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基督宗教史(635~1949):一種跨文化視野
- 陶飛亞 (美)魏克利主編
- 2556字
- 2025-04-08 18:16:42
第一節 更遠的敘事:景教入華前
學者對“景教”名義已多有探討。綜合起來看,“景”字,一是表示“光也”,現代學者指出“景”所具有的光明內涵,正與《新約》光照之義相合;二是指“大也”;三是指“仰也”,表示唐代景教的名義中已經包含了對基督宗教之敬虔的深入體察。如果說,“景”字的“光”“大”內涵立足于信仰對象的維度,那么“景”字的“景仰(敬仰)”內涵,則立足于信仰行為的維度。
下面我們以景教的使徒統緒,以及景教的學術傳統來理解中國景教的底源。
景教使徒統緒:圣多馬、使徒阿岱及馬睿
按照《多馬行傳》的描述,耶穌受難之后,十一門徒抽簽認領一地去傳福音,其中多馬抽到了印度。他在印度為窮人治病趕鬼,向他們傳布“新神”福音,并為皈依者舉行洗禮、圣餐禮。[1]印度史學者大都認為,多馬的確曾經前往印度傳道,并在一個叫作馬拉坡的地方殉道。

圖2-1 多馬像(多馬觸摸耶穌的釘痕)
圖片來源:Dominican Friars of Mosul,MS.13,f.60r,現藏美國圣約翰大學希爾博物與寫本圖書館。
據《阿岱垂范》記述,阿岱曾經前往埃德薩行醫治病并且傳道,從而建立了教會。該傳記最后還述及阿岱的臨終訓誡,以及阿賅繼任的情景。[2]而《馬睿行傳》則記載了馬睿受阿岱差遣,前往美索不達米亞傳播福音、行醫興學的經歷。馬睿在底格里斯河岸名城蘇鄰(又譯塞琉西亞—泰西封)按立了大法主職位(Papa),景教大法主世系由此肇始。此外,《阿岱與馬睿祭文》也一直為東敘利亞教會繼承。羅馬教會的學者們經過研究,已然闡明阿岱與馬睿的圣事祝禱屬乎古禮。2001年10月,羅馬簽署了《迦勒底教會和東方教會之間的圣體圣事援用指南》這一文件,明確了在何種情況下,流寓各地的迦勒底天主教徒可以被允許在東方教會里面領圣餐。羅馬天主教會的上述努力,表現出對東方教會傳統的必要尊重。[3]
馬睿之后的法主傳承世系是環環相扣、清晰而完整的,敘利亞語和拉丁語的傳記材料有不少相關敘述。
背景知識2-1 使徒統緒
所謂“使徒統緒”(apostolic succession)乃是指早期使徒教會所采用的推元模式,其特點是將法主(宗主教)職分的按立追溯到耶穌基督的某一位核心使徒(十二使徒以及圣保羅),以按手禮為記號,通過構建環環相扣的傳承鏈環,來確認教會的合法性與權威性。教會的這種推元意識源自耶穌基督針對使徒所說的如下設立語:“你們要傳教萬國,要奉圣父、圣子、圣靈之名,為他們施洗。”(《馬太福音》28:19)
按照東敘利亞教會所建構的使徒統緒,其教會淵源可以追溯到馬睿,馬睿與阿賅一并師事阿岱,阿岱師事多馬。其中馬睿、阿賅、阿岱屬于路加福音第10章所謂“七十門徒”之列,而多馬則屬“十二使徒”之一,由其而直承耶穌基督。[4]在19世紀末發現的多種敘利亞語文獻中,有3世紀的《多馬行傳》、5世紀的《阿岱垂范》及《馬睿行傳》。這三部文獻分別體現了景教(東方敘利亞基督教)使徒統緒中“耶穌—多馬”環節、“多馬—阿岱”環節、“阿岱—馬睿”環節,以及“馬睿—法主世系”環節的成功構建。它們環環相扣,構成了一脈相承的完整鏈環。[5]
景教思想家:塔提安、阿弗拉哈、遏拂林、狄奧多若、納賽、大巴貝
