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20)》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報告的第八本。報告旨在系統分析國內外支付清算行業與市場的發展狀況,充分把握國內外支付清算領域的制度、規則和政策演進,深入發掘支付清算相關變量與宏觀經濟、金融及政策變量之間的內在關聯,動態跟蹤國內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論前沿。報告致力于為支付清算行業監管部門、自律組織及其他經濟主管部門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為支付清算組織和金融機構的相關決策提供基礎材料,為支付清算領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獻素材。自2013年出版第一本報告之后,連續七本都引起了政策層、實務界和理論界的高度重視與社會的廣泛關注。

以支付清算體系為核心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是順利推進金融改革的出發點與前提。正如經濟增長離不開道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樣,健全的金融體系也與金融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密切相關。當前,我國支付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而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給支付體系帶來了極大沖擊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背景下,需要重新梳理和審視支付行業的現狀與未來。

一 影響支付行業發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經濟背景:經濟周期帶來的挑戰

當前從全球看,經濟增長處于長債務周期頂部、創新周期蕭條期。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危機與衰退的壓力不斷上升。從國內看,經濟增長的源泉包括要素積累和技術進步,而支撐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此背景下,數字化新經濟成為緩解內外沖擊的措施之一,正如2019年9月4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19年數字經濟報告》所指出的,全球數字經濟活動及其創造的財富增長迅速,且高度集中在美國和中國。由此對支付行業來說,既需直面經濟金融波動帶來的周期性影響,也需進一步擁抱數字化與新經濟。

(二)政策背景:從經濟供給側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思路。201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舉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系統闡述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針對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支付行業同樣需要把握幾個方面的重點,如促進金融服務對象結構優化、推動金融服務主體結構優化、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防范金融風險應注重“補短板”、堅持金融“雙向開放”等。

(三)技術背景:金融科技變革的大趨勢

2017年金融穩定理事會指出,金融科技創新的供給側驅動因素是不斷演進的新技術和不斷變化的金融監管,需求側影響因素是不斷變化的企業和消費者偏好。支付行業一直是新技術影響的前沿,尤其對于零售支付體系來說,移動支付工具、金融賬戶體系、商業模式與生態都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從零售支付入手,全球復雜支付體系已然形成,使得支付行業的參與主體范圍擴大化、支付產品和支付方式多樣化、支付載體多元化、支付風控自動化、支付流程非接觸化。

二 支付行業發展的主要特點與面臨的挑戰

(一)主要特點

綜合來看,當前我國支付行業已經成為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發展中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規模增長。自2012年以來,我國支付業務基本上以超過1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快速發展,支付服務的滲透率和長尾用戶覆蓋率得到快速提升。二是效率領先。以零售支付為代表,新興支付工具、支付模式、支付服務、支付市場對經濟金融效率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在全球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三是重視安全。支付創新效率與安全的“蹺蹺板”如何把握,成為近年來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四是對抗融合。市場競爭格局更加復雜,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支付產業鏈的各類主體之間,都面臨既競爭又融合的多元格局。五是雙輪驅動。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在內的新技術變革,以及包括監管、市場、主體、行為在內的支付制度規則,成為影響支付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六是尋找新機。隨著C端的支付創新“白熱化”乃至呈現“紅海”特征,目前行業更加注重支付的B端、跨境等“藍海”領域。七是全面開放。金融開放與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支付行業也需要積極迎接開放改革。例如,需適應全球趨勢與原則,進一步優化支付清算基礎設施的治理機制。再如,應真正“走出去”適應不同經濟體的監管與市場特征,輸出支付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八是分層監管。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未來監管的核心思路逐漸轉向獎優罰劣,形成高效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九是標準自律。在支付改革與創新中,推動支付標準化是主要抓手,而依托行業協會的自律與備案機制將發揮重要作用。十是權責清晰。支付體系逐漸趨于信息透明,各方交易的復雜性降低,責任分擔明確,同時擁有本土特色的“支付+”,也逐漸明確了創新的底線與邊界。

