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研究
- 周釗宇
- 9313字
- 2025-04-08 20:26:33
第二節 大衛·李嘉圖的利潤率下降理論及其批判
一 大衛·李嘉圖的利潤率下降理論
與斯密從資本間競爭引起的工資提高中解釋利潤率下降不同,盡管李嘉圖同樣認為是工資提高直接導致了利潤率下降,但其將利潤率下降歸因于土地收益遞減。這樣,李嘉圖就把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現象的解釋扎到了自然界中,就將資本家、地主和雇傭勞動者三個階級的關系置于分析視野。李嘉圖的論證邏輯如下。
論點一:工資水平受到勞動供求和生活必需品價格兩種因素的影響。李嘉圖指出,勞動“正象其他一切可以買賣并且可以在數量上增加或減少的物品一樣,具有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45]。勞動的自然價格是“讓勞動者大體上能夠生活下去并不增不減地延續其后裔所必需的價格”,取決于“勞動者維持其自身與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價格”,隨著食物和必需品價格的漲跌而漲跌。[46]勞動的市場價格,即工資,是“根據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實際支付的價格”,勞動稀少時昂貴,勞動豐裕時便宜。[47]與斯密一樣,李嘉圖也認為工資的水平受到勞動供求和生活必需品價格兩種因素的影響。“工資便似乎是由于以下兩種原因而漲落:第一、勞動者的供給與需求;第二、用勞動工資購買的各種商品的價格。”[48]同時,作為勞動價值論的堅定捍衛者,李嘉圖指出:“勞動的市場價格不論能和其自然價格有多大的背離,它也還是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符合自然價格的傾向。”[49]
論點二:勞動供求變化不會導致工資持久上漲。李嘉圖以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為理論基礎,認為資本積累不會使得勞動供給長久小于勞動需求,因為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工資的提高就會刺激人口的增長和勞動供給的增加,甚至從長期看勞動供給的增加會大于勞動需求的增長,從而使得工資有降低的趨勢。“在社會的自然發展中,勞動工資就其受供求關系調節的范圍而言,將有下降的傾向。因為勞動者的供給繼續按照相同的比率增加,而其需求的增加率則較慢。……如果工資只受勞動者的供求情況調節,工資就會下降。”[50]基于此,李嘉圖得出了斯密將工資持久上漲的原因歸結為勞動供小于求的結論,并批判道:“亞當·斯密在這里談到工資提高,但這只是一種暫時的提高,是由于人口增加以前基金的增加所引起的。他好象并沒有認識到資本增加時,運用資本實現的工作也會按相同的比例增加。”[51]李嘉圖將工資持久上漲的原因指向勞動自然價格的上漲,在他看來,“勞動的自然價格總有上漲的趨勢,原因是規定其自然價格的一種主要商品由于生產困難加大而有漲價的趨勢”[52],是為追加資本所需雇傭的更多的勞動者提供食物的日益增加的困難導致了工資的長期提高。
論點三:工資持續上漲的根源在于土地報酬遞減。李嘉圖認為,為追加資本所需雇傭的更多的勞動者提供食物會面臨日益增加的困難,這種日益增加的困難提高了生活必需品價格,進而提高了勞動的自然價格及其決定的工資水平。那么,為何為追加資本所需雇傭的更多的勞動者提供食物會面臨日益增加的困難呢?李嘉圖認為根源在于土地報酬遞減規律。根據這一規律,隨著資本積累,資本雇傭勞動增多,需要為雇傭勞動者提供的生活必需品數量增多。生活必需品包括工業產品和農產品(食物)兩部分。前者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便宜。對于后者,隨著食物需求的增加,一方面需要劣等的和更劣等的土地不斷投入耕作,另一方面需要在同一地塊上進行追加投資,而這種投資的報酬具有遞減效應,在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農業生產條件越來越差,農業勞動生產力不斷下降,生產同樣的農產品需要耗費的勞動越來越多,農產品價格越來越高。農產品部分在生活必需品中起決定性作用,所以生活必需品價格進而工資水平會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而上漲,李嘉圖指出:“必需品價格持久上漲不會不引起工資上漲,或者不會不先有工資上漲,這一點可以視為當然之理。”[53]
論點四:工資上漲是利潤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李嘉圖沒有區分利潤與剩余價值、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在他看來,工作日包括兩部分:雇傭工人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勞動的時間,即必要勞動時間;雇傭工人為資本家無償勞動創造剩余價值的時間,即剩余勞動時間。在既定工作日內,工資上漲意味著雇傭工人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勞動時間的延長,為資本家創造利潤的時間縮短,因此利潤率下降,“由此我就已經證明……工資上漲不會提高商品的價格,但必然會降低利潤”[54]。
