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緒章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從九一八事變爆發到日本戰敗投降,這場長達14年之久的侵華戰爭,給中國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巨大災難。在這場規模巨大的侵略戰爭中,日本為了實現獨霸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計劃,同德國和意大利結成了法西斯軍事同盟?!叭盏乱馊龂娛峦恕盵1]的形成,對當時世界格局和國際關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東北亞國際關系的發展軌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遠東國際關系發展和變化的進程。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2]到三國軍事同盟的形成,日本對德軍事同盟政策的發展和演變軌跡始終圍繞著在對外侵略和擴張中獲取最大利益而展開。本書主要利用日文原始檔案資料,并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詳細分析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三國軍事同盟形成過程中,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發展和演變,揭示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意圖,展現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狀態。

一 研究的目標與方法

本書研究目的主要是從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目的性和策略性的視角出發并結合當時的國際背景,通過搜集和整理大量的日文原始檔案資料,對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進行歷史研究和邏輯思考,力圖闡釋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狀態。本書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德兩國防共協定交涉與締結問題、三國軍事同盟交涉與形成問題、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及演變問題、日德聯合軍事作戰問題、日德兩國戰略分歧問題,以及日德兩國最終未進行實質性聯合軍事作戰的原因,這是以往相關研究中未徹底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書通過對這些歷史事實進行詳細梳理和分析,揭示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狀態,填補國內二戰歷史研究的局部缺口。

歷史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還原歷史真相,并能夠為現實提供歷史借鑒。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日德意法西斯軍事同盟的形成,嚴重地破壞了當時的世界和平體系。前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曾經告誡我們:誰忘記歷史,誰就在靈魂上有病。日本和德國雖然對外都發動了侵略戰爭,但日德兩國在對侵略戰爭和侵略歷史的認識上,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政府和民眾能夠正視納粹德國時期的侵略罪行和侵略歷史,并能夠深刻地反省和反思納粹德國對侵略國家所犯下的罪行。日本卻杜撰出所謂的“殉國論”“解放戰爭論”“自衛戰爭論”“英美同罪論”等錯誤歷史觀,為否定侵華歷史和推卸戰爭責任進行辯護。[3]關于日德兩國對侵略戰爭和侵略歷史的不同認識態度,國內外學者從日德兩國的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政權基礎、占領政策、地域環境等,多角度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研究。筆者認為,在眾多的因素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文化形態和民族性格對日德兩國戰爭史觀的影響。日德兩國由于具有完全不同的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教育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態,這是日德兩國對侵略戰爭表現出不同的認知心理的根本原因。德意志民族所特有的批判、理性、思辨、自我意識等民族性格,使德意志民眾面對納粹德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能夠理性地反思、坦白認罪;日本民族性格所折射出的一個現象是壓抑負罪意識,在集團主義精神的強制下,個性認識變得極為曖昧,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民族性格,使日本政府和民眾不能夠勇敢地站出來否定以天皇名義發動的侵華戰爭。[4]

在對待侵略戰爭和侵略歷史上,日德兩國雖然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認識態度,但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德兩國為了實現各自的對外侵略目標結成了軍事同盟。那么,日德兩國是出于何種外交目的結成軍事同盟,從締結防共協定到三國軍事同盟形成過程中,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具有怎樣的目的性和策略性,謀求的最終目標是什么?從蘇德開戰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與德國都曾試圖進行聯合軍事作戰,但在蘇德戰場和太平洋戰爭中,日德兩國最終并沒有進行實質性的聯合軍事作戰。關于日德兩國最終并未進行實質性聯合軍事作戰的原因,日本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有的學者認為,從1936年11月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1940年9月日德意結成三國軍事同盟,其間歷時四年之久,日本和德國并沒有進行真正的聯合軍事作戰,三國同盟實際是一種“虛假的同盟”。[5]這種“虛假的同盟”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日本所發動的侵略戰爭進行的一種否定和辯護。

基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通過日本的原始檔案資料,理清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狀態和發展脈絡,還歷史以原貌,并站在客觀歷史的角度,運用理性、公正的思維方法,對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狀態進行詳細闡述和分析,這對于回擊當代日本右翼勢力歪曲侵華歷史和否定侵略戰爭的錯誤歷史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時,中國法官梅汝璈曾經指出:“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于把日本帝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頭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會招致未來的災禍?!盵6]

