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養(yǎng)生卷

第一章 天年篇

人類壽命的極限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也是一個至今尚無定論的科學命題。在古代中國,很早就有了這方面的研究和論斷,并將人的天賦壽命,即一個人在一生中既沒有患過疾病,又沒有遭到內外不良因素作用情況下的自然壽命稱為“天年”。

“天年”是《內經(jīng)》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內經(jīng)》中,多次提出人的“天年”應該達到100歲的看法。

西方近代學者根據(jù)生物學方面的觀察和研究,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的壽命極限應該是100~150歲。

盡管東西方對人壽命極限的推測不盡相同,有一點卻是一致的,就是人本應該活到百歲以上。可是,能盡百歲天年的又有幾人呢?《內經(jīng)》把人不能達到自然壽命的現(xiàn)象稱為“半百而衰”,并對其原因有非常明確而精當?shù)恼摂啵蔷褪牵翰欢灭B(yǎng)生之道!

應該說,《內經(jīng)》中所有有關養(yǎng)生的內容都是指向“盡終其天年”的目標的,因此,本章所遴選的內容就是《內經(jīng)》中論述養(yǎng)生與天年之間關系的精要片段。談論這個話題務必要涉及《內經(jīng)》對人類生命現(xiàn)象的認識問題,而這也正是解讀整個《內經(jīng)》的基礎。

生命基礎

【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

——《靈樞·本神》

天賦予我的是生機,地賦予我的是精氣,天之生機與地之精氣相互交融媾和,萬物就化生了。

能夠化生生命、與生俱來的叫做精,陰陽之精互相搏結就叫做神。

【原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fā)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靈樞·經(jīng)脈》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先要稟受父母的先天之精,精再發(fā)育就生成腦髓。然后,以骨骼作為支柱;以經(jīng)脈來營養(yǎng)全身;堅勁的筋如同繩索,約束著全身的骨骼;肌肉就像墻壁,保護著臟腑和筋脈。此后皮膚堅實而毛發(fā)生長,胎兒的身體就形成了。

人出生后,五谷入胃,化生精微而營養(yǎng)全身,使全身的脈道得以貫通,血氣才能運行不息。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靈樞·天年》

黃帝問岐伯:我想知道,人的生命剛剛孕育的時候,是以什么作為生命的基礎?又憑借什么作為生存的外衛(wèi)?失去了什么會死亡?得到了什么能維持生存?岐伯回答說:以母親的陰血作為生命的基礎,以父親的陽精作為生存的外衛(wèi);人失去神氣就會死亡,得到神氣就能生存。

【原文】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靈樞·刺節(jié)真邪》

人體的元氣,來源于父母先天之精與后天水谷精微,在生命活動中,與水谷之氣共同充實滋養(yǎng)身體。

【原文】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靈樞·決氣》

黃帝說:我聽說人身有精、氣、津、液、血、脈之分,我原以為這些是一種氣罷了,現(xiàn)在卻把它分為六種,我不知道這是什么道理。岐伯說:男女交合,陰陽之精相互搏結,就會產(chǎn)生新的生命,這種在形體尚未形成之前便具有的物質叫做精。

黃帝問:什么叫做氣呢?岐伯說:上焦散布水谷的精微,它能溫煦皮膚、充實身體、滋潤毛發(fā),就好像雨露滋潤草木一樣,這種物質叫做氣。

【原文】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桑a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靈樞·決氣》

黃帝問:什么叫做津呢?岐伯說:肌膚疏泄太過,汗出過多,這樣的汗液就叫做津。

黃帝問:什么叫做液呢?岐伯說:水谷入胃后,化為精微之氣而充溢全身,此時就形成一種物質,可滲入骨髓,使得骨骼關節(jié)屈伸自如,腦髓得到補益,皮膚得到潤澤,這種物質就叫做液。

