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國內社會現實背景

習近平反貧困系列重要論述的形成與新中國成立以來所面臨的國內社會現實狀況有關。關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國內社會現實狀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述。但是不管怎么描述,都繞不開中國一直為貧窮落后所困擾的嚴酷的社會現實。國內貧困落后的狀況時刻刺激著廣大人民群眾,促使他們迫切要求過上吃穿不愁的富足生活;也強烈刺激著黨和國家的歷任領導人,他們強烈希望盡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習近平反貧困系列重要論述的形成,與國內這種社會現實背景也是密切相關的。

(一)國內貧困狀況和人民群眾的訴求

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不懈奮斗,中國共產黨終于在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長期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殘酷壓迫的中國勞動人民翻身得解放,取得了當家做主的政治地位。

但是,中國共產黨從國民黨手里接過來的是一個爛攤子。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的經濟狀況非常糟糕:工農業生產十分落后,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十分匱乏,人民生活極為困苦。

新中國成立后,勞動人民當家做主,他們迫切要求過上富足的生活。關于此,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是了然于心的。正如劉少奇在1950年所指出的那樣:“直到現在,中國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世界許多先進國家比較起來,還是很低的。”“他們迫切地需要提高生活水平,過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這是全國最大多數人民最大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力求實現的最基本的任務。”[1]劉少奇的這種認識反映了當時黨和人民政府的共同心聲。中國共產黨順應人民群眾的迫切訴求,從新中國成立時起,就積極開展反貧困實踐活動。面對當時國內貧困落后的現實國情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希望以此為依托迅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國防工業體系,盡快將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2]。概括地說,這些偉大成就包括:徹底結束了舊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祖國大陸的高度統一;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使中國人民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和鞏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初步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使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了顯著提高;建立起了鞏固的國防;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為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黨的領導不斷鞏固和加強,黨的組織日益發展壯大。[3]當然,就反貧困實踐來說,主要體現在經濟成就方面。“從經濟發展的速度來看,從1952年到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11.4%。”[4]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得到了逐步提高。美國歷史學家莫里斯·邁斯納指出:“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這一結論是不可避免的。曾經長期被輕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時工業規模的工業開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時,卻以世界上六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中國的國民收入在1952~1978年“增加了4倍,即從1952年的600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億元,而工業在增加的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在毛澤東時代的最后20年間(這是毛澤東的后繼者們評價不高的一個時期),而且連‘大躍進’的經濟災難也估計在內,中國的國民收入在1957年至1975年期間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63%。”“毛澤東的經濟記錄無論在許多方面有多大的缺點,仍然是中國奠定現代工業化基礎時代的記錄。實際上,這一記錄優越于德國、日本和俄國工業化的可比階段。”[5]經濟上的成就為中國政府改善人民生活創造了有利條件。毛澤東時代“大量增加了教育設施和受教育的機會,掃除了大量的文盲,并且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保障制度,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幾乎翻了一番(從1949年以前的35歲增加到20世紀70年代中葉的65歲),這一事實提供了引人注目的統計數據,證明共產黨人的那場革命給絕大多數中國人民帶來了物質利益和社會利益”。[6]這說明,在毛澤東領導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反貧困實踐是有很大成績的。但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優先發展重工業,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也影響了國家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以至于到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尚有2.5億貧困人口。[7]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了使中國社會擺脫貧困,進而實現中國的繁榮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的改革最初從農村開始。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政策的實施以及區域性扶貧開發政策的實施,使農村貧困狀況迅速發生了變化。有學者在談及中國扶貧開發歷程時這樣說:“按照世界銀行的貧困線標準衡量,1978~1985年,貧困發生率從33.0%下降到11.9%。貧困人口由2.6億下降到0.96億,下降幅度為63%。”[8]1986年5月16日,國家成立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12月28日改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辦理扶貧的日常工作。從此時開始,中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有計劃、有組織和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工作,中國的扶貧事業也因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94年,中國政府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2001年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2011年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目前,中國的扶貧開發事業正在深入開展,并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但是,即使是在今天,中國社會的貧困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國家統計局2017年2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4335萬人。”[9]也就是說,截至2016年底,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尚有4335萬人。雖然,按照中國13多億的人口基數來算,目前農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并不算高,但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事實是,4335萬人這個規模,超過了世界上不少國家總人口的規模。所以,貧困問題在當今中國其實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綜上所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在努力從事反貧困事業,且成績斐然。但是,時至今日仍然存在龐大的貧困人口,這是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當家做主的人民群眾一直渴望過上美滿的幸福生活,實現共同富裕,但時至今日這個愿望還沒有實現。