本書研究的目標主要是探討1936年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發展和演變軌跡,揭示在對華侵略戰爭和太平洋地區擴張戰略中,日本謀求對德結盟的目的性和策略性,從而展現日德軍事同盟關系的真實狀態。本書選定的時間段為1936年到1941年,即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之所以要選定這一時間段,主要是由于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在政治、軍事、思想、外交上集中體現的時期。正是日本同德國締結了防共協定和軍事同盟,才使日本的外交決策高層認為日本已經具備了在太平洋地區同英美相抗衡的實力,同時也認為是解決中國戰場問題最重要的條件。于是,日本毅然選擇把南進政策作為對外侵略擴張的最終目標。可以說,無論是同德國締結防共協定,還是同德意締結三國軍事同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最終目標都是實現對外侵略擴張計劃,而為了實現獨霸中國和太平洋地區擴張政策,利用日德意三國軍事同盟力量壓制美國,使美國放棄參戰,最終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共榮”。這是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最終目標。

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有極為濃厚的國際環境和國內背景。日本為了實現獨霸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計劃,在選擇德國作為同盟對象時,陸軍、海軍和外務三省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和斗爭。從廣田弘毅內閣時期的對德防共協定交涉及最終締結防共協定,從第一次近衛文麿內閣時期的強化防共協定交涉到日德防共伙伴關系的確立,從平沼騏一郎內閣時期的強化防共協定交涉到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時期正式締結三國軍事同盟,當時,日本陸軍、海軍和外務三省之間在對德結盟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但是,在無限膨脹的侵略和擴張欲望的驅使下,陸軍、海軍和外務三省最終在南進和北進政策選擇上意見趨同,這是日德軍事同盟最終能夠形成的根本原因。為了更好地理解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要梳理和分析以下歷史事實。

首先,從1936年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并不是一個凝固不變的過程,無論是從締結防共協定到強化防共協定交涉,還是從三國軍事同盟交涉到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德兩國的聯合軍事作戰計劃,都始終圍繞著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目標而展開。具體而言,日本與德國締結防共協定的主要目的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希望借助德國的力量在遠東地區牽制蘇聯,阻止蘇聯干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最終實現獨霸中國的目的;二是日本為了實現以中國大陸為腹地向西伯利亞地區入侵的北進政策,急于聯合德國來制約蘇聯對北進政策的干涉,這是日本最終同德國締結防共協定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經過了1938年7月張鼓峰事件和1939年5月諾門坎事件后[7],日本改變了對德同盟政策,而是以強化防共協定為名再次對德進行軍事同盟交涉。對德強化防共協定交涉主要體現在第一次近衛文麿內閣和平沼騏一郎內閣時期,這一時期對德交涉同廣田弘毅內閣時期的日德防共協定交涉相比,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日德兩國表面上打著強化防共協定的幌子,但在具體的防衛對象上不僅包括蘇聯在內的共產國際社會,實際上還將英法美等國列入其中。在防衛對象上之所以會有如此明顯的變化,主要是由于日本在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中并沒有達到北進蘇聯的預期目標,這就使日本在對外侵略擴張政策上不得不進行調整,即由積極北進向消極北進轉換。于是,在日本的外交決策中,以陸軍為首的強化對德同盟交涉論開始成為當時日本的外交主流。但是,日本海軍省擔心進一步強化對德同盟交涉會加劇日美矛盾,便極力主張日德同盟的防衛對象不應包含英美兩國,這與日本陸軍省積極主張對德強化交涉存在意見分歧;再加之與德國的同盟交涉案中的防衛對象沒有達成一致,日德間的強化防共協定交涉在第一次近衛文麿內閣和平沼騏一郎內閣時期都沒有最終實現。

第二、三次近衛文麿內閣的成立,是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轉折點。近衛文麿第二次上臺后,迅速地調整了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確立了把南進政策作為基本國策的戰略思想,僅同德意進行了三周左右的交涉便迅速地締結了三國軍事同盟。三國同盟形成后,日本又在外相松岡洋右的主導下與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積極進行策劃,提出了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8],并企圖通過日德意蘇“四國同盟”的力量壓制美國,阻止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從而完成日本對外侵略擴張計劃,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共榮”。這是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為了解決中日戰爭膠著化狀態及實行南進戰略,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的真正目的。

其次,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德兩國之間存在一定的戰略分歧,這是蘇德戰爭爆發后日本最終未有效地策應德國,從西伯利亞出兵進攻蘇聯的主要原因。對日本而言,雖然同德國締結了防共協定和軍事同盟,但日本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對外侵略擴張目標,并不是幫助德國去進攻蘇聯,更不可能抽調大部分侵華日軍從西伯利亞出兵參加歐洲戰爭。所以,無論是同德國締結防共協定還是軍事同盟,日本的最終目的就是想借助德國的力量壓制蘇聯和英美勢力,最終完成日本對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侵略擴張計劃,這是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根本意圖。