在早期敘利亞教父中,首先值得關注的是塔提安(Tatian,110—180)。他師從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約100—約165),著有《針對希臘人的演說》,其日后所編的《四福音糅合本》(Diatessaron)是第一部敘利亞語福音書,在《新約》文本發展的早期階段享有頗為重要的地位。[6]塔提安是禁戒派的創立者,他在東方禁欲主義傳統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7]
4世紀著名神學家阿弗拉哈(Aphrahat,?—350)有“波斯智者”的雅號,其所著《明示》涉及信仰、愛、禁食、祈禱、復活、謙卑、割禮、濟貧等23個議題,展現了早期波斯教會的信仰生活。同時期的另一位神學家遏拂林(St.Ephrem,?—373)素有“圣靈之琴”“教會柱石”之美譽。他創作了大量深受歡迎的神學頌詩,是基督教詩歌創作史上堪與但丁并駕齊驅的杰出詩人之一。此外,他還留下了數量可觀的布道文、護教著作和釋經著作。遏拂林原籍尼西比斯,他在當地創辦了學校。363年尼西比斯割讓給薩珊波斯之后,遏拂林遷往埃德薩,又創建了埃德薩的波斯學校,使之成為敘利亞神學東傳的重要窗口。
此外,為景教奠定思想基礎的還有安都學派的經學宗師狄奧多若(Theodore of Mopsuestia,?—428)。他于公元392年就任摩普綏提亞的主教,其間留下了一系列釋經著作以及教義疏講。公元410年,蘇鄰城會議接受了有所調適的《尼西亞信經》。自公元430年起,埃德薩學校受到狄奧多若思想的巨大影響。不久,狄奧多若的全部希臘文著作被翻譯為敘利亞文,并且被列為學生必讀書目。該時期的埃德薩學校和尼西比斯學校,對早期東方教會的神學思想起到了巨大塑造作用,它們均將“經師”狄奧多若的著作奉為圭臬。[8]
背景知識2-2 景教的《尼西亞信經》表述
《尼西亞信經》乃是公元325年召開的第一次普世教會大公會議(尼西亞會議)所定下的信仰文件。東敘利亞教會(景教)的核心教義深受修訂版本的《尼西亞信經》的影響。景教《尼西亞信經》表述如下:
我信獨一的阿羅訶,威嚴的圣父,有形、無形萬物的造主。
又信獨一主耶穌彌施訶,阿羅訶的獨生子,一切造物中的長子。在萬世以前為祂的父所生,而非受造。出于真神而為真神,并與圣父同質。藉著他,萬世乃立,萬物乃成。祂為了我等世人,為了拯救我們而從天國降臨,披戴人身,并同人出世。祂由室女瑪利亞所生,并在本丟·彼拉多治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后下葬。并照著圣經所說,第三天復活,升入了天國,并坐在阿羅訶的右邊。祂還將復臨,來審判活人和死人。
又信獨一圣靈。祂是從父那里生發出來的,是生命的賜予者。
又信獨一大公教會。使罪得赦。為肉體復活及永生。[9]
公元489年,埃德薩學校被迫關閉之后,校長納賽(Narsai)逃亡尼西比斯,在那里他又創辦了尼西比斯學校,為東方教會培養了大批人才。納賽本人有“圣靈的豎琴”之雅號,是東敘利亞教會又一位重要的詩人、神學家。正是由于納賽的努力,遏拂林、狄奧多若等人的思想在東方教會成了正統和主流。544年,大法主摩阿巴一世主持會議,確立了大法主選舉方案,其后他創立了蘇鄰神學學校。608~628年,著名神學家大巴貝領導教會,他所提出的“二性及其二相(Qnome)”的基督論表達式,影響甚巨,至今有效。其后教會迎來了一段和平發展時期,教會規模不斷擴大。東敘利亞教會有“內區”和“外區”之分。前者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及伊朗境內,后者則相當于“東方”,這些地方的教會乃是5~8世紀期間景風東扇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