(二)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振興中華的強烈愿望與反貧困實踐

習近平反貧困系列重要論述的形成,也離不開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振興中華的強烈愿望與反貧困實踐這個現實社會背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都有著振興中華的強烈愿望,并為此不懈地努力奮斗。他們為振興中華所做出的努力是多方面的,內容也是極為豐富的。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反貧困,目的是要實現中國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了振興中華,他們接力奮斗;他們振興中華的強烈愿望和反貧困實踐,激勵和影響著當時和后來的人們。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刻把握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開始了追趕世界發達國家的歷史進程。1957年3月12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表示:“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0]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表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1]可見,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已經有了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想法。這種想法真實反映了毛澤東不甘于國家貧困落后、積極追趕世界發達國家的強烈愿望。

事實上正是如此。毛澤東主張追趕世界發達國家的意愿是非常明確和無比強烈的。他多次提到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1955年3月,他提出:“我們現在是處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個六萬萬人口的東方國家舉行社會主義革命,要在這個國家里改變歷史方向和國家面貌,要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內使國家基本上工業化,并且要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要在大約幾十年內追上或趕過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12]在這里,毛澤東明確主張“要在大約幾十年內追上或趕過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要知道,新中國剛成立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其他許多方面,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基本上都是處在世界后列的。要求中國在幾十年內趕上世界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這談何容易?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后半期,在趕超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將趕超的時間表一改再改,不是把時間改長了,而是恰恰相反,把時間改短了。如果說在1955年3月毛澤東要求中國在幾十年內趕過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這里的“幾十年內”還有很大彈性或伸縮性的話,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毛澤東在追趕世界發達國家問題上的時間設定則越來越不含糊。1956年11月,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說:“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13]從1955年3月到1956年11月,時間也就一年半多一點,但毛澤東在追趕世界發達國家的時間表已經由“幾十年內”變成了45年。他把時間說得這么肯定,反映出他在追趕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問題上的愿望之強烈。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到1957年11月18日,毛澤東又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說:“在十五年后,在我們陣營中間,蘇聯超過美國,中國超過英國。”[14]誠然,毛澤東在講蘇聯超過美國和中國超過英國的時候,前面還有一些話講到鋼產量的問題,說中國再過15年,鋼產量可能是4000萬噸,就已經超過英國了。據此,我們很多人往往會認為毛澤東講15年后中國超過英國,僅僅是指鋼產量。實際上,毛澤東講的不僅僅是指鋼產量在15年后超過英國,也指國家在綜合國力方面超過英國。這是因為,毛澤東指出:“歸根結底,我們要爭取十五年和平。到那個時候,我們就無敵于天下了,沒有人敢同我們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15]顯然,這里的“無敵于天下”,肯定不只是指鋼產量超過英國;毛澤東講15年后中國超過英國,應該是指中國的綜合實力全面超過英國。到此為止,毛澤東在追趕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問題上,時間表又有了大幅度調整。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要這樣?要完全準確地回答這兩個問題,顯然有難度。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是作為黨中央第一代領導核心的毛澤東蘊藏在心底的那種早日復興中華民族、早日使中國強大起來的異常強烈的愿望使然。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毛澤東反復提到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這種情況所反映的,既是他本人的強國富民迫切愿望的具體體現,也是當時他所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強烈愿望的具體體現。上述所列毛澤東關于趕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論述,雖然說法不一樣,但目標卻是一樣的,那就是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最主要的是指要趕英超美。因為當時美國和英國是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從毛澤東關于趕超世界發達國家的論述來看,他的那種趕超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愿望、情懷,無疑都是非常明確和非常強烈的。為了趕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戰天斗地,在反貧困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繼續追趕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6]1984年6月30日,他又指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17]鄧小平的這段話,除了告訴人們要專注于發展社會生產力之外,還強調發展速度問題。他的真實意圖是,搞社會主義,就必須趕超資本主義國家,唯有這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來,才有本錢去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否則,就既不能趕超資本主義國家,也沒有實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18]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指出:“我國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化建設。我們發揮社會主義固有的特點,也采用資本主義的一些方法(是當作方法來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發展生產力。”“只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19]他所說的“加速發展生產力”,其實就是趕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另一種表述。那么,中國應該怎么去追趕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呢?鄧小平認為應該一步一步地來。從文獻來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追趕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相關論述是不少的。例如,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指出:“我們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實來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這要表現在許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沒有這一條,再吹牛也沒有用。”[20]鄧小平的上述論述,就包含了要追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意思——用事實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這必須建立在追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基礎上才能辦到。怎么追趕?鄧小平認為有“許多方面”的途徑,但首要的是要在經濟上追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要創造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的速度和實際效果——這其實就是要追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再如,1987年8月29日,鄧小平在會見意大利共產黨人約蒂和贊蓋里時說:“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21]在這里,鄧小平并沒有提到“追趕”“趕超”這類字眼,但是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精神實質,其實就是“追趕”“趕超”的意思。鄧小平關于追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方面的論述還有不少,在此不再一一列舉。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追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個問題上,還有著強烈的緊迫感。這從他反復談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教訓可以看出來。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客人和加拿大客人時說:“我們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程推遲了,特別是耽誤了十年。中國六十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這十一二年,我們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這十多年,正是世界蓬勃發展的時期,世界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不是按年來計算,甚至于不是按月來計算,而是按天來計算。我們建國以來長期處于同世界隔絕的狀態。”[22]從這段話中能夠看出鄧小平內心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顯然,中國錯失了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最迅速的十一二年,已經遠遠落后于世界;時間不等人,中國應該奮起直追,加緊追趕世界發達國家。曾經做過鄧小平翻譯的高志凱說,鄧小平“有緊迫感和危機感”,“當時還在冷戰時期,國際局面復雜,中國要從孤立的國際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來,那就是改革開放”。[23]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追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個問題上,不僅有著強烈的緊迫感,還采取了非常切實可行的具體行動。當然,最主要的具體行動,如果只用最簡單的話來高度概括,那就是實行改革開放。正是因為實行改革開放,中國才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實踐,這其實就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追趕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重要舉措。由此可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振興中華的愿望很強烈,反貧困實踐的力度也很大。