對德國來說,同日本締結軍事同盟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日本軍事力量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牽制蘇聯和英法美等國,從而使德國能夠有效地在歐洲和非洲等地區進行侵略和擴張。關于這一點,里賓特洛甫在1938年1月給希特勒的信函中曾指出:“德國爭取生存空間的斗爭必然要觸犯法國與東歐諸盟國的利益,法國為了東歐盟國必然要與德國發生戰爭,法德戰爭的最終結果必然要引發英德戰爭,作為防范這一趨勢發展的策略就是同日本和意大利締結軍事同盟。如果德國同日本和意大利能夠在軍事上緊密合作,就能夠起到牽制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這樣,英國在歐洲也不可能對法國給予充分的援助。”[9]從里賓特洛甫給希特勒的信函內容可以看出,不僅日本同德國結盟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和策略性,德國同樣也對日本的結盟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和戰略性,雙方結成軍事同盟的根本動機就是要互相利用對方,達到各自侵略和擴張的目的。正因為如此,蘇德戰爭爆發后,德國曾多次要求日本履行盟國義務,在軍事上策應德國,從西伯利亞出兵進攻蘇聯,[10]但是,日本卻從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拒絕了德國的要求。

日本之所以不肯從西伯利亞出兵進攻蘇聯,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在張鼓蜂事件和諾門坎事件中,日本曾對蘇聯進行的兩次試探性進攻均以失敗而告終,這對日本關東軍來說是極為慘痛的教訓。因此,在進攻蘇聯上,除非德國在蘇德戰場上具有決定性的勝算,否則日本不會輕易地進攻蘇聯。二是蘇德戰爭爆發后,日本認為蘇聯的軍事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歐洲戰場,在中國戰場和東北亞地區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后顧之憂,這是日本實現南進目標的大好時機。因此,1941年春天,松岡洋右在訪問柏林時,向德國信誓旦旦地保證日本一定會忠于同盟國的利益,在未來的戰爭中與德國共同采取軍事行動,會不斷地調整在中蘇邊境的軍事部署,并強化在該地區的軍事防御力量,尤其會加大在中國東北的軍事部署力量。[11]但是,日本最終并沒有實質性地履行盟國義務,從西伯利亞出兵進攻蘇聯。三是近衛文麿第二次組閣后,日本已經充分地意識到即使實現了北進戰略,也根本無法解決日本在侵華戰爭和太平洋地區擴張中所需要的石油、有色金屬、橡膠和棉花等戰略資源上的困難。所以,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在1940年7月制定了《適應世界局勢演變時局處理要綱》,毅然將南進戰略作為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重點。[12]這是日本在蘇德戰場上未有效地策應德國的根本原因。

再次,日德兩國雖然在具體的侵略戰爭中并未進行實質性的聯合軍事作戰,但是,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和日德意三國軍事同盟的形成,對當時的遠東國際關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因此,在考察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影響時,一定要從歷史學和國際關系的視角出發,并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對日德同盟關系的實態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其中,不能忽視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日德防共協定和軍事同盟形成后,日本和德國曾為了有效地牽制蘇聯,以打擊共產國際為名設立了日德軍事委員會,積極實施日德空軍提攜計劃,并不斷地針對蘇聯進行軍事情報交換。日德兩國在上述方面的軍事合作已經遠遠超出了日德防共協定規定的范圍。二是日德防共協定的締結,對日本侵華戰爭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偽滿洲國的承認問題上,德國最終還是從對遠東戰略考慮,應日本之請求對偽滿洲國予以承認,這對二戰期間的中德關系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三是在蘇德戰場上,雖然日本最終并未從西伯利亞出兵有效地策應德國,但日本在中蘇邊境集結了大批關東軍,這無形當中對當時的蘇聯產生了一定的威懾作用。從以上事實來看,盡管日本并沒有從西伯利亞出兵進攻蘇聯,但日本在中蘇邊界駐扎大批的關東軍,對德國贏得蘇德戰場初期勝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3]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具有潛在的目的性和計劃性的特點。從廣田弘毅內閣時期的對德“薄墨外交”到第一次近衛文麿內閣時期的日德防共伙伴關系的確立,從平沼騏一郎、阿部信行、米內光政內閣時期的對德強化防共協定的交涉,到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時期的日德同盟關系的確立及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的交涉,都是圍繞著日本對外侵略擴張計劃而展開的。第二,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具有始終服務于其對外侵略擴張的戰略性和策略性的特點。具體而言,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始終與日本的北進戰略和南進戰略并行,同時謀求在獨霸中國和太平洋地區擴張中對德結盟的最大利益需求,這是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根本目的。第三,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具有雙重外交的特點。日本同德國締結軍事同盟,一方面從侵華戰爭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戰略出發,急于借助日德軍事同盟的力量,達到牽制英法美等國在太平洋地區諸勢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日本又想利用德國力量實現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并企圖利用日德意蘇“四國同盟”力量壓制美國,迫使美國放棄參戰,最終實現日本獨霸中國和太平洋地區擴張計劃,這是日本對德同盟政策中所體現出來的雙重外交的特點。