論點五:利潤率下降使得雇傭工人和資本家受損、地主受益。對于雇傭工人,李嘉圖認為:“的確將得到更多的貨幣工資,但谷物工資卻減少了。不僅是他能夠支配的谷物減少了,而且一般生活都將惡化;因為他將發現,這時要使市場工資率維持在自然工資率以上是更為困難的。”[55]對于資本家,李嘉圖認為雇傭工人貨幣工資的增加降低了資本家的利潤率。對于地主,李嘉圖認為,由于農產品具有更高的價值以及地租在產品總價值中占比大大增加,“真正得到利益的只有地主”[56]。
論點六:利潤率下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阻礙。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理論代表,李嘉圖及其學派將利潤——資本家階級的收入,資本積累的源泉以及技術進步和發明的刺激——視為資本主義生產的關鍵變量。利潤率的長期下降引起李嘉圖深切憂慮:“沒有積累的動機就沒有積累……勞動者沒有工資就活不下去,農場主和制造業者沒有利潤也是一樣。他們的積累動機會隨著利潤的每一減少而減少;當利潤率低落到不足以補償其用于生產的資本所必然碰到的麻煩和風險時,積累的動機就會全然終止。”[57]馬克思對此評論道:“像李嘉圖那樣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絕對生產方式的經濟學家,在這里也感覺到,這種生產方式為它自己造成了一種限制……但是在他們對利潤率的下降所感到的恐懼中,重要的是這樣一種感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生產力的發展中遇到一種同財富生產本身無關的限制;而這種特有的限制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局限性和它的僅僅歷史的、過渡的性質;證明了它不是財富生產的絕對的生產方式,反而在一定階段上同財富的進一步發展發生沖突。”[58]
論點七:利潤率的長期下降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自然規律。李嘉圖將利潤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歸結為工資的上漲,將利潤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歸結為作為自然性質的、不以時間和空間為轉移的土地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在任何國家和任何時期中,利潤都取決于在不支付地租的土地上或用不支付地租的資本為勞動者提供各種必需品所必需的勞動量。因此,積累的效果是因國而異的,并且主要是取決于土地的肥力。”[59]據此,李嘉圖認為一個國家的利潤率在資本積累到何種程度下降完全取決于該國土地的自然稟賦。“一國的面積無論多么遼闊,如果土地貧瘠,并且禁止食物輸入,那么,并不太多的資本積累也會引起利潤率的大大減低和地租的迅速增加。反之,在面積小但土地肥沃,特別是允許自由輸入食物的國家中,就可以積累巨額資本而不致引起利潤率的大大減低或地租的任何大量增加。”[60]這樣,利潤率長期下降規律,在李嘉圖的理論中就成了與社會制度無關的、與社會生產關系絕緣的自然規律。“利潤的自然趨勢是下降的;因為在社會和財富的發展中,必要的食品增加量是通過犧牲越來越多的勞動獲得的。”[61]
二 大衛·李嘉圖利潤率下降理論的批判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李嘉圖對利潤率長期下降原因分析的總體思路如下。首先,李嘉圖沒有區分利潤和剩余價值、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將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等同起來。這樣,李嘉圖對利潤率長期下降原因的分析,實際上是對剩余價值率長期下降原因的分析。由于假定工作日不變,李嘉圖對剩余價值率長期下降原因的分析,實際上是對相對剩余價值率長期下降原因的分析。工作日包括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部分,相對剩余價值率下降意味著工人為自己勞動的那一部分工作時長增大,工人無償地為資本家勞動的那一部分工作時長縮短,意味著工資——工人購買的生活必需品即生活資料的價值——增大。