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編輯說明
- 道德經(全譯本)
- 老子
- 1019字
- 2025-04-10 10:02:23
《道德經》又名《老子》,相傳為春秋末老子所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稱老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傳老子歸隱時途經函谷關,關令尹喜向他問道,于是老子便著書,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便是流傳后世的《老子》。
漢代河上公詮釋《老子》,著成《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故后人又稱《老子》為《道德經》。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道”。“道”無形無聲,無跡可尋,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萬物之母,是一切行為準則的根本。“德”是《道德經》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由“道生之,德畜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可知,“德”就是遵循“道”,順道而行,效法天地,無為而不爭。“道”與“德”的關系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由此“道”與“德”構成了互為表里的兩個概念:“道”是形而上的,是里;“德”是形而下的,是表。
《道德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部舉足輕重的經典著作,自古及今不乏名家為之作注。近代古文家葉玉麟先生曾為《道德經》作注解,出版了《白話譯解老子道德經》。
葉玉麟(1876—1958),字浦孫(又作浦蓀),號靈貺居士,安徽桐城人,師從同籍儒學家馬其昶。其生前著有《白話譯解老子道德經》《白話譯解莊子》《白話譯解孫子兵法》等諸多著作,另有《靈貺軒文鈔》存世。
《白話譯解老子道德經》出版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從作品序言可知葉玉麟先生譯解《道德經》是為了廓清一般讀者對老子的誤解。葉先生認為老子并非主張避世,其提出的清虛無為思想和春秋末年的社會風氣相應,是為了挽救當時尚文繁瑣之弊。葉先生認為《道德經》的思想和《周易》的思想相類,有些主張甚至和儒家一致,其本質是崇實尚儉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正逢戰亂,社會凋敝,國弱民貧,葉先生希望通過自己的譯解讓讀者體會先哲之精義,尚儉尚實。一般知識分子的拳拳報國之心躍然紙上。
葉玉麟先生所作譯本通俗易懂、可讀性強,稱得上是釋讀《道德經》的典范,在當時受到歡迎,可惜后來湮沒無聞。本書以民國二十五年(1936)出版的《白話譯解老子道德經》為底本,重新整理出版。在編校的過程中,根據葉玉麟先生的譯解對生僻字詞添加了腳注。此外,為方便讀者閱讀,明顯錯訛之處徑改,力圖做到無誤。本書可能存在不盡如人意處,在此盼望讀者批評指正。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與晉長安(宋軼、丞磊主演《與晉長安》原著)
大將軍之養女黎霜鎮守大晉邊疆,一次外出碰見一個奇怪的小孩,這小孩咬了她并吸了她的血。善心大發的女將軍把他回軍營養了起來,卻沒想到這孩子身上竟然大有秘密:白天是小孩,朝夕相處;夜晚化身黑面騎士,向她直球追愛。當黎霜逐漸淪陷的時候卻發現這小孩竟然是敵國世子,這戀愛還怎么談!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民調局異聞錄之勉傳
這是關于一個長生不老的男人跨越兩千年的故事,在每一段歷史的角落里都曾經留下過他的名字。他曾經是一些人心中的噩夢,也曾經把一些被噩夢困擾著的人們喚醒。故事的開始他的名字叫做吳勉,故事的結局他的名字叫做無敵。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