本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大量的日文原始檔案資料,詳細梳理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基本線索和脈絡,探討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演變軌跡,從而進一步揭示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本質特征。

首先,歷史文獻史料的分析、整理與研究相統一,將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放到東北亞國際關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進行全面考察。本書在對大量日文原始文獻資料進行詳細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個案研究、對比分析等方法,通過對日文原始檔案資料全面分析和論證,考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國內背景和國際環境,闡述從廣田弘毅內閣到東條英機內閣時期,日本各內閣對德同盟政策的決策理論、論證過程、決策過程、實施效果,以及不同內閣時期對德同盟政策的變化過程和產生的影響。同時,還借助對當時國際環境和國際背景的分析,闡釋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變化對東北亞國際關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的影響,從整體上考察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整個歷史時期內,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整體目標和戰略思想,從而進一步闡釋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實質特征。

其次,歷史史實與史學理論并重,將日本外務、陸軍和海軍三省對德同盟政策的戰略思想與日本整體對德同盟政策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史實對其展開全面的闡述和分析。通過對日文原始檔案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從廣田弘毅內閣到東條英機內閣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決策過程包含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集中體現在日本外務、陸軍和海軍三省間的矛盾和斗爭。因此,本書突破了以往研究的界限,既注重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外交決策機制的整體把握,更注重對日本外務、陸軍和海軍三省的對德戰略思想進行局部分析,以做到歷史史實與史學理論相結合,全方位研究與動態分析相結合。

再次,歷史學與國際關系學、政治學等學科理論相結合的跨學科研究方法。本書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將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與國際關系學、政治學等相關理論結合起來,綜合運用歷史文獻研究、比較研究、個案研究、實證研究和宏觀分析等方法,全面考察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發展和演變。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整理和研究,依據日文原始檔案資料對日德軍事同盟的交涉過程進行詳細分析,在梳理清楚歷史脈絡的基礎上,把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研究放在一個動態的國際背景下進行綜合比較和考察,避免靜止和孤立的分析,力圖使研究內容由點及面、由淺至深、由個案到綜合,既全面又多角度地還原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歷史全貌,這樣才能得出深層次的認識。例如,本書借鑒了國際關系學中有關外交決策與國家力量關系、國家戰略與對外關系等理論,深入分析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與日本對外戰略目標、國家利益需求,以及國際制約因素等相互依賴的國際現實之間的關系。另外,本書還通過一些會談記錄、日記、回憶錄等原始檔案資料,并借鑒了心理學中的某些理論和知識,闡釋日本不同內閣時期對德同盟政策的外交決策要素,分析在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交涉過程中陸軍、海軍和外務三省當時的外交決策心理,尤其是外相有田八郎、松岡洋右等個人外交理念對當時日本外交政策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二 研究的價值與著眼點

關于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研究,日本和中國的學者都進行過研究和探討,使本書能夠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在日本,對上述問題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當時日本外交政策的當局者對日德同盟關系發表的時事評論性文章和外交記錄,二是歷史學者、國際關系學者、軍事學者和社會學者對日德同盟關系進行的深入研究。從時事性評論文章和外交記錄來看,由于這些文章的作者大部分在當時日本外交決策機構中身居要職,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直接參與了日德防共協定和軍事同盟的交涉,有的甚至是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所以,這些時事性評論文章所涉及的內容大部分是從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的視角來闡述日德同盟關系。正是這種國際背景和國內環境的影響,決定了這些時事評論性文章在闡述日德防共協定和軍事同盟時,并不可能完全站在客觀的立場對這段歷史事實進行公正的評價,但他們的觀點和記錄卻鮮明地反映出當時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利益需求和變化過程。[14]歷史學者、國際關系學者、軍事學者和社會學者對日德同盟關系的研究成果較多,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期都有相關成果公開發表。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戰爭之路 開戰外交史5 三國同盟·日蘇中立條約》,對日本同德國締結防共協定和軍事同盟的原因進行了闡述。[15]鹿島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史21 日德意同盟·日蘇中立條約》,認為日本外務省、海軍省最終與陸軍省在對外戰略上意見趨同,這是最終確立積極南進政策的主要原因。[16]三宅正樹著《日德意三國同盟研究》,是日本學界關于日德意三國同盟專題研究的先驅之作,該書對日德締結防共協定、防共協定強化問題、三國同盟交涉過程等進行了詳細分析和闡述,并指出日本同德意締結軍事同盟的最大動因是希望通過德國居間調停改善日蘇關系,從而實現日德意蘇“四國協約”。[17]在日本學界,還有一些學者對日德意蘇“四國同盟”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在表述形式上也存在不同的說法。[18]國內外學者雖然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德同盟關系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一些外交檔案的解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加之前期研究成果的積累較為薄弱,這就使得關于這一主題的研究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和不足,有的研究主要是在國際關系史、世界史和軍事史研究中對日德同盟關系進行了概述,并未形成專題研究,也沒有對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后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時期內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策略性和目的性進行深入研究。陳仁霞著《中德日三角關系研究(1936—1938)》,是目前國內研究中德日三國關系的代表著作,該書利用大量的德國和民國原始檔案資料,闡述了1936—1938年中德日三國關系的發展和變化,并深刻剖析了這種變化對當時中國抗日戰爭和東北亞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19]另外,還有一些學術論文公開發表,不一一贅述。[20]