其次,生活必需品包括工業品和農產品兩大類,由于工業品價格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有降低的趨勢,因此生活必需品價格提高的原因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李嘉圖是勞動價值論的堅定擁護者,他認為農產品價格提高的原因不是供求關系的變化,而是農產品自然價格的提高,這只有在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惡化,農業生產率不斷降低,生產等量的農產品需要耗費更多勞動時間的條件下才能發生。最后,李嘉圖將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惡化和農業生產率不斷降低歸結為自然的、與社會生產關系無關的土地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這樣利潤率長期下降規律就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而是一切人類社會共有的自然規律。同時,土地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作為李嘉圖地租理論的基礎,將利潤率長期下降規律與地租增加規律聯系了起來,宣布了資本家、雇傭勞動者和地主三個階級的對立性質,這就給當時的工業資本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以反對那些游手好閑、利用土地所有權無償分割剩余價值的地主階級。
李嘉圖的論證邏輯建立在兩個錯誤的理論前提之上。其一,混同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認為工資提高必定降低利潤率,利潤率長期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剝削率的降低和工資的提高;其二,把利潤率長期下降、工資持久提高的原因歸結于(農業)生產率下降,將利潤率下降和地租增加結合在一起。正如馬克思對李嘉圖的利潤率下降理論評論道:“所以,李嘉圖的理論是建立在兩個錯誤前提之上的:第一個錯誤前提是:地租的存在和增加以農業生產率不斷降低為條件;第二個錯誤前提是:利潤率(在李嘉圖那里就等于相對剩余價值率)的提高或下降只能同工資的提高或下降成反比。”[62]正是在這兩個錯誤的理論前提上,李嘉圖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利潤率的長期下降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自然規律。接下來,筆者將圍繞這兩個錯誤前提和一個錯誤結論進行針對性批判。
(一)對剩余價值和利潤、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的混淆
李嘉圖混淆剩余價值和利潤、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這兩對重要概念的原因有兩個。其一,剩余價值是一個抽象的、居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本質層面的經濟概念;而利潤是剩余價值“第二級的、派生的和變形的形式”,是在經濟現象中可以直接得到反映和可被度量的經濟概念。在經濟表象上,“剩余價值起源的痕跡消失了”[63],呈現的是利潤、利息、地租等剩余價值的具體形式。由于李嘉圖的工資理論、利潤理論和地租理論只分析三者之間的數量分配,而不深究三者及其分配差別的起源,因此李嘉圖并沒有真正觸及剩余價值理論。其二,只有在全部資本都由可變資本構成,即全部預付資本都直接用于支付工資的情況下,在數量上剩余價值和利潤才是相等的。李嘉圖繼承了亞當·斯密的錯誤觀點——年產品的總價值歸結為收入,在扣除地租之后,收入在工人和資本家之間分配為工資和利潤,全部預付資本只由可變資本構成,這樣李嘉圖就把剩余價值和利潤混淆了。馬克思對此評論道:“李嘉圖在‘利潤’名義下考察的,一般說來只是剩余價值。”[64]
剩余價值率是資本無償占有的剩余勞動同必要勞動之比,即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之比;利潤率是剩余價值同在生產開始前就存在的資本的總價值之比,即剩余價值與包括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在內的預付資本之比。由于李嘉圖假定預付資本都由可變資本組成,因此就在混淆剩余價值和利潤的基礎上進一步混淆了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在利潤率的名義下考察剩余價值率。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從數量上看,由于預付資本總是大于用在工資上的、同活勞動相交換的可變資本,因此這里的名義上的利潤率要高于真正的利潤率;從性質上看,用剩余價值率下降的原因替代了利潤率下降的原因,由于利潤率不僅受到剩余價值率的影響,而且受到按照交換活勞動的那部分資本與作為材料和固定資本而存在的那部分資本的比例,即資本有機構成的影響,因此李嘉圖在對利潤率下降原因的分析中遺漏了后者。