(二)面臨的挑戰

我國支付行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爭議與挑戰,值得進一步關注。一是需避免對支付行業認識的極端傾向。從輿論上看,近年來過于抬高移動支付的地位,甚至稱之為“新四大發明”之一,或者對支付創新“一棍子打死”,這些都是貽害無窮的。二是在支付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仍有許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解決,體現在供給側、需求側和中間環節。三是支付行業發展的價值目標不清晰,需要進行優先次序協調。如降低成本、服務實體、增強客戶體驗、提升增值服務、增加流量入口、數據聚合等各種目標混在一起,容易導致發展失序與矛盾。四是支付運行中的資金安全與信息安全仍不容忽視。無論是支付交易中的常態化安全保障,還是“黑灰”產業的泛濫,都需要高度重視和應對。五是支付服務消費者的分化。從需求角度看,企業和居民的支付需求差異較大,而消費者自身的需求特征也在分化,支付活動給其帶來的效用各不相同,消費者追求的支付體驗和支付過程也有差異。六是支付服務價格問題將愈加受到關注,因為支付市場均衡運行的基礎,是更加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七是“生物識別+支付”將成為爭議的熱點,特別是如何在快速發展與保障安全之間把握好尺度。八是行業利益與矛盾協調變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從零售支付角度看,行業“蛋糕”高速膨脹時代難以持續,這時更需要完善“分蛋糕”的規則。九是支付數據信息統計存在非標準、不準確的現象,容易導致監管層、協會、機構、行業組織、學界、媒體之間出現信息不對稱或誤讀。十是與快速發展的行業現狀相比,理論研究嚴重滯后,普遍來看,支付“話語體系”的專業性不足,缺乏討論共識與基礎。

三 疫情沖擊下的創新探索

(一)支持“抗疫”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了較大沖擊,也對金融服務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支撐金融體系健康運行的基礎設施,支付清算體系也應順應這些趨勢,不斷實現數字化時代的“自我賦能”。事實上,支付行業在“抗疫”中已發揮了重要作用,監管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有效地提升了“非接觸支付服務”的動力與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短期與中長期挑戰。

例如,2020年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確保全國范圍內支付清算通暢運行,加大電子支付服務保障力度;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在疫情防控期間采用遠程視頻、電話等方式辦理商戶準入審核和日常巡檢,通過交易監測強化風險防控。再如,2020年2月15日,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強化網絡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在政策支持和現實壓力下,2020年初各銀行機構線上業務的服務替代率平均達到96%。

(二)創新嘗試——以對公賬戶為例

我們知道,支付清算基礎設施包括大額支付系統、零售支付系統、證券清算結算系統。其中,我國面向個人的支付服務創新在全球領先,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也保持了線上業務的穩定性。同時,盡管線上化產品已覆蓋多數企業的對公業務,但由于業務個性化強、存在監管約束等原因,其線上化程度仍然有限。

就企業開戶制度來看,事實上近年來一直在不斷變革與優化。2015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程開立人民幣銀行賬戶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對銀行遠程開立賬戶提出框架性意見。隨后,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19年7月22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取消企業銀行賬戶許可,將更加注重銀行賬戶的事中事后監管。此外,許多銀行也推出企業線上開戶申請,協助企業進行部分信息的采集和審核工作,申請人只需前往網點一次,便可完成開戶申請,從而使得程序更加便捷。

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銀行可在有效防控風險、準確識別客戶身份和開戶意愿的前提下,探索綜合運用遠程視頻、人臉識別、電子證照、企業信息聯網核查和大數據分析等安全有效的方式,通過電子渠道為單位辦理開戶、變更等賬戶業務。但疫情結束后,銀行仍需及時聯系客戶補齊相關手續。

應該說,在對公賬戶領域一直存在許多痛點問題,使得線上化不僅要著眼于短期壓力,而且要在中長期“順水推舟”加快改革。一方面,原有企業開戶流程總體看仍然復雜,周期較長,且對公賬戶的大額交付通道在工作時間之外以及假日的部分時間均難覆蓋。另一方面,許多涉及大量中小企業主體的供應鏈平臺交易無法實現全流程線上化,必須通過線下網銀或銀企直聯轉賬的方式付款,由財務人工認款,平臺方人工進行訂單核銷,影響了交易效率。例如,據調研,某服裝類SaaS供應鏈管理平臺在幫助批發商進行線上進銷存管理及疏通供應鏈流通環節初見成效,但資金結算環節仍多是通過線下批發市場的檔口面對面交易完成的。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批發市場基本處于關閉狀態,影響了中小批發商的生存。

由此可見,推動企業在線開戶、實現對公賬戶電子化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對銀行業影響深遠,能促進相關業務適度擺脫線下柜面,實現在線化運行。二是適應了客戶習慣的變化。這在過去是對公賬戶服務線上化的主要約束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企業客戶也慢慢習慣并更愿意通過線上進行業務溝通和辦理。三是更好地提升小企業服務能力,助力平臺型產業鏈金融快速健康發展。四是針對“面簽”的技術解決方案逐漸成熟,包括人臉識別、多因子身份認證等身份識別技術,以及視頻雙錄、基于區塊鏈的電子合同等。