基于此,本書在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日文原始檔案資料,深入考察1936—1941年這段歷史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階段性變化特點,解讀在對外侵略擴張戰略的不斷演變過程中日本對德結盟政策的不同角色定位,這對于日本外交史和國際關系史的研究都大有裨益。從學術價值上來看,本書通過大量日文原始檔案資料對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理清從廣田弘毅內閣到東條英機內閣時期各屆內閣對德同盟政策的演變軌跡,展現日德同盟關系的實態。國內外學者雖然都曾對日德軍事同盟問題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成果僅對日德防共協定和軍事同盟的交涉過程進行了闡述,對當時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狀態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詳細。本書重點探討了從廣田弘毅內閣到東條英機內閣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變化過程,尤其是圍繞日德軍事同盟的締結問題日本外交決策機制中的矛盾和斗爭。本書還對三國軍事同盟形成后日德兩國聯合軍事作戰問題、戰略部署問題,以及在具體的侵略戰爭中未進行實質性聯合軍事作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闡述來揭示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狀態。從東北亞國際關系史研究的視角出發考察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一方面可以全面解讀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本與中英美蘇四國關系的發展和變化對日德同盟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尤其是這一時期東北亞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對日本外交政策產生的重大影響。另一方面通過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三國軍事同盟形成這段時期東北亞國際關系的發展和變化過程。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和軍事同盟,對遠東國際關系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來說,都是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德軍事同盟的發展和演變過程預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不可避免性。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發展和變化,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北亞國際關系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但是,由于原始檔案資料的公布有一定的期限,一些原始檔案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使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研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約,這是當前學界對這一主題的研究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書通過搜集大量原始檔案資料,全面解讀1936—1941年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變化過程,在對日文原始檔案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力求通過實證性的梳理和分析來闡釋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目的,希望本書的研究是對東北亞國際關系史、近代中日關系史和日本外交史研究的一份有益貢獻。

