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16輯)
- 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編
- 5995字
- 2025-04-08 17:47:16
三 經濟史的國際比較帶來的歷史思考與簡要的研究結論
有針對性的產業發展國際比較,對我們思考當今中國如何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歷史啟示既包括理論層面上的,也包括實踐層面上的。
1.日本纖維產業與東麗公司的變革與發展帶來的理論與實踐啟示
首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與它的結構性變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清晰的理性認識是高質量發展的行動基礎與創新指南。不論是對日本纖維產業整體演進與變革的分析,還是對東麗公司轉型升級的微觀觀察,我們都可以看到,盡管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最直觀的表現是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客戶需求的優質產品在市場上的推出[50],顯然產業和企業的國內國際競爭力是以產品為載體表現出來的,但與這些產品推出相聯系的一定是其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與結構性變革[51]。因為,脫離結構變革的高質量發展是不可能持續的。而且,上述的觀察與分析也表明,日本的纖維產業轉型升級與東麗的結構變革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并且這樣的高質量發展,有可能帶動傳統產業和企業實現向高科技的歷史性蛻變。就傳統產業改造的意義而言,這很可能是一個工業大國實現產業結構高科技化的必經階段,也是我們對一國工業高質量發展意義的一個本質認識。
其次,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企業的創新自覺為本源性驅動力,因為企業才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與高質量發展的實體擔當。作為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往往會成為政府工作方針所關注的重要內容(不論稱謂如何),現實中常常表現為國家給微觀主體標示出一種戰略性的目標和方向。[52]這對于一個后起的工業大國尤為必要。但是,它并不意味著政府的愿望或號召能夠代替企業的行為。只有當企業能夠從生存與發展的切身需要中,切實意識到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通過企業規劃、機構設置、資金使用等手段,對人力、物力和財力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創新資源進行有效組織,主動參與到國家的戰略性規劃之中(或與國家的戰略性目標相協調),以企業的創新為先鋒和主導的工業高質量發展,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53]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國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于企業而言乃是一種生存發展。
最后,工業的高質量發展作為一種事實上的企業創新活動,符合企業實際的創新發展路徑在發展成效方面的作用,是應當被充分加以認識的。[54]譬如,由上述經濟史的國際比較,我們至少可以觀察到成功企業可供借鑒的若干創新與升級路徑。第一,傾企業多年的技術積累,通過創新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把產品與服務做到最優,從而為自己贏得發展與升級的空間和夯實長遠發展的基礎。第二,在選擇開拓戰略性新事業時,要考慮把發揮自己原有的技術優勢與反映時代潮流的新技術有機結合,使其能夠在有效適應市場需求中實現可持續發展,以此選擇和把握新的發展方向。第三,在企業的整體布局與事業運營中,注意協調好既有事業與新開辟事業兩者間發展的關系,以保證在不同的發展時段及發展時點上,能夠獲得相對平衡的發展。第四,在企業整體的創新活動中,注意處理好自主發展與融合發展的關系,盡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創新資源,力求在開放式發展中有序完成從傳統企業向高科技企業的蛻變。[55]
2.本文研究的一個簡短性結論
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后起的工業大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一個必經過程。只有跨進高質量發展這一門檻,才意味著經濟體有能力在創新的引領下有效地解決轉型中的結構性問題,以推進與建設現代化強國事業相適應的產業升級。[56]這對于后起的工業大國而言,是一個工業不斷取得進步的過程,事實上就是一個產業演進與結構變遷的過程。
