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兩種史法

本書的寫作,緣于友人進言,可寫些文辭淺顯的短文,為初學后進提示讀書治學的門徑。其實此類書前賢早已具備,毋庸置喙,而且要想深入淺出而不逾矩,實為難上加難之事,并非如一般所以為的那樣可以信手拈來。深入則難解,淺出則亂來,不易兼而有之。不過當時也心有所動,并擬就數十則條目,從求師談起,逐層遞進,顯示讀書與治學的取徑途轍。只是動起手來,猶豫再三,還是改變初衷,不欲刻意追求淺顯易懂,雅俗共賞。因為學術研究,必須取法乎上,才不至于等而下之。而良法必然高深,不可專為小夫下士乃至坊間流俗道。此非故標高的,但凡針對一般時趨立論的,立意本來不高,結局勢必陷入對立面的窠臼。而基本的途轍門徑,看似簡單易行,實則暗藏玄機,聽授者程度悟性不同,領略各異。從者眾與和者寡,高下立判,少有例外。

王國維談哲學,有可信則不可愛,可愛則不可信之說,這樣的兩難也可以放大到各類學問。就清代以來學術的取徑表現看,大概都有可愛與可信的難以兼得。溝通之道,是將可信之學做到可愛。所謂可愛,并非人見人愛的萬人迷,而是情有獨鐘的生死戀,是潛心向學者心儀的摯愛,不是一般讀者兼具的泛愛。講座之類的耳學,對于聽授者而言,大抵為可愛之學,圖個熱鬧,刺激一下感官,振奮一下精神是可以的。循此要想登堂入室,則很可能是緣木求魚為多。固然,講者也可以不顧聽眾感受,徑直宣講其可信之學,其結果勢必聽者藐藐,門可羅雀。要使從學者能夠領悟可信之學的可愛,絕非講座之類可以成就。

歷來講治學方法大體有兩種,一是讀書治學有成,述其心得,所言不是空談方法,而有應用的成功范例,皆有裨于治學的實際,可以助長功力;一是專講方法,猶如紙上談兵,花拳繡腿,說得天花亂墜,打得刀光劍影,臨陣卻不切實用,反而可能誤導。近代新進學人頗為尊奉的章學誠,在乾嘉學術系統中便屬于專講史法一類。其所講古代學術,謬誤甚多,而其侈談如何治史修志,下手卻鮮有成功實例。如此還一心想以金針度人,難免招來無數的物議。若非近代學人比附西學,誤解科學,以為章氏所言符合西洋的科學化準則(其實西洋不存在公認的科學標準,也沒有不言而喻的普適科學方法),遂被再發現重認識,其學術地位更加可議。

專講史法與治學心得不同,前者不僅有鑿空逞臆之嫌,而且不無以訛傳訛之處。教條般的高頭講章,看似頭頭是道,井井有條,實則于治史百無一用。解讀材料研治問題,必須講究有效實用,避免夸夸其談。凡不能以所講方法做出高明具體研究者,充其量無非章學誠的翻版再世。而讀書得間的領悟,哪怕只是一孔之見,也有助于解讀材料,研究史事。前賢好以序跋的形式言說其心中推許的理念方法,這些序跋,作為對相關著述的評介,未必完全適當,或是不免有所隱曲,而作為心中期許的標的,卻往往能夠體現高遠意境。尤其是那些出類拔萃的高人雅士,所言大都經驗之談兼高妙之論,品味雋永,收效顯著。相比之下,專門論述治學方法的著述,雖然不乏常識通則,反倒顯得浮泛疏廓,或以域外之陳言,為華夏之新知,夾雜各種橫通之論,只能蒙騙小夫下士。若是應用于實際的讀書治學,則非但無濟于事,還可能使人誤入歧途,以致不可救藥。

