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絲綢之路源起——對抗匈奴

古代中國的北方活躍著許多少數民族,秦漢時期影響力比較大的是匈奴人,他們勇猛強悍,與漢民族的文化有許多不同,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

《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點。這些居住在北方的人,不像南方的漢人一樣住在城市或鄉村里、以農耕為生,而是逐水草而居,哪里的水草更豐美,就將馬、牛、羊遷徙到哪里放牧。這就是他們被稱為“游牧民族”的原因。

南宋雕版墨印《漢西域諸國圖》

難以調和的關系

北方大的部族各有屬地,部族之間也會有爭斗。歷史上,山戎(róng)、犬戎、戎狄(dí)、匈奴、東胡、月氏(zhī)等,都是北方的不同部族,或不同發展時期的部族稱呼。

那里的人們從小就能騎羊引弓,長大一點能射取野物,成為戰斗力強的騎兵。同時,他們在食物充裕的時候靠放牧、狩獵為生,但如果食物匱乏,就會搶掠別人。

這些人們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下,奉行適者生存的原則。漢人不理解他們的“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就是肥美的食物由強壯的人優先享用,年長的人只能吃殘羹剩飯。在他們眼中,壯健的人是上等人,老弱的人只能勉強生存。而漢人講究尊老愛幼。

文化和意識上的差異,讓中原漢族和北方民族的關系總是難以調和。

長城

戰國時,中原有七個實力強大的國家,其中三個國家與匈奴為鄰。(《史記·匈奴列傳》:“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于匈奴。”)

秦國武力強大,歷來走在對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前方,連秦國發跡成為諸侯之一,也是因為抗擊犬戎,救護了周天子。

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為了強國,趙武靈王進行了軍事改革,讓將士們改穿便于行動的胡服來練習騎射,學習北方游牧民族的優勢再反過來對抗他們。再之后,趙國有一位大將叫李牧,訓練出了強大的軍隊,在公元前244年大破匈奴,使匈奴人十年不敢侵擾趙國邊境。

燕國也盡最大努力抵御北部敵人,秦、趙、燕這三國都在本國與游牧民族交界處修建了長城。

長城

秦將蒙恬

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后,秦始皇派名將蒙恬(tián)率大軍三十萬北擊胡人,收復了黃河以南的河套地區。隨后,秦朝借助黃河天塹(qiàn)修筑了44個縣城,調派大量軍民戍(shù)邊。

蒙恬一直守在邊境,同時主抓長城的修建工作,連接了各地的長城,筑成秦長城。匈奴單(chán)于頭曼打不過秦朝軍隊,躲到北方去了。十幾年之后,秦朝內部發生動亂,蒙恬也已經去世,守邊的軍民都跑光了,匈奴人又回來了。在漢族與游牧民族兩方力量的此消彼長中,為絲綢之路的開拓埋下伏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丰县| 肥乡县| 云龙县| 和平区| 马关县| 汪清县| 嫩江县| 岱山县| 克什克腾旗| 北碚区| 荆门市| 广饶县| 句容市| 汾西县| 马边| 霍城县| 炉霍县| 克山县| 吴川市| 原平市| 同心县| 泾阳县| 漳平市| 乐都县| 上林县| 五大连池市| 克拉玛依市| 白玉县| 桃园县| 峨边| 丰县| 会昌县| 南溪县| 大洼县| 宜都市| 扶风县| 岢岚县| 虹口区| 临安市|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