如果我們能夠從工業化先行者的產業實踐中觀察與認識工業演進的規律性,就相當于我們拿到了一把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鑰匙。后起國家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過程,就是重要的學習工業化的過程,盡管這種學習會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遷有所變化,但是學習本身不會因變化而被取代。同時,這也是一個后起國家真正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夙愿是需要在開放與融合的環境中完成的。
擁有14億人口的后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要成功地完成工業化的過程,就必須從國情出發,去除浮躁,切實完成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最薄弱環節——傳統產業的變革[57]這項最基礎性的工程。這不僅因為傳統產業在今天的中國產業整體中占比最大,改造升級任務最重,更重要的理由是它在多數時候成為我們高質量發展的盲區。而在這個環節上所發生的變革,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今后中國產業的競爭實力、整體架構及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因為,它是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得以強勁發展的重要產業基礎,這是現代大工業發展的特點與工業創新的性質所決定的。[58]
要實現這樣的變革,關鍵還在于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的本源性創新自覺所產生的創新動力被激發。只有當企業通過它們的創新與努力,在變革中真正創造出最適合自己的轉型與升級路徑,實現理性發展、生存發展與有序發展,中國工業才能夠整體跨入可持續性的高質量發展軌道,從而實現我們通過建設現代化強國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目標。
(作者簡介:李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1] 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906/t20190614_1670402.html。
[2] 例如高鐵、盾構機等重型工程機械,它們奠定了中國繼續前行的重要產業基礎。
[3] 比如說華為,以及三一重工等企業。
[4] 例如,我們在關鍵技術、關鍵工藝的掌握與核心零部件的生產上與工業發達國家還有巨大的差距(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求是》雜志2019年第6期上發表的文章),尤其致命的是,在關系到制造業自主發展根本的工業軟件設計上存在重大的缺位。2018年3月以美國制裁中興公司為開端爆發的中美貿易摩擦,以及華為總裁任正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講話,都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5] 即把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機械地劃分為不同性質、采取不同的態度區別對待的做法。
[6] 觀點來自筆者對我國重要工業地區工業部門干部的訪談與交流。
[7] 比如說前一時期的光伏產業、機器人產業的混亂發展局面。
[8] 例如它涉及了作為我國工業高質量發展穩定基礎的就業問題,涉及了工業發展的結構平衡問題。
[9] 苗圩:《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民網,2019年3月18日,http://theory.people. com.cn/n1/2019/0318/c40531-30980692.html。
[10] 苗圩:《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民網,2019年3月18日,http://theory.people. com.cn/n1/2019/0318/c40531-30980692.html。
[11] 前者是指傳統產業的數量眾多,又多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后者是指這些產業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增長速度慢,獲得的利潤低。
[12] 比如說,今天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13] 盡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受泡沫經濟崩潰的重創,經濟轉型中的結構性問題的解決至今仍在進行,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困擾,與以往相比其經濟發展一直呈現“緩行”的狀態,但這并沒有改變日本與其握有重要領域的核心技術、具有關鍵零部件的生產能力相聯系的依然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實力的歷史事實。
