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會文史資料(第67輯)
- 政協江門市新會區社會和法制文史委員會編
- 7817字
- 2025-06-12 10:21:16
新會人民會堂的修建始末
◎李興發
新會人民會堂的興建
1949年10月24日,新會解放。之后,新會縣人民政府致力于醫治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創傷,在全縣大力開展政治改革和經濟建設。
1954年6月20日至27日,新會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會城召開,縣長黨向民在會上作了題為“政府四年工作報告及今后工作意見”的講話,提出了“稻田變糧倉,河流變魚塘,荒山變果林,農村變花園”的口號。之后,“四變”便成為新會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和目標。
按照“四變”的要求,全縣城鎮開展了多項園林綠化建設。其中會城鎮先后辟建了盆趣園、北園(動物園)、兒童游樂園、艇仔湖公園、馬山公園等,又在會城馬路旁植樹,陸續種下白蘭、紫荊、樟樹等各種樹木8000多株。
當時,為了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縣政府經常要召開大型會議,苦于沒有專門的會堂,只好借用太平戲院作會場。由于戲院太小,許多大型會議無法召開,于是有人提議建一座專業的大會堂。此提議獲縣委第一書記黨向民認可,遂責令有關部門組織籌建。
隨后,便是成立領導班子和組建設計、施工團隊。1954年初,新會縣人民禮堂建設委員會成立,由縣委第一書記黨向民掛帥,成員有縣建設科科長容辛、會城鎮委書記李寧、會城鎮政府干部梁柏南和縣政府辦公室主任、財政局局長等。委員會下設工程處,工程處內分為設計組和施工組。設計組由本地建筑師鐘鳴負責,成員有本縣工程技術人員鐘雪、陶晃、梁達、譚振乾、莫世民、馮耀堂等人。施工組由會城工程隊七級技工羅丁負責,下屬有陳華(行政管理)、鐘斌、容森、林沃(施工管理)和會城工程隊以龔甫為首的30多名施工人員。
要興建新會人民禮堂,首先是選址。建在哪里最好?有人提議建在新會書院與盆趣園之間那塊空地上。這里背靠圭峰山,左有馬山,右有犀山,前有會城河,坐北朝南,是為“風水寶地”。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會城始筑土城,縣衙便設于此。明天順六年(1462),縣令陶魯筑新會磚石城,縣衙仍駐在這里。及至清代,縣衙仍在此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編撰的《新會縣志》所附《邑城內外全圖》載,新會縣署、參將署均設在此。民國初,縣府亦在此地。1937年10月20日,日軍出動飛機4架對會城進行轟炸,其中在東門火車站(今新會華僑中學)投彈13枚,縣衙投彈1枚,其后又對會城實行6次轟炸,縣衙房屋被炸塌。1939年4月,新會縣府遷往雙水天亭,1945年9月隨軍遷江門。1950年4月,新會縣人民政府由江門遷入會城大新路原岡州中學校址,原縣衙被荒廢。據年逾八旬的莫春遠回憶,那時,現在的會堂前種木棉樹的位置有兩間類似門衛的廊房,現在的主席臺的位置有一個類似地堡的磚建筑,可能是日軍占領會城時所建的崗哨(1939年4月2日,日軍攻占會城后,即以平山小學作為司令部,直至1945年9月26日駐江會日軍投降后才撤出),其余全為瓦礫地。經縣政府、鎮政府領導反復研究,最后確定新會人民會堂就在原新會縣衙故址上。