【原文】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靈樞·決氣》

黃帝問:什么叫做血呢?岐伯說:中焦脾胃接納了食物,吸取其中汁液的精微,再轉化成紅色的液體,這就叫做血。

黃帝問:什么叫做脈呢?岐伯說:像堤壩一樣能約束營血之氣,令其不向外擴散的,就叫做脈。

【原文】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經(jīng)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靈樞·本臟》

人的氣血和精神,是用來滋養(yǎng)身體以維持正常生命運動的物質基礎;經(jīng)脈則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它能使氣血運行于身體的上下里外,從而潤澤筋骨,滑利關節(jié)。

衛(wèi)氣的作用是溫煦肌肉,充養(yǎng)皮膚,營養(yǎng)腠理,且主管汗孔的開合;意志的作用是統(tǒng)馭精神,收攝魂魄,適應氣候,調節(jié)情緒。

【原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shù)焉。衛(wèi)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靈樞·邪客》

五谷進入胃中經(jīng)過消化后,分化為糟粕、津液、宗氣三路。其中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而出,貫通心脈,推動心血和呼吸的運行。營氣由宗氣而化出,分泌津液,灌注于脈道中,化而為血,潤澤四肢百骸,滋養(yǎng)五臟六腑,運行不息,與晝夜時辰相應。衛(wèi)氣是一種剽悍迅疾之氣,運行于四肢末梢、肌肉及皮膚之間,沒有休止。

【原文】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

——《素問·經(jīng)脈別論》

水液入胃,經(jīng)游溢布散,其精氣上行于脾。脾再次布散傳輸,上歸于肺。肺氣運行,通調水道,又下輸于膀胱。

如此則水精四處布散,五臟之經(jīng)脈也得到灌輸。

【原文】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

——《素問·生氣通天論》

人身的陽氣,就像自然界的太陽一樣,如果陽氣失去了正常的運行軌道,不能發(fā)揮作用,就會折損人的壽命以致夭折,輕者也會造成生命力的暗弱不足。

太陽普照天地,人的陽氣也如太陽光明一般,在上、在外,保護肌體,抵御外邪入侵。

人的陽氣,在操勞過度的時候,就會亢盛而向外發(fā)散,造成陰精逐漸耗竭。

人的陽氣,既能夠養(yǎng)神使精神清爽,又能夠養(yǎng)筋使諸筋柔韌。

【原文】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素問·生氣通天論》

人體的陽氣,在整個白天的時間里主管體表。

清晨的時候,陽氣開始活躍起來,向體表擴散。

中午的時候,陽氣達到最旺盛的時段。

太陽偏西的時候,體表的陽氣就漸漸虛弱減少,毛孔也開始閉合。

到了晚上的時候,陽氣內斂,拒守于體內,所以,這時候不應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近有霧露的環(huán)境。

如果不遵循一日這幾個時間的陽氣活動規(guī)律,身體就會被邪氣侵襲,變得漸趨衰弱。

【原文】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

——《靈樞·本臟》

五臟,是用來貯藏精神氣血魂魄的器官;六腑,是用來轉化水谷、輸送津液的器官。臟腑的這些功能,都是自然界賦予人的,無論人愚笨、聰明,有才、無才都沒有差別。

【原文】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shù)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

——《靈樞·決氣》

精脫則耳聾;氣脫則視物模糊;津脫則腠理不固,汗大出。

液脫,則骨節(jié)僵硬,屈伸不利,面色晦暗,腦髓不滿,小腿發(fā)酸,耳鳴時作;血脫,則面色蒼白,枯槁無光,其脈道空虛下陷。

【原文】血氣已和,榮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靈樞·天年》

血氣調和,營衛(wèi)之氣通暢,五臟形成。

神氣斂藏于心,形完神具,心智穩(wěn)定,才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生命過程

【原文】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fā)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靈樞·天年》