本書研究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獻學整理價值。歷史學的研究對原始檔案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有更高的要求。本書運用的文獻史料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文獻資料是日本外務省檔案縮微膠卷,主要有MT2、MT515、MT520、REEL106、S1、S26、S89-94、SP141、SP142、S487、SP144、WT7、WT27、WT44、WT48等,這些縮微膠卷詳細記錄了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德兩國軍事的交涉過程及變化結果,凸顯了在整個交涉過程中日本不同內閣時期對德同盟政策的決策過程的變化和矛盾斗爭,這些原始檔案資料為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獻支撐。第二部分文獻資料主要是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21]對外公布的有關日德防共協定、強化防共協定,以及三國軍事同盟交涉過程和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等原始檔案。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涉及1936年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德同盟關系的檔案資料有1000余件。這些檔案資料主要保存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內,并通過亞洲歷史資料中心以數字化形式對外進行公布。其中,國立公文書館中保存的關于日德同盟關系的資料主要是日德防共協定交涉和締結問題、日德意海軍共同作戰問題、日德意經濟提攜問題、日德軍事同盟與日本南進問題、太平洋地區日德航空基地建立問題等。外務省外交史料館保存的關于日德關系的資料主要是日德防共協定和軍事同盟交涉的檔案資料,這些檔案資料主要記錄了日德防共協定交涉過程、強化防共協定交涉過程和三國軍事同盟交涉過程,是研究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重要的文獻資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保存的關于日德關系的資料主要有日德在華航空提攜問題、日德亞歐航空協定、日德陸軍協定、日德航空聯絡關系協定、日德航空器材購入協定等,這些檔案資料為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日德兩國軍事合作和共同軍事行動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文獻支撐。第三部分文獻資料是新公開出版的外交文書、會議記錄、議事錄、日記、檔案資料匯編等。這些新公開出版的文獻資料可以與新公布的檔案資料起到互相印證、相互補充的作用。這部分文獻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日本外務省編的《外交文書》,例如《日本外交文書 日德意三國同盟關系文件集》(2005年),《日本外交文書 太平洋戰爭》(1—3冊,2010年),《日本外交文書 第二次歐洲大戰與日本》第一冊《日德意三國同盟·日蘇中立條約》(2012年)、第二冊《大戰的諸相與對南方對策》(上、下,2013年)。二是會議速記錄和國際法庭速記錄,如《遠東國際軍事審判速記錄》(1946年)、《東京審判辯護方資料》(1995年)、《帝國會議眾議院議事速記錄》(1936—1940年)、《歷代內閣總理大臣演說集》(1985年)。三是當時日本外交政策的執行者與決策者的日記和回憶錄等,如廣田弘毅內閣外相有田八郎著《看人眼中之塵埃——外交問題回憶錄》(講談社,1948年)、《人稱愚蠢八郎——一個外交官的回憶》(光和堂,1959年),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外務次官大橋忠一著《太平洋戰爭由來記——松岡外交的真相》(原書房,1952年;讀賣新聞社,1955年),松岡洋右助手齋藤良衛[22]著《被欺騙的歷史——松岡與三國同盟的內幕》(讀賣新聞社,1955年),林銑十郎內閣外相佐藤尚武著《回顧八十年》(時事通訊社,1963年),原奎一郎編《原敬日記》(福村出版,1965年),參謀本部編《杉山日記》(上、下,1967年),日本陸軍省軍務局長武藤章著《軍務局長武藤章回憶錄》(上法快男編,芙蓉書房,1981年),日本駐前蘇聯大使東鄉茂德著《時代的一面——東鄉茂德外交手記》(原書房,1985年),荻原延壽著《東鄉茂德——傳記與解說》(原書房,1985年)等。

從應用價值來看,首先,本書的研究可以為日本侵華史和抗日戰爭史研究提供借鑒。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是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從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戰敗投降,在長達14年之久的侵華戰爭中,整個中華民族幾乎都被卷入這場侵略戰爭中。在這場史無前例的侵華戰爭中,又交織著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和國際背景。日本為了實現獨霸中國和太平洋地區擴張計劃,向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發起嚴厲挑戰,并最終退出國聯和世界裁軍條約,同德國和意大利結成法西斯軍事同盟,造成了太平洋地區的“無條約時代”。[23]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始終圍繞對外侵略擴張目標而展開,同時交織著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和國際形勢。從廣田弘毅內閣到東條英機內閣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存在不同時期的矛盾和變化。所以,從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視角來考察這段歷史過程,對日本侵華史和抗日戰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通過本書的研究,可以較全面理清1936年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本外交決策的發展和變化過程,以及在不同內閣時期的外交決策過程中,日本外務省、陸軍省和海軍省的矛盾斗爭和變化,從而為日本侵華史和中國抗戰史研究提供大量的佐證。其次,本書的研究可以為東北亞國際關系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提供歷史借鑒。通過對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研究,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詮釋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三國軍事同盟形成,以及從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到日蘇中立條約締結的過程中,日本對華侵略戰爭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目標始終是在東北亞國際關系發展和變化過程中展開的;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從1939年德國占領波蘭到1940年法國投降,德國在歐洲侵略勢頭的發展和變化,對日本外務省、海軍省與陸軍省在對德同盟政策上意見趨同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通過對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研究,可以全面地解讀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東北亞國際關系的發展和變化軌跡,以及三國軍事同盟的形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要影響。再次,本書本著“前事不忘,后世之師”的原則,通過對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變化過程進行全面解讀,進一步揭示日德軍事同盟關系的真實狀態。日本為了實現獨霸中國和太平洋地區擴張政策,毅然放棄了協調外交路線,向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發起嚴厲挑戰,最終同德國和意大利結成法西斯軍事同盟,并企圖借助德國的力量實現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以期借助日德意蘇“四國同盟”的力量壓制美國,使美國放棄參加戰爭,最終完成對太平洋地區的侵略擴張。[24]本書通過對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進行全面解讀,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和無限膨脹的侵略欲望,以此可以回擊當代日本政府和右翼勢力歪曲歷史的言論,從而戳穿日本右翼勢力對侵略歷史和侵華戰爭進行翻案的謬論,使人們能夠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真正做到以史為鑒。