[14] 見日本總務省《統計基準·統計分類》的《日本標準產業分類》,http://www.soumu.go. jp/toukei_toukatsu/index/seido/sangyo/02toukatsu01_03000044.html。
[15] 并且,在日本,具有大企業多集中于原料生產階段而大量中小企業則分布在最終產品生產階段這樣一種產業分布特征(椎塚武《東麗的高科技戰略》,商務出版社,1985,第212頁)。
[16] 日本經濟產業省《工業統計》,見《纖維產業的課題與經濟產業省的對策》的《纖維產業的概況》,2019年7月,第10頁,https://www.meti.go.jp/policy/mono_info_service/mono/fiber/pdf/190701seni_kadai_torikumi.pdf。
[17] 吉川弘之主編《日本制造:日本制造業變革的方針》,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第174頁。
[18] 盡管其間經歷過從人造纖維到合成纖維的產品結構變化,但總體保持著持續增長的局面。
[19] 就業人數的變化是衡量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指標。例如日本產業績效委員會在評估纖維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時,就列舉了北陸地區一紡織廠的例子,即該廠在過去20年里,職工人數從800人下降到200人,產量提高了4倍。
[20] 研發新型合成纖維的過程,已是一個涉及研究原紗線、紗結的處理、染色以及最后的表面處理一系列環節的新材料開發過程,它的生產又需要一定的技術組合,如改進聚合物的品質,切面異性化、超細化、不同收縮性纖維混合化等,用這種材料生產出來的制成品,保證了其產品的高品質化。
[21] 例如,改造紡織材料的特性、生產舒適面料;開拓服裝以外的新用途,比如開發用作保護環境的公共工程材料和通用建筑材料;使用在線通信進行定制化生產。
[22] 這一階段變革的詳細內容見李毅主編《再煉基石:世界制造業變革的歷史大勢》,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第176~187頁。
[23] 《纖維產業的課題和經濟產業省的對策》,經濟產業省制造產業局生活制品科,2019年7月,第10頁,https://www.meti.go.jp/policy/mono_info_service/mono/fiber/pdf/190701seni_ kadai_torikumi.pdf。
[24] 這些措施包括,大力推進產官學協作;確定戰略實施協調機制;設立纖維產業技術戰略委員會,在技術方針方面達成共識;建設包括產業內部協作、用戶與企業交流產官學共同研發的技術基礎;實施知識基礎設施與知識產權保護;等等。
[25] 這里是指,以往那種非效率、高成本供給體系被打破,以及要求各制造企業憑借反映文化內涵的軟件要素贏得競爭的新情況。
[26] 新功能纖維是指在聚酯纖維、尼龍等泛用纖維上賦予了特殊功能的纖維(例如吸汗速干、吸濕發熱、抗菌防臭、彈性拉伸等),主要用于衣料開發。高性能纖維是指具有高強度、高彈性、耐沖擊性、耐熱性等特性的纖維,主要在產業用途上進行開發。后者中的碳素纖維、芳綸纖維和聚芳酯纖維,日本企業的世界市場占有率分別為60%、40%和100%。日本的纖維工業在賦予纖維特殊功能和提高纖維性能方面的技術是世界領先的。
[27] 或者說,纖維工業的新一輪變革,是在制造業的當代發展和日本經濟整體轉型的大背景下進行的。
[28] 其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開發即為最突出的事例。東麗的碳纖維技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研發的,而正式投入應用則是70年代的事情。1990年4月,東麗獨家獲得了波音公司主承力結構材料規格的認可,成為獨家提供波音777主承力結構碳纖維預浸料的廠家。
[29] 由于公司在1963年就停止了人造長絲的生產,為改變公司業務與名稱不符的情況,1970年1月正式更名為東麗股份公司(Toray Industries,Inc.)。
[30] 東麗公司從1926年建立至2019年已有近93年的歷史,其成長與發展的整個歷史就是一部豐富而生動的改革與創新歷史。鑒于論文的篇幅所限,這里只限于選取與主題相關的幾個結構變革的歷史節點,加以簡要概述與分析。
[31] 在困境中肩負東麗經營重任的藤田精英社長提出,重新煥發合成纖維事業的活力,同時多元化地經營纖維以外的事業的經營方針(東麗公司:《編制未來:東麗90年小史》,株式會社出版文化社,2019)。
[32] 例如1981年底,為開發新一代制絲技術,東麗啟動服裝長絲現代化項目,同時配置新設備實現自動化,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33] 東麗在1971年4月成立了不隸屬于任何部門的新事業推進部,將其作為帶動和統籌新事業的核心。