人長到十歲時,五臟初步發(fā)育健全,氣血運行通暢,氣盛于下,所以喜歡跑跑跳跳。

人長到二十歲時,氣血開始充盛,肌肉也逐漸發(fā)達起來,所以喜歡快步走。

人長到三十歲時,五臟完全發(fā)育成熟,功能強盛,肌肉結實堅勁,血脈充盈旺盛,所以喜歡從容行走。

人到四十歲時,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都旺盛到了極點,身體各種功能都處于一個穩(wěn)定的高峰期。但是,從此之后腠理開始疏松,面部逐漸失去光彩,鬢發(fā)也變得斑白,精氣平盛穩(wěn)定,所以喜歡靜坐。

【原文】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

——《靈樞·天年》

五十歲時,肝氣開始衰退,肝葉開始變薄,膽汁的分泌也開始減少,因而眼睛開始視物模糊。

到了六十歲,心氣開始衰退,于是時常感到悲愁苦悶,氣血衰弱,身體懈怠,所以喜歡靜臥。

人到了七十歲,脾氣衰弱,皮膚完全枯槁。

到了八十歲,肺氣衰弱,魄不能藏而離肺,故此經(jīng)常有言語顛倒錯亂的現(xiàn)象。

【原文】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jīng)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靈樞·天年》

到了九十歲,腎氣枯竭,其他四臟所屬的經(jīng)脈也全都衰竭了。

到一百歲時,五臟經(jīng)脈全部空虛,神氣離散,只剩下一副空的軀殼以盡天年。

生命運動

【原文】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是宇宙的運動規(guī)律,是萬事萬物的主宰,是變化的根據(jù),是生成與毀滅的原因,是自然界萬物生長變化的內在力量。

陰的性質是靜止的,陽的性質是運動的;陰陽二氣既能在春夏使萬物生長;又能在秋冬使萬物收藏。

陽是化氣的過程,能把自身的物質轉化為功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陰是成形的過程,能借助陽產(chǎn)生的能量將外界物質合成自身的物質。

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寒氣能產(chǎn)生濁陰,熱氣能產(chǎn)生清陽。

【原文】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清陽之氣從腠理發(fā)泄,濁陰之氣向五臟滲注;清陽之氣向外充養(yǎng)于四肢,濁陰之氣向內歸流于六腑。

人體的氣(即功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屬陽,飲食之物屬陰。飲食之物需要轉化為人體自身的物質,自身的物質再經(jīng)過氣化作用而變成氣。氣的功能作用還會促使人體生成精(人體的精微物質),精再經(jīng)過氣化作用而轉化為氣。

所以,精的產(chǎn)生需要消耗氣,人體自身物質的產(chǎn)生需要飲食之物來滋養(yǎng);氣化作用能促使人體產(chǎn)生精,再通過氣化作用滋養(yǎng)形體。

然而,如果飲食不節(jié),飲食之物反而會損傷人體;人體功能活動亢盛,反而會消耗精;精可以轉化為氣,氣又會因飲食不加節(jié)制而損耗。

【原文】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人體功能活動亢盛,元氣就會變得衰弱;功能活動正常,元氣就會逐漸旺盛。

這是因為,過度亢盛的功能活動,需要耗費大量的元氣作為能量,因而會耗損元氣;而正常的功能活動,會通過氣化作用不斷產(chǎn)生元氣。因此功能活動亢盛會耗散元氣,功能活動正常會增強元氣。

【原文】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

——《素問·六微旨大論》

凡是生物,如果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如呼吸)停止,生命活動就會立即停止;如果其內部物質(如氣血)的升降運動結束,生命的活力就立刻衰微。

