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做簫何
- 三國:開局劉辯,朕不想見毒酒
- 滄山不見君
- 2043字
- 2025-03-26 14:13:48
這一眼看去便有機靈之色的士卒,正是袁家素來安排于雒陽城門處的眼線。
眼見有車隊出城,便匆忙趕來匯報。
“這等小事何須匯報?你匆匆而來,無非不過是想借此來詐些賞錢罷了”
袁府家相(管家)本來今夜就事務繁忙,眼看這種小事都要來耽誤自己,
便頓感不耐,毫不留情面對其呵斥一聲,
眼見自己的心思被拆穿,士卒倒是不以為意,臉上也無甚羞愧之色,
反倒是一臉理直氣壯的痞相道,
“俺們今天在城門口生生站了一天,一點油水沒曾刮到,
要再不來討點賞錢,恐怕在軍晌下來前,俺都要餓死哩。”
說到此處,這士卒又故意拔高嗓音,開始嚷嚷,
“雒陽誰不知道袁公家大業大,兩位袁少君又是財大氣粗,
這要是把幫你們辦事的人都能餓死以后誰敢幫袁家辦事……”
看著眼下之人一副混不吝模樣,
袁府家相急忙從袖中掏出一串五銖錢喝止道,
“你這廝還不快住嘴,拿著錢財就快行滾蛋,要是擾亂諸公雅興,今日必砍你頭。”
在接到這串銅錢之后,這士卒仍是一臉鄙夷之色,似是在言這四世三公的袁家竟如此吝嗇。
但看著家相面色不善,自己其實也沒那個膽子膽敢將事情繼續鬧大,
便在拿著錢后故意又當著袁府家相面做低聲罵罵咧咧狀,方才一臉不情不愿的離開袁府。
袁府家相見此人如此刁蠻也是心下一冷,
之前也就因這廝是個屯長,加之城門處素來敏感,難以安插人手,才如此縱容這等兵痞。
待到明日府君(袁隗)上殿,必將復任司徒,
且朝中如今只有府君一人錄尚書事,(靈帝死后,曾讓何進與太傅袁隗共領尚書事)
真到那時大漢內外兩朝,都將由袁家掌控,誰人行事敢不看袁家眼色。
望著此人離去背影,家相一副欲要秋后算賬的表情。
……
而兩人之間言語,神色竟被在旁荀彧收歸眼底,本來荀彧也不在意這等蠅狗之事。
但卻聽聞有車隊要出城采買珍奇之物時,心下錯愕萬分。
車隊出城采買?那為何我這守宮令卻完全不曉此事?
守宮令隸屬少府,負責管理內宮物資調度,而荀彧此時就在宮中任此職位。
“記得月初之際我就早已安排過采買隊伍,現下還尚未歸京,
那這支商隊從何而來?恐怕此事必有蹊蹺,莫非是陛下要離開京師?
荀彧越想越驚,心中已然虞定陛下必已離開京師,
竟當下不再飲酒,當即就起身前往宴場主席之間,
與幾位世家長輩,經學大家以身體有恙為由,推辭欲要離席。
期間袁紹,袁術等好友見狀便極力挽留,卻都被荀彧一一推辭。
只待出了袁府后,荀彧匆匆趕回府上,當即就讓幾個家奴抓緊收拾出行用具,
并讓人提前去與故交曹操通報一聲,過會放開城門,給自己一個方便。
既然天子已離京師,那今日自己也要效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那般,
只不過當年簫相國是為為大漢尋一良將,
而我荀彧荀文若今日可是要以自身之才報與陛下……
……
已然離京的劉辯自是不會知道這些,而且如今也沒有心思顧上這些。
原來此時眾人已經騎行了將近三個時辰,體格未成的劉辯難免在馬上有些吃不消。
“日后閑暇之時看來必要練練體魄。”
劉辯在行至一處泥濘之地感到愈加吃力。
此番劉辯先前并未提前就乘在馬車,反倒是執意與眾將士一同騎馬出行。
就是存著鍛煉自己馬術之意,前身此前只是粗通馬術,并不精湛,
不過也倒不是說劉辯要把體魄馬技練好,就是自己要當一個馬上天子,
而是有此技術在身,自己起碼遇到不虞狀況,還能縱馬逃命。
就如同高粱河之戰某某太宗一般,若真遇危機之際,
也能拿個車神名號,屁股中箭還能驢車跑贏了騎兵,試問歷史上還有誰?
但劉辯此時實在吃力不下,望著旁邊悠哉游哉的何炯,頓時感到氣不打一處使,當即出聲呵斥,
“何炯,還不快扶朕至馬車上歇息片刻,朕看你這親衛倒是不要也罷。”
何炯被嚇到一激靈,當場就翻身下馬,扶著劉辯到旁馬車中休息。
“此去右扶風槐里縣尚需多少時日?”
劉辯只知道按照現在單位來算約有五百公里路程,但卻摸不清自己的行軍速度,
而何炯曾經陪同何進曾在右扶風休整過軍馬,倒是知曉此事,便答道,
“陛下,當下只有兩百人馬,而且將士們騎的都是當年從涼州賊寇那邊弄來的羌族寶馬,
如此一來,末將估計只消不到十日便可抵達。”
顯然何炯對于行軍速度如此之快,還是大為滿意。
劉辯聽后卻欲感煎熬,
還需十日?對于坐慣了地鐵飛機這些后世出勤工具的劉辯而言,
對于本來數個小時便可到達之地,如今卻要如此之久,當下還是難以適應。
便心情有些不佳,揮手示意讓何炯退下,
在其臨走之前還特意叮囑一句,
“朕且安寢片刻,值此期間,遇事當與于禁一同商議。”
何炯聽聞此言欲言又止,但眼見劉辯如此疲憊,便不再多言,
輕輕放下馬車帷幕,驅馬護衛在旁。
劉辯待到何炯走后,馬車內尚未點燈,顯得劉辯眼前一片漆黑,
如今太過疲勞,反而倒讓劉辯暫時無法入眠,一天下來所見到的如此多人物,
如張讓,盧植,曹操……都在劉辯腦海中若走馬觀花。
只能如此以作消遣,
如今沒有電氣化的生活反倒是在這夜景時分,讓劉辯感到十分折磨。
而不久后無聊中的劉辯卻突然想起一事,便從懷中掏出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后,
又用火折點燃燭光,拿起同樣早已備好的刻刀,在玉石歪歪扭扭的刻上了四個大字,
君心如水。
向來只聽說過臣心如水,但劉辯偏偏刻下的是君心如水。
在刻完璽印之后,劉辯終于從疲勞中緩了過來,即便如今一路馬車顛簸,劉辯還是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