[34] 東麗于1979年在岡崎工廠開始生產透析用人工腎臟“Filtryzer”,并且于1977年增設了抗血栓導管“Anthron”的生產線。
[35] 1988年東麗成立“關聯事業總部”,將國內關聯公司、國外關聯公司業績作為集團整體統一決算,并立足于中長期發展,全面拓展海外經營。
[36] 通過“南通工程”,東麗公司為自己建起了立足中長期發展、拓展中國事業的橋頭堡。
[37] 這一時期,東麗在國內纖維事業面臨巨大的進口競爭壓力,外部因“9·11”事件導致的航空市場蕭條,復合材料事業遭受重大沖擊,利潤大幅下滑。
[38] 例如最終消費需求疲軟導致供應鏈各環節大規模清理庫存,基礎材料產業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消費者需求也大幅降低。
[39] 在2009年、2010年兩個年度削減成本1000億日元。
[40] 例如通過去庫存和事業環境預測,東麗將銷售、生產和開發的規模與體制調整到最佳狀態。
[41] 其發展戰略一方面是把制約經濟增長的環境、資源問題作為切入點,提出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是開發亞洲市場尤其是參與中國的經濟發展。
[42] 如2014年東麗開始引進外部董事。
[43] 東麗公司:《編織未來:東麗90年小史》,出版文化社,2019,第41頁。當時,東麗的纖維事業本部與生產本部制訂生存行動計劃,使用轉變銷售策略、擴大深加工規模和推進全球化發展等各項針對性措施,千方百計地助力這一留存的核心事業跨越困境(東麗公司:《編織未來:東麗90年小史》,株式會社出版文化社,2019,第63~64頁)。
[44] 正如1987年上任的前田勝之助社長所言,“纖維產業在國內市場已經趨于成熟,但是放眼全球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東麗公司:《編織未來:東麗90年小史》,株式會社出版文化社,2019,第56頁)。
[45] 前田社長面對困境,向員工再三重申“東麗在纖維領域積累了大量技術和銷售經驗,唯有重振纖維事業才是企業獲得新生的捷徑”(東麗公司:《編織未來:東麗90年小史》,株式會社出版文化社,2019,第57頁)。
[46] 如圖2所示,將所有的研究和技術開發整合在一起,不僅有利于解決各業務領域中的問題,而且促進了技術的融合,可以更好地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正是依托這種類型的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面向能帶來經濟價值的真正創新、不是迎合時髦而是立足于長遠的視點,東麗推進了韌性研究、技術開發和全球化事業(東麗網站對其研發體制的闡述,https://www.toray.cn/technology/organization/index.html)。
[47] 東麗最初作為合成纖維企業形成的技術體系,涉及有機合成、高分子化學、纖維工學等技術知識,其中間品就是一種材料。由于高分子化學具有產生新物質的可能性,新材料的研發可以說處于其技術體系的延長線上。比如說它的超一流的碳纖維技術,作為新事業的生物醫學材料的創新——人工腎臟的醫學應用等,都是突出的例子。
[48] 東麗對創新的這種組織,通常是通過企業集團的中長期規劃項目制定,以及集團內各層次的研究開發機構的分工實施來完成的。
[49] 近年來,東麗開發了穿在身上即可持續測量生命體信息的被稱作hitoe的智能服飾材料,自2014年度起開始應用于輔助體育訓練,從2016年8月開始應用于勞動安全防護、同年9月起應用于醫療領域(東麗公司:《編織未來:東麗90年小史》,株式會社出版文化社,2019,第104頁),可以說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正如東麗自我總結的那樣,它“每年都推出增添了新性能的優化產品,其銷售量也節節攀升”(東麗公司:《編織未來:東麗90年小史》,株式會社出版文化社,2019,第86頁)。
[50] 例如東麗從20世紀60年代推出手感細膩、美觀如真絲的仿真絲產品,到90年代后推出的功能性服裝面料。
[51] 東麗人造絲產品的下線和20世紀70年代的企業更名(即由“東洋人造絲”更名為“東麗”),就是一個創新與變革的過程。
[52] 比如20世紀90年代,日本通產省在“下一代產業基礎技術研究開發制度”下,設立了發展新產業必不可少的新材料基礎技術開發課題。
[53] 就像東麗公司那樣,將本企業的以新材料發展為動力的創新,與日本通產省制定的新材料基礎技術開發中的目標技術相結合,從而發揮了先導性的作用(〔日〕椎塚武:《東麗的高科技戰略》,商務出版社,1985,第21~23頁)。
[54] 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則無法成為經濟發展的現實。
[55] 東麗在與外部合作共同開發中取得了重要成效。采取這一措施之前的2001年,其參與國家研究項目僅為10項,到2016年則增長為40項。而與普通研究機構、權威企業的共同研發則超過了300項(《編織未來:東麗90年小史》,第162頁)。
[56] 當然,這種能力是相對的,需要不斷進化。
[57] 這是任何的其他結構性改革都不能夠替代的。
[58] 參見李毅《日本的工業化軌跡與工業創新研究:后起者的視點》,《日本學刊》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