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中國·傳統文化卷:諸子百家
- 派糖童書編繪
- 4145字
- 2025-04-16 11:11:03
“摩登圣人”孔子

孔子
諸子百家中最重要也最有名的人物,當然是孔子。孔子原名叫孔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魯國陬邑(Zōuyì),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曲阜(Qūfù)。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傳統上,我們中國人稱孔子為“圣人”,就是很神圣的人,跟平常人不一樣。這是因為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實在太大了。
孔子習禮
禮是“六藝”之一,在當時是一門貴族學問。孔子的祖輩很多人擔任過禮官,《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喜歡擺上祭器,演習禮儀。
六藝
六藝中除了“禮”還包括樂、射、御、書、數,它們是周朝士家子弟必須研習的學問。
“禮”指禮節,是德行的教育,包括吉、兇、賓、軍、嘉五禮;“樂”指音樂,包括《云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hù)》《大武》六樂;“射”指射箭技術,包括白矢、參連、剡(yǎn)注、襄尺、井儀五種射技;“御”指駕駛馬車的技術,包括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qú)、逐禽左;“書”指識字、寫字和作文章,識字方式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六種;“數”指的是理數、氣數,陰陽五行的運動規律。

禮
生活中的禮節和儀式上的禮儀。

樂
配合儀式的音樂。

射
射箭的技能。


御
駕馬車的本領。
孔子很小的時候就立下了一個大志愿。
這個志愿是當官發財嗎?不是的,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決定自己一生都要致力于學問研究。《論語·為政》里就記錄了孔子的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孔子好學又善學,他的家庭條件不好,三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奔波操勞。雖然一直沒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但孔子真的很聰明,他利用一切條件學習,而且活學活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韋編三絕

不恥下問
會學習的孔子
孔子的學習方法總結下來就是:1.勤學苦讀,“韋(wéi)編三絕”,書讀了太多遍,把綁書的皮帶都翻得斷了好幾次;2.多向他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yān)”,他人身上必有長于我的地方;3.不害羞,不怕恥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4.邊學邊想,想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

觀點閱讀: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孔子說:“一個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也不能牢固。行事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不要怕改正。”
觀點閱讀: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
觀點閱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孔子說:“學習后時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這不是一個有賢德的人嗎?”
觀點閱讀: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孔子說:“領導一個可以出千乘兵車的大國,遇到事情要謹慎,認真對待,還要誠實守信;節約開支,不奢侈浪費,以愛人為念;使用民力時,也不要耽誤了農時。”
孔子辭官
孔子非常想做更大的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念,所以,他其實是愿意做官的。孔子曾經在魯國做過不小的官,把地方治理得都沒人犯法了,還出色地解決了齊國和魯國之間的外交問題,表現出了優秀的政治才能。但后來,魯國的國君不認同他的治國理念,孔子也對國君非常失望,便辭官離開了。

孔子辭官
夾谷會盟
夾谷會盟是孔子政治生涯中的亮點。公元前500年,齊國和魯國的國君在夾谷那個地方見面,商討結盟的事情。齊國人幾次三番做出失禮的舉動,都被孔子以禮挫敗。齊景公慚愧不已,回國后訓斥了那些給自己出餿主意的臣子,還歸還了以前侵占魯國的城池和土地。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還是很講“禮”的。通過“禮”就能討還失地,這在以后的歷史中幾乎是找不到的。

夾谷會盟

不改其樂
孔子遭難
孔子為了能推行自己的仁義理念,便周游列國,到各個地方去尋找機會,可惜他的運氣不好,很多國家都只是尊敬他,卻不要他來做官。孔子的抱負無處施展,長期奔波中沒有遇到賞識他的明君,甚至幾次遇到困厄。過匡地時,被錯認成陽虎,他和眾弟子都被當地人包圍;過宋國時,有人要害他,幸得改裝逃脫;在陳、蔡邊境又差點兒被餓死。
厄于陳蔡
孔子和弟子們被困于陳國和蔡國之間,好幾天沒吃飯了,子貢帶著貨物出去換回來一些米。顏回和仲由煮飯的時候,有煙灰掉進飯里,顏回直接抓起那塊飯放進嘴里。這一場景被子貢看見,以為顏回在偷吃,于是進屋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把顏回叫進來說:“前幾天我夢見了祖先,難道是祖先在啟發我們嗎?快把做好的飯端上來進獻給祖先。”顏回急忙說:“剛才有灰塵掉進飯里,留在飯中不干凈,扔掉又很可惜,所以被我吃了,這飯不能祭祖。”孔子便出去告訴其他人:“我相信顏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后來,大家聽說這件事后,都被顏回折服了。

厄于陳蔡
乘桴浮于海
孔子說過,如果他的主張行不通了,就乘個木筏到海外去〔乘桴(fú)浮于海〕,也說過,有人用我,我就去做,沒有人用我,我就歸隱。可見孔子一直把自己的理想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愿意堅守它,更愿意推廣它。

乘桴浮于海
櫝中玉
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一塊美玉,是該把它放在盒子里收藏起來呢,還是該賣個好價錢?”孔子愉快地回答:“賣掉吧!賣掉吧!我在等識貨的人呢!”在這里,孔子和子貢把話說得很含蓄,其實是在表達迫切需要得到任用、出仕為官的想法。