所以,若沒有內外物質的出入運動,就不可能有人的生、長、壯、老、死的生命歷程。

若沒有體內物質的升降運動,就不可能有人的產(chǎn)生、成長、變化、收斂、閉藏等生命活動。因此,凡屬有生之物,無不具有生命物質出入和升降的特征。

形體是生命物質生成、轉化的場所,如果形體解散,這種生化活動也就隨之而停止。

所以,凡屬有生之物,都在進行出、入、升、降的生命活動,只是這四種生命活動的強弱程度、時間早晚各不相同而已。

這四種生命活動貴在保持恒久穩(wěn)定,如果發(fā)生異常,災害就要到了。

【原文】陽主晝,陰主夜。故衛(wèi)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臟。

——《靈樞·衛(wèi)氣行》

衛(wèi)氣白天運行于陽經(jīng),夜晚運行于陰經(jīng),一日一夜之間,循行全身五十周。

白天行于陽經(jīng)二十五周,夜晚行于陰經(jīng)二十五周,周流于五臟之間。

生命的理想狀態(tài)

【原文】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素問·上古天真論》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有被稱為真人的人,能夠掌握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和陰陽變化的奧秘,善于通過呼吸充養(yǎng)精氣,出離塵世而獨立,精神內斂,心靈不會隨外物而動搖,從而使精神與形體相合為一。

所以,他能夠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輝,生命沒有終結的時候。這是他掌握的養(yǎng)生之道發(fā)揮了效力。

中古的時候,有被稱為至人的人,他有淳樸的道德品性及完備的養(yǎng)生方法,能符合天地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適應四季氣候的變遷,遠離社會人群,放棄世俗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善于積累精氣、安養(yǎng)精神,從不妄自耗散精氣,以至于精神可以自由地在自然天地之間遨游,視聽可以通達于遙遠的八方之外。這大概就是增加壽命、增強體質的方法。這種人也屬于真人。

【原文】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shù)。

——《素問·上古天真論》

其次還有圣人,他們能夠安處于天地萬物的環(huán)境之中,順從八風的規(guī)律,使自己的愛好適應于一般社會。處世時,沒有惱怒憤恨的心理,行為不違背世俗的規(guī)章,但一切舉動也不仿效世俗。

不為俗務操勞,思想也沒有過重的負擔,以澹泊情志為態(tài)度,以歡娛知足為目的。所以,他們的身體不易衰老,精神不易耗散,也能活到一百多歲。

【原文】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素問·上古天真論》

還有一種人被稱作賢人,能夠效法天地,取象日月,研究星辰運行,順從陰陽變化規(guī)律,按照四季的更替調養(yǎng)身體。

他們追隨上古真人所為,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養(yǎng)生的原理,也可延年益壽,不過壽命還是有終結的時候。

長壽與早衰的原因

【原文】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愿聞其道。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靈樞·天年》

黃帝說:人的壽命長短各不相同,有的長壽,有的夭亡,那些未能盡其天年的人,有的是因為暴病而死,有的是因為久病而終。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五臟功能強大,血脈和順通暢,肌肉舒展便利,皮膚細致固密。

營衛(wèi)功能發(fā)揮正常,呼吸調暢,氣血有規(guī)律地運行,六腑正常運化五谷,使精微的營養(yǎng)物質布散全身。

像上面這樣,身體各種功能正常發(fā)揮作用,人自然就能長壽。

【原文】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墻,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shù)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靈樞·天年》

黃帝問:那些不能盡享天年就死去的人,是怎么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這些人的五臟功能都不強,水溝不長,鼻孔向外張開,呼吸粗重急促,面部低凹,血脈薄弱,肌肉不堅實。

再加上后天屢遭風寒,血氣虛弱,血脈不暢。以致正氣紊亂,不能抵抗外邪侵體而造成邪氣深入。所以,人活到中等壽命時就死亡了。

【原文】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素問·上古天真論》

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都能活到一百多歲,而且行動便利,看不出老態(tài)。

然而現(xiàn)今的人,年僅五十就顯出一副老相,行動吃力,這是什么原因?是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不同了,還是人們自己違背了保養(yǎng)生命的原則?

