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卿,朕即刻出征,京都還要依靠各位?!敝煊舍罗D身看向眾大臣,微微拱手說道。
這次御駕親征,朱由崧帶上高弘圖等一些大臣,以及指揮使馬鑾和得力錦衣衛。
馬士英作為內閣首輔,坐鎮京都。
這次左良玉清君側目標就是馬士英,加上讓其唯一兒子隨行,馬士英坐鎮京都,問題不大,一定會全力保證后方穩定。
畢竟皇帝一旦敗了,左良玉自然不可能放過他兒子,而且還會順江而下,抵達京都。
“陛下天威,一定旗開得勝!必勝左逆!“馬士英躬身回道。
這一刻,馬士英終于相信皇帝御駕親征不是拍腦殼決定,畢竟能夠練出如此強軍的人,不可能是草包。
馬士英仕途這些年,沒看過哪位將軍能夠練出此等軍隊。
“左逆以下犯上,屠戮百姓,朕貴為天子,代天刑法,以武昌幾十萬百姓亡魂,以天子身份,向天祈禱,代天行道,咒殺左逆!”
站在城墻上的朱由崧,一把抽出腰間佩劍,舉劍指天。
經過御用文人的渲染,朱由崧麾下的輿論系統運作,左良玉在武昌的事跡已經在京都全城皆知,人人憤怒。
“咒殺左逆!”
“咒殺左逆!”
“咒殺左逆!”
聞言,文武百官、城下百姓,紛紛大喊起來。
“出征!”朱由崧一揮佩劍,帶領隨行人員離開城樓。
這次朱由崧乾綱獨斷決定御駕親征,并非一時豪氣,而是經過深思熟慮。
現在南明的情況看似形勢還不錯,坐擁江南富庶之地,擁兵百萬,實際上已經危如累卵,就像一棟已經腐朽的房屋,建虜軍隊只需要踹開大門,整棟房屋就會土崩瓦解。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多鐸率大軍南下,摧枯拉朽,所到之處,明軍紛紛投降。
從表象來說,南明的覆滅是因為沒有一支能戰之軍,從本質來說,整個國家已經爛完了,所有官員將軍離心離德。
朱由崧重生之后,通過上帝視角能看到南明滅亡的本質,但是想要改變這種本質不是一朝一夕,甚至在改變的過程中會出現帝制后期特有的——亡朝廷和亡大明。
但是無論哪種亡,最終來說都是被武力推翻。
武力雖然是表現,卻是導火索。
因此,朱由崧重生之后,并沒有開海,更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亦或者強力反腐,原因就是擔心出現,亡與亡。
對于一個積重難返的病人下猛藥,結果很可能就是猝死。
朱由崧反其道而行之,王朝崩潰導火索是軍隊戰斗力不行,那就用超時代的思維和上帝視覺編練一支強悍軍隊,暫時為王朝續命,等到穩定病情之后,才開始著手治療。
這就是精兵簡政,為什么要先精兵!
穿越這半年的心血就是手上這三萬榮耀軍,如果榮耀軍在戰場上失敗,那么朱由崧就算一身本事也無力回天,最終下場只有自裁。
讓榮耀軍固守南京,以逸待勞,再憑借南京高墻和左軍決戰,或者選擇安慶這樣的大城憑借守城優勢決戰。
看似穩妥,實際上風險更大,左軍順江而下,所過之處,劫掠城市,收攏投降明軍,形成滾雪球效應,等滾到南京,勢力更加強大。
沿江一帶都是富庶之地,經過戰火的摧毀,以后朱由崧還拿什么來收稅,拿什么來對付建虜。
最重要還是人心,如果左軍勢不可擋,到時候天下人更覺得大明氣數已盡,對朝廷更加藐視,更加不聽朝廷調令!
崇禎初期,武將對朝廷還是很服從,皇太極第一次繞道蒙古摧關而入,十萬建虜和蒙古聯軍進入大明腹地,崇禎大驚,立刻昭告天下勤王。
當時天下兵馬立刻向京都聚集,不少守城將領面對建虜的攻城也是拼死抵抗,鮮有直接投降。
奈何,建虜走了,勤王的幾十萬軍隊因為糧草問題,開始搜刮百姓,朝廷根本沒辦法阻止,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這一次勤王也讓將領看到了朝廷虛弱,以至于到后崇禎后期,領兵之人各自為政,就像擁兵幾十萬的左良玉坐看農民軍攻占京都崇禎掛枝。
崇禎時期都這樣,更別說北京丟失之后,朝廷對于將領就更沒有威嚴,不然左良玉也不會公然造反。
昭告天下勤王,如果沒有人來,更加打臉。
就算一些還忠于朝廷的將領來了,這些軍隊留在京都附近,也是一種不穩定因素,畢竟軍隊糧草消耗是非常巨大,一旦無法補給,就會演變成一場劫掠。
自古以來,勤王都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董卓就是來勤王,結果演變成了控制朝廷,無數歷史證明,一旦朝廷開始勤王,距離覆滅基本已經不遠。
經過朱由崧的分析,現在最優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御駕親征打敗左軍,這樣不僅震懾那些墻頭草軍閥,還可以重塑朝廷威嚴。
配合朱由崧出征就是輿論系統,開始全力運作,首先是皇明報紙上,開篇一個醒目的大標題“天道感應,必咒左逆”。
在各大城市的酒樓,無數說書匠竟然用一模一樣的文案,開始繪聲繪色的講述這件事,重點凸出兩個關鍵點,第一是左逆暴行,第二是天子感應天道。
朱由崧為什么要這樣做,目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上帝視角,埋下一系列巨大伏筆。
軍隊過萬,綿延無際!
三萬多榮耀軍全部出征,因為是在南明復地不用擔心被偷襲,所以軍隊直接排開,鎧甲放在馬車上,盡量輕裝簡行。
當然,必要的斥候已經全部撒出去,就連龍牙也被派出。
最為精銳的龍牙當成斥候用就有些大材小用,而是直接派往最前方,協助已經出發的加強團。
綿延無邊的隊伍之中,朱由崧的鑾駕在軍隊中間靠前的位置。
經過半年的練習,朱由崧馬術已經略有小成,不過長途出征,自然不會騎馬,坐馬車自然舒服了。
寬大的馬車,里面鋪有松軟的棉花墊子,還有小桌,可以一邊喝茶,一邊看書。
只不過現在官道條件太差,路面坑洼,馬車又沒有減震,這一刻朱由崧明白,舟車勞頓這個詞,坐馬車的確很累人,還很影響速度。
天晴還好,如果一旦下雨,官道泥濘,極不利于行軍。
在古代行軍可是一門學問,沒有對講機,沒有通訊系統,想要控制上萬人的行軍其實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一般一個將軍能夠把幾千人的士兵從A城整齊的帶到B城,基本就算是一個合格的將軍。
這也是古代行軍速度是很緩慢,尤其是在交戰區,全副武裝行軍,就是噩夢。
明軍鎧甲最輕棉甲也有七八斤,如果鎖子甲和板甲就更重,一般二三十斤左右,加上武器,四五十斤。
就像一個人,負重四五十斤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走十幾公里,然后在和敵人拼命,那可真是要命。
這也就是古代行軍中了埋伏,以逸待勞,很容易被打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