有鑒于此,不必侈談史學理論和方法,而要依照前賢所指示的途轍,根據治學所悟,提供一些使用材料、研究問題的取徑做法。這些行之有效的取徑和做法,或者本來不過讀書治學的基礎門徑,且經前賢反復論道,卑之無甚高論;或者為近代學術大家治學的良法美意,貫穿體現于其代表性著述之中,必須反復揣摩,以求心領神會。二者看似高下有別,但治學方法的基本與高明其實相輔相成,基本所在往往也是高明所由。即使技術層面以下的規則,如果理解到位,拿捏精當,也可能成為萬變不離其宗的根本。當然,在專講史法的人看來,前賢的經驗心得反倒有不像乃至不是方法之嫌。

聽授者大體也有兩類:一是讀過書,有過治學的實踐;一是只讀過教科書,充滿耳學,卻從未或很少眼學。按照錢穆的說法,方法是對讀過書的人說才有用,向沒有讀過書的人談方法,往往有害無益。受清季以來推行的國民教育的制約,無論學習多么系統,讀完書再做學問已是奢求。而有效實用的方法,是治學者的心得,沒有讀書的經驗,則無法判斷深淺優劣高下,很難體會其中奧妙,甚至越是浮泛,越有共鳴,反之,則無動于衷,無所適從。倘若新進以為先學會了方法再讀書治學,可以事半功倍,則猶如試圖在岸上學習游泳的各種姿勢要領,然后期待下水就會劈波斬浪一樣,不僅奢望,而且無稽。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史學尤為發達,治史方法極其講究。近代以來,雖然社會整體發展相對滯后,但文史之學依然可觀。本書所講方法,大體是學習歷代讀書法的要旨,揣摩近代學人治學的苦心,移植來研治史料極大豐富的近代中國的歷史。治學必須先因而后創,能夠將前賢已知承接下來,才有可能發展創新。而前賢所用的方法,已經其實踐證明行之有效,揣摩領悟,善加運用,功力可以大進。當然,前提之一,應當切實準確地把握,若良莠不分,也會南轅北轍;前提之二,應恰當合理地運用,否則良法未必當然成就美意。若是接不住而試圖超越,只好破字當頭,抹殺前人,以彰顯自己。

近代學術大家卓有成效的治史方法,是在宋代史家方法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而宋人治史,尤以長編考異之法最為精當。此法在近代的運用,概括者如沈曾植以俱舍宗治俱舍學之說,稍詳者如陳寅恪《楊樹達論語疏證序》:

夫圣人之言,必有為而發,若不取事實以證之,則成無的之矢矣。圣言簡奧,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語以參之,則為不解之謎矣。既廣搜群籍,以參證圣言,其言之矛盾疑滯者,若不考訂解釋,折衷一是,則圣人之言行,終不可明矣。今先生匯集古籍中事實語言之與《論語》有關者,并間下己意,考訂是非,解釋疑滯,此司馬君實李仁甫長編考異之法,乃自來詁釋《論語》者所未有,誠可為治經者辟一新途徑,樹一新楷模也。[1]

中國歷史文化,特重政治倫理,所謂思想學說,多有具體的時空人事因素,少有形而上的抽象,研究此類對象,不能簡單地直面文本,望文生義。要想全面認識蛋的外觀內里、來龍去脈,還必須追究下蛋的那只雞。只有了解下蛋的雞,才能對其所生之蛋認識透徹。

更為詳盡的發揮,則見于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比較不同的史料以求近真并得其頭緒的論述。[2]三說詳略各異,要旨則一,認真揣摩這一治史最根本也是最緊要的方法,并且根據具體研究對象的千差萬別而靈活運用,不僅可以立于不敗之地,而且有望臻于化境。

在具體研究領域,各學術大家通過其代表性成果從不同層面展現了治學良法的成效,諸如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的轉變》,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傅斯年的《性命古訓辨證》,梁方仲的《一條鞭法》,嚴耕望的《唐代交通圖考》等,問題有別,而主旨一致。陳寅恪將中國固有的長編考異、合本子注與域外比較研究的事實聯系各法參合運用,注意章程條文與社會常情及其變態的關系,傅斯年用語學與史學的方法探討事物的發生及演化,錢穆注意歷史意見與時代意見的聯系和分別,顧頡剛注重史事的時空推演關系等,均體現了長編考異比較之法的本旨及其變相。