要建人民禮堂,首先要籌集一大筆建筑費。但當時新會還很窮,1953年全縣財政預算內總支出才189.3萬元,其中教育事業費100.2萬元,文化、科學經費6.7萬元,衛生事業費16.9萬元,行政管理費59.6萬元,撫恤、救濟費2.7萬元,而經濟建設費僅為6.6萬元,靠地方財政撥款建禮堂,根本不可能。有人提出了“拆祠堂、建禮堂”的辦法。那時,會城有祠堂600多座,今新會公安局、金田酒店、東方紅中學、實驗小學、紅衛小學、五顯沖小學、工人文化宮附近都是成片的祠堂。人民禮堂興建時,農村土地改革和城鎮工商業改造已經完成,會城及各鄉村的祠堂均由政府接收為公產,用作學校、糧倉或政府辦公場地。經新會人民禮堂建筑委員會討論,覺得此辦法可行。于是把那些破舊的或影響城鎮改造的舊祠堂拆卸,把青磚、木柱、屋梁、花崗石條石等搬來禮堂工地,連禮堂門前的那對石獅子,也是從雙水豪山張將軍家廟搬來的,因而大大節省了購買材料的費用。
選址定了,隨后便進入人民禮堂的設計階段。新會人民禮堂要建成什么樣子,當時大家心里都沒有數。他們從沒有建過甚至未見過這么宏偉的建筑,會城也沒有參照物,那時,北京人民大會堂還沒有興建。為擴展視野,啟發靈感,黨向民帶領一班設計員、施工員前往廣州及外省觀摩,考察當地各款會堂、教堂的造型和結構。
鐘鳴是會城沙堤村(今仁義村)人,對建筑頗有造詣,是本縣著名的建筑師,他受命負責新會人民會堂總體設計。從外地考察回來后,他苦思冥想,畫了一張又一張草圖,又與設計組人員反復研究修改設計方案。
1955年1月,由鐘鳴設計、陶晃繪制的新會人民會堂第一張圖紙出籠。它是一張總平面圖,內容包括會堂的長寬及周圍的布局,含花壇的設置及所種的樹木和花草品種。之后又設計了立面圖,送新會縣人民禮堂建設委員會審批。
設計方案審定后,又開始基礎和結構設計。從1954年4月至1955年3月,設計組陸續繪制了《人民禮堂正面立視圖》(由鐘鳴設計、莫世民繪制)、《人民禮堂背面側面立視圖》(由鐘鳴設計、莫世民繪制)、《人民禮堂基礎平面圖》(由鐘鳴、譚振乾設計,莫世民繪制)、《人民禮堂柱、墻大樣圖》(由鐘鳴、譚振乾設計,梁達繪制)、《人民禮堂一層平面圖》(由鐘鳴設計,莫世民、梁達繪制)、《人民禮堂二層平面圖》(由鐘鳴設計,莫世民、梁達繪制)、《人民禮堂天溝平面圖、縱構圖》(由鐘鳴設計,莫世民繪制)、《人民禮堂座池屋面圖》(由鐘鳴設計,莫世民繪制)、《人民禮堂屋架大樣圖》(由鐘鳴、譚振乾設計,莫世民繪制)、《人民禮堂混凝土樓廂圖》(由鐘鳴、譚振乾設計,梁達繪制)等十多張圖紙,送新會縣人民禮堂建設委員會審核。
設計圖紙經縣建設科、人民禮堂建設委員會審定后,1955年夏秋之際,新會人民禮堂工程正式動工興建。
按照設計,新會人民禮堂長62米,寬25.5米,高16.64米,建筑面積2828.36平方米,連同會堂前的廣場、周圍的花壇、綠化樹,總占地面積共2萬多平方米。
人民禮堂工程動工,首先要開挖90個基礎坑,那時沒有挖掘機,全靠人力用鋤頭、鐵鏟、泥篸等工具施工。而施工人員,則是動員縣直機關和會城鎮政府干部、群眾團體、企業職工及新會一中的師生,以義務勞動的方式進入工地施工。縣委書記黨向民也參加過人民禮堂工地的義務勞動。