養(yǎng)生的大原則

【原文】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澹虛無,真氣從之。

——《素問·上古天真論》

總結延伸:根據(jù)《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述,養(yǎng)生的原則可以概括為:積累精氣、安養(yǎng)精神、效法天地。

具體來講,飲食要有節(jié)制,起居要規(guī)律,不隨便操勞自己……要及時躲避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勿受其侵害。精神澹泊、少思寡欲,精氣內守。

【原文】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靈樞·本神》

所以智者的養(yǎng)生之道,一定是順應四時的更替,適應寒暑氣候的變化;一定是善于調節(jié)喜怒情緒,生活起居有規(guī)律;節(jié)制陰陽的偏盛偏衰,調和剛柔。這樣,就可以免受內外邪氣的侵襲,保持健康長壽。

【原文】血和則經(jīng)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jié)清利矣;衛(wèi)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jīng)脈通利,肢節(jié)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靈樞·本臟》

周身之血和順,則經(jīng)脈運行暢通無阻,周流不息,從而滋養(yǎng)全身,使筋骨堅勁,關節(jié)運動靈活。

衛(wèi)氣運行正常,則肌肉舒展便利,皮膚柔滑,腠理致密。

心理平和,則精神集中、意志凝定、思維敏捷,不易產(chǎn)生懊悔和憤怒等不良情緒,于是五臟堅實,不易受到病邪的侵害。

如果能善于依據(jù)寒暑氣候的變化調節(jié)身體,則六腑運化有力,五谷消化正常,風邪不能侵入,不會生痹證,經(jīng)脈通暢,肢體關節(jié)屈伸靈活。以上就是一個健康人正常的身體狀態(tài)。

【原文】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素問·生氣通天論》

陰精,藏于體內并不斷與陽氣相應,是陽氣的基礎。

陽氣,護于外而使體表固密。

若陽氣亢盛,陰不勝其陽,血脈就會流動急促,如果同時受熱邪侵犯,陽氣更加強盛,就會引發(fā)狂證。

如果陰氣亢盛,陽不勝其陰,就會造成五臟氣機失調,以致九竅不通。

所以,圣人會努力調節(jié)體內陰陽,使得陰陽平衡,不使一方有所偏勝,從而達到筋脈調和、骨堅髓實、氣血通暢的目的。

這樣的話,身體內外就會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聰目明,機體運行正常。

【原文】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生氣通天論》

陰陽的關鍵,在于陽氣的固密。陽氣固密,陰氣才能固守于內。陰陽如不協(xié)調,就像一年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或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二者是相互為用,不可須臾分離的,調和陰陽也就成了維持健康生命狀態(tài)的最高準則。

所以,陽氣亢盛,就會失去固密的功能,陰氣就會因此枯竭。陰氣平和,陽氣固密,人的身心狀態(tài)才會正常;如果陰陽分離,人的精氣也就隨之而枯竭。

【原文】風從其所居之鄉(xiāng)來,為實風,主生長,養(yǎng)萬物;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

——《靈樞·九宮八風》

只要風與季節(jié)氣候相應,從當令的方位而來,就叫作實風,它主生長,可養(yǎng)育萬物;如果風與當時的季節(jié)氣候相反,從當令方位相對的方位而來,就叫作虛風,虛風主摧殘傷害,能夠傷及人體。

所以,必須適時回避這種虛風。懂得養(yǎng)生的圣人告誡人們:躲避虛邪賊風,就如同躲避弓箭和石頭一樣,使外邪不能侵害人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尉犁县| 乌拉特后旗| 宁城县| 谢通门县| 红安县| 九台市| 贵定县| 茌平县| 青阳县| 牡丹江市| 辰溪县| 盐源县| 铅山县| 包头市| 隆德县| 江油市| 丁青县| 镇安县| 舟曲县| 新营市| 阿瓦提县| 泉州市| 嘉荫县| 阳城县| 阿荣旗| 望谟县| 洞口县| 冀州市| 垫江县| 泰来县| 綦江县| 杨浦区| 佛坪县| 宁津县| 临猗县| 贵德县| 汉寿县| 自治县| 新郑市| 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