更為重要的是,以長編考異之法研治歷史,既是基本所在,也是高明所由,既有助于矯正時下的種種學風流弊,又能夠上探領悟前賢治學的精妙,實為萬變不離其宗的根本所在。其主要準則有二。其一,解讀史料史事,必須遵循時空人等具體要素,凡是脫離具體時空人的事實聯系,依照外來后出的各種觀念架構拼湊而成的解讀連綴,都是徒勞無功地試圖增減歷史。其二,歷史的內在關聯并非羅列史事即可呈現,而是深藏于無限延伸的史事錯綜復雜的聯系背后,必須透過紛繁的表象尋繹聯系的頭緒才能逐漸認知。

史學要在講究事實,歷史已經過去,無論怎樣認為,均不可能增減分毫。因此,治史所重不在如何認為,而在恰如其分地解讀史料,適得其所地呈現史事,從各種層面角度顯現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聯系,并且表明依據什么說是如此這般,所用論據是否經過前后左右上下內外的反復驗證。呈現事實及揭示內在聯系本身就包含認識,如何述說同時也就是展現學人的見識。不能重現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的所謂認識,至多只能說是從閱讀歷史獲得靈感的自我表現。在此類主體的眼中,歷史無非和文學作品一樣,一旦形成,就離開作者而獨立,可以從中獲取種種連作者也意想不到的靈感。至于歷史本身究竟如何,反而無關緊要。

歷來學界爭鳴,好以“我認為”揚己抑人,聳動觀聽,一般學術綜述以及各種論著所提及的前人先行研究,每每好稱引各自提出的論點,而不深究這些論點的依據以及所憑據的是否經過驗證,即為重視“認為”的顯例。其實各式各樣的認為,并不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學問雖然可以見仁見智,卻不能隨心所欲,檢驗的標準在于本事,以及借由何種依據如何接近本相。歷史已經發生,不會因為后人的意識而改變,凡是符合事實的,都不取決于個人如何認為,而形形色色的認為無論怎樣高談闊論,若與事實不符,則都是錯誤而不會影響歷史事實,只能干擾淆亂對于歷史的認識。也就是說,于史事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但是會作用于如何呈現歷史。由于學人的述說各自呈現出來的史事常常因人而異,如何還原歷史似乎成為無法驗證之事。實則這些后人的看法五花八門固然令人無所適從,眾口一詞也未必就是事實俱在。善讀者透過羅生門似的各種記錄說法,可以逐漸近真并得其頭緒。若是主觀過甚,就只能快刀斬亂麻,剁碎了再來任意牽連。無論如何,史事本相與前人本意才是衡量檢驗后人認識當否高下的準則尺度,而不能本末倒置。

一般而言,學問之事,越是高明則懂的人越少,如果用多數取決的辦法,被否定的很可能恰是遠見卓識。而多數認定的觀點即使未必正確,一定時期內仍然具有影響力。這與各式各樣學術評價的道理大抵相通,拋開一切利害牽扯,也有見識高下之別。在高深的層面,真正的權威只是少數。權威的意見固然難免錯誤,但概率較低。所以學術研究只能自由,不能民主。民主式的學術容易導致平庸。

人們求知,存在相反相成的兩面,一方面將既有知識當成裁量的尺度,另一方面則作為吸收新知和開發智慧的工具,這是出現事實與認識反差的要因之一。盲從既有知識就是成見,以之為評判的規矩尺度,很容易自我禁錮,做了自身知識缺陷的奴隸,無數的論斷,都不免流于自以為是的放大與泛濫,見仁見智成了分不清是非正誤的遁詞,從而失去進步的動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尔| 永年县| 广河县| 温宿县| 都昌县| 玛曲县| 苏尼特左旗| 芷江| 泽州县| 南召县| 海林市| 长沙市| 江津市| 汝阳县| 县级市| 石棉县| 德江县| 道孚县| 惠东县| 上犹县| 铜鼓县| 右玉县| 屏山县| 沅陵县| 寿光市| 抚顺县| 都安| 黔江区| 牟定县| 宜都市| 临海市| 博客| 扶绥县| 金溪县| 祥云县| 抚顺县| 孝感市| 道孚县| 保亭| 黑河市|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