人民禮堂的基礎沒有打水泥樁、松木樁,而是采用大放腳自然樁,共設樁柱90個,按照不同的承重力,磚石樁的邊長有75厘米至2米共8種規格,深度為2.05米至4.28米。底層用沙石墊平,然后用磚砌成樁臺,逐級收窄成為實墻。實墻分子、丑、寅、卯4種,子墻厚度44厘米,丑墻厚度50厘米,寅墻厚度24厘米,卯墻厚度34厘米。墻體由會城建筑隊的泥水匠負責施工。全座建筑只有樓座下方4根水泥柱,其余全為磚柱,整座建筑是為磚木結構。
人民禮堂設有樓座,樓座寬24.5米,深7.96米,用水泥預制梁板構建。樓座兩旁各有一條寬5.05米的廊道,廊道內側各設有5個飄廂,用于觀看演出及安裝射燈等設備。廊道北端有樓梯與主席臺相通,南端有樓梯與門廳相通。
人民禮堂的屋架為弧形金字塔架,長24.5米,高4.8米,用木制成,一共有9榀,由會城木器廠的木工師傅在禮堂工地內施工。
屋架做好后,就要吊裝。這就是民間建屋的“上梁”。按照習俗,這是要大肆慶祝的,但那天沒有搞任何慶祝活動,沒有放鞭炮,也沒有擺酒,而黨向民卻悄悄來到施工現場。
吊裝木屋架是人民禮堂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那時,沒有起重設備,唯一的設備是手搖起重機。吊裝工程由施工長羅丁和木工技術員區登負責組織和指揮。當時在現場的設計組成員馮耀堂在其《樓臺生輝,先輩流芳》(新會區土木建筑學會2016年編印)一文中憶述:“在建筑施工中最關鍵的是屋頂安裝那九榀木屋架,榀木屋架有25米跨度,足有30噸重,要將它吊裝到17米的柱頂上,當時沒有專門的起重設備,老鶴(鐘鳴)和羅丁與工程技術人員、工人想方設法,確定用杉木接成高桿,釆用單桿配合手搖起重機吊裝的辦法。吊裝屋架時,黨向民書記親臨現場,老鶴也和我們到現場觀看。當時的場面令我終生難忘:整個工地上鴉雀無聲,只聽見那手搖起重機的咔咔聲,看著木屋架徐徐吊起。那天木工技術員區登出盡了風頭,他有膽識,靈活地爬上十七米高的柱頂上指揮屋架起吊。待屋架吊至適當高度時馬上把它扶正,然后釘上,連系桿件。第一榀屋架安裝好,大家都松了一口氣。當九榀木屋架整整齊齊地安裝在柱頂上,顯得十分壯觀。”
屋架吊裝好后,便架設桁梁、檁條,鋪設瓦面。人民禮堂的瓦面沒有采用中國傳統的瓦筒,而是采用當時最新式的建材石棉瓦。這既減輕瓦面重量、方便施工,又款式新穎、美觀大方。有些不明就里的人見屋頂是西式建筑,聯系到同一時間蘇聯專家援建的新會拖拉機站,以為這也是蘇聯專家援建的。殊不知新會人民禮堂其實是新會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是貨真價實的“土特產”。
人民禮堂一層的北端為主席臺(舞臺),寬17.6米,深9.34米,主席臺外邊為弧形,前設低兩級的樂池(發言臺)。地面均用厚梗木板鋪設,以使其具有彈性,符合戲劇、舞蹈演出的要求。主席臺的兩邊分別為大會秘書處(禮堂管理處)和主席團會議室,后面為主席團休息室。而一層廊道的北端盡頭則分別為男女洗手間。
人民禮堂一層觀眾席長27.66米,寬17.6米,從大門口向主席臺傾斜。設座位2000個,為木制連排椅,座位分東座和西座,中間用走道隔開。連同樓座,共有座位2400個。
人民禮堂的二樓是樓座和回廊,為混凝土結構,后座為觀眾席。回廊寬5.37米,木地板。兩側均設有兩邊各長2.38米、向外突的三角形飄廂5個,用作觀眾席及安裝射燈等設施。
人民禮堂正面設大門5扇,每個寬2米、高3米,供與會人員進場時使用。門廳兩側各設偏門1扇,比大門略小,與禮堂內走廊及上樓座樓梯相通。禮堂兩側各設1.4米寬、3米高的小門12扇,供與會人員退場時使用。如遇緊急情況,可作逃生門。