[65]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有機構成對于分析利潤率下降規律而言是“唯一重要的問題”[66]和“有決定意義的東西……”[67]。事實上,就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而言,資本有機構成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剩余價值率只能在此基礎上——花費同一資本所使用的活勞動量會不斷減少——通過對活勞動創造新價值分割比例的增加來對利潤率發揮影響,因此剩余價值率所起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對于李嘉圖拋開資本有機構成分析利潤率長期下降原因的做法,馬克思指出:“李嘉圖在任何地方都沒有離開剩余價值的特殊形式——利潤(利息)和地租——來單獨考察剩余價值。因此,他對具有如此重要意義的資本有機構成的論述,只限于說明從亞·斯密(特別是從重農學派)那里傳下來的,由流通過程產生的資本有機構成的差別(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而生產過程本身內部的資本有機構成的差別,李嘉圖在任何地方都沒有涉及,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就是由于這個緣故,他把價值和費用價格混淆起來了,提出了錯誤的地租理論,得出了關于利潤率提高和降低原因的錯誤規律等等。”[68]
筆者認為,李嘉圖將剩余價值和利潤、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混淆,進而忽視資本有機構成的作用是其利潤率下降理論中所犯的最根本性的錯誤。李嘉圖在這個錯誤前提的基礎上認為工資提高導致了利潤率降低,似乎利潤率下降是因為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減輕了。事實上,在考慮資本有機構成變動的基礎上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利潤率下降不是因為對工人的剝削減輕了,而是因為對工人的剝削加重了,不管這是由于絕對剩余時間增加,還是——在國家對此進行阻撓時——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必然要使勞動的相對價值降低,從而使相對剩余時間增加。”[69]
(二)以農業生產率不斷降低引起的地租增加為條件
李嘉圖從勞動價值論出發闡述他的地租理論,駁斥了那種將地租視為參加農業生產的自然力產物的觀點,認為地租是農業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70]李嘉圖指出,人們總是首先耕種肥沃程度較高的土地,這種土地的勞動生產率較高;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人們不得不開始耕種肥沃程度較低的土地,這種土地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土地的勞動生產率較低意味著生產同樣的農產品需要耗費的勞動時間增加,農產品的價值和價格提高;農產品的價值和價格由劣等地上的生產費用決定,因而比劣等地好的土地上會產生額外利潤;農業資本家圍繞租佃土地展開的競爭,使得額外利潤以地租的形式從農業資本家轉移到地主手中,“農產品的相對價值之所以會上升,只是因為所獲產品的最后一部分在生產中使用了更多的勞動……谷物價格高昂不是因為支付了地租,相反地,支付地租倒是因為谷物昂貴”[71]。馬克思對李嘉圖地租理論的貢獻稱贊道:“李嘉圖把地租理論同價值規定直接地、有意識地聯系起來,這是他的理論貢獻。”[72]
同時我們從以上對李嘉圖地租理論的概括中發現,李嘉圖地租理論存在很多謬論。其一,李嘉圖的地租理論實際上論述的是資本主義的級差地租,他否認絕對地租的存在。其二,李嘉圖認為人們對土地的耕種是按照由肥沃到貧瘠的順序進行的。其三,與土地耕種順序相關,李嘉圖認為由于土地的生產條件越來越差,農業生產率越來越低,因此農產品價格越來越高,地租越來越多。限于本書的研究目的,下面對李嘉圖地租理論謬誤的后兩點進行分析。
在李嘉圖所處的機器大工業階段,英國已經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資本主義工業和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加速流動,農產品價格日益上漲。英國領土狹小,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要,不斷擴大劣等地的耕種。[73]在目睹了這種情況后,李嘉圖接受了安特生的級差地租理論,提出了土地的耕種順序是從比較肥沃地區向比較不肥沃地區按下降序列推移的假定。李嘉圖的錯誤在于他只看到了英國農業一時的歷史事實,而且把這種歷史現象理論化和絕對化了。馬克思對此評論道:“李嘉圖的從比較肥沃地區向比較不肥沃地區這個按下降序列推移的假定,完全是偷運進來的。”