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蘭華僑華人史(全3卷)
- 杜繼東主編
- 2字
- 2025-04-08 17:28:44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旨與意義
新西蘭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是大洋洲的一個美麗島國,與澳大利亞隔海相望,領土主要由南島和北島兩大島嶼組成,面積約26.8萬平方公里,在1200年至1300年毛利人的祖先波利尼西亞人即在此登陸并定居,被稱為“奧特亞羅瓦”(Aotearoa),意為“長白云之鄉”。1642—1777年,荷蘭、英國、法國的探險家先后到達新西蘭。1840年新西蘭因為《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成為英國殖民地,1907年成為英國自治領,1947年獲得完全獨立,屬于英聯邦成員國。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流布到世界各地,百年間有2000多萬中國人告別故土,去往他國,在五大洲的很多國家都建立了華僑華人社區。如此大規模的人口國際遷徙,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而且在19世紀至20世紀全球大移民的背景下,也相當引人注目。中國人移居新西蘭便是此一全球移民浪潮中的重要環節。中國人與新西蘭的淵源相當久遠,1840年代即有零星中國人因機緣巧合踏上這片遙遠而陌生的土地。1866年2月,首批有組織的淘金華工抵達新西蘭南島的奧塔哥省(Otago),華人移居新西蘭的歷程由此開啟。始于19世紀中葉的華工出國浪潮中,有相當數量的華工以參與1848—1866年的環太平洋淘金熱為契機進入北美、澳洲[1]和新西蘭等地,形成華人移民在淘金熱點地區的分布。華工在這些地區的境遇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所在國的經濟規模、社會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華僑華人移民社會的日后發展各有其獨特之處。
新西蘭華僑華人移民社會的形成與演變,大致歷經四個主要階段,即19世紀下半期的淘金時代、20世紀上半期的僑居時代、20世紀50—80年代的融入時代以及1987年至今的新移民時代。一個半世紀以來,新西蘭華僑華人社會的變遷,以跌宕起伏來形容可謂恰如其分。淘金時代,中國移民數量從1866年初的微不足道,增長到1871年10月的4215人,人口普查錄得的峰值為1881年的5004人。另據估計,由于此一時期華工的流動性相當之大,先后約有15000名華工曾經踏足新西蘭。僑居時代,受制于日益嚴苛的排華立法和限制中國移民措施,華僑數量長時間徘徊于二三千人之譜。1940年代,由于新西蘭政府有條件地允許中國婦女赴新與家人團聚,華僑數量再次達到五六千人。受此移民政策調整的影響,由完整家庭構成的華僑華人社會開始在新西蘭落地生根。其后的融入時代中,華僑華人社會處于相對穩定的繁衍生息狀態,至1980年代中期新西蘭華人數量已經將近2萬人。最為劇烈的變化發生在1987年新西蘭政府實施新移民政策以后。隨著大批華人新移民的涌入,2017年,新西蘭華人數量增至近2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4.2%,華裔新西蘭人成為新西蘭的第五大族群。與上述四個歷史階段相適應,華僑華人社會結構、華僑華人的自我認知、他者眼中的華僑華人形象、華僑華人族群與當地社會的互動關系以及所能獲得的發展空間,均經歷重大變化。華僑華人的地域分布、職業構成、教育程度、人口性別比例、社會融入程度等指標在不同的時代顯現出不同的特征,既反映出華僑華人社會的內在演進,亦折射出外部環境的突變。僅以他者眼中的華僑華人形象為例,淘金時代被視為劣等族群的華工群體與今日業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的華人移民,不啻天壤之別。如此富于變化的華僑華人史,為相關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極具探索價值的素材。
新西蘭華僑華人史是一個兼具學術價值和現實關懷的研究課題。以國內華僑華人史的研究現狀而言,學術界對于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為主的亞洲華僑華人史和以美國為主的美洲華僑華人史用力頗多,業已取得一大批頗具開創意義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相形之下,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的研究極為薄弱,長期處于邊緣地位,真正具有學術分量的中文著述寥寥無幾,且研究主題多集中在當代新移民問題方面,反映新西蘭華僑華人史全貌的權威著作尚付闕如。本卷旨在以專門的綜合性、系統性研究,呈現一個半世紀以來新西蘭華人社會形成與演變的完整過程,以填補此一學術空白。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上升,以及當今中國人移民版圖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追溯海外華僑華人在所在國的生活、奮斗和發展的歷史,可以感受家國命運不可分割的歷史過往,增強全世界華僑華人的凝聚力和對祖國的向心力。這也是本卷以歷史研究關懷現實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