人民禮堂大門前設一門廳,寬6.03米,豎有5根門柱。門柱前是5.2米×25.55米的平臺,平臺下面是9級臺階,平臺和臺階全用花崗石條石鋪設,兩側各放置一石獅子。
人民禮堂的墻體、樓面、瓦面工程完成后,隨即進行天花板安裝。那時,國內還未有膠合板生產,人民禮堂天花板是用1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接而成,面積6500平方米,由會城木器廠的木工師傅施工。
人民禮堂的門、窗、樓梯,由譚達設計,會城木器廠的師傅加工并安裝。
人民禮堂的天花板工程完成后,便把墻體粉刷、木器上漆,之后安裝水電、音響,分別由新會供電公司、會城自來水廠和新會縣廣播站負責。
1957年秋,新會人民禮堂工程竣工,一座雄偉、壯麗的建筑物呈現在世人面前,其建設速度、建筑工藝和質量受到人們的稱贊。
由于興建新會人民禮堂的設計人員和部分施工人員原是公務員或國企員工,有固定薪水,無須額外支付設計費及工資,臨時雇請的技術人員,每天工薪僅為15斤米(折人民幣2.19元),泥仔工每天7斤米(折人民幣1.02元),而開挖、回填土方,搬運建材等,則大多是以義務勞動形式,由縣鎮機關干部、企業職工、在校學生去完成,因而興建新會人民禮堂需支付的費用不多,據說,整個工程才花了4.5萬元。
今年84歲的龔甫參加了新會人民禮堂興建的全過程。他從泥仔、學徒做到技術員。1958年北京興建人民大會堂時,龔甫與張東成兩位參加過新會人民禮堂建設的工人,與另外10名廣東人一道,被征召前往北京,參與人民大會堂的建設。
時間來到了20世紀80年代,新會人民會堂經過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已顯得有些殘舊。而最重要的是安全問題。無論開會或演出,都有大量人員聚集于會堂,萬一發生坍塌,后果不堪設想。為確保安全,1987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委托權威部門對新會人民會堂進行房屋安全鑒定。經專家檢測,新會人民會堂沉降穩定并在合理范圍之內,墻體未出現裂縫,只是木屋架有幾處開裂,屋頂石棉瓦有幾處漏水,存在安全隱患,需檢修后方可繼續使用。
為保證與會人員的安全,也為使這一地標式建筑更加靚麗,新會縣人民政府決定對人民會堂進行大修,并組成人民會堂大修領導班子。大修工程由新會縣建筑工程公司承包,負責人為葉柏聯,由新會縣建筑設計室設計,設計室主任為施炳駒。
在新會土木建筑學會顧問劉偉成的引薦下,筆者采訪到負責人民會堂大修工程的首席設計師莫春遠,他向筆者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新會人民會堂大修期間所發生的故事。
莫春遠受命負責人民會堂大修工程的設計。他先帶領設計團隊對新會人民會堂進行現場查看、檢測,得到一系列數據后,認為會堂基礎沉降均衡,且經30多年使用,其基礎承重力可提高二成。而本次大修把木屋架換作鋼屋架,其總重量比原木屋頂要輕,因此無須加大承重基礎,墻體也不用拆卸,對屋頂大修后可繼續使用。