“在李嘉圖自己對產生級差地租的必要條件作了正確的和一般的表述(‘所有土地都具有同一特性……數量無限、質量相同’)的地方,不包括從比較肥沃的土地推移到比較不肥沃的土地這種情況。”[74]馬克思認為相比于土地肥沃程度,土地位置是一個更為關鍵的考慮因素,他以殖民者為例說明:“對他們來說,首先具有決定意義的是位置,是位于沿海、靠近大河等等。美洲西部等地區的土地可以說要多么肥沃就有多么肥沃,但是移民自然地定居在新英格蘭、賓夕法尼亞、北卡羅來納、弗吉尼亞等地,總之,是在東臨大西洋的地區……他們找的不是最肥沃的地區,倒是位置最好的地區,而在這個地區內,在其他位置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自然是找最肥沃的土地。”[75]因此,所謂最先耕種的最肥沃的土地,只是所選擇地區內的最肥沃的土地。位置隨著人口增加、資本形成、交通工具發達和城市興建而變化,達到一定時間人們就開始耕種較遠地區的肥沃的土地,此時,“如果現在是推移到比第一個地區更肥沃的第二個地區,那么,依照假定,這第二個地區的位置是比較不利的……第二個地區生產出來的產品,將逐漸按照一個必然使第一個地區的(同一產品的)地租下降的價格投入市場,而第二個地區,隨著它的位置的不利條件的消失,將逐漸作為比較肥沃的土地出現”[76]。
基于耕種土地由肥沃到貧瘠的順序,李嘉圖得出土地生產條件惡化、生產率下降的結論,把農業生產率的絕對降低視為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并以此來說明級差地租的增加和利潤率的下降。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土地經營權的壟斷是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與社會生產價格間差額的存在是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決定于劣等地的生產條件。在優質土地上勞動生產率高,生產同樣的農產品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較少,因此優等土地的個別生產價格和社會生產價格存在差額,這個差額本質上是一種超額利潤,土地經營權壟斷使得這種超額利潤無法在農業資本家間平均化,而是以級差地租的形式轉移到地主手中。可見,級差地租存在的條件是投資于不同土地上的資本有不同的生產率,與土地耕種的優劣順序無關,與土地勞動生產率的遞減無關。或者說,只要土地肥沃程度有差別,只要土地的勞動生產率有差別,那么耕種新的土地就一定會形成級差地租。如果后面耕種的土地更為肥沃,勞動生產率更高,那么前面耕種的土地就成為劣等土地,該土地生產農產品所耗費的時間就成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該土地所生產農產品的價格就是社會生產價格。馬克思指出:“李嘉圖用農業生產率的絕對降低來說明級差地租,而這種降低完全不是級差地租的前提,安德森也沒有把它當作前提……因此他犯了雙重歷史錯誤:一方面,把農業和工業中的勞動生產率看成絕對相等,因而否定它們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僅僅是歷史性的差別,另一方面,認為農業生產率絕對降低,并把這種降低說成是農業的發展規律。”[77]
筆者認為,投入耕種土地的順序并不是由肥沃到貧瘠,且位置也是選擇耕種土地的重要考慮因素;級差地租的存在與土地耕種順序無關,不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降低為條件。李嘉圖把利潤率下降歸于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把生產條件的改良——勞動生產率提高——視為抵抗利潤率下降的反作用因素。事實上,利潤率下降不是因為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而是因為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78]。
(三)將利潤率下降規律視為自然規律
李嘉圖在混淆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的基礎上,把相對剩余價值率下降的原因作為利潤率下降的原因來分析,而相對剩余價值率的下降“只有在勞動生產力降低時才可能發生”[79],這樣李嘉圖就將土地肥力下降作為利潤率下降的原因,進而將利潤率下降規律視為像重力一樣的自然規律,如此,李嘉圖對利潤率下降原因的經濟學分析就陷入了作為自然科學的土壤肥力的化學分析。馬克思對此評論道:“由于李嘉圖這樣簡單地把剩余價值和利潤混淆起來,并且由于只有在剩余勞動同必要勞動,即同再生產勞動能力所必需的勞動之比下降(這只有在勞動生產力降低時才可能發生)的情況下,剩余價值才可能不斷減少,才可能作為趨勢減少,所以,李嘉圖認為,勞動生產力在工業中隨資本積累而增長,在農業中則下降。他從經濟學逃到有機化學中去了。”[80]
