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器大百科系列:戰機大百科
- 軍情視點編
- 1597字
- 2025-04-16 11:32:56
戰機的由來
飛機出現后的最初幾年,基本上是一種娛樂的工具,主要用于競賽和表演。但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爆發后,這個“會飛的機器”逐漸被派上了用場。1909年,美國陸軍裝備了第一架軍用飛機,機上裝有1臺30馬力(1馬力=735瓦特)的發動機,最大速度為68千米/小時。同年萊特兄弟又制成1架雙座萊特A型飛機,用于訓練飛行員。

萊特兄弟為美國陸軍制造的軍用飛機
一戰初期,軍用飛機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當一戰轉入陣地戰以后,交戰雙方的偵察機開始頻繁活動起來。為了有效地阻止敵方偵察機執行任務,各國開始研制適用于空戰的飛機。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戰斗機是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它由于裝備了法國飛行員羅朗·加羅斯發明的“偏轉片系統”,解決了一直以來機槍子彈被螺旋槳干擾的難題。隨后,德國研制出更加先進的“射擊同步協調器”并安裝在“福克”戰斗機上,成為當時最強大的戰斗機。“福克”戰斗機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空戰的方式,提高了飛機的空戰能力,從此確立了戰斗機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

德國“福克”戰斗機
隨著空戰的日趨激烈,戰斗機作為軍用飛機家族中的一個新成員,從此走上了“機動、信息、火力三者并重”的發展軌跡,在速度、高度和火力等方面不斷改進。一戰結束時,戰斗機的最大飛行速度已達到200千米/小時,升限高度達6千米,重量接近1000千克,發動機功率169千瓦,大多配備7.62毫米的機槍。總體來說,飛機在一戰中的地位是從反對到不重視,再到重視,其地位的不斷發展也為以后的戰爭方式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中,飛機開始成為戰爭的主角。由于在一戰中后期飛機的戰略作用被各個國家所認識,到二戰開始時,作戰飛機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各種不同作戰用途的作戰飛機也應運而生,如攻擊機、截擊機、戰斗轟炸機、俯沖轟炸機、魚雷轟炸機等。
由于二戰期間各種艦船(包括航空母艦)得到了大范圍的使用,這也使得各種艦載機在戰斗中具有巨大的發揮空間,漸漸成為各種海戰的主導者。在飛機性能方面,二戰期間的戰斗機的最大速度已達700千米/小時,飛行高度達11千米,重量達6000千克,所用活塞式航空發動機的功率接近1470千瓦。瞄準系統已有能做前置量計算的陀螺光學瞄準具。

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在二戰期間使用的P-51戰斗機
二戰末期,德國開始使用Me 262噴氣式戰斗機,最大飛行速度達960千米/小時。二戰后,噴氣式戰斗機普遍代替了活塞式戰斗機,飛行速度和高度迅速提高。20世紀50年代初,首次出現了噴氣式戰斗機空戰的場面。蘇聯制造的米格-15和美國制造的F-86都采用后掠翼布局,飛行速度都接近音速,飛行高度15000米。機載武器已發展到20毫米以上的機炮,瞄準系統中裝有雷達測距器。
由于帶加力燃燒室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便于改善飛機外形,戰斗機的速度很快突破了音障。20世紀60年代以后,戰斗機的最大速度已超過兩倍音速,配備武器已從機炮、火箭發展為空對空導彈。

德國Me 262噴氣式戰斗機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蘇聯米格-25和美國YF-12為代表的戰斗機的速度超過三倍音速,作戰高度約23000米,重量超過30噸。但是60年代后期越南戰爭、印巴戰爭和中東戰爭的實踐表明,超音速戰斗機制空戰大多是在中、低空以接近音速的速度進行的。空戰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即轉彎、加速、減速和爬升性能。裝備的武器則是機炮和導彈并重。因此,此后新設計的戰斗機不再追求很高的飛行速度和高度,而是著眼于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能力,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統。
到了21世紀初,作戰飛機大多具備多功能性,更加強調作戰任務的靈活性,既能同對手進行空戰,又擁有強大的對地攻擊火力,能以盡量少的架次完成盡量多的任務,在執行任務中能夠接受臨時賦予的其他任務,甚至能夠先空戰再對地攻擊。從現代空戰的角度來看,未來空中戰場不外乎是信息、機動和火力綜合優勢的爭奪。未來作戰飛機系統之間的整體對抗,將表現為多機編隊對信息、火力和機動的綜合利用。

F-22戰斗機與特技飛行隊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