玉在櫝中
還好,雖然很多國君不待見孔子,但一些有志向、有品德的年輕人想成為孔子的學生。于是,在外面奔波的十四年間,孔子收了好多徒弟。之后,孔子也不做官了,專心當老師。
孔子收學生,打破了當時只有貴族才能上學的慣例,他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意思是只要想學習,那么不論你在社會上是什么身份地位,他都愿意教。
誨人不倦
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嘗無誨(huì)焉。”(《論語·述而》)
意思是,只要能主動給我一點兒拜師禮,我就沒有不去教誨的。脩是肉脯,束脩就是捆在一起的十條肉脯,這在古時候是很普通的見面禮。孔子開出的學費非常便宜,去他那里求學的門檻很低。孔子教學經驗豐富,常常和學生們一起探討問題,解答也特別耐心,從來沒有厭煩過。
因材施教
孔子還有一個著名的教育主張,叫作“因材施教”,也就是說,對于不同的人,根據他們的資質、性格、興趣的不同,會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在兩千多年以前,可是非常先進的。

誨人不倦

孔子與眾弟子
孔子的弟子
顏回
顏回“訥(nè)于言而敏于行”(說得少做得多),而且謙遜有禮,耐得住寂寞貧寒,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孔子總是表揚他。他的思想主張幾乎和孔子是一致的,被后人尊稱為“復圣”。

顏回
子貢
子貢非常聰明,既有學問,又會做生意,可孔子卻經常駁(bó)斥他,以免他太過傲慢。孔子打壓著子貢的傲氣,卻又把子貢比喻成儀式上用來盛裝糧食的尊貴器皿——瑚璉(húliǎn),可見孔子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子貢十分尊敬他的老師,說孔子成為圣人是上天的安排。

子貢
子路
子路是孔子門下弟子中資歷比較老的,但子路“好勇”,就是做事有些沖動,孔子就經常批評他,讓他審時度勢,不要魯莽,遇到事情多運用智謀。

子路
農山致思
有一次孔子在農山游覽,問子路、子貢和顏回三個人的志向,子路說:“我希望能揮舞像月亮一樣的指揮旗,像太陽一樣的戰旗,敲擊鐘鼓聲音可以沖破云霄,旌(jīng)旗在地上迎風飛舞,我帶領一支軍隊沖鋒陷陣,一定能贏得陣地,拔下敵方旗幟,割下敵人的耳朵邀功,只有我能做到這些。”孔子聽后,稱贊了他的勇敢。
子貢說:“我希望出使到齊國和楚國交戰的土地,兩軍對壘之際,漫天塵埃,士兵們兵刃相接。在這種情況下,我身穿白色衣帽,游說于兩國之間,解除國家的災難。只有我能做得到這些,請讓他們兩個追隨我。”孔子很高興,稱贊了他的口才。
顏回說:“薰草和蕕(yóu)草不能放在同一個容器里保存,堯和桀(jié)不能一起治理同一個國家,因為他們不是同一類人。我希望輔助明王圣主,向百姓傳播五教,用禮來教導他們,使百姓不用飽受戰爭之苦。沒有了戰爭,子路不用施展他的勇敢,子貢也不用表現他的口才了。”孔子說:“不耗費財物,不危害百姓,沒有太多的言辭,這是只有顏回才會有的想法啊!”

恭、寬、信、敏、惠
孔子提倡仁與禮。“仁”的意思就是愛別人,你想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你想成功,就幫助別人成功;你不想受傷害,就不要傷害別人……他還提出了“恭、寬、信、敏、惠”五條“仁”的原則。“禮”則要求人們處事為人要懂規矩、守規矩,人遵守禮儀就不會做錯事,那樣就天下太平了。
行五者為仁
“恭、寬、信、敏、惠”出自《論語·陽貨》,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在天下處處實行五種美德,就是‘仁’了。”子張問:“是哪五種美德?”孔子說:“恭謹,寬厚,誠實,勤快,慈惠。處事恭敬莊重就不會遭受侮辱;為人寬厚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實守信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則會提高效率,取得好的功績;慈惠能給別人帶來利益,使別人愿意跟從。”
孔子守禮
孔子本身就是恪(kè)守禮儀的人,他要是乘車,一定端正地站好,拉著扶手,在車中不左顧右盼,說話很緩慢,也不指手點腳。

孔子守禮
《論語》
孔子是一個好老師,一生致力于傳道授業。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賢能的人就有七十二位。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生前和弟子們說過的話記錄下來,再整理好編成一本書,這本書就是《論語》,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淺顯易懂,用簡單的對話講述高深的道理。宋代之后,《論語》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考試的必讀書籍。現在我們還會經常用到《論語》中的話,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巧言令色”“三十而立”“溫故知新”等。即使是沒讀過《論語》的人,也能說出里面的話,可見這部著作的影響有多大。

儒家經典
四書五經
“四書”是儒家傳播思想的基本教材,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一直以來廣泛流傳。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大學》記錄的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由曾子整理;《中庸》是子思編寫的“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朱熹為“四書”做了注釋。
“五經”為《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本經典書籍是儒家作為研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