李嘉圖將利潤率下降規律視為自然規律的根源在于他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視為自然的生產方式,將資本主義制度視為永恒的制度。李嘉圖從這種認識出發來闡釋利潤率長期下降規律。李嘉圖指出,在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雇傭勞動較少、所需農產品較少、所耕種的土地肥力較好、農產品價格較低、工資和地租較低、利潤率較高。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財富的增長,所需農產品增加,為了生產必需的追加食物量,所耕種土地的肥力越來越低,必須花費越來越多的勞動,勞動者所得價值增加、實際份額減少,地主所得份額價值提高、實際份額增加,資本家所得利潤率下降。這種下降可以說是像重力作用一樣具有自然趨勢。[81]
所有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有一種荒謬的觀點,認為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永恒的,而這種生產關系的分配形式則是歷史的,李嘉圖也不例外。[82]馬克思指出,李嘉圖所謂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只是資產階級的奇特幻想,實際上“在這種早期階段,勞動者或者是奴隸,或者是靠自己勞動生活的農民等等。在第一種場合,他和土地一起屬于土地所有者;在第二種場合,他就是他自己的土地所有者。在這兩種場合,都沒有介入土地所有者和農業工人之間的資本家”,因此李嘉圖在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所描繪的“農業從屬于資本主義生產,從而奴隸或農民變為雇傭工人,以及在土地所有者和工人之間介入了資本家”只不過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后結果,而不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固有的現象。[83]同樣,利潤率下降規律不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普遍規律,而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具有且必然發揮作用的規律。
從理論準備上看,李嘉圖之所以把利潤率下降規律視為自然規律,根源在于他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像自然一樣的永恒生產方式。從經濟理論的階級性上看,李嘉圖代表的是產業資本的階級利益與意識形態。利潤率是資本積累的動力和刺激,對于這一點,李嘉圖十分清楚,因此利潤率長期下降暗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李嘉圖對此深感憂慮。“像李嘉圖那樣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絕對生產方式的經濟學家,在這里也感覺到,這種生產方式為它自己造成了一種限制,因此,他們不是把這種限制歸咎于生產,而是把它歸咎于自然(在地租學說中就是這樣)。”[84]但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意識形態,他并不承認這種限制來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而是將利潤率長期下降原因歸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外的、作為自然屬性的土地肥力遞減,把利潤率長期下降規律視為自然規律,以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永恒生產方式的執念。
利潤率下降規律在李嘉圖的整個經濟理論中處于十分關鍵的地位。李嘉圖將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從生產領域轉向分配領域,分析社會財富在資本家、雇傭工人和地主三個階級間分配形成的利潤、工資和地租三種收入如何影響資本積累。[85]利潤率下降規律表明,隨著社會發展,劣等土地投入耕種,生產條件惡化和勞動生產率下降,農產品價格上漲,與之相適應,雇傭工人的名義工資增加、實際工資有所下降,地主的名義地租和實際地租均增加,資本家的利潤率下降。這樣,利潤率下降規律就以利潤、工資和地租三種收入矛盾的形式反映了資本家、雇傭工人和地主三個階級間的矛盾對立,不過李嘉圖認為資本家和雇傭工人間的矛盾是次要的、從屬于資本家和地主間的矛盾,因此這一規律被當作工業資產階級聯合工人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銳利理論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