當然,即便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進一步推動改革,也需充分考慮效率與安全的平衡問題。首先,銀行賬戶管理是反洗錢、反欺詐等活動的首道防線,不管開戶機制怎么演變,都要始終把賬戶實名制作為風險管理的核心。其次,由于各銀行的綜合能力差異較大,應選擇少數資產質量、管理、技術、風控水平較高的機構進行局部遠程開戶試點。同時,為了提高銀行對優質客戶的甄別能力,更好地服務中小微企業,也可引導大型優質電商平臺、面向中小微企業的SaaS供應鏈平臺、供應鏈金融平臺等,協助開展對公賬戶的試點工作。在試點操作上也不能一蹴而就,過渡期或許需要對某些賬戶功能進行約束。此外,進一步推動相關技術的標準化、規范化,使之在國家和行業層面更加“過硬”,也是保證企業客戶身份和行為真實性的關鍵。最后,與遠程開戶有關的配套法律法規、銀行內控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如以制度形式認同和保障電子單證、影像、簽章、數據的合規性與合法性,以及一旦出現問題如何歸責等,既要管控好銀行的風險,又要保護好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四 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展望

(一)全局

在《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中,金融市場基礎設施(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s,FMIs)被定義為參與機構(包括系統運行機構)之間用于清算、結算或記錄支付、證券、衍生品或其他金融交易的多邊系統。2020年3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在支付行業發展過程中,應該逐漸基于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整體視角來看問題,全面推動其協調發展。例如,如何確定系統重要性金融基礎設施?如何處理好支付系統與其他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央行與其他金融監管者的關系?如何處理好跨境金融基礎設施的協調問題?如何應對基于公共網絡的分布式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挑戰?

(二)效率

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支付清算體系建設也要解決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搜尋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費用、規模經濟等問題。而各類新技術解決方案有助于更有效地應對這些制約因素,提高效率并使風險可控。例如,零售支付創新路徑有一些共同特征,即圍繞支付安全,利用各種網絡虛擬化技術,開發各種擺脫傳統有形身份、資金認證載體約束的新技術,讓個人消費和交易支付變得更加安全、便捷和高效,讓支付不受外在載體和中介的約束。這將大大降低支付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甚至完全消除支付摩擦。

(三)結構

支付市場運行逐漸呈現結構性的分化特征。如從支付工具看,電子支付發展突飛猛進。2019年,銀行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2233.88億筆,金額2607.04萬億元。非銀行支付機構共發生網絡支付業務7199.98億筆,金額249.88萬億元。從支付系統看,2019年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業務量增幅較大,共處理業務211351.75億筆,金額173.6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0.62%和44.32%。而銀行行內支付系統業務筆數大幅下降,2019年共處理業務164.69億筆,金額1218.69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55.12%和8.51%。

(四)普惠

金融科技時代的創新與發展,必須擺脫“大干快上”的思路局限,轉向更加注重過程和實效,迫切需要“補短板”。要解決數字鴻溝問題,更應靠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和發展。大量證據也表明,對于廣大弱勢群體、落后地區來說,實際上包括移動支付在內的金融科技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有可能緩解金融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由此,支付行業創新的生命力之本,還是助力增強金融體系的普惠功能。

(五)功能

作為整個金融體系的基礎支撐,支付行業發展應著力于功能完善。從支付工具看,移動支付創新對促進消費具有直接和間接的雙重作用。支付工具已由最初的服務于電子商務的支付瓶頸,演變為進一步激發新消費模式的重要載體。應該說,目前各類與居民衣食住行有關的商業場景、公共服務場景,都已成為最典型的移動支付應用場景。在此過程中,移動支付不僅能夠提高便利性、降低交易費用,而且依托于“支付+”,可以進一步推動整個商業模式的效率提升。從支付系統看,通過不斷建設與完善支付系統,可以使其對央行貨幣政策實施起到基礎性作用,對調節貨幣流通量和流通速度起到顯著作用,成為央行實施金融監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改善金融服務、加快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

當然,金融科技與支付行業的融合互動,賦予了支付行業更加重要的使命,通過資本的力量與支付制度安排,帶動底層前沿技術進步,拓展多層次應用場景,通過間接提升支付科技的外溢性,服務于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

(六)安全

近年來,支付行業監管思路更加清晰,逐漸從單個重要環節整頓向支付全流程規范發展,旨在實現對支付產業鏈條的監管閉環,最終使得支付交易、清算、結算的功能環節更加清晰,參與者的相應風險和責任更加明確。從長遠來看,需要對支付風險進行更加細化的甄別,有效辨別潛在的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金融性風險與非金融性風險等。同時,為了進一步推動支付行業安全發展,尤其是為適應支付科技的飛速發展,還需大力推動從支付技術到業務、設備的標準化建設。