莫春遠說,當時就更換屋頂所用材料問題,曾進行過一番爭論。用傳統中國瓦肯定不行,而石棉瓦證實不夠堅固耐用,且石棉含對人體有害物質,已被禁止在公共建筑中使用。若使用預應力鋼筋土預制大型屋面板,又因會堂原開間不規則而無法安裝。適好有人了解到深圳有家外資廠叫華南建材有限公司,生產一種新型建材叫泰柏板,縣建委便安排施炳駒、莫春遠等人前往深圳考察。他們了解到它是一種塑料泡沫,厚度為70.7毫米,強度較強,且有隔熱效果,為1.22米×2.44米規格型材,并索取其性能、價格、安裝技術、質量保證等資料。他們又了解到香港無線電視翡翠臺的攝影棚屋面也是采用這種材料,效果很好,兩人回來后便如實匯報。經有關方面研究,最后決定采用泰柏板作人民會堂瓦面材料,并向廠方訂購了足夠數量。
由于泰柏板是新型建筑材料,以前從未使用過,雖然廠方提供了一整套技術數據,但為慎重起見,承建方新會縣建筑工程公司還是委托李錦勛、陳耀宗兩位工程師對深圳華南建材有限公司使用美國卡文頓技術和設備生產的泰柏板隨機抽樣,進行荷載試驗。按照當年國家頒布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和TJ321—76《建筑安裝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簡稱“質量驗評標準”)的規定,對泰柏板強度、剛度和裂縫寬度、允許撓度進行荷載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各項指標均達到“質量驗評標準”的要求。工程師認為“泰柏板的特殊空腹結構,不但做到合理利用材料而且減輕構件自重和改善構件的保溫、隔熱性能。……當泰柏板作為筒支構件使用時,構件的各部分受力十分明確:上涂層承受壓應力,下涂層承受拉應力,而之字條承受剪力。這種受力狀態從形式上與桁架相似,因此可以設想泰柏板分解成若干個平行弦乃小桁架”,說明泰柏板作為屋面構件是安全、可靠的建筑型材(《泰柏板的荷載試驗》,新會縣建筑學會:《新會縣建筑技術匯編》,1990年)。
瓦面材料選定后,便開始進行屋架、天花板的設計。新會人民會堂大修新會縣設計室的設計團隊有幾十人,負責設計的首席設計師為高級工程師莫春遠。
莫春遠先在縣建委找到當年由鐘鳴設計的圖紙并復制了一份,然后參考原圖標示的尺寸,逐項設計。從1988年1月至5月,莫春遠帶領譚向東、區宇民等人陸續設計、繪制了《鋼屋架詳圖》《鋼結構施工說明》《天花板主龍骨仰視圖》《天花板平面圖》《天花板剖面圖》《天橋節點大樣圖》《支撐系統布置圖》《屋架弦桿拼接詳圖》《上下弦支撐詳圖》《垂直支撐及桁條圖》《∠∠詳圖》《節點詳圖》《泰柏板施工說明及節點圖》等十多張圖紙,經新會縣建筑設計室主任施炳駒審核后,報上級審批。
新會人民會堂的新屋架按照泰柏板的外形尺寸,用角鋼焊成,為梯形屋架,高3209毫米,寬24980毫米,起拱度為55°。所用材料按GB700—65《普通碳素鋼鋼號和一般技術條件》要求,采用平爐或頂吹氧氣轉爐3號沸騰角鋼制造。焊條采用GB981—67《低碳鋼及低合金高強度鋼焊條》規定的T420-425型焊條。螺栓采用GB700—65《普通碳素鋼鋼號和一般技術條件》規定的3號鋼制成。構件按GB18—66《鋼結構工程及施工驗收規范》(修訂本)規定的要求進行制作、安裝和驗收。
鋼屋架制造工程起先由會城泗丫船廠承接。他們把部件按圖紙要求在工廠切割好后,運到人民會堂現場焊接、拼裝。此時,會堂的座椅已全部拆去,座位席便成為工場。在施工過程中,莫春遠發現焊工的資質達不到設計要求,便向總承包方新會縣建筑工程公司提議更換焊工。總承包方接受莫春遠的提議,更換了焊工,并對不合格部分構件重做或加固。
鋼屋架做好后,起吊又是一個大問題。此時,會堂只拆卸中間大堂屋頂,兩邊走廊及大門、后臺都無拆卸。側門僅有1.4米寬,且有5級臺階,吊機不能開進去,大門雖較寬,但有9級臺階,吊機也不能開進去。幾家吊裝公司看過現場后不敢承接。
