面,六國軍隊頻繁調動,做出即將進攻秦國的姿態,給秦國造成軍事壓力。同時,六國在國際市場上繼續聯手打壓秦國貿易,秘密指使一些與秦國貿易的第三方國家中斷合作。
秦國的情報機構很快察覺到六國聯盟的這些異常舉動和秘密謀劃。嬴羽得知消息后,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商議對策。
蘇然分析道:“六國聯盟不甘失敗,試圖卷土重來,我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軍事上,加強邊境防御,不可掉以輕心;經濟上,要進一步完善國內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外交上,繼續分化六國,尋找更多聯盟的突破口。”
嬴羽點頭表示贊同,他下令邊境守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加強巡邏和防御工事建設。同時,在國內進一步推動工業發展,提高各類物資的生產能力,確保經濟穩定。
在外交方面,嬴羽決定再次派遣使者前往各國,重點針對趙國和燕國。他指示使者向兩國詳細揭露楚國和齊國企圖挑起戰爭、維護自身霸權的陰謀,強調秦國真心希望與各國和平共處、共同發展。此外,秦國還加大了對魏國的支持力度,幫助魏國穩定國內局勢,抵御楚國和齊國的壓力。
面對六國聯盟的新一輪挑戰,秦國在嬴羽的領導下,積極應對,一場更為復雜激烈的博弈即將展開。而嬴羽深知,秦國的崛起之路充滿荊棘,唯有堅定信念,靈活應對,才能帶領秦國突破重重困境,走向真正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