江澤民繼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追趕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江澤民多次談到國際競爭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壓力,表示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中國。面對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江澤民在多種場合代表黨中央表達了對黨、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深的憂患意識。1989年6月24日,他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問題。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24]顯然,這里所說的“國際間的競爭”意味著國與國之間的你追我趕。所以,這段話的主旨就是要發展經濟,追趕發達國家,以不斷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使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形成自己的優勢。1992年10月12日,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我國近代的歷史和當今世界的現實都清楚表明,經濟落后就會非常被動,就會受制于人。”[25]這就要求我國迅速趕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能落后,而是要加快發展,盡快使中國擺脫貧困落后狀況。1993年7月5日,江澤民又指出:“只有經濟大大發展了,全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了,人民生活才能不斷改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我們的腰桿子才能更硬,我們在國際上說話才能更有分量,我們的朋友才能更多。”[26]因此,要通過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追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國際地位。這里所強調的追趕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是單純指只看重發展速度,而是應該堅持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江澤民指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走既有較快速度,又有較高素質的發展路子。”[27]

以上論述表明,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也有著追趕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強烈愿望。同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反貧困實踐方面的力度也是非常大的,如《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就是一例。該計劃要求,從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再如,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的實施的力度也是空前的。該工程要求國家教委和財政部從1995年起到2000年,把中央增加的普及義務教育專款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配套資金結合起來,組織實施國家資助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該工程總投入超過100億元,資金集中用于貧困山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包括21個省份,覆蓋《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所列出的大部分貧困縣,重點改善這類地區小學、初中的辦學條件,推動普及義務教育的進程,改變貧困地區教育落后的面貌。此外,“青年扶貧開發志愿者行動”“希望工程”“光彩事業”“幸福工程”“博愛工程”“信息扶貧致富工程”“興邊富民工程”等,都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開展的反貧困實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石河子市| 武宣县| 犍为县| 莱西市| 江都市| 普安县| 河北区| 封开县| 苍南县| 古丈县| 平罗县| 津市市| 武鸣县| 普格县| 浠水县| 宁河县| 新郑市| 家居| 闻喜县| 广灵县| 康保县| 江城| 河津市| 都兰县| 河北区| 白玉县| 三明市| 枣强县| 临泽县| 阿拉善盟| 花莲市| 古丈县| 榆中县| 三门峡市| 林甸县| 双柏县| 巴南区| 自贡市| 玉龙|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