同以往相關研究相比,本書研究視角的選擇和著眼點較為新穎,并突破了單一的日本外交史研究的界限。本書的研究視角從日本獨霸中國和太平洋地區擴張計劃入手,圍繞這一戰略目標闡述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并根據日文原始檔案資料考察日本在北進和南進戰略轉換中謀求對德結盟的最大利益需求,并通過實證分析從蘇德開戰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本對德結盟的目的性和策略性,進一步論證日本對德同盟政策中的競爭、對抗心理,從而說明帝國主義間結盟的利益至上原則。本書研究與以往研究的不同之處有三個方面。一是在考察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時,將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中的北進和南進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并在北進和南進戰略的轉換中深入分析和考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階段性變化特點,對北進和南進戰略思想的形成和轉換過程進行了深入分析和闡述。二是本書通過日本原始檔案資料,對日德意蘇“四國同盟”問題進行了詳細考察,并對日德意蘇“四國同盟”問題的起源、交涉和演變過程進行了詳細分析和闡述,理清了在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交涉中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目的和戰略目標,從而進一步闡釋日德軍事同盟關系的實態。關于日德意蘇“四國同盟”問題的研究,目前國內外學界對其表述并不統一,從當前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大體有“四國協約”“四國聯合”“四國協商”“四國同盟”等幾種表述形式。[25]本書在對大量日文原始檔案資料的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并通過對松岡-里賓特洛甫計劃和對日德、日蘇交涉過程進行詳細分析,認為“四國同盟”構想這一稱謂更符合當時的歷史原貌,提出了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說。[26]日德意蘇“四國同盟”雖然作為戰略構想最終并未實現,但1941年4月日本同蘇聯訂立的《日蘇中立條約》卻是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的一個畸變。而且,日德意蘇“四國同盟”對當時遠東國際關系和中日戰爭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基于此,本書通過日本原始檔案資料對日德意蘇“四國同盟”問題進行了詳細考察,并對這一軍事同盟構想的影響進行了詳細分析和闡述,這是國內以往世界史研究中并未徹底解決的重要問題。三是在本書研究中,通過對日德兩國的聯合軍事作戰問題,以及最終未進行實質性聯合軍事作戰原因的分析,闡述日本對德同盟政策中的競爭、對抗心理,從而說明帝國主義間結盟的利益至上原則。這也是以往國內研究中并未根本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 本書研究內容與框架結構

全書緊緊圍繞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外交思想、戰略目標和角色定位等基本線索,把不同內閣時期的對外侵略擴張目標與對德同盟政策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闡述了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三國軍事同盟形成過程中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狀態。

緒章是本書的總括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研究的目標、方法和價值,二是國內外研究現狀,三是本書各個章節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重點闡述日德防共協定締結前日本對外政策的大體脈絡,尤其是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日本與西方列強之間所展開的從競爭侵略到協調侵略的變化過程,以及在整個變化過程中日本所體現出的外交戰略的有限克制原則,但在無限膨脹的侵略擴張欲望的驅使下,日本最終還是通過發動侵華戰爭、退出國聯、退出世界裁軍條約等一系列行動,向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發起嚴厲挑戰,并最終脫離這一體系,造成了太平洋地區的“無條約時代”,這也是日本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的歷史背景。

第二章重點闡述廣田弘毅內閣時期的對德同盟政策。本章共包括三節內容。第一節重點闡述大島浩作為陸軍武官代表赴柏林進行試探,拉開了日德防共協定交涉的序幕。而廣田弘毅內閣的成立及南北并行二元外交路線的確立,則是日本選擇德國作為戰略盟友的主要原因。第二節重點闡述在外相有田八郎對德“薄墨外交”論的主導下,同德國進行交涉并締結了日德防共協定。這一時期的日德同盟關系被限定在防共協定的框架內,日德防共協定的目標從表面上來看,主要是針對蘇聯及共產國際的“破壞”活動。第三節重點闡述防共協定締結后日德兩國進行的航空提攜計劃和防共協定擴張等問題。防共協定締結后,日德兩國設置了軍事委員會,并針對蘇聯進行軍事情報交換及間諜活動,還以打擊共產國際為誘餌,將意大利、匈牙利、西班牙、偽滿洲國等拉入日德防共協定當中,企圖在世界范圍內形成所謂的防共體系,來對抗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第三章重點闡述第一次近衛文麿內閣時期的對德同盟政策。第一次近衛文麿內閣對德同盟政策與廣田弘毅內閣時期相比具有明顯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日本要求德國對其侵略行動予以支持,并要求把日德關系從防共協定的形式向軍事同盟過渡。本章共包括三節內容。第一節重點闡述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日本要求德國履行盟國義務,對日本的侵略行動予以精神上和道義上的支持,并把侵華戰爭稱作在防共框架內打擊共產主義,但德國從對華經濟利益考慮在中日之間推行中立政策,并拒絕了日本的要求。第二節重點闡述在日本的利誘下,德國充當了對華進行政治誘降的中介,并企圖通過駐華大使陶德曼的調停達到對華政治誘降的目的。第三節重點闡述對德強化防共協定交涉的發端問題。隨著侵華戰爭不斷擴大,日本急于通過所謂的強化防共協定交涉使日德關系向公開的軍事同盟轉變,但由于這一時期日本陸軍、海軍和外務三省在軍事同盟的防衛對象和參戰義務上存在意見分歧,最終強化防共協定的交涉以失敗告終。

