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 李文軍
- 5字
- 2025-04-08 18:43:05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與意義
一、研究緣起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部分明確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guī)則,嚴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審查、運用證據,完善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因此,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中國當前司法和刑訴法改革的重要內容,受到了理論界和實務部門的強烈關注和討論。但就如何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有關部門由于身處立場和考慮視角的不同,對此所涵括的理論意義和未來走向得出了不盡相同的結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方司法機關結合《決定》的頂層設計要求,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做了許多有益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據我們所知,全國有兩個地方法院進行了改革試點,一個是四川成都,另一個是浙江溫州。[1]其中,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簡稱“成都中院”)及其下轄的20個基層法院(以下簡稱“成都市兩級法院”)率先共同進行的改革試點工作尤其突出,得到了專家學者和中央政法機關的積極肯定。2016年10月“兩高三部”聯合印發(fā)的《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2017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及201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的《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guī)程(試行)》《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規(guī)程(試行)》《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第一審普通程序法庭調查規(guī)程(試行)》的相關內容,實質上吸收了成都中院的改革試點經驗,特別是其出臺的一系列切實推進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的制度規(guī)范和重要文件。[2]
為順利在全市范圍內的法院開展庭審實質化改革,成都中院不僅進行了充分的改革推進工作,而且在兩級法院之間選擇了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件展開庭審試點。[3]同時,成都中院于2015年2月18日、5月11日先后確定溫江區(qū)法院、高新區(qū)法院、青羊區(qū)法院、大邑縣法院、新津縣法院、龍泉驛區(qū)法院為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工作基層法院。[4]表1-1統(tǒng)計的數據顯示,2015年成都市兩級法院示范庭和對比庭案件的選擇主要集中于市區(qū)法院,原因在于:一方面,成都中院負責改革試點的牽頭工作,不僅需要確保試點工作及時有序推進、取得成效,還需要為全市基層法院的改革積累有益經驗,形成可借鑒、可復制的刑事庭審規(guī)范化操作模式[5];另一方面,相關優(yōu)秀的審判和專家資源多集中在都會區(qū),這充分體現了本次改革試點堅持把實踐資源優(yōu)勢和理論研究優(yōu)勢相結合的改革思路。為了繼續(xù)深化改革,經成都中院研究決定,從2015年7月1日開始,在成都市兩級法院全面推開改革試點工作。各基層法院院長為市中院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各基層法院應成立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并由院長擔任組長,加強對改革試點工作的領導,確保工作及時有序推進,取得實效。各基層法院和中院刑事審判業(yè)務庭按改革要求每月至少完成1—2個示范庭(試驗庭)的開庭工作,并于每月30日前報送下一月擬開示范庭的案件信息,交市中院刑二庭匯總。[6]從現有的試點部署和相關執(zhí)行情況反饋的結果來看,成都中院的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在制度改良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但筆者通過實證研究特別是案件卷宗統(tǒng)計得出的數據發(fā)現,現在的改革試點在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仍然存在諸多不足,需要進一步細化和調整改革方案,并糾正部分試點單位執(zhí)行不到位的問題。
表1-1 各法院示范庭和對比庭案件數量的統(tǒng)計結果

成都市兩級法院的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的實施方案,主要依據是2013年11月最高院發(fā)布的《關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2014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7]、2015年2月4日最高院發(fā)布的《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8]以上幾個文件均提出了“以庭審為中心”或“以審判為中心”的相關改革要求。基于此,成都市兩級法院將改革的著力點定位于充實庭審并使之實質化,建立點上庭審示范、線上類案指導、面上內外協同的改革工作體系,最大限度防范冤假錯案,努力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9],并于2015年2月25日印發(fā)的《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開展以庭審為中心的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guī)定了改革目標。[10]相應地,通過改革試點促進庭審方式轉變,對審判實踐的各方面形成積極影響,最終落實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各個參與主體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格局,真正實現從“以偵查為中心”到“以審判為中心”的轉變,促進了司法水平新的提升和司法文明質的飛越。[11]按照成都市兩級法院改革試點方案的相關規(guī)定,有關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的案件現在僅限于控辯雙方對案件事實認定較難、證據爭議較大的一審案件;對符合輕罪快速審理機制及被告人全部認罪的簡單案件也不試點,不適用刑事庭審實質化要求,而是通過推行繁簡分流和專業(yè)化審判相結合,建立難案精審、簡案快辦的合理格局。[12]筆者認為,雖然成都市兩級法院在庭審實質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臨很多尚未完成或完成得不夠理想的棘手問題,如案件范圍限定問題、偵審阻斷機制問題、證據開示問題、證據排非問題、證據調查問題、證人出庭問題、律師辯護問題、配套制度問題等。可以說,相關改革現在幾乎是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內擬定的改革措施,而許多關鍵性問題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作出實質性變革,仍然遵照以往的審判模式。所以,有必要結合當前改革試點情況,對與庭審實質化改革相關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期對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有所助益。
- “宿說”辯護策略:30年刑辯之路與案件評析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實用版(2017年版)
- 刑事辯護的中國經驗:田文昌、陳瑞華對話錄(增訂本)
- 行政復議年度案例選評(2014—2015)
- 程序利益論:民事訴訟程序運轉的邏輯基礎及社會動力
- 精細化辯護:標準流程與文書寫作(第二版)
- 最高人民法院民商事裁判文書精粹與觀點梳理
- 刑訴青年說:全國青年刑訴學者在線系列公開課(第一季)
- 民間借貸操作指引與糾紛解決
- 現代民事之訴與爭訟程序法理:“訴·審·判”關系原理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系列)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附配套規(guī)定(2015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逐條解讀與適用指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2017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實用版)(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