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換與堅守:周立波文學創作研究
- 佘丹清
- 966字
- 2025-04-08 20:45:47
摘要
周立波雖然在中國文壇稱不上是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作家,但他具有獨特的文學氣質。《暴風驟雨》《山鄉巨變》是他的代表作,兩部作品的出版分別成為土地改革和合作化運動中的歷史性事件,也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歷史性事件。這樣一位在解放區文學、“十七年”文學中占有一定位置的作家,一直被形而上的姿態左右,加之在過去不能被客觀實在地評價,因此有必要對其重新審讀。從目前的研究狀況看,關于他的研究還凝固在作家本身所處的年代上。本書論評周立波,期望在現有文學史料與研究基礎上進行一些新的界定。本書前言部分討論三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研究周立波,二是研究什么問題,三是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綜述。本書主體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討論周立波的轉向問題,即研究他如何從一名具有深厚西方文學修養的亭子間作家轉換為具有強烈革命意識的左翼作家,進而拋開溫情的人道主義,成為描寫人民大眾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家,并終身堅守左翼姿態的問題。特別強調其轉型后的革命姿態,以及轉型中的極度自覺,兼對其性格弱點進行分析。第二章,從抗戰時的文藝民族形式討論入手,考察在延安及其他地區的熱鬧討論中,在20世紀30年代對文藝民族形式問題進行爭論的周立波卻保持沉默的原因,并從周揚堅持大眾化闡釋出發,談周立波對民族問題的認識與態度;論述周立波為追求民族形式在創作上的努力,肯定周立波創作的民間特性,指出其創作手法的單調和主題的時代局限而導致審美視野的狹窄。第三章,討論周立波在中國鄉土小說鏈上的地位。以丁玲和周立波為中心談新小說的特征,特別強調周立波在創作上比丁玲更自覺;討論趙樹理、周立波、柳青在創作上的差別,特別強調的是,雖然趙樹理影響過周立波創作,但周立波的小說在鄉土小說中特征更明顯;談周立波小說與其他同時代小說相比顯得獨樹一幟的幾個方面,包括風景、意象、女性等。第四章,先討論周立波在20世紀40~60年代與80年代以后兩個不同時段的讀者接受差異及其原因,進而探討版本變遷和作品的修改產生的意義和后果。本書結尾為結語、附錄和參考文獻,作為副文本對本書的一種補充。總之,本書試圖通過周立波這一典型研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書寫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力所能及的清理。本書在一定意義上肯定周立波在史詩性寫作上的政治代言特性,卻不把他完全定位在政治層面,目的就是研究作為小說家的周立波值得期許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