第四章重點闡述平沼騏一郎、阿部信行和米內光政三屆內閣對德同盟政策。本章共包括兩節內容。第一節重點闡述平沼騏一郎內閣時期對德強化防共協定的交涉及挫敗。在平沼騏一郎內閣時期,雖然對德同盟交涉仍然被冠以強化防共協定之名,實際上日本已經開始同德國進行軍事同盟交涉,但最終也是由于當時陸軍、海軍和外務三省之間在防衛對象和參戰義務上存在意見分歧,加之蘇德兩國于1939年8月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日德兩國的強化防共協定交涉暫時被擱置下來。第二節重點闡述阿部信行、米內光政兩屆內閣時期的對德同盟政策。在這兩屆內閣時期,由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締結導致日德兩國的關系處于僵化的狀態,所以這兩屆內閣都打出自主外交和不介入歐洲戰爭的口號,企圖重新回歸對英美協調的外交路線。但是,這兩屆內閣由于不能按照軍部的意圖行事最終也被迫下臺。

第五章重點闡述第二、三次近衛文麿內閣對德同盟政策。本章共包括三節內容。第一節重點闡述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對德同盟政策交涉方針及要領,并在外相松岡洋右的主導下僅同德國特使斯塔瑪進行了三周左右的交涉,便締結了三國軍事同盟。第二節重點闡述在松岡洋右和里賓特洛甫的策劃下進行的日德意蘇“四國同盟”構想及挫敗,以及《日蘇中立條約》締結的大體過程。第三節重點闡述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時期三國軍事同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這一時期日本陸軍、海軍和外務三省在對德同盟政策上意見趨同,這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六章重點闡述日德兩國的聯合軍事作戰計劃及戰略分歧的主要原因。本章共包括兩節內容。第一節重點闡述蘇德戰爭爆發后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變化過程,日本從自身的對外戰略目標出發,并未有效地從西伯利亞地區支援德國,僅以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形式對德國進行了策應。第二節重點闡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德兩國的聯合作戰計劃及戰略分歧原因,由于日德兩國在對外侵略擴張中首先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得失,這種競爭對抗意識使日德兩國不可能進行有效的聯合軍事作戰,從而進一步論證了帝國主義間的競爭和對抗才是永恒的原則。

結語部分是對全書內容做出的總結,在前六章研究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從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三國軍事同盟形成的過程中,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戰略思想、角色定位和利益需求等變化過程,從而揭示1936—1941年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真實狀態。

總之,本書研究不但突破了以往研究的視角,而且還歷史學、政治學、國際關系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全面地考察了這一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真實狀態。本書的研究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把日本對德同盟政策放到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戰略的總體構想中進行考察,展現日德軍事同盟關系的真實狀態。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雖然對日德防共協定和三國軍事同盟的締結過程進行了大體的探討,但對不同內閣時期對德同盟政策的角色定位卻闡述得不夠深刻,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德兩國的聯合軍事作戰計劃及戰略分歧等內容,更是缺少詳細的研究和論述,這些內容在本書中得到了較全面的分析和闡述。其二是本書在研究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日文原始檔案資料,這些原始檔案資料包括日本外務省的縮微膠卷,亞洲歷史文獻中心公開的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國立公文書館和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的檔案資料,以及當時日本陸軍省、海軍省和外務省中的外交決策者的日記、回憶錄等,這些原始檔案資料在國內以往的研究中并不多見。所以,本書在忠實于原始檔案資料的基礎上并結合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希望本書的研究是對東北亞國際關系史、近代中日關系史和日本外交史研究的一份有益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临沭县| 库伦旗| 古交市| 吉隆县| 宁化县| 丘北县| 东港市| 万载县| 淮北市| 年辖:市辖区| 威远县| 彩票| 化隆| 昔阳县| 特克斯县| 孙吴县| 团风县| 怀化市| 鲁甸县| 宾阳县| 淅川县| 文成县| 阜阳市| 安福县| 娄烦县| 夏邑县| 新巴尔虎右旗| 海林市| 米泉市| 类乌齐县| 信宜市| 海兴县| 岳阳市| 阳曲县| 高淳县| 辉县市| 西青区| 营山县| 正安县| 太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