(七)理論

未來的支付經濟學研究將集中于三大領域。一是大額支付系統。主要分析大額交易的模式與參與者行為,如流動性分析,交易的模式、時間與參與者行為,銀行間貨幣市場,拓撲與網絡分析,虛擬場景模擬。二是零售支付系統。如分析技術進步和產業規制等因素對零售支付產業的影響、區分消費者行為類型、分析技術進步和產業規制等因素的影響、提供零售支付領域的新創意等。三是證券清算結算體系。如通過建模、模擬等方式研究中央結算對手方的行為。

五 總結

應該說,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來看,支付清算領域都有大量有價值的前沿性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本報告持續對支付清算體系的運行狀況進行跟蹤分析和描述,雖然在應用與實踐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專題性的深入嘗試,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尤其是在系統性的理論研究層面仍顯薄弱,今后還需不斷強化。

總之,《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20)》繼續從中國和全球兩個維度,從理論、實踐與政策多個視角,對支付清算領域的相關問題進行“點”“面”結合的研究。本報告分為總報告和專題報告兩個部分。

總報告為“我國支付清算體系的發展狀況及經濟含義”,全面分析了我國支付清算體系的發展歷程、現狀特點、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并且運用各類量化分析工具,對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宏觀經濟變量、區域經濟和金融發展、金融系統穩定、貨幣政策等的內在關聯進行了實證檢驗和深入剖析,具體包括“中央銀行支付清算體系的建設與運行”“第三方支付機構體系的建設與運行”“證券清算結算體系的建設與運行”“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宏觀經濟變量”“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區域經濟和金融發展”“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金融系統穩定”“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貨幣政策”。

專題報告為“支付清算體系熱點考察、比較分析及理論探討”,深入探討了國際化背景下我國支付清算體系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對全球支付市場發展中的創新前沿進行了動態跟蹤,系統梳理了近年來支付領域的相關研究文獻,具體包括“銀行卡市場的發展現狀與展望”“網聯平臺的建設與運行”“我國金融賬戶體系的發展演進和趨勢”“非銀行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業務的發展與監管研究”“全球現金和非現金支付的發展分析”“基于全球視角的城市交通支付創新研究”“國家快速支付體系:基于零期限貨幣的理論探索”“支付經濟學研究動態:理論述評與文獻概覽”。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20)》是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李揚理事長的指導下完成的。本報告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銀聯、Visa公司、上海清算所、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本報告由楊濤和程煉擔任主編,負責全書的組織編寫、部分章節的修改以及全書的統稿和審訂工作;周莉萍和董昀擔任副主編,負責部分章節的撰寫及統編工作。各章執筆人分別為:第一章,宗濤、付家豪;第二章,王邦飛、鄭良玉、張曉東;第三章,李鑫、趙亮;第四章,程煉;第五章,程煉;第六章,程煉;第七章,費兆奇、徐揚;第八章,羅沛君、舒沖;第九章,關一濛、王子玥;第十章,陸強華;第十一章,馬穎、徐海洲;第十二章,周莉萍;第十三章,Sabina Frizell、Michael Nunes;第十四章,趙鷂;第十五章,董昀。

支付清算研究是一個實務性較強的領域,不僅我國的支付清算體系建設不斷出現各類新情況、新問題,而且各國都在此領域面臨諸多技術和制度變革帶來的新挑戰。因研究儲備有限,本報告可能會存在一些不足或需完善的地方。我們期盼各界同人的批評和建議,并希望長期堅持這項工作,以此不斷地拋磚引玉,促使學術界更加重視支付清算研究,促進研究者與監管者、從業者的深度交流,推動跨學科的交叉研究與探討,真正使我國的支付經濟學得到發展,使支付清算體系的政策與實務研究能夠在全球范圍內逐漸走向前沿,從而推動我國支付清算體系實現高效、健康、可持續和國際化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城县| 纳雍县| 盐边县| 滕州市| 潞城市| 太康县| 神农架林区| 大名县| 江孜县| 普兰县| 理塘县| 扎囊县| 仙桃市| 修水县| 辰溪县| 肇庆市| 厦门市| 合肥市| 新巴尔虎右旗| 郑州市| 广西| 六盘水市| 平潭县| 赣榆县| 阿克| 清新县| 长宁县| 吉林市| 金堂县| 团风县| 郯城县| 依兰县| 岑溪市| 巴楚县| 巴林左旗| 靖边县| 双柏县| 瑞昌市| 白沙| 楚雄市| 阜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