據莫春遠回憶,承接起吊任務的是會城起重隊。他們先是把普通打樁機改為簡易起重機,拆卸后運入會堂工地重裝。簡易起重機的樁柱不夠高,便在樁柱綁上鋼條,上面接駁一根粗木杉,用飛纜固定,再裝上吊鉤。起吊前,先在梁柱頂端加裝鋼墊套架。第一個鋼屋架起吊那天,莫春遠也在現場,據他回憶,指揮起吊的是會城起重隊負責人高欽和外號叫“三少”的技術員。因有二樓回廊阻隔,起吊時,要斜著緩緩吊起,待一頭高過二樓回廊后,向回廊插入,再把另一頭升高,越過二樓回廊后再平衡起吊。吊至適當高度,再緩緩移至柱頂,用飛纜固定,校正后,把鋼屋架與梁柱頂鋼墊板焊牢,再用連桿把屋架固定。整個起吊過程用了5個多小時,在場的人粒聲唔出(一點聲音都不出),只聽見指揮員的號令,場面十分緊張。直到屋架固定好,大家才松了一口氣。
新會人民會堂鋼屋架共有9榀,起吊時間用了好幾天。鋼屋架起吊好后,便安裝屋架支撐、桁條,再鋪放泰柏板。
泰柏板的施工由新會縣建筑工程公司負責。按設計要求,每塊泰柏板的各邊增加低碳冷拔鋼絲,鋼絲的抗拉強度為每平方厘米200公斤;在泰柏板兩面用100#水泥砂漿作結構層,水泥砂漿厚度為25毫米,加厚后的總厚度為107毫米,在板底四角預埋鋼板作焊接件;每塊泰柏板與槽鋼桁條焊接為3處,每處焊縫長度為4厘米;兩塊泰柏板之間留1厘米接縫,用以灌注防水膠。
新會人民會堂使用的防水膠是由上海一家化工廠提供的,經試用,發現日曬后出現許多氣泡,氣泡穿后就會形成小洞,導致漏水。經向廠家反映,廠家更換了配方,但仍有少量氣泡。工程技術人員商討補救辦法。有人提議在泰柏板外加蓋星瓦,這樣既可遮蔽泰柏板不受太陽直射而避免防水膠遇熱產生氣泡,又可延長泰柏板的使用期,還為屋面加了一個隔熱層。大家覺得很好,于是便設計出方案讓領導審批。方案獲批后,施工人員便在泰柏板上加裝一個輕型角鋼屋架,再在上面鋪上鍍鋅星瓦。兩層瓦面之間相隔80厘米,這層空隙又為檢查人員提供了方便。據新會區房屋安全鑒定辦公室主任余建平說,他從2006年起,每年都鉆進這個夾層對會堂的屋頂進行一次安全檢查,覺得既方便又安全,如若沒有這個夾層,安全檢查則十分困難、危險。
由于大修后屋頂星瓦的顏色、款式與原來的石棉瓦十分接近,不知內情的人認為工匠們技術高超,修舊如舊。
屋頂瓦面做好后,便做天花板。天花板長36.25米,寬24.5米,總面積888.1平方米,全用夾板做成,由新會縣建筑工程公司施工。
屋頂工程完成后,又把內外墻粉刷一新,也由新會縣建筑工程公司負責。
之后便是安裝燈光、音響、空調,由新會縣建筑工程公司發包給具有資質的專業公司施工。
觀眾席的座椅,大修后由原先的硬座改為軟座,兩排改為三排,座位數縮減為922個(一樓742個,樓座180個)。
1989年秋,大修工程完成,煥然一新的新會人民會堂呈現在人們眼前。大門上方,嵌著由國務委員朱學范題寫的“新會人民會堂”六個大字。據說,整個大修工程總耗資100多萬元。
后續又在舞臺后面擴建一長23米、寬6米的兩層廳房,一樓用作化妝室,走廊與舞臺相通,二樓用作主席團會議室。
2005年,再在化妝室后擴建7米×18米的演員休息室。新會人民會堂便有了現在的布局。

新會人民禮堂設計圖(圖片來源:《樓臺生輝 先輩流芳》)

剛建成的新會人民禮堂(圖片來源:《樓臺生輝 先輩流芳》)

1959年的新會人民會堂(圖片來源:《一城錦繡》)

1969年的新會人民會堂(圖片來源:《一城錦繡》)

2012年的新會人民會堂(李興發攝)